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黑暗浮士德

时间:2016-12-09 07:45: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浮士德里的魔 冯至

《浮士德》里的魔

冯 至

《浮士德》这部悲剧是歌德从二十几岁起始、直到八十几岁在他死的前夕才完成的。六十年间经过改稿,经过停顿,但是最后的定稿从头到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都被一个一致的精神贯注着19世纪后半叶,有一部分研究《浮士德》的人,不视《浮士德》系一整体,而分成片断,并蓄意在其中发现矛盾,虽一代大师如色勒(Scherer)者亦不免此迂曲之见。其实《浮士德》全书自始至终具有一贯的精神与一致的结构,海岱山(Heidelberg)大学哲学教授梨克特(Rickert)在其1932年出版的《歌德的浮士德》一书中对此发挥尽致。。十九世纪后期,在欧洲对于《浮士德》有一个错误的见解,只读它的第一部而忽视那较为艰涩的第二部,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一般的读者。这不但容易使人误解《浮士德》,并且可以误解歌德。我们无论谈到《浮士德》里的哪一个问题,都要从全部着眼,不能有所偏废。现在在未谈到正题之前,我认为把《浮士德》全部的结构介绍一下是必要的。

《浮士德》是一个悲剧,分第一第二两部,内容是悲剧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全部可以分成四个大阶段,就是四个最高峰,其余的节目不过是从这一高峰到另一高峰的过渡。如果对于这四个阶段每阶段都给一个题目,就可以写作:

(一)学者的悲剧,

(二)爱的悲剧,

(三)美的悲剧,

(四)事业的悲剧。这四个悲剧被一头一尾像个框子似地给嵌起来。开端是《天上序曲》,上帝和魔鬼赌赛,上帝准许魔鬼去诱惑浮士德,因此演出这一部悲剧;归终是以魔鬼的诱惑失败,浮士德死后的魂灵得救而结束。

在第一个阶段学者的悲剧里,无事迹可言,大部分是独白。因为过着书斋生活的人是演不出什么热闹的戏的。但是这里边充满了悲剧的成分:几十年孜孜不息的学者生活,最后所得的是僵死的知识,生活里充满“忧虑”,内心里是“执著尘世”和“向上”的两个灵魂在冲突,同时又感到外边的自然与人生好像在向他呼唤,独自坐在牢狱一般的书斋里,求死未果,求生不能,——正在这怀疑绝望的时刻,魔鬼乘隙而入了。最后和魔鬼订约放弃了学者生活。

与魔鬼订约后,在一个女巫那里喝了返老还童的药,恢复了朱颜。在大街上和一个名叫葛泪欣(Gretchen)的女孩相遇,得到魔鬼的帮助,把她骗到手里。使这天真无邪的女孩毒死母亲,杀却自己的婴儿,她的哥哥也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归终她罪孽重重发了狂,死在狱里。这样,浮士德经历了尘世的享乐和痛苦,演完他爱的悲剧。《浮士德》的第一部也在这里终结了。

第二部开幕时,浮士德倒卧在山明水秀之乡,无数的精灵在歌唱,使他忘却过去的罪恶,得到新生。魔鬼把他带到一个皇帝的宫廷里,那皇帝认为浮士德善于魔术,要他把古希腊的美女海伦娜(Helena)拘来出现。浮士德受了魔鬼的指示,当众使海伦娜出现了。浮士德一见这从未见过的绝世美人,大受感动,昏倒在地上。魔鬼背着昏迷不醒的浮士德回到故居的书斋,这时浮士德旧日的学生瓦格纳(Wagner)正从事于制造一个“人造人”(Homonculus)。魔鬼帮助瓦格纳把“人造人”做成,这“人造人”能够看出浮士德在昏迷中想望的是希腊的美女,于是率领着浮士德和魔鬼到了古希腊的神话世界。浮士德在地狱里感动了地狱的女主人,她允许海伦娜复活。海伦娜,美的具体,在舞台上出现了,和浮士德结婚,代表希腊精神和日尔曼精神的结合,生了一个儿子叫哀弗利昂(Euphorion)。哀弗利昂生下来不久就为了无限制的追求而陨逝。随着儿子,母亲也回到了阴间。爱死亡,美幻灭,海伦娜只留下衣裳托着浮士德回到北方的寂寞的深处。

