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血防知识

时间:2016-12-16 09:09:5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血防知识

血防知识

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四种:即流行于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虫;流行于拉丁美洲及非洲中部的曼氏血吸虫以及流行于亚洲的日本血吸虫;此外尚有湄公裂体吸虫。在我国因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故通常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寄生于人畜终宿主的肠系膜下静脉,虫体可逆血流移行于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虫交配产卵于小静脉的小分枝,每虫每天可产卵2000~3000个。卵呈椭圆形,70~100×50~60μm,壳薄无盖,色淡黄,侧方有一小刺。虫卵在血管内成熟,内含毛蚴,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透过卵壳入肠粘膜,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肠粘膜组织破溃与坏死。由于肠的蠕动,腹腔内压力与血管内压力的增高,使虫卵与坏死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即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动的毛蚴1~2天内,遇到钉螺(中间宿主)即主动侵入,在螺体肝、淋巴腔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再经5~7周形成大量尾蚴,逐渐逸出螺体外,尾蚴入水或逸出于河边或岸上青草露水中。终宿主接触水中尾蚴时,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肤,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童虫侵入真皮层的淋巴管或微小血管至静脉系统,随血流至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或由肺穿至胸腔,通过横膈入腹腔。约经4天后到达肠系膜静脉,并随血流移至肝内门脉系统,初步发育后再回到肠系膜静脉中定居,在此,雌雄合抱,性器官成熟,产卵。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交配产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成虫在宿主体内生存2~5年即死亡,有的成虫在病人体内可存活30年以上。

本病流行于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十三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严重流行,解放初期估计有患者千余万人。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解放后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流行情况得到基本控制。但“文革”期间,由于预防工作中断,使血吸虫病又复流行和蔓延。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仍很有必要。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爆发流行的趋势,值得重视。

(一)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

源。船户粪便直接下河以及居民在河边洗刷马桶是水源被污染的主要原因。随地大便,河边粪坑及用未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被雨水冲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病畜(牛、羊、犬)及鼠等含有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钉螺: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本病传染过程的主要环节。钉螺喜栖在近水岸边,在湖沼地区及芦滩洼地上最多。在平原地区孳生于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的潮湿荫蔽地区,沟渠最多,岸边次之,稻田中最少。钉螺感染率以秋季为最高。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多通过游泳洗澡、洗衣、洗菜、淘米、捕鱼捉蟹,赤足经过钉螺受染区等方式感染。尾蚴侵入的数量与皮肤暴露面积,接触疫水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成正比。有时因饮用疫水或漱口时被尾蚴侵入口腔粘膜受染。

(三)易感性: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流行区以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此与保护性免疫力有关。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寄生于人畜终宿主的肠系膜下静脉,虫体可逆血流移行于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虫交配产卵于小静脉的小分枝,每虫每天可产卵2000~3000个。卵呈椭圆形,70~100×50~60μm,壳薄无盖,色淡黄,侧方有一小刺。

虫卵在血管内成熟,内含毛蚴,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透过卵壳入肠粘膜,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肠粘膜组织破溃与坏死。由于肠的蠕动,腹腔内压力与血管内压力的增高,使虫卵与坏死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即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动的毛蚴1~2天内,遇到钉螺(中间宿主)即主动侵入,在螺体肝、淋巴腔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再经5~7周形成大量尾蚴,逐渐逸出螺体外,尾蚴入水或逸出于河边或岸上青草露水中。

终宿主接触水中尾蚴时,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肤,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

童虫侵入真皮层的淋巴管或微小血管至静脉系统,随血流至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或由肺穿至胸腔,通过横膈入腹腔。约经4天后到达肠系膜静脉,并随血流移至肝内门脉系统,初步发育后再回到肠系膜静脉中定居,在此,雌雄合抱,性器官成熟,产卵。

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交配产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

成虫在宿主体内生存2~5年即死亡,有的成虫在病人体内可存活30年以上。

血吸虫生活及传播过程

成熟虫卵水源成虫 尾蚴 童虫淡水钉螺

(受感染人或牲畜粪便) 毛蚴阶段(门脉系统) (受感染人、动物皮肤)母胞蚴、子胞蚴

(惟中间宿主) 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一)发病机制

血吸虫病病理变化形成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的结果。诱发虫卵结节的抗原来自成熟虫卵中毛蚴所分泌的可溶性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是一种含蛋白质、糖蛋白、多糖和酶的异质性混合物,其糖蛋白中的某些成分,如MSA,gp-2是引起虫卵肉芽肿的主要抗原。活毛蚴分泌的抗原,透过卵壳上的微孔,持续稳定地释出,使机体致敏。经巨噬细胞吞噬、加工的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Th),致敏的Th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等,引起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于虫卵周围而形成虫卵肉芽肿。实验证明淋巴细胞或抗巨噬细胞的血清、细胞免疫抑制药物等均能抑制致敏小鼠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而新生期摘除胸腺的小鼠和先天性无胸腺裸鼠体内形成的虫卵肉芽肿均较对照组小,致敏小鼠和感染小鼠的淋巴细胞可将致敏被动地转移给受体小鼠,这些都说明T细胞在虫卵肉芽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除细胞免疫外,在急性虫卵结节形成过程中,毛蚴分泌的SEA刺激宿主产生抗体,在虫卵周围形成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亦可能参与虫卵结节的形成。

