免费论文网 首页

唐诗宋词鉴赏

时间:2016-12-17 07:10: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在狱咏蝉骆宾王 P39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P66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既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渭川田家 王维 P66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在政治上王维深感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孟浩然 P80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先,情景交融 。全诗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胡地风雪之大,寒冷袭人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戍守胡地的将士们的生活的艰辛,也为表现武判官归京而设置了环境。在诗歌中,极力描写环境的恶劣,同时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合其中,不但表现了对将士们的爱国精神的赞扬,而且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可以说,诗情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想象丰富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把大笔挥酒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结合起来,这样,不但从大的方面描写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也从小的方面刻画了环境的恶劣。又如,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真实的描写,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浪漫奇妙的想象。这样,不但再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也表现出诗人乐观主义精神。

再次,节奏鲜明 。这首诗歌由于主观因素明显,而韵脚的变化也是清楚地。也就是说,诗人运用了换韵的方式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的方式,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在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跟着变换。

《出塞》 王昌龄 P8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

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诗人在三四句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P82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它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的笔法。诗歌所写的是唐军与敌人进行的一次激烈夜战。对战斗进行的过程及战况之惨烈,作者全然避开,没作一笔正面描写,而是从三个侧面进行渲染烘托: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三是以唐军前锋部队牛刀小试,已生擒敌酋的赫赫战果烘托其英勇善战,强大无比。

虚实相生而见空灵之妙。以此诗而言,对唐军前锋部队“生擒吐谷浑”的辉煌战果,作者用“已报”二字化实为虚,由后续部队耳中带出,但却令人信服,全无疑猜,原因即在有“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实写基础。第二句对“红旗半卷”的细节描绘,写出了唐军军纪之严整、行动之迅猛、士气之强盛。这样十支训练有素、威武强大的军队所向披靡,不足为怪。因而,尽管前军生擒敌酋的捷报来得太快,快得出入意料,然而却合乎情理,合乎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

诗中的“半卷”二字极为生动传神。其一,是写出了风沙的狂暴,唐军半卷红旗,为的是减少风沙的阻力,加快行军速度。其二,是写出了唐军轻装疾进的

状态,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和强烈的动感。其三,半卷的红旗,形状犹如一柄利剑,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刺破风沙,直指敌营,又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斩钉截铁,锋利无比。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 白 P96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 、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篇二: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浅谈唐诗句

浅谈唐诗句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是的,唐诗还指向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单单就选取小小方面浅谈:古人常常通过唐诗表达某些事物隐涵的高尚品质及加以歌颂!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骆宾王的《咏蝉》给我们太多太多感触!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其解析: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 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 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 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 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这首诗写于高宗仪凤三年(678),此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就是言官),数次上书言天下大计,得罪了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此时,正值秋季,所以诗人有感而发,借蝉自喻,用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遭谗被诬

的悲愤心情。明白了作者的身世遭际和创作背景,我们就来具体赏析一下这首千古名诗。

其原因是他生活在高宗李治时期,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政事多处于武曌之手,不可避免地引起李唐皇族的不满,明争暗斗此起彼伏。当是时,又恰好武曌占据上风,所以一身正气又忠于李唐王室的骆宾王就落得如此下场了。

诗人通过此诗借蝉自喻,用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通过诗句,我们来融情融景,身临其境体验此诗的境界。

首联二句,西陆,点明时已入秋,南冠,表明囚徒身份。秋蝉鸣唱,引发思乡情。这里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所谓兴者,乃“赋、比、兴”之“兴”。“兴”,就是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此时此刻,正是诗人心灵最脆弱的时候,秋蝉的哀鸣逗引地诗人的思乡之情自然而然地侵入了进来,这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地难以自负。颔联两句,采用两两相对照的手法,进一步表达诗人的身世之哀,命运之惨。一句写秋蝉,一句写诗人自己,将物我结合起来。虽然已是秋蝉,但是其翼依然乌黑。此时的诗人经受磨难和打击,身陷囹圄,中年而白头,所以是“那堪”。颈联两句,是用比喻的手法,以蝉的艰难处境来比喻自己的政治处境。秋蝉已如势不能穿鲁缟的强弩之末,已如知秋而飘零的枯黄之叶,已是谢幕之前最后的粉墨登场,偏偏此时还 “露重”、“风多”,让人如何不生出恻隐之心、不忍之心、

伤痛之心呢?这里的“露重”、“风多”是比喻外部环境,“飞难进” 、“响易沉”是比喻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的结果。说的明白一点就是,在朝廷一片谄谀之声,进言之路已遭阻塞之下,诗人已经处于沉重打击的艰难的政治处境之中。这里已经物我混融,秋蝉既是诗人,诗人已如秋蝉。尾联二句,收尾响遏行云,义节风高。秋蝉是餐风饮露的,是高洁品行的象征。诗人继续作比,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之感是壮烈的,不是凄婉的。我们在感叹诗人悲壮的同时,也为朝廷遗弃忠臣而哀叹!诗人最后的一问,惊心动魄,石破天惊,既有对朝廷的失望,又有深深地期盼!因此,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命如秋蝉、品如秋蝉的诗人的长叹,留下的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千年之问!