浮士德经验了爱和美后,心里兴起一个更高的要求,创造事业。他看着水滨潮汐的涨落起了雄心,

想把水化为平地。正巧在这时那皇帝的治下起了内乱,浮士德借用魔鬼的魔术把内乱平息了,在海边获得一片封地,他得以施行他的计划,把海水变成平地。但是旧日海滨住着两个老人,不肯把住了许多年的房屋让出,妨碍浮士德的计划;他命魔鬼去帮助那对老夫妇搬家,老人执拗不肯,魔鬼索性一鼓气连房带人都给烧毁了。这时浮士德已经一百岁,深夜里望着房屋被焚,浓烟中升起四个女人。其中一个女人是浮士德未与魔鬼订约之前所谓的“忧虑”。这次“忧虑”又出现了,因为浮士德已决心与魔术脱离。“忧虑”不能伤害浮士德的精神,只是吹瞎了他的眼睛。浮士德双目失明,但内心明亮,到死为止。死后,魔鬼和天使争夺浮士德的灵魂,还是天使得了胜。

魔鬼和上帝的赌赛,和浮士德的订约,以及浮士德的得救,是这篇文章所要谈的主题,将来要详细申述。现在我们看浮士德在这四个阶段里,可以用歌德自己的话来概括,是“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1831年6月6日与爱克曼谈话。。一句中国的古语也适宜说明《浮士德》的一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过我们要附加上两个注解:在自强不息的途中,总不免要走些迷途;同时,谁若是一生自强不息,归终是要得救的。

这里所谈的范围只限制在魔鬼身上。《浮士德》里的魔鬼叫作靡非斯托非勒斯(Mephistopheles)。这个名字不是歌德独创的,它在浮士德传说里已经出现了。这个字是什么意义呢?歌德的朋友采尔特(Zelter)问到这个问题,歌德回答说:“靡非斯托非勒斯这个名字自何而生,我简直不知道应如何答复。”1829年11月20日与采尔特信。后人试行解释这个字,追溯字源,在希腊文里有个类似的字,大意是“不爱光的人”;又有人想到希伯来文的Mephiz-tophel,这字是破坏者、说谎人的意思。所以靡非斯托非勒斯也许是个希伯来的魔鬼,带上了希腊字的尾音。

各民族的神话与宗教各自创造出神与魔两个相对的超人的力量,互相消长,影响人的行为,是很普通的现象。《浮士德》里的魔从外表看来,是根据基督教的传统,附加上些北欧的传说。我们从《圣经》里知道,撒但这个字本来是仇敌的意思,他最初是天使团体里的一个天使,他的职务是巡查世人的罪恶,告诉给神。他后来因为犯罪被黜,变成凶恶,能行异迹奇事,能诱惑天使或人,能试探人,控告人,刑罚人;又能引人犯罪,使人成为他的仆人。在《新约》里边,魔鬼更人格化了,他曾经试探耶稣,遇见信道的人,他就给以困苦,而成为人的大敌。所以保罗说,叛道的人是魔鬼教成的。又说魔鬼的罗网到处都是,人若给以间隙,就遭魔鬼的迷惑,人若能敌得住,魔鬼就跑开。——虽然如此,魔鬼试探人,必须先得神的允许;若是不经神的允许而擅自试探人,神必加以限制。因此魔鬼又称为试探者。

