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豆豆小说

时间:2016-12-17 07:07: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一个作者和三部作品

一个作者和三部作品

作者:李雪:笔名豆豆,油田年青的女作家之一。

作品:《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道)、《天幕红尘》;

中篇小说处女作《死比活着容易》1993年在天津《小说家》杂志发表,同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后转入中国石油作家协会。1997年《啄木鸟》杂志连载长篇小说《背叛》,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同乐影视公司拍成20集电视连续剧,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洛阳纸贵,甚至出现盗版。 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然北京天润影视公司拍成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豆豆亲任该剧编剧,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豆豆的创作及创作模式已引起文学界重视,“豆豆现象”值得我们很好的总结。2011年12月,又完成长篇政治小说《天幕红尘》,于2013年7月出售。

公开的简介:豆豆:1970年生人,普通工人,高中文化,1995年6月25岁开始写《背叛》,1997年8月完稿。但小说《背叛》的主题、题材与作者的实际生活环境距离很大;这个问题解释是,豆豆有一个她称之为李红英的朋友。豆豆说:17岁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李姐,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她的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990年,李到欧洲定居,此后李不断寄给豆豆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回国都给作者讲述一些作者所陌生的社会生活。这使我有可能用另一种非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关注事物和评价事物。搜索豆豆的相关资料,却搜索无几,有的就是她《背叛》和《遥远的救世主》两部作品的介绍与评价。相当低调不张扬,豆豆是一名普通工人吗? 是男是女?作品是他写的吗?李红英是缠师吗?

推断:三部小说男主人公都有缠师的影子,有一定的海外背景,有可能豆豆有一个海外关系的朋友提供素材、框架此言不虚。如果豆豆是通过这个女主角的中间描述而得到作品的架构和思想细节,那么这个女主角一定是亲近男主角却未能真正得到的那一个,推断李红英为三部小说的女主角原型更合理。而非网上盛

传的什么豆豆是缠师等等。或许豆豆本身就生活在缠师的圈子里,淡泊名利,借她人之名出书,甚至宁愿放弃版权;亦或,就是得益于李红英的指点,豆豆根本就是局外人。根据小说男主角悲剧结局的描写手法来看,豆豆不是当事人的可能性更大些。

林彪女儿豆豆缠中说禅身世,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缠非缠,禅非禅”如何理解?答案:缠中说禅。李彪、李彬两兄弟。李彪、李彬=林彪。缠主多年要求平反林彪。点评的剧集《李天佑血战四平》。林彪麾下将领---李天佑,1970年9月2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56岁。李天佑上将是广州军区司令员。缠中说禅=木子=李彪=李天佑的孙子。结论,其性别=男。 《天道》,《背叛》作者豆豆为李彪的又一笔名,天道中男主角与李彪相似度90%,而“豆豆”正好为林彪女儿的名字,再此印证林彪与李天佑,李天佑与李彪李彬只关系。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有很多相似之处,宋一坤与丁元英,夏英杰和芮小丹,她们的性格和脾气都非常相像,主题也都是无情的商界狼性的生存原则与人性良知的挑战与平衡之难。在这方面,我同意某些人对豆豆作品的评价,显然作家偏爱这类男人,而女主角的身上有很多作家自己的影子。豆豆作品里真正令人惊艳的是男主人公的个性和思想以及博大缜密的行事风格。 豆豆必竟是个小女子,她要怎么写故事无可厚非,文为心生,而作品又是如此另类、难得,有深度,能引发人思考,我们不能因为两部作品的相似而评说她文笔的局限。关于作家本人的评价,当今社会,资讯如此泛滥,而豆豆,何许人也,竟然不着一点痕迹!浅说《天道》的思想意义及其他

电视剧《天道》(王志文、左小青)取名意境高远,剧中基督、佛、道之警句如缕串珠可谓精深难测,该剧的思想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可谓莫衷一是。看完二十四集回头梳理:从芮小丹投向丁元英心灵与肉体的爱恋到丁元英为红颜知己创造神话,从芮小丹悲壮之死到丁元英在林雨峰的枪口面前镇定自如,每一位观众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从格律诗公司没有花篮和庆典的开业到与乐圣公司对簿公堂,从冯世杰、叶晓明、刘冰退股到刘冰跳楼自杀,自然引起我们对

