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孔子文化教育大讲堂

时间:2016-12-14 07:35:0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文化大讲堂讲稿

半亩方塘大讲堂·第二期

《感悟国学 幸福人生》讲坛纲要:

主讲:贺国卿

一、 什么是国学?

一国之学,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凝结,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的身份证。

二、 为什么学国学?

问题和价值

1、问题:道德价值畸形 理想缺失

1988年7月1日,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布了一份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回首2530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2、价值:

修复人性 顿悟智慧 学道知识 提高修养

三、 国学—人生幸福的钥匙

儒佛道思想的核心----研究人如何幸福的

四、 诵读经典《国学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篇二:王永涛大讲堂

把课改进行到底

漯河市源汇区实验中学 王永涛

我认为,课改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500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其实就是课改的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他这样对他的学生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你们平常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呢!然后他的学生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畅所欲言,各自谈自己的抱负,这个时间,孔子并没有说过多的语言,而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去说,我觉得此时此刻孔子是最好的引导者,倾听者。在论语当中,孔子曾这样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我们要想让学生学有所成,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只有学生乐学了,才能学会,才能会学。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学生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的提高。

记得有一堂语文课结束后,七九班的董玉娇同学突然说了一句,王老师这节课,你啥也没讲,都是让我们学生说的。这时间另一位学生赶忙站起来说,老师别听他瞎扯,这节课都是你引导着我们学的。孩子们真是太天真可爱,因为已经下课了,我就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语文课该怎么上?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最近几年,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我就把重

心全部转移到自己的语文课堂上,一直在反省自己的语文课,以前,我总是在课堂上来炫耀自己读得如何好,讲得如何生动。如今的课堂,我常常提醒自己,这节课,我该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有效果,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善于学习?我总是对学生说,我读的好,不如你们读的好,我说的好,不如你们说的好。其实课改,老师们并不是轻松了,而是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每接触一篇课文,我都会告诫自己,一定要认真的素读课文,不借助任何工具书,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再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学生会有什么收获?会有什么疑问。我该用什么方法来引导学生,我该借助什么手段来激励学生,为了上好一节课,我要求自己至少要把课文读上3遍,然后再进行圈点勾画,批注。为了吃透教材,我常常翻阅大量的教学参考书,以便于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每天早上7点到8点知己是我制作课件的时间,我常常在五六个课件当中,通过学习,筛选,组合,修改,整理出来适合自己的学生,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件,以便于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我总是提醒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问题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真实的课堂。

我认为语文的课改,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是让学生静静地去读,疯狂的去读,无所顾忌的说,有条有理的说,专心致志地听,文采飞扬地去写。总而言之,只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喜欢上我们的语文,学的开心,学的自觉,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篇三:大讲堂: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090210PM镇江市民大讲堂徐小跃教授主讲

主持人:各位尊敬的领导,亲爱的来宾朋友们大家新年好,由镇江市委宣传部主办,镇江市社科联,镇江电视台联办的市民大讲堂09年第一场又和大家见面了。市民大讲堂面向广大市民,已经成为我们镇江的开放式的大学,所邀请的专家和学者也受到了我们广大观众朋友的欢迎和喜爱,作为09年的开场之讲,我们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哲学概论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宗教协会理事,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徐小跃教授,今天他带给我们的演讲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上徐小跃教授,掌声有请。

徐小跃教授:谢谢主持人的介绍,各位镇江各级的领导,亲爱的镇江广大市民,新年好。

非常有幸能够站在这里和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流淌着自己的文化的中国人来谈论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及受到这种文化在人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真的感到非常的荣幸。因为这次给我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讲这个题目,在1.5小时或者2个小时中间怎么谈是一个非常难做的一件事情。当然我尽量做好。我讲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一个文化?或者说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了这个以后才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关系。我想大家听了很多次讲座,很多专家都试图对什么是文化给出定义,但是我今天跟大家说,中外对文化的

定义不下千种之多,也就是文化定义非常多,我曾经就这样的情况说了以下的话:讲文化的定义是杂而多端,众说纷纭,莫出一是,就是说它的定义很多很杂,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文化定义非常难定义。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今天跟大家说上我的一个观点,尽管文化的定义是杂而多端,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思想。而思想又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价值取向,一个是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让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一定是要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样一个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来给你展开。于此相关,我们每个单位、每个企业,包括我们镇江市,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到最后,最高层次的必须要体现在,我们把镇江、镇江人的价值取向究竟引向何处?我们镇江特有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这才是打造颇具特色的镇江文化。如果我要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文化它是有不同层次的,比如我们只要人所创造的一切,它都是一个文化,但是呢,人们呢把这种文化用这样二句话,形而下者谓之器,第二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实际上我们讲的中华文明,或者讲我们中国的文化,它都是在这两个层面中体现,什么叫形而下?就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式。比如我们今年夏季奥运会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展示,光辉灿烂,我们看到了造纸,我们看到了活字印刷,我们看到了火药所制的烟火,还有罗盘,我们号称中国四大发明。还有长城、还有都江堰,还有什么?兵马俑,所有这些都是形而下的器物文明。那么我们想,要中华民族,我们中国有这样一种文明很值得骄傲和自豪。应该自豪,应该骄傲。但是,