在欧洲中古基督教的世界里,若有人不遵守教会仪式,或作些非常的事业,就常被看作与魔鬼有关,被称为与魔鬼结约的人。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代,有不少特出的人士,被人说是与魔鬼有缘,并且有人以此自傲。当时的人们感到怎样与魔鬼为邻,画家都勒(Dürer)的那幅铜雕《骑士、死与魔鬼》是一个很生动的图像。至于与魔鬼有关的魔术,那时因为知识面的扩大,以及对于自然界较为深入的观察,也同时增加了向神奇玄秘的力量的追求,所以在南欧的一些大学里,有的甚至把魔术列为一门学科。特别是到处漫游的学者、放荡的大学生、冒险家、骗子、变戏法的人,都爱在大庭广众间表演奇迹。浮士德的传说也就是在这时代里产生的。

这些字源的与历史的研究,这里不能不略为提及,对于我们题目的本身却是不关重要的。歌德自己在那封给采尔特的信里也说:“在《浮士德》这部著作上假使人们去做历史学的与文字学的研究,往往越弄越渺茫。”歌德写《浮士德》虽然有些传说上的根据,但大体看来,是歌德自己的创造。我们研究这部著作,愿意遵守歌德这句话,如果不是必要,就不牵连到作品以外的事物上去。这就是说紧紧“把妆这部大著作,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一步也不放松。有时也要把歌德关于《浮士德》所发表的言论歌德关于《浮士德》所发表之言论,搜集成书者有“岛屿丛书”(Insel-Bücherei)第44号《歌德论自著之浮士德》。该书有中文译本,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及其他的作品拿来作旁证。这样,庶几不至于曲解作品,冒渎诗人。

现在我们回到歌德的《浮士德》里的靡非斯托非勒斯。靡非斯托非勒斯的许多奇迹,是本诸魔鬼

的传说;但是他的性格却是歌德的创造。从前者看,他是一个具有超人能力的魔鬼;从后者看,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存在是理想的,他的性格是实际的。这一点,歌德的朋友席勒在《浮士德》第一部还未完成时便已感到了,并且觉得这是一个矛盾。1797年6月26日席勒与歌德信。其实这两方面是并行不悖的。

具有非常能力的传说中的魔鬼,他能够办些非人力之所能及的事,并不新奇,这也不难想象。问题却是歌德所创造的靡非斯托非勒斯实际的性格,看这个怪物含有人类的哪一部分的精神。我们先分析一下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性格,然后再看他在《浮士德》中的意义。

谈到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性格,要从另一方面、他的性格里所缺少的一个事物谈起。那是幽灵(Daimon)。据希腊的传说,幽灵常选择一个人,住在他的身内,发号施令,支配这个人的行为。苏格拉底常说,他的行为每每受他心内的一个幽灵的声音所指导。歌德在老年,时常想到这个字。关于这字的意义,歌德在1828年以后,也就是在他死前的三四年内,屡屡和他的秘书爱克曼谈到,见诸爱克曼的记录里的有十几处之多。同时在他晚年脱稿的自传《诗与真》第四部最后一章里也有一段详细的解释:“他相信在有生的与无生的、有灵的与无灵的自然里发现一种东西,只在矛盾里显现出来,因此不能被包括在一个概念里,更不能在一个字里。这东西不是神圣的,因为它像是非理性的;也不是人性的,因为它没有理智;也不是魔鬼的,因为它是善意的;也不是天使的,因为它常常又似乎幸灾乐祸;它犹如机缘,因为它是不一贯的;它有几分像天命,因为它指示出一种连锁。凡是限制我们的,对于它都是可以突破的;它像是只喜欢不可能,而鄙弃可能……这个本性我称为幽灵的。”在歌德看来,人越向上,越容易受幽灵的影响。它天天引导我们,催促我们,告诉我们什么是要做的事。一旦它离开我们,我们就疲怠而在暗中摸索了。歌德在绘画里看到拉斐尔(Raffael),在音乐里看到莫扎特,在诗里看到莎士比亚:这些人都是被幽灵领导着达到一种旁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我们再看浮士德的一生,处处抛弃可能,追求不可能,做了些非理智所能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可以说歌德的浮士德的本性是充满了幽灵的气氛。——有一次,歌德又向爱克曼给幽灵下一定义:“幽灵的天性是些不能由于理智和理性所解决的事物。”1831年3月2日与爱克曼的谈话。爱克曼听了这话,就接着问:“靡非斯托非勒斯不是也带有幽灵的色彩吗?”歌德回答:“不是,靡非斯托非勒斯是一个过于消极的本质,幽灵的天性却是表露在一个完全积极的行动力里。”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从这里出发,我们可能理解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本性。