这种肉芽肿的形成是宿主对虫卵的一种免疫应答,使虫卵变性、破坏、被吞噬和清除,还可以隔离和中和虫卵释放的抗原及毒性物质,起局部免疫屏障作用。另一方面,在早期肉芽肿内即可测出纤维连结蛋白(FN),体外培养的肉芽肿能分泌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说明虫卵结节能破坏宿主正常组织并导致器官纤维化。

人对血吸虫无先天免疫力,可能具有保护性免疫力。宿主经过初次感染产生抗感染抵抗力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破坏重复感染的虫体,但不能

杀伤初次感染的成虫或阻止其产卵。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二)病理变化

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及成虫、虫卵等均可引起病变,但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严重,危害也最大。

1.尾蚴及童虫引起的病变

(1)尾蚴性皮炎:尾蚴侵入皮肤后,可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称为尾蚴性皮炎(cercarial dermatitis)。多发生于重复感染的患者,一般在尾蚴钻入皮肤后数小时至2~3日内发生,表现为红色小丘疹,奇痒,经数日后可自然消退。镜下见真皮充血、出血及水肿,起初有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后主要为密集的单核细胞浸润。

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动物实验证明,转移感染小鼠的淋巴细胞给正常小鼠,再接种尾蚴,经1~2天,局部童虫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在反应早期可能有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

(2)肺部病变:童虫移行到肺时,部分可穿破肺泡壁毛细血管,游出到肺组织中,引起点状出血及白细胞浸润(约在感染后1~2天)并可有血管炎性改变,但病变一般轻微而短暂童虫经大循环移行到其他器官时也可引起与肺部病变类似的改变。

童虫所引起的各器官点状出血除与童虫的机械作用有关外,还与其代谢产物或虫体死亡后蛋白分解产物所致人体组织的变态反应有关。

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得到获得性免疫,对再感染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其机制为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由IgE或IgG2a抗体,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参与。主要作用于表面有抗原表达的幼龄童虫,嗜酸性粒细胞有IgG和IgE的Fc受体,当抗体包被童虫后其Fc段与Fc受体结合,并使嗜酸性粒细胞粘附在童虫表面且脱颗粒,释出细胞毒性物质,而起杀伤作用。巨噬细胞也是非常重要的效应细胞。

2.成虫引起的病变:血吸虫在门静脉系统内发育成熟后,其代谢产物可使机体发生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脾肿大、静脉内膜炎及静脉周围炎等。在肝、脾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常见有黑褐色血吸虫色素沉着,是成虫吞食红细胞后,在虫体内珠蛋白酶作用下,使血红蛋白分解而形成的一种血红素样色素,同样的色素也见于成虫的肠道内。活的成虫本身在静脉内不引起宿主反应,其解释是成虫的表膜内含有宿主的抗原,被宿主认为是“自我”组织而逃避了免疫攻击。成虫死亡后,多在肝内分

解,产生毒性,可引起明显的静脉炎和静脉周围炎。死亡虫体周围组织坏死,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性脓肿,与血丝虫成虫死亡后引起的变化相似。

3.虫卵引起的变化:虫卵沉着所引起的损害是最主要的病变,虫卵除主要沉着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壁以及肝外,也常见于回肠末段、阑尾及升结肠等处。肺、脑等其他器官有时也可见到。未成熟的虫卵所引起的病变轻微;含毛蚴的成熟虫卵往往引起虫卵结节形成。按其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虫卵结节和慢性虫卵结节两种。

(1)急性虫卵结节:肉眼观为灰黄色、粟粒至绿豆大(0.5~4mm)的小结节。镜下见结节中央常有1~2个成熟虫卵,也偶可多达20个以上。这些成熟虫卵的卵壳上附有放射状嗜酸性的棒状体,也称为Hoeppli现象,用免疫荧光法已证实为抗原抗体复合物。虫卵周围是一片无结构的颗粒状坏死物质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因其病变类似脓肿,故也称为嗜酸性脓肿。在坏死组织中可混杂多数菱形或多面形屈光性蛋白质晶体,即Charcot-Leyden结晶,系嗜酸性粒细胞的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而成。随后虫卵周围产生肉芽组织层,其中有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还有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随着病程的发展,肉芽组织层逐渐向虫卵结节中央生长,并出现围绕结节呈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层。类上皮细胞层逐渐加宽,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构成晚期急性虫卵结节,这是向慢性虫卵结节发展的过渡阶段。

