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陇西当地传统名俗,3000字

时间:2016-12-07 14:58: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陇西文化

陇西文化

陇西概述。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设陇西郡后,陇西便成为历代郡、州、府所在的西陲要镇。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今兰州市以东和四川、陕西部分地区),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也曾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许多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是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一、历史文化(古建、遗迹、遗址、文物)

1.李氏文化。李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重要文化产业品牌以及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景观遗址是李氏文化的重要依托,有“李家龙宫”(唐太宗曾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得名)和“仁寿山李氏宗祠”等。

2.四大书院。明宪宗成化六年 ( 公元 1470 年 ), 在县城南大街设立贡院,供陕甘学政按临巩昌时举行岁考和科考,书院曾经有四:崇文书院,崇羲书院,南安书院,襄武书院(清代)。

3.千年建筑。

声闻四达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明太祖洪武

元年,依旧址重建,取名雄镇楼,楼头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两块巨匾。清道光十六年(1836)又加修葺,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所铸4吨铜钟(国家一级文物)移置楼上,为省级文物文物保护单位。

棂栏巧秀保昌楼。 位于县城北关外里许火焰山岘口。光绪九年(1883) 由知县李寿芝集资重建为陇西北川入城的第一景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伟岸耸立文峰塔。位于陇西县城东南文峰镇渭河南岸9公里处的二级台地上,该塔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甘肃保存不多的风水类古建筑遗迹,也是陇中唯一的一座清塔原体,是研究陇西明清建筑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4.遗址文物:有梁家坪、暖泉山遗址,为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尖底彩陶瓶(马家窑彩陶中的罕见品,距今5000年,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有双耳彩陶罐(马家窑彩陶)、战国彩绘星云纹灰陶器等一级文物4件;有战国玉壁、唐代陶鞍马等二级文物55件。

5.红色文化(包括红军长征文化和陇右地下党革命文化)

6.中药材文化:陇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西部药都” 、中国黄芪之乡”之美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

二、历史人物(著作、小传)

1.西汉右将军廉褒

2.东汉医学家封衡

3.后秦君主姚苌、姚兴

4.盛唐琴师董庭兰

5.唐时宰相赵璟、李石

6.唐代诗杰李翱

7.陇西三李:传奇鼻祖李朝威、传奇大家李公佐、传奇巨子李复言

8.花间词人牛峤、牛希济

9.抗金名将王德

10.一品儒将云从龙

11.散曲名家金銮

12.清末翰林阎士磷

13.弹词女杰李桂玉

14.清代书家王予望

15.陇上才俊王海帆

16.祁氏兄弟祁荫甲、祁荫杰

17.文学博士罗锦堂

18.著名剧作家汪钺

三、民俗文化

1.陇西小吃

陇西民间小吃种类繁多,风味独具,著名的就有“陇原三绝” ,即腊肉、口条、金钱肉(又有火腿、金钱肉、腊羊肉“三绝”之说);有“巩昌五味”:即腌驴肉、腊羊肉、烧鸡粉、白蕨菜和咸骨头;陇

西荞粉;大肉面;陇西凉面,又称担担面、扯面等。

2.陇西婚丧风俗

(1)婚嫁:陇西婚嫁习俗沿袭周礼,通常按“六礼”(纳采、问名、合婚、纳征、追节、娶亲)进行。

(2)丧葬:搭棚守灵——祭吊逝者——“送丧”——纸期。

(3)生辰:祝寿;做满月;试晬。

(4)节庆:春节。

3.陇西庙会

陇西大小庙会较多,主要的就有正月初九天爷圣诞庙会,三月二十八东岳泰山爷庙会,四月初八佛祖诞辰仁寿山朝山会,五月十二黑爷庙庙会,五月十三龙王爷庙会,五月十八雷祖庙庙会,七月十二雪爷庙庙会等,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四月初八仁寿山朝山会。朝山会一般持续三天,庙会上还会表演陇西云阳板,借以祈雨、祈丰收,由古代祭祀祈福仪式演变而来,是陇西独有的民俗表演形式。

4.陇西秧歌

俗称社火,节庆时的主要文娱活动。秧歌队——表演节目——小曲小调——秧歌铙子。

5.陇西民间传说故事

威远楼的传说、汪家洞的传说、云阳板的传说、饮马池和玉奖泉的传说等。

6.潘映海板话

陇西民间老艺人,其创作的板话采用陇西方言演唱,字句工整押

韵,多表现陇西乡土民俗,在世时即有较大声誉。

四、自然风光

1.仁寿山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又称“十方山”,公园内建有陇西李氏宗祠之一的“陇西堂”,及罗汉堂、药师殿、如来佛堂及道教三清观等,是陇西最著名的自然景区之一,也是陇西传统文化圣地之一。