靡非斯托非勒斯是怎样“一个消极的本质”呢?

第一,他不认识人类里有一种积极的力量,也就是幽灵的力量,对于不可能的事物的追求。所谓宇宙和人生中的伟大,他都不能理会。在《天上序曲》里,一开幕就是三个天使轮替着高唱庄严壮丽的歌,赞颂宇宙万古长新。歌声甫毕,魔鬼就出现了。他说,他不会说大话,纵使人们因此而嘲讽他,他也不在意。他不善于歌颂太阳宇宙,他只看见人类是怎样自苦。人的能力是始终有限的,所谓远大的理想是永久达不到的。有些人们徒然向上,归终却是离不开地,在泥土里过他们的生活。所以人类若是看不见上帝所给他们的一点向上的天光,他们也许会生活得更好一些。——人间高尚的努力、所谓纯洁的爱、创造的事业,在他狭窄的眼光里都是没有意义的。浮士德所惊讶的海伦娜的美,在他看来也不过是在刺激人的官能;浮士德与海伦娜的结合也成了官能的游戏了。当浮士德要努力于事业时,靡非斯托非勒斯不理解事业本身的价值,只问他是否想要名誉。其实他觉得,名誉已经是多余的事了。所以浮士德和靡非斯托非勒斯初遇时,他说他要握住最深最高的事物,而魔鬼却说这是永久不能消化的酵母。“全”是为神设的,神在永恒的光中,人应该安心住在黑暗里。

第二,他赞颂黑暗。他闯进浮士德的书斋时,浮士德问他叫作什么,他自称他是黑暗的一部分。黑暗是母亲,黑暗生出光来,光不应该骄傲地争夺黑暗的地位。他被称为混沌的儿子,在他装扮丑恶的女妖时,又被称为混沌的女儿。他不理解神为什么从黑暗里唤出光明,人为什么从混沌中制造出形体。

第三,他不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义,他的哲学是虚无主义。他把一切看得毫无意

义,只发现“空”和“无”。这无论在东方或西方,从古以来便支配许多人的思想行动的论调(悲观论里最浮浅的一部分),在这里又多了一个代表。靡非斯托非勒斯的虚无论正如《旧约》里传道者所说的:“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他一再声明,他是“否定的精神”,他处处代表虚无,和他所看不起的“有”作对。因为万事归终都要灭亡,倒不如根本不曾有过好。他看定了浮士德的命运:纵使他不委身于魔鬼,也必须沉沦。浮士德一生不息,直到死亡,在靡非斯托非勒斯看来,不过是

没有快乐,没有幸福满足过他,

他不住向着轮换的形体追逐,

那最后的、恶劣而空虚的刹那,

这可怜的人也要把它把祝

他一向这样坚强地与我相违,

时间成了主人,老人在沙中长睡。

浮士德一死,魔鬼自觉胜利,他以为他的哲学应验了。这时有合唱的声音说,“这是过去了”,他紧接着发挥下去:

过去与纯粹的虚无,完全一样!

永久的创造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创造的事物归终又归入虚无!

