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鹬蚌相争

时间:2016-12-09 07:47:4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猜一猜,这是什么寓言故事?

(课件出示图画: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生猜。)

呀,都猜对了!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看课件,了解鹬和蚌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生字:(指名开火车读)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跟着老师书空。请你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三个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

4、读词语:指名领读。

5、比一比,组成词语。(指名)

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和词语已经掌握了。过度: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又怎样呢?

(二)、读故事,明道理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注意“生气”“毫不示弱”等词语的读法。

5、“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看课件,选择)

你能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吗?把它写下来。

6、默读《鹬蚌相争》,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体会寓意:你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鹬蚌相争》告诫人们: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

7、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表演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

2、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课件: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续写鹬蚌相争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

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

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

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 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

三、自主读识

篇二:《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今天,老师要隆重地为大家介绍两个小动物(出示图片)瞧,这是翱翔在蓝天的鹬(板书: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这是生活在水中的蚌(板书:蚌),一种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有一天,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读一读吗?

2、故事的题目叫——板书:相争

3、快打开课本,自己去读一读吧!希望你们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能把课文读通读顺吗?(能)开火车读。

4、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吗?(点击媒体)

出示:蚌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短短一句话,就把鹬蚌相争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真简单!

二、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一)知起因,入情境

1、故事中的主人公可没这么简单,它们之间发生了争斗。相争的起因是什么呢?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谁来为大家来读一读?(点击媒体)

2、同学们刚刚都读懂了,鹬蚌相争的起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相机板书)

3、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展现这些画面吧!

(二)悟过程,体情感

1、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交流)

2、是呀,鹬又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引读)拔不出嘴来。(点击媒体)

3、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威胁蚌)

4、威胁就是?怎么威胁的?

5、你能当一回鹬,读出它的语气来吗?

6、面对威胁,河蚌屈服了吗?(没有)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7、理解并指导读“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8、我想你们也能读好蚌得意洋洋的话。(指名读,齐读)

9、下面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了,请男生读鹬说的话,女生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好吗?

(1)、鹬傲慢地说: 蚌白了鹬一眼说:

(2)、鹬扎煞着羽毛,生气地说:蚌也恶狠狠地说:

(3)、鹬咬牙切齿地说: 蚌也怒气冲天地说:

(4)、过了很长时间,鹬和蚌都筋疲力尽,鹬有气无力地说: 蚌也无精打采地说:

(三)晓结果,明道理

1、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谁也不让谁”让你想起了哪个词语?(板书:互不相让)

2、是啊,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一个小时过去了,鹬,蚌 ,可它们都(读);两个小时过去了,鹬仍然 ,蚌 ,它们还是(读);三个小时过去了,鹬坚持 ,蚌 ,它们仍旧(读);四个小时过去了,鹬死死地,蚌,它们依然(读);??鹬和蚌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3、果然不出所料,出示“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此时的渔夫心情怎样?文中有一个词语道出这一切。(喜笑颜开)

4、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揭寓意。写一写:现在,你想对寓言中的鹬、蚌、渔夫分别说些什么呢?(点击媒体)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那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都不是实力强大的国家,而秦国实力强大,并对这两个小国虎视眈眈,想乘机吞并。可赵王没有考虑清楚眼前的形势却打算出兵攻打燕国。燕王知道了,心里很着急,便派大臣苏代到赵国去劝说赵王,不要出兵攻打燕国。

“苏代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来讲个故事给您听??’”

2、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苏代,拿起书有声有色地为赵王讲讲这个故事。

4、“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猛然醒悟,他拍着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我明白了??”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同学们,赵王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吗?

5、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平时读读寓言也是一种很好地学习。

三、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翁得利

篇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寓意

鹬蚌相争

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走来,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这一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叶公好龙

从前有位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屋内的梁、柱、门、窗,都请巧匠雕刻上龙纹,雪白的墙上也请工匠画一条条巨龙,甚至他家穿的衣服、盖的被子、挂的蚊帐上也都绣上了活灵活现的金龙。

方圆几百里都知道叶公好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以后,很受感动,亲自下来探望叶公。巨龙把身子盘在叶公家客堂的柱子上,尾巴拖在方砖地上,头从窗户里伸进了叶公的书房。叶公一见真龙,登时吓得面色苍白,转身逃跑了。

【提示】

识别一个人,不是看他的宣言,而要看他的行动。叶公平时总说他爱龙,甚至作出很多爱龙的表现,但是,一旦真龙出现,他那怕龙的本质便立即暴露无遗了。

自相矛盾的道理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狐假虎威的寓意 :狐假虎威意思是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有说 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相信。

刻舟求剑的寓意: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新寓意:与时俱进。

坐井观天的寓意: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揠苗助长的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鹬蚌相争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73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