2.李家龙宫

位于陇西县城巩昌镇北关头天门巷,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后大部毁于战火,近年得到重新修建。是海内外李氏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3.“陇西八景”

自古以来,陇西有“外八景”、“中八景”、“内八景”等二十四景之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外八景,即“陇西八景”。分别是:翠屏春晓、桃花晚照、落浦荷盖、渭水湫波、首阳旧县、石门夜月、碧岩珠帘、桦岭积雪。

“中八景”:文峰宝塔、紫来梨花、保昌雄关、浦洲古渡、白沙落雁、十方禅院、凤鸣书院、碑林诗篇。

“内八景”:钟灵毓秀、天门瓦塔、马池毛腊、古楼雁阵、贡院晨读、天竺晚颂、乔水桥上、万寿灯花。

篇二:家乡民俗论文

论家乡民俗

高微 200710600002 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通过对我的家乡乐亭的民俗的描述,论述了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民俗 乐亭 大鼓 婚庆 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说道民俗,能然我侃侃而谈的要数我的家乡乐亭了!首先要从民俗气氛来说非常的浓厚,比如说乐亭大鼓,秧歌等,其次是历史文化习俗,如家庭礼仪、衣食住行、节庆等古老的民俗事项。再次民俗旅游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如刺绣、剪纸、年画等。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比如说乐亭大鼓。据记载 ,乐亭大鼓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来历。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财大气粗,可直通五府六部,结交于皇亲国戚。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这就是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它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乐亭大鼓的产生,是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据记载,乐亭大鼓的成熟应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乐亭民颜、民谣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相传乐亭一带的人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逢年过节,都举办

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因此,外地听了乐亭口音,都觉得像唱歌。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提炼升华,即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乐亭大鼓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乐亭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它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为什么把说叫宾白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就如同主人与客人一样。"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乐亭大鼓的宾白,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说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乐亭话。这在乐亭大鼓艺人收徒中叫"正口"。就是纠正原来的发音和声调,使其与乐亭地方话相一致。乐亭大鼓走到今天,已经有很多剧目了,有传统剧目,有现代剧目。有长篇、中篇和短篇。《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金陵府》、《小上坟》、《蓝桥会》、《古城会》、《玉堂春》、《长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现在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的中长篇书词有200多部,这些剧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由作者进行再创作的,更多融入了乐亭的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剧目。乐亭大鼓以其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1950年,乐亭县成立了大鼓曲艺队,使乐亭大鼓的艺人们第一次有了政府认同的自己的组织。并在政府支持下连续培养了众多的大鼓人才。直到今天,乐亭县仍然有大鼓曲艺队,乐亭人仍然喜爱大鼓。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凡是来乐亭旅游的外地人都要去看看乐亭大鼓的演出,有的甚至购买大鼓的光盘回去作纪念。另外娱乐旧时夕每到正月夕县城乡镇多演办秧歌、高跷飞狮子老填仓为止。还有乐亭皮影戏等。乐亭皮影:以驴皮静膜剪刻人物、器具飞花木房舍、车马刀枪等,并敷之五彩夕缀以签丝,起台架布棚夕张纸脸,燃灯头于内夕幕内演员按影卷(剧本)演唱。影卷内容多为劝善怨恶夕有利社会教育。乐亭皮影已盛行于京津唐和东北。如果人们到自己居住地

以外的异地旅游,便会感受到一种与自己居住地不同的风土人情,那风味迥异的民俗,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没有一种旅游行为能脱离开所到地区或民族的民俗文化。因此,民俗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民俗旅游有四大主要文化功能,即民俗旅游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民俗旅游有助于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民俗旅游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俗旅游能够增传统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包括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 等。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

说道婚庆这个民俗,我的家乡乐亭有一套独特的风味,在旧时代,代,乐亭县男女婚嫁向以“门当户对、贫富相宜”为传统。议亲不用婚书,一言为定。媒人根据两家经济状况相当,属相相合,进行提亲。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则邀媒为证,互相宴请,名曰“会亲”。 八十年代、风气有所转变、男女双方选择对象注重志向与兴趣相投。进行方式,多为介绍人牵线,然后男女见面商谈,也有男女自由恋爱、争得家长同意即可定婚,结婚。在彩礼上,除少数人还要高价彩礼外,大多是男女双方互赠纪念品。结婚时,男方或双方出钱买些常用家具。结婚仪式也剔除了一些封建糟粕。从凤冠、花轿、跨火盆、拜天地、入洞房,到如今的婚纱、名车、酒席、旅游,婚庆文化随着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 文化积淀和历史演变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婚庆文化。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版权所有的群众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