杀富济贫、公平正义、道德价值等观念的思索;从芮小丹审讯王明阳时对天堂、地狱、圣经、窄门的心灵对峙到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真经、法门、悟道、修行的对流,特别是“神即到,道法自然,如来”一句贯穿全剧,我们会陷入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沉思。丁元英面对智玄大师说:“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丁元英喊的是什么?该剧的思想意义何在?这不是一个容易说明白的题目,本文不揣浅陋,略说一二。

一、丁元英呐喊的基因是天道,因此,首先要了解对天道的一般性阐释。丁用两句话阐释天道:“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两句话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方面,是丁元英的思想、理智的概括。

何为“道”?《圣经.约翰福音》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是我国古代唯心主义所谓的“道即宇宙的精神的本源”;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用“道”指事物的普遍规律。何谓“神”?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指的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基督教指上帝(天主)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何谓“道法自然”?语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我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精华,意指道是效法自然而非人为。何谓“如来”?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通常是佛的自称。何谓“天道”?“天道”是中国哲学术语,原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现象和过程,唯心主义者认为天体运行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如《书:汤浩》:“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与夏”;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天体运行是一种不体现任何意志的自然现象,如王充《论衡.遣告》:“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由上列解释,“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把基督、道、佛三教融合到一起,它阐释的“天道”包涵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天道”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另一方面“天道”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神的意志,这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与唯心的结合就是二元论。我认为不必深究唯物、唯心、二元论的是非,用天道的两方面意义来理解丁元英的呐喊所折射的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及丁元英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是顺理成章的。

二、 强势文化才能拯救贫穷落后,这就是天道。丁元英对强势文化的呼喊,就像当年鲁迅先生给自己的小说取名《呐喊》一样,旨在唤醒国人的觉悟。丁说:“透视社会依次为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王庙村就是一个典型,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街道狭窄、房屋陈旧、百姓落后,冯世杰说:“媳妇都是从人贩子手中买来的,连四元钱的水费交不起”。世代生活在如此贫困落后环境中的农民,他们都很虔诚的到基督教堂听布道,却不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存状态;他们靠父母、靠朋友、靠上帝、靠皇恩,就是不靠自己来改变命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这就是几千年中国弱势文化的写照。丁的“杀富济贫”向这些人们呼喊:上帝只拯救那些自己救自己的人!无论“杀富济贫”这种开采市场资源策略的利弊如何,但最终王庙村的农民靠自己的双手、吃大苦耐大劳与贫穷告别。丁又说:“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的距离。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的,是灿烂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中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但在近代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落后了,特别是二战后,西方的经济、科技突飞猛进,我们跟在后面举步维艰;改革开放迎来曙光,技术进步了,制度改良了,但几千年弱势文化的根

扎得太深,靠恩典吃饭、凑付过日子的思想绵延太长。因此,诸多现象还是弱势文化的反映:嘴上要民主,给你民主也不会用,看着人家议会打仗直摇头;上面政策不对、做法不好,别人能接受咱也不作声;下岗心里难受,领上一袋面一瓶油愁云就没了;碰上不公或骗子,忍了最好,讨个说法摆不平还得忍。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大部分是孔孟文化,中国老百姓脑里装着“君臣父子”、“仁义道德”,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但仁人志士自古有之,鲁迅是现代撞击弱势文化的旗手,孙中山赶跑了皇帝,从此,中国文化属性有变化了,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缘故。现在,到西方留学、参观、旅游者,回来后都说外国好,岂不知除了文化差异我们绝不差,这个差异是在哲学、政治、经济领域强弱文化的反映不同。《天道》借丁元英之口,再次向国人呼喊“强势文化”,用王庙村的神话为国人诊脉,开方吃药是国人自己的事,英雄、圣人救不了你们。

