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时间:2016-12-16 07:28:2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入香港回归视频(现在高一的孩子大多是1996年出生的)。

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这么多的世界级媒体和报道,结果只有一篇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那它该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一下那个历史性时刻。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就有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所以,对于新闻的几大要素同学们都应该不陌生,首先先来回顾一下有哪几大要素?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文本梳理。

现在大家速读一遍,拿起笔,按照新闻的5大要素分析一下本文,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情感。(以提问方式进行)(或者让学生缩写新闻)

1、先看标题,作者怎么不说“别了大英帝国”呢?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别了,永远不会再见的意思,对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来说,当然不想再相见。倒装句式,更强调了香港回归,一雪国耻,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委婉含蓄中透着嘲讽。

2、导语第1段,写了什么?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

3、主体2-10段,又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几个场景?

——主要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前的主要过程。着力写了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4、结尾第1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5、现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都有了,那背景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画出来,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6、特写了解。

文章的梳理已经结束,现在大家思考,这篇新闻与同学们以往所学过的新闻有什么不同?即,这篇新闻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只截取了英方撤离前的几个镜头来描写,完全没有毛泽东新闻稿中的丰富感情和令人回肠荡气的磅礴气势。

这即是特写。特写性消息,是新闻的一种,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

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 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三)细读文本。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两则新闻都气势磅礴,感情色彩鲜明,读来有令人回肠荡气之感,那通过刚才的文章整体梳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新闻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基调呢?与毛泽东的新闻基调相同吗?

——不同

不同的话,请同学们再细读一遍,用笔画出你觉得能体现本文感情基调的重要句子或词语,不懂的地方也标出来,待会儿讨论。

1、环境描写方面:“在细雨蒙蒙中”“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广场上灯光渐暗”“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2、表示结束意义的词语:“最后一次”“最后时刻”“告别仪式”“末任港督”“落日余音”“日落式背景”“历史的陈迹”“告终”“最后一分钟”“最后一次降旗”“年底退役”“消失”等等

3、表示颜色的词语:黑色的劳斯莱斯,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

——这些大量灰色调的词语,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以及糟糕的环境渲染,都凸显了英国的凄凉。他们如今已没有了当初入侵香港时的耀武扬威,刚刚参加完交接仪式,就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灰溜溜的离去,复杂的心情,落魄的样子形神毕现。这里充分显示了作者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

4、难点句子: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

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②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分析:这里末代港督与前任形成对比,揭示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③“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分析:现实场景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同时这也是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在这里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四)语言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时人们的心情多么激动,仅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视角来写,并结合了香港的相关历史背景事件,一切都像素描,充分表现了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三、作业

回去收集关于香港回归的比较优美的诗歌或散文,组织个朗诵班会。

篇二:《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4:40 乘车离府6:15 告别仪式 7:45 降旗仪式

0:00 交接易帜0:40 英人离港

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

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3) 在新闻写作中插入背景介绍,有什么作用?

明确:历史背景的介绍,其暗示说明中国当时国力的弱小;现在的离开,实则暗示出来了中国国力的强大。

新闻与背景交互介绍,虽只写一天的事,但历史跨度非常大。使得内容丰富,内涵深厚。

三、新闻压缩。

此时将你的身份转换一下,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主持人,你只能简洁播报这则新闻。那么请你先将新闻内容压缩到200字左右。

1、新闻语段压缩方法:提炼导语或提炼主要信息,基本原则是删次留主。次要信息主要包括:1、重复信息;2、比较信息;3、原因、背景信息;4、描写信息;5、影响、意义、作用信息(有时也是重要信息,要慎重分析);6、举例信息;7、解说信息;8、句子的次要附加成分;9、补充信息。注意如果是偏正复句(转折、递进、因果、条件等),要关注其正句。

2、学生修改预习时写好的内容;交流;推荐;播报。

3、教师准备。【学生答案不错则删去此环节】

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1997年7月1日。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是“米字旗降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

下面为您播送来自香港的具体报道。

英国的告别仪式于6月30日下午在港督府开始。4时30分,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落。4时40分,彭定康乘车离开港督府。晚6时15分,正式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了英国女王的赠言。7时45分,进行每天一次的降旗仪式。当晚11时59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英国米字旗第三次降旗,而在0时0分,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同时在广场上和添马舰营区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从此开启“一国两制”的新局面。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被誉为“苹果教父”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前CEO史蒂夫·乔布斯于美国天平洋时间10月5日下午3点(北京时间10月6日早6点)在其加州帕洛阿尔托的家中死于胰腺癌引发的呼吸停止,享年56岁。苹果公司网站发布的消息说:“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的创造力的天才,