的价值和意义。民俗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乐亭大鼓>

<民俗旅游学>

篇三:兰州民风民俗

兰州民风民俗

时间:2011-10-10 125

兰州民俗丰富多彩,其中嫁娶、寿诞、贺寿、修建、乔迁、禁忌、元霄节、端午节 、打春牛等风俗最为有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嫁娶 包括订婚、下彩、结婚等内容。 订婚。旧时订婚讲究门当户对。男女欢方不见面,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男方托媒人寻访

兰州民俗丰富多彩,其中嫁娶、寿诞、贺寿、修建、乔迁、禁忌、元霄节、端午节、打春牛等风俗最为有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嫁娶·

包括订婚、下彩、结婚等内容。

订婚。旧时订婚讲究门当户对。男女欢方不见面,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男方托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于男方合婚,提单瓶酒去女家说亲。女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如果不同意,不开瓶口并将酒瓶退回。有的地方,女家若同意便招待一顿长面,否则,就是不同意。

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订婚时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点心、连瓶酒(双瓶酒捆在一起)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挚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订了婚。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让男方带回去。如今,逐渐演变为由介绍人“引线搭桥”,男女双方见面,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后,约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俗称“提提合”或“下订礼”。

下彩。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和平时都可去女家。每去一次,必带一份薄礼。在结婚前一年或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男方备好衣物、礼钱、酒肉等,请介绍人同去女方家,女方设席款待,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彩礼钱根据双方家境而定。 50年代一般为80~240元之间。 70年代在400~1000元之间,如今上升到5000~8000元之间。城市高于农村,水川地方高于山区。

结婚。男女两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日举行婚礼。男家俗叫“娶媳妇”,女家俗称“嫁丫头”,出嫁日称“催妆”。女方家亲友恭喜俗称“添箱”,多送首饰、衣物、器皿、钱等。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择选挚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做客,称“西客爷”。给姑娘陪嫁妆,据家境而异。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具等。80年代开始,陪嫁彩电、洗衣机、缝纫机、组合柜等。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要陪嫁一对碗,叫“衣饭碗”,意为去婆家后衣禄不断。女方还要给婆家公、婆、挚亲长辈及兄嫂各带一件见面礼物,多为枕顶、鞋袜之类的东西,在婚礼上认亲见面时赠送,俗叫“抬礼”。男方家结婚之日至少要备轿车两辆,按所择吉时迎娶媳妇。到女家要带上“报恩索”,即给女方父母送的衣物、布料。还要带上花馍馍、肉方子(4根猪肋条肉)及酒等。今民乐、大有、连城、通远等乡镇(即原连城鲁土司辖地)在娶亲时,女方家要求男方带一只母山羊羔,以献给家神。传说,原鲁土司辖民的家神叫“旮旯神”。姑娘出嫁如果不献羊羔,旮旯神就不喜欢,婚事就不吉利。娶亲去的人数要单,其中要有一妇女,叫“娶亲奶奶”。此人要选合属相的,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俗称“全焕人儿”。娶亲轿车忌用骡子。姑娘离开娘家时要哭,否则会被人耻笑。出娘家门前,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娘家的财。女方家的人要偷藏轿车上的东西,临走时让新女婿出钱赎回。新娘上下轿车要有合属相的亲人抱,俗叫“抱娇”。娶进门时放炮、打锣,用和着食盐、五谷杂粮的色纸花打身,以示驱邪。这时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回避。新房炕上有合属相的未婚男子守床,俗叫“压床”。新房窗户用红纸糊,新娘进房时要拆破窗纸。炕头、被中藏放核桃、红枣,象征团圆、早生贵子之意。举行婚礼时男左女右,行三叩首礼(拜天地、祖先、父母),然后新婚夫妇互拜,再拜来宾。这时主持人说一些生财纳福、尊老爱幼、早生贵子之类的吉语。尔后,新婚夫妇给父母及至亲长辈敬酒、磕头、馈赠礼品,这叫“抬礼认亲”。有的女方陪嫁的东西这时让小姑开箱展示与众,叫“摆针织”。女方给新女婿做一身衣服或鞋袜、腰带,在婚礼上由新娘的弟妹或侄辈呈上让新郎试穿,这时新郎的同辈人用腰带将新郎束住紧勒,让他掏钱给呈盘的人,这叫“掏腰包”。然后,由新娘家的“喜客”把家里带来的长面亲自下到锅里,给新娘、新郎每人盛上两碗,让他们坐在一起吃完,表示情深意长,白头到老。婚礼毕,众人把门,新婚夫妇抢先入洞房,认为

