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弟子规之亲仁的意思

时间:2016-12-15 07:21:2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解读弟子规20亲仁

解读弟子规20亲仁

同期声:解读《弟子规》第二十集“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而《弟子规》作为儒家启蒙教育读本,更是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把“亲仁”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编排。从今天开始钱文忠老师将为我们讲述《弟子规 亲仁》篇。“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要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志士仁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呢?

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二十集“亲仁”。

钱文忠:最一般通行的划分是把《弟子规》划成八个大部分,那么从今天开始《弟子规》就进入了第七个部分叫“亲仁”,要亲近仁义道德、要亲近讲仁义的人。这个第七部分非常有意思,从篇幅上看,这一部分非常简短,简短到什么地步呢?一共只有16句,48个字。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亲仁”这个部分就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部分尽管简短,但是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仁”是儒家传统一个核心的观念,或者我们说是最核心的价值。不过通常认为《弟子规》在“亲仁”的部分讲的这个“仁”字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指非常具体的人。什么样的人呢?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在品德方面具备了“仁”这样一个核心价值的人物。

《弟子规》认为,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为孩子从小有意识地营造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孩子从小的交朋友的情况,小朋友从小跟哪些长辈玩、和哪些同辈交往、游戏,这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认为应该和那些有人的人来交往。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大家都是人,但是类不齐,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

我曾经讲过一句话,也经常被人引用,我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猪还大。人和猪有共同点吧?当然有了,都是动物,都是哺乳类动物,那么人和猪之间当然共同点就很少了。但是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共同点恐怕比人和猪还少,所以我讲人和人的差别有时候比人和猪还大,猪大不了就是比较懒惰,吃了睡睡了吃,但是猪不会搞阴谋诡计的,没有听说过猪会去折腾另外一头猪的,或者猪挖个坑把另外一头猪埋下来,没听说过。但是有的人会干,这就是叫“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什么叫流俗啊?随大溜的,很一般的人,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混日子的人很多。仁者稀,对啊,在孔子里面仁者才三个嘛,哪三个呢?

同期声:在这个世界上,符合仁人标准的人很少,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至圣先师孔子他眼中的三个仁人又会是谁呢?

钱文忠:一个是微子,一个是箕子,一个是比干。这三个人还都是商代的人,这三个人在孔子眼里符合仁的标准。微子是殷商时期的贵族,他有个弟弟很有名,谁呢?纣王,纣王是一个非常淫乱的人,纣王很暴虐,到了周王这个时候,商朝已经露出灭亡相,这个国要亡了,所以微子就对他这个弟弟屡次进谏,但是纣王听不进去,听不进去怎么办呢?微子出走,他就离开了当时的国都,武王克商,我们知道周武王后来发兵,把商朝攻灭了。而这个时候一般人会怎么样?逃掉了,我的国家被攻灭了,我原来劝我的弟弟他不听,现在国家被灭亡了,我逃掉算了,浪迹天涯,苟延性命于乱世,而微子不是,肉袒面缚乞降,古人投降不像今天的投降仪式都比较简单,鞠个躬、哈个腰、我投降,拿个白毛巾挥挥我投降,古人没那么简单,上身脱光,赤膊,绑起来,自己绑起来,过去讲究还得要嘴里含点东西的,嘴里要含一把草,你杀了我算了吧,把我草一样埋掉,所以他脱光了上身,把自己绑起来,主动前来投降。这里面就体现了他的品格,什么品格我们会想?一个投降的人,第一认罪,认为商朝,我这个弟弟的确暴虐,不讲仁义,所以你武王攻灭了我们,我们认为武王是代表了比较善良的力量,是代表了仁的力量,所以我心甘情愿地来投降。第二、非常重要的就是他这个举动的后果,他这么一投降以后,周朝开国的君王一看,你纣王那么坏的一个王,过去的规矩是什么?一个朝代攻灭前一个朝代,往往不是全部,但基本都是,要把你前一个朝代的血脉给你斩断了,那我不会放心,让你的子孙在,那你子孙将来造反怎么办?一般都要把商朝的皇室的血脉给斩断,但是因为微子这样的情况,主动地在灭国以后来投降,所以让他继承殷室,什么意思?把他这一支留下来,不把你赶尽杀绝,并且允许他祭祀自己的祖先。所以,微子就被封在哪里呢?封在了商朝的发祥地,哪里?商丘。那么这个国号就是宋,允许他用天子的礼乐来祭祀自己的祖先,这个在古人看来是天大的事情啊,在孔子看来当然是天大的事情了,你把祖宗的血脉保留下来了。