…………

所以我爱那永久的空虚。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样”的,做了一些事,究竟是做了一些事,不能与虚无并论。

第四,靡非斯托非勒斯既然是个虚无主义者,他就不大容易理解“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道理。他说,向上也好,堕落也好,都是一样,他看什么都是“差不多”。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葛泪欣的邻妇的丈夫远征,靡非斯托非勒斯说谎报告她,说她的丈夫在外边死了,他教浮士德写一张死亡证明书。浮士德不肯。他说,你从前讲学,给宇宙以意义,也和写假证明书差不多。浮士德在葛泪欣那里犯了许多罪,他埋怨魔鬼不该这样使人作恶。魔鬼回答说,葛泪欣并不是第一个被牺牲的女人,浮士德何必这样介意呢。

第五,靡非斯托非勒斯自以为看透世情,对于世事也非常冷淡,无感伤,无热情,与浮士德相比,正好是一个对照。浮士德屡屡说他冷酷而僭妄。葛泪欣说他总是嘲讽地望着人,他冷淡无情,在他的额上写着,他不能爱一个人。一个这样冷静无情的性格,对于人生也就往往有极锐利的批评。他聪明,幽默,善于调侃。歌德在这一点上利用了靡非斯托非勒斯的口吻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我们听到他嘲笑教会,嘲笑三位一体,嘲笑宫廷里的幸臣,嘲笑纸币,嘲笑女人的作伪,嘲笑地质学中的火成论者,嘲笑摹仿,嘲笑浪漫派的诗,嘲笑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最有趣的莫过于第一部里他与一个学生讨论求学之道,在第二部第二幕里和这人(这时他已成为学士)的对话了:在前者尽量嘲讽歌德青年时代的大学课程,在后者则针对1814年自由战争后一时成为风尚的目空一切的狂妄的青年。靡非斯托非勒斯的这些讥嘲和毒辣的讽刺,歌德自己也承认,是他本人“气质中的一部分”1827年5月3日与爱克曼谈话。。

这种否定的性格根源于片面的理智。欧洲18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理智的时代。理智当时在积极方面把人类从种种阻碍进步的错误观念里解放出来,建设健全的、朴质的人生。另一方面,它却往往给人的活动划了一个范围,把热情与理想都摒除在这个范围以外。歌德把这个世纪称作“自作聪明的世纪”,他在他的《颜色学》里有一段谈到18世纪,他说这世纪“太自负某一种明白的理解,并且习于按照一个现成的尺度衡量一切。怀疑癖与断然的否认互相轮替,这样产生同一的作用:一种傲慢的自足和一种对于一切不能立即达到、不能一目了然的事物的拒绝。哪里有对于高尚的、不能达到的要求的敬畏的心呢?哪里有对于一种沉潜于不可探求的深处的严肃的情绪呢?对于勇敢而失败的努力的