谁先进洞房,将来谁就当家。晚上闹新房,俗称“闹床”。闹新房甚为随便、开放,有“三天的新媳妇没大小”之说。结婚后第3天,娘家的父母或兄嫂来吃“三日酒”。来时带着护襟、护袖等物,让新娘穿带着下灶房擀一顿“示手长面”,叫“试刀面”。以鉴定、考核“茶饭”技术的优劣和新娘是否麻利干练。这一天新娘由“全焕人”领到麦场上给石滚磕头上香,这叫“回对爷。”这样一做,从此可以出门。第一次回娘家时要乘早出门,忌叫路人看见,并且在娘家住的时间不能超过在婆家待的时间。婚后,男方要携带酒礼答谢媒人。

甘肃,包含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维吾尔等12个主要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 甘肃历史悠久,民俗活动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3个、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26个。相传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诞生在这里。远自上古,黄河两岸的农业文明已经萌芽。璀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风采展现在唐诗、宋词、元曲之中;展现在古老的洞窟内、绚烂的壁画上;展现在“花儿”的歌声里、香浪节的笑语中;展现在无边无际的雪山草原深处……行走在甘肃大地上,到处都有民俗风情、动人传说和名胜古迹。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境内除有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和秦安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在天水的遗风民俗也十分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庙会和农历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节,将天水民俗活动推向高潮。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山乔、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主要民俗景点。三国的古战场街亭、祁山堡、木门道、诸葛军垒、阴平古道、姜维墓祠等遗迹,不仅能使您重温三国历史,而且至今流传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点灯盏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国遗风的浓郁。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作为黄教三大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古朴典雅的临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规模宏大的莲花山和松鸣岩花儿会,不但是临夏民俗风情的充分展现,而且在世界民俗风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更有那甘南藏区的浪山节、采花节;临夏东乡族、保安族的婚礼、饮食等习俗,使甘南和临夏成为甘肃民俗的黄金地域。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里除有众多中国革命遗迹外,更有轩辕“黄帝得道于广成子”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而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俗文化主要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定西地区和白银市,虽干旱少雨,植被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陇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内外李氏寻根问祖之地;岷县是当归主要产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礼仪、节庆等民俗,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会宁县的会师楼则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粮仓,更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河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遗址、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民勤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省会兰州市,不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这里民俗风情更是多彩多姿,连城鲁土司衙门、黄河古渡和铁桥、五泉山庙会、安宁堡桃花会、皋兰闹元宵与打春牛、水车与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芦、黄河石、水烟、白兰瓜等,让人流连往返。

狼牙蜜

狼牙蜜狼牙蜜因蜜源是狼牙刺而得名。狼牙刺是一种野生小灌木,花呈白黄色。每当清明过 后,地处陇南山区的两当县百合盛开,狼牙刺竞相争艳,成群的蜜蜂从省内外云集而来逐花 夺蜜。狼牙蜜可称得上是蜂蜜中的上品,是甘肃省著名的特产.

臊子面

臊子面 臊子面是兰州又一著名的传统面食。据说是由唐朝的“长寿面”演化而来,成为老 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它节日的待客佳品,含“福寿延年”之意。臊子面做工考究:先用猪 肉、黄花、木耳、鸡蛋、豆腐、蒜苗及各种调料做成臊子;再用碱水和面,反复揉搓,然后 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皮,用菜刀切细,在锅内煮熟。食用时,先捞面条,再舀臊子,汤多面少 ,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浆水面

浆水面 “朝鲜冷面”以其清爽解暑、营养丰富、味道独特而闻名世界。然而,假如你品尝过 甘肃的浆水面,其色、香、味、营养价值完全可与“朝鲜冷面”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碗诱人的浆水面,但见面细如丝,均匀细腻,葱花香菜,嫩黄柳绿,红油浮面;闻一下,

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尝一口,爽口清凉、酸辣适宜,质味绝佳。凡吃过浆水面的人,