孔子眼里的第二个人是箕子,箕子比微子高一辈,他是纣王的叔叔,当时有人看到纣王那么坏,你的侄子那么坏,就劝他算了,你离开殷商,不要在你侄子的国家里。而这个箕子怎么说?他说:“如果我离开了,就变成了彰君之恶,把国君的恶暴露给大家。”他是国君的叔叔,如果连自己的叔叔都不愿意在自己家里待了,你想想你这个侄子是怎么回事?所以他说我不能走,一来会彰君之恶,二来会自说于民。那好像就显得我去讨好百姓,我故意要卖个好给百姓,所以我不走。他的选择是独自一个人隐居在箕山,隐私在他封地的山里面,并且假装自己疯了,被纣王发现了以后还把他囚禁起来。把这个叔叔关起来,关在哪里?今天河南的西华县这一带,把他关在那里。而就在这个地方,箕子构想出一个伟大思想,什么思想?洪范九畴,洪范九畴这个思想我们在这里不能详细介绍了,这是非常了不起、中国古代宝贵的思想资源,包括了对自然世界、对人生、对人的行为、对治国安民、对天文、对历术、对气候、对祸福等等的哲理思考。箕子是儒家的先驱之一,他不是那么简单的,他是儒家的先驱,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思想上面继承了大禹,下面开启了周公的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孔子的仁的学说要往上追溯,还追溯到箕子。

第三个人,也就是孔子眼里的第三个仁人,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比干。比干是中国古代最最著名的忠臣,忠臣的第一人,有的时候被称为亘古第一忠臣,有的时候被称为国神,一个国家的神。也就是在纣王的时候,他去劝谏,劝谏这个非常暴虐荒淫的商纣王。比干说:“主过不谏非忠也”我看见自己的国王有过失,我不去进谏,那我就不是忠,我不够忠。“畏死不言非勇也”我如果因为怕死不说话,那我就称不上勇敢。“过则谏不用则死”我发现国君有过,我就进谏,如果国王听不进,我就死。这个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话,所以这个被我们古人看为忠之至也,忠的最高的典范。他曾经强谏三日不去,他去劝这个纣王,纣王也听不进去,比干就在那儿唠唠叨叨,提意见提了三天,也挺厉害的。那么纣王被他搞得烦死了,就问他:“你这样跟我搞,你凭的是什么啊?谁给你那么大的胆子啊?连续给我提三天的意见。”比干说:“是善心仁义所以自恃”我靠的就是善行和仁义。纣王就非常荒唐的一个王,非常坏的一个王,就放火了,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那你是把自己当圣人,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还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一般人的心有几窍?四窍,这我们应该都知道,心房、心室各两个,我们有四窍。那么过去中国传说圣人的心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有七窍。所以纣王就下令剖开比干的心看一看,实际上把比干给杀掉了,终年63岁。这一幕感动天地、亘古流传,这就是比干。

同期声:微子、箕子、比干,这是孔子眼中的三个仁人,是真正品德高尚之人,当然我们也希望在生活中能够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但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辨明哪些人可交、哪些人不可交。《弟子规》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钱文忠:《弟子规》接着讲“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如果真正是仁者,那么大家都会对他有敬畏之心,看到他非常敬畏。什么是仁者呢?“言不讳,色不媚”他说话的时候非常地正直,他不会是花言巧语,不会是嘴上一套说得很好听,口蜜腹剑,不会,这不是仁者,仁者应该是实事求是说话,非常直率地说话。色不媚,也就是他的举止、他的行为不会很献媚。换句话说,仁者不会拍马屁的,他不会溜须拍马。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人才叫是有仁德的人呢?第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情怀,仁爱爱人也,首先要有爱心。第二、这个人应该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依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这是什么呢?克己复礼,你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由着自己个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会的秩序、不管社会的道德,这是不行的。第三、应该具备崇高的境界和道德的修养。第四、应该智、勇、言兼备,并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识。勇,你要有勇气、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言,你要会表述、会表达,按照圣人之言来表述、来弘扬这种仁义的思想、来推广这种仁义的道德。必须智、勇、言兼备,同时还不够,你还要奉行中庸之道,你不能走极端,你必须中庸之道来强调一种和谐、平稳、雍容的这样一种境界。最后一点更重要,仁人,也就是仁者具备了品德的人,要有具体的行动和行为,你不能自己关在门里大讲仁义道德,或者就在课堂上讲仁义道德,或者说就把它作为书面上的一些教条,不行,你要有行为,要努力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就是后来讲的修齐治平,这是仁者的要求。