三、“又扒拉铜板,又扒拉灵魂”也是天道。丁元英遁栖古城创造神话是用行动向国人呼喊:要吃饭,还得补脑,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丁这位留学柏林。曾就职柏林国际金融投资公司、北京通达证券公司,曾任《世界经济周刊》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员,丁肯定对扒拉铜钱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套。九四年在北京创办个人私募基金,用外国人的钱不到一年在中国股市赚了两个亿,他自己不是缺钱的人,然后从北京到古城隐居起来。丁说:“我不过是一个略懂投机之道的混混,充其量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的铜板”。其实,丁不是混混,他到古城是为了“灵魂归宿感,这是人性本能的需要”。他到古城后“上网、学习,什么都看看,对文化属性感兴趣”。丁会挣钱却不恋钱,有口饭吃就满足了,把到古城的生活费给韩楚风的妻子应急付出十五万,剩余给了父母,自己变卖心爱的唱片维持生计,冰箱里是空的,每天三顿饭不是去地摊就是方便面,唯一值钱的是一套音响,他喜欢天籁之音。丁元英是个会赚钱,有思想的人,韩楚风说丁“是个明白人”,丁自己说是“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芮小丹说他“又扒拉铜板,又扒拉灵魂”。小丹就是被丁的智慧和孤高所折服才涌起热恋。吃穿住用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人吃饱穿暖还要读

篇二:关于原著作者豆豆的可靠消息

关于原著作者豆豆的可靠消息

李雪:笔名豆豆,油田年青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中篇小说处女作《死比活着容易》1993年在天津《小说家》杂志发表,同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后转入中国石油作家协会。2000年《啄木鸟》杂志一至四期连载了她的长篇小说《背叛》,然后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由北京同乐影视公司拍成同名20集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及各省卫星台连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洛阳纸贵,长篇小说《背叛》甚至出现盗版。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然后由北京天润影视公司拍成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豆豆亲任该剧编剧,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豆豆的创作及创作模式已引起文学界重视,“豆豆现象”值得我们很好的总结。

豆豆是怎样一个女子,能通晓佛理道德,又是如何练得如此逻辑性强,思维清晰的?

答:谢谢你的夸奖,我很普通,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棒。或许我是跟普通的、大多数的女人有些不大一样,我比较喜欢思辨和写作,这跟个人喜好有关系,也跟我的经历和生活、成长环境有关系,但这些在我看来都不重要,说到底我只是做了一件我喜欢做,而且也适合我做的事情。重要的是它有意义,当然这种有意义的判断是在我个人的价值体系下做出的,在我看来它的意义就在于我的作品也许会有人喜欢,也许会有人能从中得到点什么、想到点什么,当然他们得到的越多,我眼中的意义也就越大。按照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观念,幸福的含义就是快乐+有意义,所以要我说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会说:她就是一个已经找到了幸福,而且是属于自己的最终极的幸福的女人。

至于你提到的其他的几个疑问,我想是否可以把它们都归结成、转化成另一个问题:你的信息渠道都有哪些?你是怎么萃取和筛选、吸收这些信息的?

我的信息来源大概有这么几类,第一是文字信息,报纸、杂志、书籍,还有少量的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性刊物,说它少量,是因为国内的学术刊物真能让人看懂的的确是不太多,呵呵。第二类是交流,我有许多的朋友,他们也爱观察、思考和研究,而且其中有不少人的观点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这样的人在相互的交流、沟通中碰发出火花是很正常的事,有时星火还会燎原,你比如有的朋友吃斋念佛,有的朋友对此不屑一顾,见了面就会互相盘道、说理和质疑,此时的理就会变形成为某种信念的新衣—皇帝的新衣,这也有点像炼钢,淬火、浇水、敲打、去杂质,百炼百辩的结果是使得我们每个参与之中都会有所觉、有所悟。第三是思考,无论是文字,还是话语,它所能承载的信息只会让我们有所觉,你必须还得再思考和加工,把它彻底的内化和并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中去,之后还需不断的去用,在实践中去改良和验证它。前者有点像反刍,听到了、知道了、明白了,不代表它就会成了你身体中的一个部分;后者有点像是挖宝藏,你有了藏宝图,未必就一定能挖到宝藏,