宽容是如何稀少!对于缓缓的演变者的忍耐是如何稀少1所以在那时有不少冷静的持批评态度的睿智之士,他们多半属于上层社会,受过较高的教育,因为对于人生取旁观态度,否定的精神遂得发展,所谓幽灵的力量,都在他们心内窒息了。这种精神盘据在一个聪明人的心里,往往推翻人生中一切的努力、一切的建设与庄严,以致无所建树地沉沦下去。在这里我们想到法国狄德罗(Diderot)的《拉谟的侄儿》(Le neveu de Rameau)。此书在法国尚未出版时,歌德曾由席勒介绍,于1804年根据原稿把它译成德文,并为文以论之。书中主人公狂放怪诞,不拘礼节,对当世肆意嘲讽,然嘲讽中有极精辟的见解,是一个具有靡非斯托非勒斯色彩的代表人物。歌德在少年时遇见过不少这样的人。青年朋友中有一个叫作贝里史(Behrisch)的,后来还有一个他终身怀念不置的、在中年时自杀的梅尔克(Merck),歌德都认为是带有靡非斯托非勒斯色彩的人。歌德在他的自传里回忆梅尔克:“他具有适当而锐敏的判断力,……身躯瘦长,突出的尖鼻惹人注目,……在他的性格中含有奇妙的不调和处。本性上他是一个善良、高洁、可信赖的人物,他却愤世嫉俗,一任这忧郁的习性所支配,他感到一种不能克制的倾向,故意充当一个恶作剧者,甚至一个无赖。在某一瞬间,他显出是一个明达、安闲、温良的人,但在另一瞬间,就想做出一些事来伤人的感情,惹人的愤怒,甚至与人以损害。可是正如世人相信自己对某种危险有安全的保障而爱和这危险亲近一般,我就有一种更大的倾向,和他一起生活,享受他好的特性,因为一种安全的感觉使我感到,他不会把他坏的方面转向我。”歌德自传《诗与真》第十二章。这里所说的二重性格的一方面不就是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性格吗?歌德自己也承认:“梅尔克和我两人,总像是靡非斯托非勒斯与浮士德似的。……梅尔克的调侃无疑地是由于一种高级文化的基础;可是他并不是创造性的,反而有一种显然消极的倾向……”1831年3月27日与爱克曼的谈话。梅尔克有聪明,有智慧,只因对人生否定多于肯定,以致一事无成,后来自杀而死,这是歌德深致惋惜的事。——像这样的性格很容易使人自以为看透世情,反而对于人类许多崇高的理想不能理会,处世既不拘小节,因此也昧于大义,是非之感会渐渐泯灭,匹夫匹妇之慕义勇为对于他都成为可笑的事了。

所以靡非斯托非勒斯,就性格看来,已经不是传统的魔鬼,而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也可以说是“现代的魔鬼”。在《天上序曲》里,上帝称他为Schalk(恶作剧者),是很值得深思的。

下边谈靡非斯托非勒斯在《浮士德》中的意义。

歌德的《浮士德》全剧是从两个赌赛引出来的。一个是魔鬼和上帝的赌赛,从这里又产生了魔鬼和浮士德的赌赛。

第一个赌赛是在天上,可以说歌德采用了《约伯记》里撒但和上帝的赌赛。靡非斯托非勒斯敢于和上帝赌赛,因为他认为浮士德正处在对于魔鬼的诱惑成熟了的时候。他知道浮士德要从天上要求最美丽的星辰,从地上要求最高的快乐;一切的远方和近方都不能满足他激动的心胸。在不能满足中他正对于一切发生很大的怀疑。这正是好的时机,去诱惑浮士德使他吃着泥土终身蛇一般地匍匐而行。一旦他成功了,他将要在上帝面前夸耀他的胜利。上帝为什么肯和他赌赛呢?因为他知道,人在努力的时间内,总不免要走些迷途。同时他又确信:一个善人在他阴暗的冲动里,总会意识到正当的道路。所以在浮士德有生之内,上帝把他交给魔鬼,并没有什么担心。但是另外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期望,他认为:

人的努力能够太容易衰弱,

他太喜爱无条件的休息;

所以我愿意给他一个伴侣,

他刺激他,以魔鬼的身分工作。

这是上帝给与魔鬼的积极的意义。在这里可以知道,恶的反动的势力对于一个孜孜不息的人是一个有力的刺激,使他更积极地努力。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旁证。在第二部第二幕里,靡非斯托非勒斯到了希腊,遇见那善于谜语的Sphinx,Sphinx曾说出一个以魔鬼为谜底的谜语,大意为:“对于善人和恶人都是必要的,对于善人他是个护胸甲,练习比剑;对于恶人他是个好朋友,共同作些荒唐

篇二:浮士德经典语录

浮士德经典语录

初恋和友谊也一样被回忆、重温。

痛苦重新体验,怨恨复生出怨恨,

叹人生之旅,难逃出歧路、迷宫,

哀良朋挚友,一个个都先我而逝,

让眼前幸福骗去他们美好的光阴。

那些听过我早年的唱段的人们,

他们啊已听不到我以后的歌吟;

友好的聚会已是杳无踪迹,

唉,最初的回响也寂然无声。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

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

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

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

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一切无常世象,

无非是个比喻;

人生欠缺遗憾,

在此得到补偿;

无可名状境界,

在此已成现实;

追随永恒女性,

我等向上、向上!