此首诗运用比兴的手法,以蝉自喻,寄托遥深,达到了物我混融的艺术境界。我们此时感想,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原意,可惜的是,斯人已逝,我们再也不能听到作者的回答。诗歌的解读本来就是解读者主观情感的主动介入,虽然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是毕竟掺杂了个人的情愫。因此,每一个解读者眼中的诗歌意蕴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诗歌解读的魅力所在。

篇三: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鉴赏

(一)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 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 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 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 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 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 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 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 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 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读一遍后,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 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必看作者(知作者 风格) ,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 , 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注意: 鉴赏诗歌炼字 鉴赏诗歌的想象 鉴赏诗歌的线索 鉴赏诗歌中情与景,情与物的关系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鉴赏诗歌的对比烘托手法 鉴赏诗歌的言外之意 (二) 技巧型题考查方式 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②从某个角度 (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提示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 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 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 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 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 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解题秘诀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 点,表现了(突出了) (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 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三) 1,字词入手,抓重点字词或者诗眼 一般是什么字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好在什么地方等等 2,修辞入手,抓修辞手法. 这个关键是对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的把握, 不仅是对这类题目, 阅读题中也是经常遇到 的,所以你应该重点把握 比如对偶,什么和什么形成对偶,音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了什么语气,表现了什么 (结合具体句子) 3 手法入手,同修辞,只不过这个是重在写作手法,如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 等,答题思路同修辞一致 4,意境入手,思路是描绘诗中氛围,结合作者情感(表现了或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 感等等) 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就够了 部分诗歌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知道思路,多练几组题,以后就难不到你了 (四)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古代 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 2007 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 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 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 10

多 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 (2007 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 ,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 十分重要.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 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 ,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 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 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 的 10 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 (2007 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 题目初看较难, 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 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 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 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 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 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 (2007 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 "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 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多为 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 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 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 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 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 (2007 年河南(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 "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 "家家"就没有 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 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 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 "谁家"照应"早莺" "新燕" ,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 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 "家家" ,就没有这种表达效 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 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 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 (2007 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 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可以闭上眼睛, 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 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 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 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 类试题. )

【中考再现】 (2007 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

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 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 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 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 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作者:郭凤彩 文章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一,考点透视窗 "新课标"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 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 " 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 主要有三个特点: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 ,现代诗歌为辅;主观 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常考知识点: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 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 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 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 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目, 要用一 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 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 (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 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 1: (2006 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 "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 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 2: (2006 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 要从诗歌的 整体构思上来把握, 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 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 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 3: (2006 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 4: (2006 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 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

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 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 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 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 5: (2006 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 出来. 参考答案: 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乐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 6: (2006 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 (王维) ,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 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 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 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 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 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 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 7: (2006 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 天色昏暗, 加上距离较远, 望过去, 昏鸦自然更像 "点" , 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 8: (2006 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 (1)满压(2)不好, "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 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 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 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 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 一句,说明理由. 例 9: (2006 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 ,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 10: (2006 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 , 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 ,必然有"千帆"竞渡, "病树前头" ,必然有"万木"争 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 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 ,纵 横联系(课内外知识) ,前后比较(语体风格) ,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 散) ,选准角度(准,新,小,巧) ,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 ,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 .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 容,感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 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点,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

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 .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 者的指向了然于心, 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 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 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 化.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 层次.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三 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要在句中尽量输入 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郭凤彩,男,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诗歌鉴赏技巧谈 兰州十中 蒲涵云 诗歌鉴赏题自 2002 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 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 定, 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 都存有畏难情绪, 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应对鉴赏呢?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将认识总结中如下,希得同仁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一类高考题型都先要具有一种思路. 我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 完成诗歌鉴赏训练的.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 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 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 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 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 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 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 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因此我将 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 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 进行归纳. 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 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 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 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 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 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 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 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 《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 《关山 月》 《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 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 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 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 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⒈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议论,说 明等五种. 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 叠唱等. ⒊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 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 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 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 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


唐诗宋词鉴赏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33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