图错了或是你看不懂图,你一样是找不到宝藏的。

至于该如何吸收?这个大体上无非也就是那么几种,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验证、多交流。这里可以谈的问题很多,比如选什么样的书,怎么做笔记,怎么去观察和验证,与谁去交流,怎么样去说理辩论,等等。就拿你所问到这几个具体的东西来说,道德,佛理,逻辑性和思维。常人看起来很神秘,实则它们也都很实在啊,社会科学原本就有很多的分类啊,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等等。很多啊,你有没有去寻几本拿来瞧瞧、翻翻?先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读人物传记、回忆录、史料、民俗风情等相关的资料,然后再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眼力、思考力去拆解跟剥离那些现象以及潜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事实上,我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所罗列的那些闪光点,也都不是我原创的,它们原本就有,我只不过是用一根线把它们都穿了起来,同时又往里面加了些其他的元素跟单元。你比如王庙村扶贫,公司加农户的机制,这个在2003年前后学术界、新闻界都是热点啊,蓝田股份当时搞的很红火啊。再比如村民自管自洽,只收取每道工序的加工费,以小民经济治小农意识,这也是早就上了北大mba组织学的案例书了,楼百金制衣厂案例。再有格律诗与乐圣的这场战斗,不也早就登上过银幕了吗?《大染坊》中的宏巨与上海的虞美人。价格战、倾销、反倾销、做霸盘、作秀、山寨机,这样的新闻不是经常会看到的嘛。这有点像做菜,我只不过是把材料都搜集在一起,然后再用不同的手法把它们煲层一锅汤、一道菜而矣,有时为了加重戏剧效果、突出个人风格,我还会多加些佐料、夸大一下。

这些都是鱼,不算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渔,捕鱼的能力。说它重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不容易获得,少则金贵嘛;二是一旦获得,作用明显。我在小说中也说过,靠的文化当然是弱势文化,可不靠别人只靠自己就果真是强势文化了吗?NO!我在林雨峰与丁元英见面的那场戏中提过,“救主的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可如何才能觉悟呢?在我看来,那只能是靠自己来参、来思考、来体会。可觉悟这东西的确是真不容易,否则我也不会非要在小说的书名‘救世主’的前加上‘遥远的’修饰词了。套用物理科学中有关原子的理论,原子周围的电子要想能级跃迁是需要能量的,书、信息、知识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就是能量,但这里有一个转换率的问题,思考力强的人相对来说转换率就会高一些。量变不难,慢慢积累就可以了,难的是质变,你得有天赋、灵性、洞察力、想象力、严谨性,同时也需还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高EQ和韧性。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时间、经历、阅历的问题,年龄太小,没有经验也就没有觉,年龄太大,处处都是烙印,想要再融汇出新就难了。信息、知识、规律这些都是鱼,洞察力、分辨力、适应力、思考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感受力,那些才是渔啊,有了它们,救世主也就离我们不再那么远了。

? 【长篇小说《背叛》在本刊1-4期作为特别推荐作品连载之后,引起社会广

泛反响,20多家影视单位争购改编权。有读者感言:“很多年没读过这么好的小说了。”但同时也有读者质问:“用如此多的版面,发这种不入圈的小

说,是不是浪费?”而更多的读者关注的核心则是:《背叛》是怎样浮出水面的?作者何许人也?

?

豆豆:女,1970年生,高中文化程度。作者十七岁时因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个好朋友李红英(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给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1990年,李到欧洲定居,此后李不断寄给豆豆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回国都给作者讲述一些作者所陌生的社会生活。作者于1995年6月动笔创作长篇小说《背叛》,1997年8月完稿。《背叛》一书在杂志《啄木鸟》2000年1—4期连载。2000年作者为一名普通工人,有一个可以长相思守的丈夫。

声明:以上资料均来源于杂志《啄木鸟》2000年第6期第132页。

关于豆豆为什么要写《背叛》?——《背叛》作者与责任编辑的对话

原载于《啄木鸟》2000.6

【长篇小说《背叛》在本刊1-4期作为特别推荐作品连载之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20多家影视单位争购改编权。有读者感言:“很多年没读过这么好的小说了。”但同时也有读者质问:“用如此多的版面,发这种不入圈的小说,是不是浪费?”而更多的读者关注的核心则是:《背叛》是怎样浮出水面的?作者何许人也? 在此,责任编辑张西、易孟林与作者豆豆作过一次谈话,他们之间的坦诚对话,也许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某种解答。】