我只急忙奔走在这世上,

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

不满意的立刻将它抛弃,

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

我只顾寻求,只顾实现,

然后又渴望将人生体验,

用宏大心力,先猛冲蛮干,

而今行事却明智、谨慎

对于尘世我已了如指掌,

对于彼岸我已不存盼望;

只有傻瓜才会盯着云端,

认为有同类居住在上面!

强者应立住脚,放开眼,

世界对他不会默默无言

他何须去永恒之境悠游!

凡能认识,便可把握拥有

他该如此踏上人生旅途;

任鬼魅出没而我行我素,

于行进中寻找苦楚、幸福,

他呀,没有一瞬感到满足!

我要发现万有 在你那虚无里——歌德 《浮士德》

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会做好。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 ——歌德 《浮士德》

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它像一只恶鹰吞噬着你的胸口! 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浮士德》

冬日最后的阳光来的比任何季节都要慵懒。天空像是被物理过滤镜过滤了一样,由暗黄变为深红,最后变成一抹泛着黑点的

深蓝。世界被光线和阴影分为两半,它们之间没有空隙,黑夜与白昼往往只有一线之差。世界渐渐被时间冲刷的失去了纹路,我们的 痛苦在光滑 的外壳上显得清晰无比。 ——陈晨 《浮士德》

靡菲斯特: 听这番高论,先生实在很有学问, 凡摸不着的,您便以为远在天边, 凡抓不住的,您便根本不予承认, 凡算不出的,您便否认真实确凿, 凡没称过的,您便相信分量为零, 凡非您铸的,那金币便不值分文。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浮士德 》

《浮士德》中的恶魔靡菲斯特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片苦海,我永远都不会被改变。” ——为什么我长着恶魔的眼睛? ——陈晨 《chapter3?城噬》

苍翠的爬山虎在墙壁上涂抹着大团浓绿色,坚韧的藤蔓紧紧围住苍老的楼房。那种生命力,仿佛有着把欲望和秘密吞噬的巨大能量。 ——陈晨 《浮士德》

冬日最后的阳光来的比任何季节都要慵懒。天空像是被物理过滤镜过滤了一样,由暗黄变为深红,最后变成一抹泛着黑点的深蓝。世界被光线和阴影分为两半,它们之间没有空隙,黑夜与白昼往往只有一线之差。世界渐渐被时间冲刷的失去了纹路,我们的 痛苦在光滑 的外壳上显得清晰无比。 ——陈晨 《浮士德》

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所有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围绕在你周围的,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 ——陈晨 《chapter3?城

噬》

傍晚,天空泛起火烧云,团团炽热的云朵与城市里的烟尘融合在一起。这场大火从天空的某一点开始燃烧,然后逐渐弥漫开来,并蔓延到了校园的上空。 滕汐和纪澜在操场上散步。火烧云的倒影把每个人都染成了血红色。 ——陈晨 《浮士德》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歌德 《浮士德》

有的时候,有一些话告诉一个与自己完全两个世界的人,会感觉格外安全。只有把那些苦痛告诉比自己还悲惨的人,我们才会心安理得。说到底,我们都还是自私懦弱的动物。 《浮士德》

……你到底是什么人物? 有一种力量, 它总是想作恶, 又永远在造福, 我就是它的一股。 ——歌德 《浮士德》

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奔走,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年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歌德 《浮士德》