《晏子春秋》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弟子规》里这段话,什么故事呢?晏子出使晋国,到了一个地方叫中牟,一个地名,他看见路边有一个人很奇怪,什么样一个人呢?戴着非常破旧的帽子,翻穿着破旧的皮衣,背着一捆柴火,正好在路边休息,看见这样一个穿得很破烂的,明显是干苦力活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古人是有办法的,古人非常重视“望气观人”,我看你这个人的样子,我就判断你是什么样的人,晏子是很擅长这个,晏子就判断这个人是个君子,他就看了一眼路边有这么一个人,晏子认为他是君子,就走过去问他:“您是谁啊?您是干什么的呢?”那个人就回答说:“我叫越石父”,他的名字叫越石父。晏子问:“那你怎么打扮成这个样子?穿得那么破,还扛着一个柴火在路边呢?”越石父说:“我是中牟这个地方的,我是这个地方一家人家的奴仆。我之所以在路边蹲着,是因为我如果见到了齐国的使者,我就准备回齐国去。”

那么晏子不正是齐国使者出使晋国嘛,晏子说这有意思,你算碰见我了。那么晏子就问他:“你怎么会给别人做奴仆的呢?好好的人怎么会给别人做奴仆呢?”越石父就说:“因为我不能避免自己的饥寒”换句话说,他大概是不大会去照应的自己的生活,也不大会在这个社会上我们讲淘浆糊,混口饭吃,他不会。“所以我也吃不饱、穿不暖,所以我只能做了别人的奴仆。”晏子又问:“那你做奴仆做了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三年”。晏子接下来就问越石父:“我可以花钱把你赎回去吗?”过去是人口可以买卖的,今天这是违法的。那么就问我可以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晏子就解下了自己马车左边的这匹马,因为我们知道古人的马车有两匹马拉的,有四匹马拉的,也有一匹马拉的。所以,他原来这个马车大概是两匹马,算是中等轿车,就解了一匹马赎回了越石父,请越石父上自己的车,那这个车上只剩一匹马了,一路回到齐国。

后面的故事就太说明问题了,这个马车到了齐国,到了晏子的家里,马车到了晏子就下来了,下来了以后晏子就自己跑到里面去了,晏子回家了,他忘了和越石父打招呼了,他忘了车上还有一个人,他带回来的。我们一般想人会怎么样?你刚刚是个奴仆,刚刚被人家赎出来,主人不跟你打招呼很正常,你应该千恩万谢才对,你把我带回齐国了。谁知道这个越石父很生气,非常生气,生气到什么地步呢?在院子里大叫,强烈要是和晏子断交。我不理你了,你居然下车不跟我打招呼。那么晏子也很生气,说你这什么人,我给你赎回来,我跟你素不相识,你居然要跟我断交。晏子就派人来问越石父说:“我跟您可没什么交往啊,你做了三年的奴仆,我前不久路边见到你,我好心好意把你赎了出来,我这么对你还不行啊?我还要怎么对你呢?你为什么突然要和我绝交?你把道理说给我听听。”越石父的回答是,我听说,古人都这样,古人都把自己要说的话,都说我听说,都说我从别人那里听说。说我听说贤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然后呢,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心情舒畅。

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一种原则,什么原则呢?你不因为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为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贬低自己。真正的君子不会因为对别人有功,你就轻视人家。假如你晏子是君子的话,你是一个仁者,你不能因为你帮了我的忙,你就瞧不起我。同样的一个仁者也不会因为我受了你的恩,我就瞧不起我自己,我就贬低自己。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那个家里没有人了解我,所以我也

无所谓,我穿得破破的,扛着一捆柴火在路边蹲着,我也无所谓,因为他们不了解我。您把我赎出来了,您为什么赎我啊?因为您是了解我的,您看出我和一般人不一样,所以你才赎我。那你赎了我以后,你刚才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

