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举例说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时间:2016-12-11 10:52:0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教案

教学时间:2012.6.13周三第1节

授课教师:周德安

授课班级:对口升学部10(8)班

授课地点:教学楼四楼多媒体教室

教学内容: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重点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条基本原理,并能通过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从而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结合,知行相统一。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教育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增强实践观念。学习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弘扬科学理论。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育学生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结合,做到知行相统一。

教学重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实践决定认识。

课 型:新授课

教 法: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 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 入:第三单元单元导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广泛学习,仔细探究,勤于思考,明辨是非,执著而行。才能科学认识问题,正确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知识结构

认 识 论————人生发展

?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行统一——第7课

? 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明辨是非——第8课

? 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第9课

讲授新课: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出真知)

运用“买踢”的故事和毛泽东的名言予以说明。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举例:工业发展→环境污染→环境科学、生态科学。

射电望远镜可以观测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推动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3)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学以致用)

(4)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运用“黄鼠狼不是偷鸡的专家”的故事予以说明。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一特性决定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错误观点。)

方法论:重视实践,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推动实践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认识,反对错误认识。

结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结合,坚持知行统一。

(二) 认识的深化、发展问题:

1、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反复,以致无穷)

学生讨论教材中“输血”的案例和甲、乙、丙三同学的观念,加深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热身练习(略)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1)唯一来源(2)根本动力(3)最终目的(4)唯一的检验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相统一,反对把认识和实践割裂开来。

(二)认识的深化、发展,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教学后记:

本节课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教育学生增强实践观念,重视读书和学习,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篇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

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篇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一文写于1937年7月,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虽然它写于几十年前,但现在读起来却还是那么有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还是那么的具有指导意义。

《实践论》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是有思维、有意识的动物,因而人能够有目的地进行生产劳动,最终才能成为高等动物。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能够通过劳动使自己的思想变成实在的事物,这就是实践。如果人光有思想而没有实践,那么再聪明的人也只能是一个废人,他将不会对社会有任何的贡献。即使是一个思想家他也要把它的思想通过写作表现出来,不然他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思想家,充其量也只是个空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因此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没有实践,人类社会将不会进步。

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增加,人脑中便会逐渐对某一事物有所认识,而这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也就是产生正确的意识。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飞跃。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正是认识的第二个飞跃:由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更好的服务于实践,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类社会也正是因此才取得了进步。因而这第二个飞跃又是飞跃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认识的真正目的之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到: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

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在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践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使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也只有通过时间才能证明他的认识正确与否。因此,认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事物的认识,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对事物已有的认识来指导实践,使生产劳动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这也正是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

而我则认为认识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双胞胎。认识产生于实践,而又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无限循环。


举例说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82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