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 《浮士德》 梦里的城市变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我是居住在里面的一只吃着水草的怪异兔子。森林里所有的生物都排斥我,他们蠢透了。我在荆棘草地上拼命奔跑。是为了去寻找那片只属于我一个人的森林。那片森林里,有黑色潮湿的滕蔓。——那片森林里,有你。 ——陈晨 《浮士德》

这一切都好像是上帝提着线操纵的一场木偶戏。 两条解不

篇三:浮士德

上 海 大 学

本科生课程(选修)论文

论文题目: 解读歌德《浮士德》中对于知

识的追求

课程名称:

姓 名:学 号:

2013年 11 月 1日

【摘要】《浮士德》中浮士德的角色作为一个追求者和向往者,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而这五个部分可以视为求知,自然,功利,美,和实践。其中,歌德将一个部分淡化,却无处不体现这一点的可贵,那就是:求知。

【关键词】《浮士德》,求知,价值观

正文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浮士德的五大追求: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追求政治,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从艺术上看,《浮士德》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

2

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浮士德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层次,但是有一个很巧妙,似乎被歌德刻意隐藏的追求,总是被忽略。那就是已经完成的在书斋中对于知识的追求。在对于求知这个问题的解读上,序章是最突出和明显的,事实上歌德将这一追求摆在其他四大追求之上。

浮士德受到上帝和魔鬼的关注甚至将其作为比斗的中心,墨菲斯托曾说: ②哦,主啊,今天又蒙光降,

并承你垂询了世间的情况,

平常你也高兴见我,

所以我也杂在侍从当中特来拜望。

高雅的言词,请恕我不会讲,

虽然会遭到群仙的讪谤;

我的胡诌定会使你发笑,

如果你还没有把笑遗忘。

关于太阳和宇宙,我无话可讲;

我只看见世人受苦难当。

这世界的小神还是老样,

和开辟那天一样荒唐。

3

本来他可以生活得较为称心,

如果你没有给以天光的虚影;

他把这据为己用而称作理性,

结果只落得比畜牲还要畜牲。

请恕我直言奉扰,

我看他很象个长脚知了,

不住地飞,又不住地跳,

一头钻进草堆里去唱老调;

如果一直藏在草堆里倒也还好!

他偏爱把鼻子向垃圾当中胡搅。

可见魔鬼并不看好理性和知识的力量,这种不看好反而是在拔高知识与追求:启蒙运动中理性的萌芽使人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世界,“不住的飞,不住的跳”不再“一直藏在草堆”里,而往“垃圾当中胡搅”。魔鬼刻意贬低的话似乎是在表达这样一个内容。而上帝的反驳是这样的:

②他虽然这时为我服务还昏昏沉沉,

我不久将使他神智清醒。

园丁瞧见树芽青青,

就知道有花果点缀来春。

以及 :

②好吧,这也随你自便!

4

你尽可以使他的精神脱离本源,

只要你将他把握得住,

不妨把他引上你的魔路,

可是你终究会惭愧地服罪认输:

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

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

与魔鬼的话相呼应后凸显出的是一种坦然的态度,“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一句表达出的是对于浮士德这样一个学者的肯定。而浮士德的形象显然并非突出“善人”这一特点,因此这里的“善”毋庸置疑指的是博学,而“坦坦正途”则似乎在暗喻魔鬼在之后使浮士德体验的百般人生并不会最终使他幸福,因为求知和智慧是凌驾其他四者之上的。之前的话语也佐证这一看法,“他虽然这时为我服务还昏昏沉沉,我不久将使他神智清醒。园丁瞧见树芽青青,就知道有花果点缀来春。”昏昏沉沉代表的是未清醒的状态,需要的是“使他神志清醒”而不是让他了解。

上帝之后又说:

②那时候你也可以自由出现,

我从未把你的同类憎嫌。

在一切否定的精灵当中,

我觉得小丑最少麻烦。

人的活动太容易驰缓,

动辄贪求绝对的晏安;

5


黑暗浮士德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72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