无人不翘大指拇,赞不绝口,可称得上是西北一道独特的夏令食品。浆水面是甘肃兰州、定

西、天水、临夏一带群众最喜爱的一种夏季大众食品,几乎家家会做,人人都吃。

剪纸是陇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作者大都是农村劳动妇女。他们从小跟着妈妈、奶奶以及村里的巧手学艺,一把剪刀到老,生命终止才是艺术活动的终结。古老的剪纸艺术就这样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庆阳剪纸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表达他们对劳动果实深厚感情的牛、马、驴、羊、鸡、狗、猪、免;有反映传统民俗吉祥喜庆的《骆驼进宝》、《四龙捧珠》、《寿花》、《吉兽进宝》、《添富兽》、《喜鹊闹梅》、《五福捧寿》、《鱼儿钻莲》、《连年吉庆》;有反映美好爱情生活的《鱼儿戏莲》、《蝴蝶扑莲瓶》;有保护娃娃平安成长和合家康乐的《上山虎》、《带铃铛狮子》、《抓髻娃娃》;有反映传统民间故事传说的《武松打虎》、《王祥卧冰》等。这些民间剪纸大师不是以剪线为生的民间艺人,而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者、他们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不受瞬息万变的政治气候和市场价格的影响,这种艺术是最真挚、最淳朴的艺术。

陇东民间剪纸艺术继承了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其风格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并加以大胆夸张、自由装饰,是陇东高原劳动人民感情、气质直接而真实的反映,是研究陇东黄土高原周族文化的活文物。 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1953年经裕固族人民协商、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用"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本民族名称,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裕固族主要使用三种语言:一种称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和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称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和同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一种就是汉语,是用来与汉民族兄弟交际的工具。裕固族没有流传下自己的文字,是最早使的是古回鹘文。明末,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裕固族开始使用藏文。新中国成立后,汉文在裕固族地区传播,至今,裕固族群众普遍使用汉文文字。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传统在中华文明史上魅力无穷。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帐篷里。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畜场的转移,帐篷经常移动。他们的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有些是用牛、羊毛织成褐子搭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一般依照地形,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糌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成)乳制品为主。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吃花卷等。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

酒款待。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所谓戴头是将一副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的发辫上。戴头面之后,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顶帐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对唱歌曲。 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婚礼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结婚宴客常要连续数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两、三天。女方送亲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需送客人肉份子。特别要给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长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 新娘和送亲的客人骑着马,一路上边走边唱歌。男方在途中铺一毡毯,备一只羊的肉(也有简化为一只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亲,称为"打尖"。 新娘进入大帐房后,先献哈达给设于房内正上方的佛龛,新郎新娘磕头,新娘取一碗酥油奶茶敬婆婆。仪式完毕后,新娘返回小帐房,揭去头帕,新娘的父亲和户族中的人向男方的亲家和邻居致意请求对女儿多加关照。随后将陪嫁的物品摆到大帐房中供客人鉴赏,接着就是盛大的宴请。 裕固族信奉喇嘛教。他们的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裕固族禁吃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鱼等。 裕固族每逢虎、狗、鼠、蛇日不搬房子;逢初一、十五烧香拜佛之日不出卖牲畜。 户族辈份严格,晚辈禁叫长辈名字,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点格尔汗"是古萨满族信仰习俗。"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点格尔汗"即"天神"。

甘肃的民间艺术内容丰富精采,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秦剧。是甘肃起源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秦剧源于古秦州天水,并因此而得名,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广传于明,盛行于清,今已流传至西北广大地区。秦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基本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青阳腔的特长,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壮,动人心弦,表现力强的特点,深受兰州地区群众的喜爱。

太平鼓。兰州太平鼓多由青壮年男子表演,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三四十人,表演者一律头戴英雄幅,身穿皂隶服,腰系灰丝带,脚蹬麻窝鞋,身背太平鼓,组成一定的队形,并有一人在前指挥。表演者按照指挥发出的旗号,右手紧握鼓绳,左手不停地将鼓身举到不同方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一边击鼓一边舞蹈,热烈欢快,气势非凡。兰州的太平鼓呈圆筒形,鼓帮以木料制成,通体呈完整的圆柱形,两面都蒙着厚实的牛皮,长约70厘米,直径约45厘米。鼓帮外表涂以红色和黑色油漆,并用泥金饰以狮子、牡丹等图案两头边缘部分则用失宇花边装饰,在鼓帮一例的两头,钉有两只铁环,拴绑以很长的背带。鼓按其种类分为跳鼓、骑鼓、桶子鼓、方鼓子等。兰州太平鼓现已成为每年春节社火表演和重大节庆活动的重要演出内容。


陇西当地传统名俗,3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48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