当你们真正了解到形而上的道的文明以后你更会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光辉灿烂而感大自豪和骄傲。所谓的形而上者就是在有形之上的,背后的更本质的这样一种存在。就是我告诉大家的,就是思想,就是价值取向,就是思维方式。当我们了解了这以后,我们反过来,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说的通俗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之上所建立的文化。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过去的文化,在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理论的东西,既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文化,或者是过去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的基础是工业化或者是后工业化,那么为什么还要来研究那过去的文化呢?在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哲学宗教喜欢谈这三个字叫做超然性。所谓的超然性就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而具有永恒价值的存在。我们中国古人提出的很多的观念,提出了很多核心的价值观念,做人的道理以及思维方式,甚至更深层的民族的心理结构,这个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哪怕是一种制度的变化而有所减弱,比如说,我们讲,孔子,孟子、荀子、原始儒家的这种思想,离开我们已经2千多年了,但是他们的教导我们今天仍然觉得充满着人生的智慧。道家的老子,庄子、佛教的释迦摩尼,他们的教导都是对人类的精神,人的生命的智慧的开启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把这句话说通俗了,它是超越时间空间,而具有永恒价值。比如讲2千多年,我们今天觉得他很有价值,美国人、西方人读到它仍然觉得有价值,这是它的一种超然性,明白这里,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是什么呢?四个字:社会人

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我们中国古人他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叫社会人生,中国古人思以其道易天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人在建立他们思想的时候,就是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干什么呢?改变天下!用今天的话说,中国古人建立他们的思想的重点就是最终目的是改变天下,和谐社会,进化人心。我给他这12个字。中国古代人他建立他的思想是改变天下、和谐社会、进化人心。所以说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学习这么多干什么呢?中国古人会告诉你这样一个道理。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佛家,他们的思想就是要使人安身立命,什么叫安身立命?如果使自己身心得到安宁,如果获得符合人性的正确的生活方式。说的再通俗一点,安身就是使肉体生命、精神生命都得到安宁,所谓的立命就是确立一个好的生活的方式。那么整个的中国文化就谈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圣贤,大德,他们关注是什么呢?关注人文。《周易》里面有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关注人文的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个道德,这样一个礼仪,这样一个伦理,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变化成就社会,以及构成这个社会人的心灵,叫“化成天下”。

大家注意中国古人他不太讲现在我们意义上的那个教育,他谈什么呢?只讲教化,所谓的教化就是把你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把它激发出来,呈现出来,表现出来。所以说它非常注重人文的这样的一个关注。当然,这样一个关注社会人生,都要通过具体的学派,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来体现出来,因为我下面会具体谈到有关的思想,当然

我这里给大家一个总结,我对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家的思想,一是儒、一是道、一是佛。曾经有这样四个字的概括:儒是谈修齐治平,大家对这句话都不陌生,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所谓的三纲八条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价值取向,他所关注的都是社会和人生。

道家,包括道教,我给他四个字概括,叫性命双修。中国人喜欢谈安身立命,儒家喜欢谈,道家喜欢谈,道教喜欢谈,佛教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我们的这个生命体,如何立于天地之间,如何永存于宇宙之间,这是哲学家,这是宗教学家孜孜以求的,道家,道教为了实现他的长生久世,长生不老,用今天一个玩笑话说,叫:向今年20、明年18,这样一个目标去努力。因此这样一个生命的延续,生命质量的保证如何做到?道家道教就提出了要生命,肉体生命的修行。肉体生命除了外在的吃药、内在的修练,还有一个他们感觉到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要培植人们的心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心要好,心太坏,吃什么药、做什么气功都没有用。所以道教谈性命双修。但是大家注意到,像道教也更注重人的生命体,包括人生。

佛教呢?我也给它四个字。佛教叫法身慧命,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获得佛教所说的那种智慧。获得那种智慧,就是能够成佛,至于这种成佛和获得的智慧是否究竟是佛旨,我下面讲到佛教的时候再跟大家聊。你有一个印象,儒家主张修齐治平,道家主张性命双修,佛教主张法身慧命,他们的价值取向都是指向或者是社会人生,或者是人生。这是首先给大家提出来的。


孔子文化教育大讲堂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08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
付费后即可复制
限时特价: 5元/篇原价10元
在线支付
联系客服
复制成功!
付费成功后,若无法使用请联系客服 客服微信号 p00852-1 长按微信号可复制 便于您搜索 打开微信
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2:30 14:00-18:30 周六 9:00-12:30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支付成功 已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