(2)慢性虫卵结节:急性虫卵结节经10余天后,虫卵内毛蚴死亡,坏死物质逐渐被吸收,虫卵破裂或钙化,其周围除类上皮细胞外,出现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上似结核结节,故称为假结核结节。少数虫卵结节一开始即为假结核结节,而不经过急性虫卵结节阶段。最后,假结核结节中的类上皮细胞为纤维母细胞代替,并产生胶原纤维,使结节纤维化。其中央的卵壳碎片及钙化的死卵可长期存留。

血吸虫病引起的主要器官病变包括:

1.结肠:病变常累及全部结肠,以乙状结肠最为显著。这是因为日本血吸虫成虫多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和痔上静脉的缘故。

早期肉眼观,肠粘膜红肿,呈急性卡他性炎,隐约可见褐色或灰黄色细颗粒状扁平隆起的病灶(虫卵堆积所致),直径约0.5~1cm左右。病灶中央可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其边缘常有充血。虫卵可随坏死组织

篇二:血防知识专题讲座

血防知识专题讲座

一、什么叫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病生在人或牛、猪、羊等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儿童得血吸虫病如不及时查治,会影响生长、发育、形成侏儒,患者痛苦终生。

血吸虫是一种很小的虫子,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里,靠吸血液生活。雌虫卵而导致患病。血吸虫病发展到晚期,会出现肝、脾肿大,所以人们把血吸虫病又叫做“大肚子病”或“水蛊胀”。毛泽东主席在《送瘟神》诗篇里,把血吸虫病称为“瘟神”。

二、怎样知道自己得了血吸虫病

凡接触过疫水,并出现皮肤搔痒、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等体征、症状者,应及时到血防所(站)检查,也可以到当地卫生院进行血清学检测。如粪检发现虫卵或毛蚴,即可确诊为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得了血吸虫病就应尽快到当地血防所(站)治疗,可及时采用吡喹酮口服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要住院治疗。

三、什么季节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但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感染。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习惯的人感染血吸虫的高峰季节也不相同。春季雨水多,气候温暖,最适宜钉螺活动。加上人们春耕生产繁忙,下水的次数多,因此感染的机会较多。夏季气温高,下湖、下河游泳、洗澡的人数多,接触疫水的时间长,身体暴露的面积也大。一般来说,急性血吸虫感染以夏季最为常见。秋季温度也适宜钉螺活动,因此,秋季同样是感染血吸虫的一个重要季节。

四、什么地方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容易感染血吸虫的地方称作易感地带。一般是指人畜常到感染性

钉螺较多的地方。此外,也有大量尾蚴随水流扩散到无螺地区造成感染的情况。

五、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1个月左右。按其病程和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三期。①急性血吸虫病:大多见于初次大量感染者,以夏秋季为多,起病较急,以发热等全身症状为主。半数以上患者有腹痛、腹泻,肝肿大,压痛,以左叶明显,半数以上有轻度脾肿大。②慢性血吸虫病:无症状者仅在普查时发现,有症状者以腹痛、腹泻、消瘦、贫血、乏力、劳动力减退等为常见。③晚期血吸虫病:临床上主要按其体征等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侏儒型,同一患者可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此外,血吸虫病引起的异位损害以肺和脑多见。

六、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科学方针,采取五大措施,即个体防护,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管理粪便,管理水源。

不接触疫水,雨后与早晨不要在河边草地赤足行走。湖沼地区收割、捕捞、作战训练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确实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佳的预防方法是:

1.加强血防知识教育。

2.假期不要到河塘沟汊里去洗手,游泳,摸鱼、摸虾等,防止感染血吸虫病。

3.凡接触过疫水,并出现皮肤搔痒、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等体征、症状者,应及时到血防所(站)检查,也可以到当地卫生院进行血清学检测。

镇江市金山小学

篇三:血防知识作文

血防知识讲座教案

一年级一班

主 讲 人:王义容

讲座内容:

1、“瘟神”血吸虫病

2、我国血吸虫病流行范围

3、血吸虫与血吸虫病

4、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5、怎样预防血吸虫病

一、血吸虫——“瘟神”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由于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的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园荒芜、满目凄凉,出现许多"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腹水肚大如鼓,象罗汉)和"棺材村"等悲惨景象.