这个越石父记仇记得很厉害的,他都记着的,说刚才你请我上车的时候你也没有说请你先上车,你自己先上车的,我当时就有点不爽。但是我当时认为你大概是一下子忘记礼节了,你马虎了,现在到了你家了,你又不跟我说句告别的话,你就直接进屋子去了,你这不是还是把我当奴仆看嘛,你没有把我当和你平等的人看嘛。这样吧,你也别烦了,我看了,我还是回去做奴仆为好,您还是把我给卖了吧。他就跟晏子来这个,晏子听到这个话以后,晏子不是派人出来跟他说的嘛。晏子从里屋跑出来,恭恭敬敬地和越石父相见说:“刚才我只见到了您的外貌,发现你气宇轩昂,相貌堂堂,虽然穿得很破,但我认为你不是一般人。您的这番话让我看到了您的内心。”晏子就开始自我检讨,也是一个仁者,了不起的,虽然救了别人先自我检讨。他怎么检讨呢?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我先反省自己的言行。体察实情的人,不会在乎别人的言辞,我不会觉得你冒犯我了,因为你讲的实际情况。我会不会因为言辞不当而被您嫌弃呢?他跟越石父这么说,我真心诚意地改正错误,请求您的原谅。晏子先说这么一段话,接着晏子派人洒扫厅堂,把这个客厅打扫一遍,重新安排座位,请越石父上座,恭恭敬敬向他敬酒,非常礼貌地对待越石父。越石父说:“哎呀,对您我这才是以礼相待,我真不敢当啊。”这两个人成为莫逆之交,在史籍上留下了这一段记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叫言不讳、色不媚。越石父和晏子就是最好的一对例子,这就是真正的仁者。

同期声:《弟子规 亲仁》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始终告诫孩子们,内心一定要以仁义道德作为衡量标准,要明辨善恶、亲近仁者、结交君子,接下来《弟子规》又用了24个字为我们进一步指出与君子交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与小人交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坏处,我们在交朋友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钱文忠:《弟子规》接着用正反两方面的阐述来结束这个仁的部分,哪两方面呢?“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如果你能够亲近仁者,那么无限好,是最好最好的事情,你就会过日少,你的过错会每天比每天少一点,因为你接近的都是仁者,都是行为很好的人,那么你参照他,你会每天都意识到自己哪个地方做得还不够好,哪个地方做得要改正。所以,你的过错就会越来越少,而你的德日进,你的品德就会与日俱增,你的品德修养会一天比一天高,这叫德日进。我们知道德日进这三个字过去是很有名的,现在不大讲了,在民国年间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外国学者起汉名就起成叫德日进,甚至有人把这个做自己名字的,这是讲能亲仁,反过来不亲仁者怎么办?“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你如果不亲近仁者,你就有无穷无尽的坏处,有坏处,什么坏处?小人近,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总归是要和别人交往的,如果你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接触的不是仁者,那么什么呢?往往接触的就是小人,小人就会乘虚而入,会进到你的社交圈子里,这样的话小人就会影响你,你就会被小人的这种不良的言行、不良的行为给污染,结果是什么?百事坏,你一百样的事情都会坏掉。

篇二:国学《弟子规》之〈亲仁〉

《弟子规》之〈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读:

同样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就一般说,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却显得稀少。对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说话不会故意隐讳 扭曲事实,脸色态度也不会故意向人谄媚求好。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 ,小人会乘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读: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 ,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 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 ,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 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 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 ,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篇三:弟子规《亲仁》教案

《弟子规》亲仁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及背诵“亲仁”的内容。

2.学会辨别好人与坏人,从而学会如何交朋友。

3.理解内容,内化寓德。

教学重点:

1、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3、会背诵“亲仁”的内容,联系实际,懂得仁爱。

教学内容:

《弟子规》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教学时数: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一、复习导入:

1、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

师:大家背得太棒了,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 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亲仁”,学会如何看清圣贤与邪师,如何亲近仁者,升华道德?

二、初读内容,探究交流。

1.出示学习内容。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2.师范读,校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看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再读内容,理解记忆。

1.你们能说说“亲仁”一词的意思吗?

