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读经典常谈有感

时间:2016-12-11 10:49:4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读《经典常谈》有感

读《经典常谈》有感

朱自清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自清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自清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篇二:读经典常谈阅读答案

篇一:读经典常谈阅读答案

篇二:读经典常谈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读《经典常谈》叶圣陶 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些,可是书籍不必再是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可以很干脆地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实。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就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故事,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来,胸襟宽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各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得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二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有在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想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已经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删改) 1.下列对学生应该读一些古书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 b.阅读经典能扩大人的视野、开阔胸襟、增长见识,使人能得到所谓”无用之用”。 c.经典训练的用处就在于教人见识一番,作为一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 d.阅读的本子最好是

有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的集子,让学生展卷了然。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读古书的一些方法。 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 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d.该书是一般人的经典读本,一般人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这些古书。 b.读《诗经》就不能让学生读“白话诗经”,而只能让他们直接读《诗经》原文。 c.作为历史书,《史记》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作为文学作品,还是得直接读《史记》。 d.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这样做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篇三:读经典常谈阅读答案 内容提示: 读《经典常谈》(节选) 阅读答案 读《经典常谈》(节选) 阅读答案 读《经典常谈》(节选) 叶圣陶 现代学生的功课, 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 如博物、 理化、 图画、 音乐之类。 其他的功课, 就实质说, 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 可是书籍不必再从前人的本子了。 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 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 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 那是另一问题。 ??可以干脆说一句, 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 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 《论语》、《庄子》...

经典阅读观念的树立

①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②当然,要真正走进经典,首先须在观念上祛除功利的考校。因所具有的无与仑比的精深与博大,经典可助人涵养精神,拓展心胸,甚至成己成物,获得包括职场上的成功。但遗憾的是,这类教诲并未为人记取。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常能听从心的指令,譬如在儒道先哲的训教中,体认到道德的庄肃与自由的快乐,然后知道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既服务社会,又涵养个性,在对宇宙与人生、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为人”者只会想着用它做工具,邀名射利,求田问舍。上个世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理,仍未被人了解。

③在阅读过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经典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它坚持要我们放弃通常的做法,放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还有我们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公元397年,圣奥古斯丁写了《忏悔录》,在书中他详细描绘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剧变,如果不静下心来,细细咀嚼,你根本无法体会其中切肤的渴求。至于《罪与罚》这样的经典,大段的心理描写,与通俗小说有一明确主题和显豁线索全然不同的“复调”写法,更需人细细寻绎才有所悟。所以,现在人们开始提倡“慢阅读”,主张不仅在时间上,更在心态上保持清静与闲适,然后走进经典。 悠闲自得同时越然功利之上的人, 能真正读取这个世界最杳渺的真谛, 保持阅读最高上的品质。故经典必须慢读,也值得人这样慢读。④在此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典阅读尤其如此。设定一个合理目标,如美国人费迪曼所开列的,从18岁到80岁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人是可以大致读完经典的核心部分的。重要的是,经由经典阅读,你学会了举一反三,见迩知远,实际上就获得了费氏所说的“超越时空”的能力。还有,不要怕读不懂,相较于人很容易毁于自己喜欢的浅近的东西,那种不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反而能让人经久不忘。只有困难,才够挑战,才能精进。

⑤所以,各位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就能体会到“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悠长的光阴,你读什么书,能决定你将成为什么人。

16.第②段划线部分的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 。(2分)

17.第③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联词正确的是( )(3分)

a.只要 就 才 b.只有 才 并

c.虽然 但 并 d.即使 也 才

18.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用是 (3分)

19.本文第② ④段依次从(1) 、(2) 、

(3) 三个方如何阅读经典展开论述。(9分)

20.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第⑤段“你读什么书,将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的

感受(5分)

16.( 2 分)仑 伦

17.( 3 分)b 18.( 3 分)举例论证经典必须慢读,也值得人这样慢读。这样才能沉浸其中,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还有我们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

19.( 9 分)( 1 )首先须在观念上去除功利的考校( 2 )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求快的心理。

篇三:读后感

读经典 传承民族文化

景润小学姜绍余

我最近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著作《经典常谈》,这本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五经四书,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

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书中的语言极其地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读了以后我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

我读了《诗经》,《唐诗宋词三百首》。我是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在不断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诗歌生活的民族。唐诗,与他之后的宋词,元曲,是我国几千年诗歌创作史上的三座高峰。

这是一条诗歌的黄河,是一座诗歌的长城。它跳跃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涌动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它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精神源泉。

我每天和孩子们徜徉在诗歌的韵律里,其乐融融。传承了祖国的文化,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

夜晚之际,当我孩子们读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意浓郁的清晨,我和孩子们一起,读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孩子们感受到了唐诗的魅力,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孩子们从这一知识宝库汲取营养,传递文化的力量。

我们漫步诗歌的海洋。漫漫三百年的诗歌历史,这里又无数颗耀眼的诗歌的明星、

我们欣赏雄奇奔放的诗仙李白,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还有通俗易懂的白居易,奇伟阴郁的李贺,瑰丽精巧的李商隐。清爽峻拔的杜牧。我们陶然于山水田园风光,讨论热烈进取,歌颂个人积极入世,经时济世,苦难的人生旅程。 我们一起领略了夜雨寄北/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中西窗的烛光,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我们陶醉于古诗词枫桥夜泊/张继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午夜,猝来的钟声将我击中,钟声穿透了岸边结霜的老枫。乌鸦的哀鸣里,月亮早早落下,它照不见客船中幽暗的愁容。寺庙的名字,铁一般凛冽彻骨,衰草,掩去寒山的行踪。黄昏时,我曾走进临水的酒肆,那碗酒,怎能抵挡半世的西风!姑苏,你可会记得今夜的我?张继,曾枕着你的寒冷入梦。

我们不但是组织孩子们诵读古诗词,还组织孩子们一起写一写通俗易懂的诗歌,班级的高秀兴,鹿广,马荣彬,王馨琦同学,他们热爱诗词,用自己的手中的笔写下了校园的生活, 在学校校刊”童年”上,马荣彬写的:润泽园之歌赞美了学校生机勃勃的校园美景,”润泽园里春风暖,桃红柳绿花鲜艳,同学漫步赏美景,人间花好月儿圆。”

我是一名老师,要使诗歌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爱读诗歌的孩子是有文采的,是文雅的。我们要有一颗传承文化的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做学生读书的领路人,让我们汲取唐诗的精华,不断吸收,不断发展。传承民族的文明。


读经典常谈有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81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
付费后即可复制
限时特价: 5元/篇原价10元
在线支付
联系客服
复制成功!
付费成功后,若无法使用请联系客服 客服微信号 p00852-1 长按微信号可复制 便于您搜索 打开微信
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2:30 14:00-18:30 周六 9:00-12:30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支付成功 已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