湖北省阳新县40年代有8万多人死于血吸虫病,毁灭村庄7000多个,荒芜耕地约1.5万公顷(23万余亩);1950年,江苏省高邮县新民乡的农民在有螺洲滩下水劳动,其中4091人患了急性血吸虫病,死亡1335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个,呈现出"万户萧疏鬼***"的悲惨景象。

血吸虫病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对家畜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家畜得了血吸虫病后出现拉痢、消瘦和成长迟缓,使免疫力下降,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1980年,湖南省君山农场购入的200多头菜牛,不久就感染了血吸虫而无一存活.由于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疫区经济发展,因此人们称它为"瘟神"。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由来已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70年代在湖南长沙和湖北荆州出土的西汉(公元前约100多年)古尸的肝脏和肠壁均发现了血吸虫卵,证明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100年历史。

二、我国血吸虫病流行范围

我国血吸虫病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个县、市、区,516个乡、镇、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沿江5省和四川、云南等省.但在上述范围内并非普遍流行血吸虫病,各省有一定的县、乡,一定的居民点为疫区,疫区呈点状或片状分布.全国历年曾查出钉螺面积148亿平方米,病人1200例,病牛100余万头。

三、日本血吸虫成虫

血吸虫成虫与成虫雌雄合抱

血吸虫成虫雌雄合抱

血吸虫成虫

血吸虫虫卵

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无盖,其一侧有一小刺,排出时已发育至毛蚴阶段. 虫卵大小为112~182×45~78(μm )

血吸虫尾蚴入侵人体后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寄生在人体的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以人的血液等为营养,供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大量营养物质的流失会影响人

体的生长发育,晚期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严重症状而致死。儿童和青少年如感染严重,使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其他因素可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而致侏儒症。

四、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因肝纤维化病变在晚期常是不可逆的,并且对治疗反应甚差,从而导致临床上难治的晚期血吸虫病。

成虫交配后产卵,一部分虫卵逆流进入肠壁.卵内毛蚴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虫卵的反复沉积和寄主机体免疫力的增强,使肠壁组织的破坏与增生同时存在,造成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肠壁增厚,形成虫卵肉芽肿甚至癌肿.另一部分虫卵随血液流到肝脏,致使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引起肝脓疡,进而破坏肝脏,严重的会出现肝腹水,肝硬化,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 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异位寄生,而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血吸虫卵进入脑和脊髓产生异位损害,可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经侧支循环进入肺的虫卵可引起肺动脉炎,甚至肺源性心脏病;罕见的异位损害可见于皮肤、甲状腺、心包、肾等处。

异位寄生与损害多发生在大量尾蚴感染的急性期,而慢性期及晚期患者也可出现。经动物试验结果初步分析,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合并脑或肺的异位损害可能由于感染大量尾蚴,虫数过多,发生异位寄生和损害。晚期因肝纤维化,发生侧支循环,门脉系统吻合支扩大,肠系膜静脉的虫卵可被血流带到肺、脑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已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大量人口流动,给血吸虫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致使这种古老的疾病仍在不断延续。据推算全国有154万病人,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血吸虫急性感染发生,特别对儿童的危害相当大。

每年因患血吸虫病损害健康,降低生产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算。目前,全国尚有未控制的流行区,绝大多数是流行严重的湖沼地区和环境复杂的边远山区。各流行区的情况不一,目标不同,防制对策亦应有所不同。因此,血吸虫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防治。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疫区人民的健康,组织了大规模的血吸虫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历程。在1984年以前,防治血吸虫病的目的是为了阻断其传播,重点放在消灭媒介钉螺上,认为消灭了钉螺,血吸虫病就失去了传播基础。经过反复不断地进行,效果并不理想。

1984年由于新的安全有效药物问世,WHO提出了新的防治策略,以疾病控制代替过去的传播阻断,这一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

血吸虫病的危害

加强健康教育,使人们了解自己行为对于传播预防血吸虫病都有密切关系,新防治策略采用大规模和反复化疗为主的防治措施,结合改水改厕,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局部灭螺,使得不少地区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有所下降。

特别是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很重要,引导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劳动方式到重视自我保健的轨道上来 。

五、怎样预防血吸虫病呢?

1、避免接触疫水 周围有钉螺的水域就可能是疫水,要避免接触疫水,不到疫水区游泳、放牧、捕鱼捉虾、打粽叶等。

2、采取有效个人防护 必须要接触疫水时,一定要穿防护衣裤,或用防护油膏涂擦皮肤,防止血吸虫感染。

3、及时检查、治疗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要配合血防查病工作,自觉依法接受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国家免费提供血吸虫病抗虫药物。

六、得了血吸虫病怎么办?

得了血吸虫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得了血吸虫病就应尽快到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确诊,并及时采用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毗隆酮口服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要及时到当地卫生院住院治疗。这是一种病原治疗又叫杀血吸虫治疗,既能治好病人,保护身体健康,又能清除传染源,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血防知识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31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