易——易孟林

张——张西

豆——豆豆

易: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豆:任何人,只要一动笔就说明他有了表达思想、观点或意图的冲动,我也一样。另一方面,写作可以使我较为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人,进而增加知识、充实生活,并且有可能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一点成就感。

张:以你的年龄、资历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豆:我想,你指的是作品的主题、题材与我的实际生活环境距离较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我的一个女朋友李红英。

我从十七岁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李姐,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她的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990年她到欧洲定居后,不断给我寄回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回国都给我讲述一些我所陌生的社会生活,这使我有可能用另一种非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关注事物和评价事物。

易:主人公是否确有其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男主人公?

豆:主人公当然是虚构的,是根据生活和个人的理解想像出来的人物,是出于故事和主题的需要。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肯定要涉及到女人对男人的评价和要求,涉及到男人的社会定位和女人的社会定位,不是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至少表达了我对“男人形象”的一种理解。

张:谈谈你对女主人公的理解?

豆:女人的社会角色是一个老话题了,理论有理论的说法,生活有生活的说法。我曾试图让女主人公有完全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权利,但生活不答应,可能女主人公自己也不会答应。例如女主人公的结局,很难抛开男主人公的命运而独立存在,这里面有一个生命支撑点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她离开了那个男人就不能生存,而是有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包括情感的、价值观的等等。从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不打碎一些东西给人看,会不会影响作品的主题思想呢?我担心这一点。

易:写这部作品是否有什么背景?

豆:这部作品是从1995年6月开始动笔的,写了两年多,到1997年8月完稿,除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使我想表达一些东西之外,没有其它的个人背景,有了一种写作冲动,就写了。

张:相对传统小说而言,这部作品是不是一种背叛?

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包括写作的方法和格式也比较传统,没有半点背叛的动机,所以我不认为这部作品是对传统小说的一种背叛。

易:你是否在女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思想?

豆:我想,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有一些,但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女主人公有她特定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内涵,她的行为和思想有独属于她的轨迹,虽然我以我的理解去假设她应该怎样,虽然这里面有我无意识地强加给她的东西,但出发点还是要建立在女主人公的生存基础上。

易:男主人公如果有其它的结局是否更让人容易接受一些?

豆:关于作品的结局是否应该让男主人公死去,这个问题自始至终一直困扰着我。从我个人的愿望出发,我喜欢男主人公这个人物,不想让他死,但是,又没有

好的解决办法,似乎怎么处理都不行。抛开这个人物的个人心理承受力不言,仅从法律方面讲,他犯的罪不是坐牢的问题,而是杀头的问题。我个人除了对这个人物的结局很难过之外,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张:你认为作品中存在着哪些不足?

豆:应该把“不足”换成“失败”更确切一些。现在再来看这个作品,正面展示较少,侧笔、曲笔、插空引出的东西太多。除此之外,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切取生活面还是不太得当等。

关于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这里就不敢妄言了,愿望肯定是好的。

我希望在以后的作品里能够逐步克服这些问题,有一个进步。

易:可以透露一下你个人的情况吗?

豆:我是1970年生人,高中文化程度,现为一名普通工人。有一个可以长相厮守的丈夫。我开始写《背叛》时是25岁。

张:你的身后是否站着一位高人?

豆:这个问题还是不回答吧。

易: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豆:我感谢《啄木鸟》杂志和群众出版社给我的这次机会和支持,这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感受。

篇三:豆豆如似说

电视连续剧《背叛》、《天道》的作者,为人极其低调。一个时期以来,经常有读者和网友咨询本报,希望了解以《背叛》、《遥远的救世主》闻名,从石油走出来的畅销书作家豆豆的情况。石油商报记者多方辗转,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一位被豆豆称为老师,现任中国石化集团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韩明先生。记者表达了想采访豆豆的意愿,韩主席推辞不过,之后便与豆豆联系,但豆豆婉转的表示不接受采访。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韩主席还是简单介绍了一些豆豆的情况。

记者:在网络上豆豆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您能先简单介绍一下她吗?