世界失去了不可思议之人。”苹果公司网站首页也换成了乔布斯大幅照片,以及“1955-2011”字样。人们把他视作Macintosh、iPod、iTunes、MacBookAir、Ipad、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的缔造者,这些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

2011年10月24日,乔布斯唯一授权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该书的简体中文版也在中国30家书店同步发行。上午10点05分,乔布斯最后的礼物——《乔布斯传》在10月24日上午10点05分,中国内地21个城市的30家书店同步推出,借此向10月5日离去的乔布斯表达敬意和怀念。出版方中信出版社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该书首发式,并为购书者准备了印有乔布斯头像的T恤。

参考答案:“苹果教父”乔布斯离世,《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

六、小结。(略)

七、作业。

《与名师对话》随堂练习、课时作业中的基础选择题。

篇三: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

教学难点: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提问法、对话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引出香港。进而提出香港回归事件。1997年7月1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被英帝国强占10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迈开了祖国统一的第一步。今天让我们跟随新闻记者们一起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课题)。

二、回顾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及其分类?

明确: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通讯、消息、特写、文学报告。狭义专指消息。本文是一篇特写,所以在此处重点介绍特写。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3.新闻的特点:

明确:

<1>一事一报。一条新闻,只报一件事或一件事情的一个方面。

<2> 篇幅、语句要简短。在有限的篇幅内说清一件事情。

<3>选点尖。选择第一落点,或主要矛盾的焦点,或戏剧性冲突的部位。 <4>用事实说话。没有主观意见,让读者只看到事实,看不到记者的身影。

<5>微言大义,事件型小切口、时政类大背景。由一个引人的新闻事件引入,着重写这个事件本身,然后提出普遍意义和时政价值。新闻事件切口要很小,采写要非常具体,要有细节。

4、新闻的结构

明确:

<1>标题 (正标题、副标题)

<2>导语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臵,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语 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介绍作者写这篇新闻的背景。

明确: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生字词

凝重( níng )紫荆( jīng ) 停泊( bó )掩映(yǎn ) 世人瞩目( zhǔ )旗臶( zhì ) 接载(zài)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接载:接待、装载。

易臶:变换旗臶,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序幕:指重大事件的开端。

子夜:半夜。

退役:军人役期满后停止服役,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

战舰不再执行任务。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

明确:<1>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2>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六、提问:什么是?不列颠尼亚??

明确:不列颠尼亚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要说有所区别,那就是

当年,也就是18世纪上半叶,詹姆斯〃汤姆森创作了同名诗作——《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在他40岁的时候,这首诗被托马斯〃阿恩谱曲改编成同名合唱歌曲,即英国海军军歌,同时也是英国国歌之一。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如今这首歌以及这首歌所表达的意境仍为英国人所钟情怀恋,每逢重大活动庆典,英国人都会摇动旌旗,齐声高唱。

七、课堂小结,布臵作业

本次课,我们对新闻有了一个大致的回顾,并且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梳理。请同学们下来去收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上一次课我们已经对文章的结果进行了梳理,并让同学们收集了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资料来对本篇新闻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二、分析课文(由PPT明确参考答案)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明确: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导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3.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场景,这些场景有什么作用?每次降旗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臶。意义—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意义— 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场景三: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臶。

意义—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ppt播放香港会展中心的旗臶交接仪式)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场景作用——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

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4.请同学在课文中分别划出是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内容。

教师提示:

<1>现实场景:现实场景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现实场景。

<2>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 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并且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明确:

<1>现实场景:四个场景

<2>背景材料:在课文中每一场景之后都紧跟新闻背景。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结语分析

<1>精确的时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作者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通过精确记下英国统治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得表达出国民激动之情。

<2>当你了解到经过156年5个月零4天,中国国旗重新飘扬在上空,你有何感想?(请同学自由发言)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应怎样理解?

明确:?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

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语言品味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明确: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

的结束。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学生自由讨论)

四、问题探究

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3.文章中出现几次?最后?一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五次。在全文中随处可见,随时随地不笼罩着一种沉重感,庄严肃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五、新闻用事实说话,作者的情感应自然流露于真实细节的选择中,适当运用细节可以使新闻事实?活?起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说说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新闻写作要力求简约、含而不露,作者的情感要通过朴实的语言而不是浮华的形容词来实现。

例如,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在蒙蒙细雨中?,作为?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臶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两个细节把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地见证了这一微妙的历史时刻,在含蓄的细节勾连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再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的点染,进一步烘托出英国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使报道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记者还特别注意到以色彩增强文章的?视觉效果?:黑色的?劳斯莱斯?、白色的总督府、绿色的树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记者准确、客观地记录下历史性的一幕,始终以事实表达着丰富的情感。

消息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从15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22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