2.理解字意。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译:同样都是人,品行高低却不一样。同流入俗的人很多,大 慈仁者的人实在很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译:对于一位真正有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畏他。 因为他们说话不会故意隐讳扭曲事实,也不会向人献媚讨好。

注释:同:同样类、类型 大流的俗人

仁:指品德高尚 果:果真 畏:敬畏 讳:隐瞒、忌讳

3.教师讲解。

对于大众,不管贫富贵贱、贤与不肖,我们都一律心存爱护,但也要能分辨出谁是真正的仁者,才能进一步亲近他,并且向他学习。仁者能爱人宽恕别人,与人和睦相处,自然赢得大家的敬重、佩服。仁者心口合一,不说一些做不到的话,不会随便取悦他人。有仁德的人是处处替人着想。

名言警句: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学而》

四、故事引读,内化寓德。

1.教师讲述故事。

《仁者不俗》和《仁者无畏》

2.请同学们说说感受和想法。

五、明理导行,常礼举要。

(一)何谓“仁”

仁字是“二”加上“人”,指在人际间能够相处得很好,“仁者”简单的说就是“好人、善良的人”,请同学想想看,有什么样特质的人才能算是好人呢?(请几位学生将答案写在白板上,出来发表)

(二)思考:当我们看到有人把垃圾丢在我们的座位上时,往往都会再把垃圾丢

到别人的座位上,心想,这又不是我的垃圾,也是别人丢过来的,这样做对吗?

六、板书: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七、巩固复习。

1.朗读及背诵内容。

2.预习: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弟子规》亲仁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及背诵“亲仁”的内容。

2.学会亲近仁者,远离小人,从而学会如何交朋友。

3.理解内容,内化寓德。

教学重点:会背诵“亲仁”的内容,联系实际,懂得仁爱。。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内化寓德。

教学内容: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内容。

1.诵读上节内容,复述其意。

2.概述你对本节内容的感受和想法。

二、初读内容,探究交流。

1.出示学习内容。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2.师范读,校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看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再读内容,理解记忆。

1.说说你是如何选择朋友的?你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字意。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译: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相对地逐日减少。

不亲仁 无限害,小人进 百事坏

释义: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人会趁虚来接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思想举止都会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使整个人生走入错误的方向。

我们如果认识有仁德的人,应更进一步亲近他们或者尊为老师,或者交为好友,在品德、学问及办事方面向他们请教、学习,自然能日日改过迁善,有助于自己品行的提升。

小人是指那些人?

小人是指增长我们自私自利与不好习惯的人,百事坏是指世间种种的诱惑围绕,自己若把持不住就有堕落的可能。我们要有辨别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与智慧,能亲贤良远小人。

师:有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要选择良师益友,要有判断好坏朋友的能力,就要学弟子规。自己的德行还没有相当稳固,对于一些比较没有德行的朋友,我们要敬而远之。

师:对照自己:有没有不敬?贪婪?懒惰?不慈悲?把内心的小人赶出去,修养高尚的德行。(学生说说)

四、联系生活 明白道理

(一)听故事,明道理。

一位「死刑犯」的忏悔

曾经有位犯下绑架杀人的「死刑犯」,在他被执行枪决之前,写了一本自传《我悔罪,请你原谅》一书,里面有封写给年轻人的一封信,呼吁他们不要步上他的后尘。

信中写道他大部份的时间是耗在狱中,从少观所到感化院,踏遍全台监狱。起初自己并不坏,只是好玩不爱读书,和朋友一起在外游荡,小学二年级就开始逃学。国中第一天上课看到英文课本后,就再也没上学了。后来跟一些朋友到处玩,打架杀人后就被送到少年辅育院。

他希望人们不要像他一样交错朋友,他以自己的经验写了一些提醒,告诉大家好朋友不会叫你做的事:

1. 邀你玩通宵。

2. 教你学抽烟、喝酒或打麻将之类的事。

3. 邀你逃学、闲晃之事。

4. 教你吸安非他命、吸大麻。

5. 在该去读书时,仍在校外游玩,而邀你作伴。

6. 邀你去飚车比快。

7. 向你要钱或找各种借口要你去找钱。

8. 要你带棍棒去与人谈判。

贪心是万恶之根源,自己就是贪钱而走入歧途,真是欲哭无泪、后悔莫及!希望大家能引以为借镜。

五、总结谈话 升华感情

1.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最后老师有一首歌送给大家,拍手跟唱《弟子规》。


弟子规之亲仁的意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12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