韩明:首先声明一点,关于记者采访,我征求了豆豆的意见,豆豆委婉谢绝了,请注意,是谢绝,而不是拒绝。豆豆称自己不善口语表达,喜欢安静,我认为低调应该是她为人处事的基调。我了解豆豆的这种性格,从严格意义上讲,今天我能说的关于豆豆的一些情况也是我的个人之言,只能是把我所知道的豆豆的信息做以简单表述,仅供贵报和读者作参考。

豆豆是从我们文联走向社会的作家,这一点我很高兴。豆豆从小在石油队伍的转战、迁徙中成长,不同的地域文化,老一辈石油人的品质,以及石油文化特有的粗犷、野性和灵性,都潜移默化影响着豆豆,使她获益匪浅。我们石油作协为她搭建了展示文学才能的平台,而她个人的性格、素质以及刻苦,再加上她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信息来源,最终使她有了一些成绩。

记者:豆豆的文学创作之路是怎样开始的呢?

韩明:豆豆第一部中篇小说是石油作协推荐的,1993年天津《小说家》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她的中篇小说处女作《死比活着容易》,后来这部作品荣获中国石油第二届职工文化大赛文学创作奖。再后来,我们推荐豆豆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后转入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和中国石化作家协会,这应该是豆豆步入文坛的第一个印记。也可以这样说,石油作协为豆豆早期的成长付出了一定的心血。

记者:豆豆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中篇吗?

韩明:是的,这可以算是豆豆的文学创作特点吧,她几乎是绕开了短篇小说,这一点有别于其他小说家的创作经历。从《死比活着容易》创作完成之后,我认为她感觉自己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随之尝试长篇小说的创作,因而才有了《背叛》,有了《遥远的救世主》。值得我们作协高兴的是这两部作品先后进入中国小说畅销书排行榜。

记者:您能说说豆豆的长篇小说创作吗?

韩明:豆豆第一部长篇小说《背叛》的第一稿和第二稿我都看过,应该说豆豆在作品修改上花了很大的工夫,定稿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00年,中国发行量较大的文学期刊《啄木鸟》杂志,一至四期连载了这部作品,然后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引起了一定反响。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因豆豆初登文坛,令人陌生,以至电视剧《背叛》的导演都

难以找到她。因为涉及到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有关作品主题与人物的理解需要与作者商讨,后来导演还是通过朋友找到我,由我接待了张前先生,也得益于那次接待我们后来成为朋友。张前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导演,他导演的《背叛》、《亮剑》、《天道》等作品都深受观众喜爱,最近在央视热播的《北平战与和》是他的新作。豆豆的《背叛》和《遥远的救世主》(天道)两部作品都是张前导演的,张前还亲自担任了《天道》的编剧,说明张前很欣赏豆豆的创作风格,对豆豆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肯定。记得有一次到外地出差,在地摊上我看到了被盗版的《背叛》,很有意思,作家的书被盗版,不应是件好事,因为作家的权益被侵犯了,但我却很高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希望石油文学能创作出更多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

豆豆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创作时,我和豆豆失去了联系。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紧接着被改编成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豆豆也参与了编剧。再后来豆豆把小说和电视剧光盘送给我时,我深感欣慰,豆豆依然感恩着这块曾经扶持过她成长的文学园地。我感到豆豆比以前成熟了许多,她的作品融进了更多的理性成份,希望她今后的创作能有新的进步。

记者:我看到石油作家协会年度总结中有“豆豆现象”这个提法,您觉得这是指什么?

韩明: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两点:一是豆豆小说中展现出的题材、情节和人物,以豆豆的年龄是很难想象的,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圈子?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解读生活和认识社会的?这或许是人们好奇和关注的;二是豆豆的小说在思想性与市场的结合方面有一定的尝试,有值得石油文学借鉴的东西。或许这就是年度总结中所提的“豆豆现象”吧。

记者:您说的对,站在读者和观众的角度确实有这些疑问,这也是大家对这位女作家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吧?

韩明:我相信在影响豆豆创作的诸多因素中,她的生活圈子一定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太个人的东西这个不便议论。豆豆在电话里跟我明确表示,她感谢大家的批评和鼓励,希望后面的作品能有点进步,我们也期待着她的新作。

图为根据豆豆长篇小说改编的热播电视剧《天道》和《背叛》。


豆豆小说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32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