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鲁迅伤逝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16-12-07 14:07:1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四、五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

从昨晚掌灯时分,一口气读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着,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现实中的他和我。早上上学时,我还拉住一个同学,不管她愿不愿听,也强硬将整个故事的心理情节给她复述一遍。不知是我讲的字句不漏还是她也有触语生情的心态,总之,她听得入神,连连称这与现代的爱情婚姻没有什么区别。我便说,也许爱情原本就是没有时代没有年龄没有国度的吧。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這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的想法恐怕是错误了,因为子君“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

再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如此经典的场面在21世纪已经视为珍宝,更何况在那个世俗的年代。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诵。”。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其实我也不怀疑那个场面的真实,只是很明显,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可恨的是,这个时候涓生并没有显示出在分手时“所谓真话”的勇气,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种“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那么他当时更应该对子君讲出他的心态,似乎在后来的描述中,他的各种对子君不满情绪他都有所隐瞒,当然除了分手那一次来了个真实的。如果在当时寻住所的路上,他也来个真实的表白,或许会让子君明悟一些,或许将不会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会淹没子君死的悲剧。因为当时境态的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于是,他们的爱情走向在开始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子君是義無反顾的,从他们最初交际半年时

的对话,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我是我自已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直到面对涓生热烈地追求,她果断地舍弃家人,将整个社会抛在身后,毅然地跟着涓生。这是一种对社会的背叛,是不符合大众化的,是当时那个时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却坚强地选择了那样没有退路的爱,其中的勇改和无谓又岂是你我能体会的?但涓生最后却用“所谓的真话”把她推向地狱,虽然文中没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当初他们同居时,她的叔子已经不认她做侄女,可见家庭反对之强烈。那么子君被涓生“逼”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私订终身、未婚同居,这诸多罪状,还不够她死一百回吗?这便是涓生悔悟时说的“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这重担也便真的“压”死了子君,毁灭了涓生赎罪的机会,完全破灭了他们的爱情。从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负责任,自私阴暗,这也正是鲁迅先生的一惯写法,不同的是,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点的阴暗面。

在涓生失业的心态變化里,他因为子君频频催他吃饭,而“在坐中给她一点怒色”,而委婉地经过说教让她明白之后,却又因不定时吃饭,菜冷而苦恼,甚至想着“自觉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读到这里,我有些为涓生悲哀,情由心生,我以为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已。在我看来,子君爱他的心以及家居的烦碎依然是那么可爱,即使他微有怒色,她也溫婉地表現出“可是没有说”。反倒是涓生自已以为子君“大约很不高兴吧”,涓生因为失业环境的改变,因为生活的拮据,而自以为是地猜想着子君的变化,这在后面的日子突出地更为明显。“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但子君的认识似乎只是浅薄了起来”。这里面的“大概”、“似乎”都是涓生的澺想,所以,这也便是他亲手毁灭的过程,因为他没有战胜他自已。

这一长段有许多涓生的心理描写,雙方一直按照心里的猜测来对待对方,看似温情,你为我想着,我为你想着。其实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无论涓生心理活动是多么矛盾、挣扎、无奈,但他却一直未向子君交流过,他们已经缺乏了最重要的关系──勾通。以至于后来涓生考慮著“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而且认为子君“她应该决然舍去”。在这里他又是用了“认为”二字,他一向只是单方面地考虑了他的立场,仍是自以为是地代着子君去“安排”与她分手后的生活。“......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但这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而結果的事實卻是子君只是勇往直前地奔向死亡。

可怜的子君面对这变故的到来,也“只有沉默”,我想在这個時候,以子君的聪明,她已经看出了分手是涓生希望的,要她勇往直前地离开他,也是涓生希望的,所以她选择了沉默,以惯有的温顺成全了涓生的“伟大”,尽管她“瞬间便又苏生......在饥渴中寻找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她“寻求”着却不敢看涓生的眼睛,因为她一方面想着曾經与涓生的恩爱,似乎还幻想着会有转变的奇迹;另一方面却对涓生的绝情失望,恐怖地不敢相信,不敢直视这残酷的真实。令到涓生在最后时刻也再次逃避“我不能再看下去了”,也只有在这里,涓生似乎还存着一些良知,最后卻也被小品文的登出给挤兑了。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做了一个永恒,“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而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才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这正是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到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

涓生的爱情用现代化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由冲动的爱开始再由理智的现实来结束,如此看来,在今天这个社会似乎也无可厚非呢?

但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篇二: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这个人,我确是很喜欢他,喜欢他骂人。骂那些维护封建制度的卫道士,痛斥那些秉持封建礼教的人们,讽刺那些被封建思想所愚弄的人们??看过鲁迅文章的人,都觉得他骂得好,骂的深刻,骂的真实,骂的淋漓尽致!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影响下,这种婚姻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鲁迅作为反封建的革命家,他深知这种包办婚姻制度对社会的毒害!《伤逝》是鲁迅通过描述民国时期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来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

涓生每日为生计奔波,靠笔杆子辛勤耕耘,收点稿费,勉强过活。他也去一些机关单位做文员,但终究因为他思想活跃,或者超时代的言论被周围人排斥,孤立。子君,是一个努力打破封建思想的弱女子。两个人不顾世人的冷眼,追求自由恋爱,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当子君谈起她的胞叔和父亲时,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是要顶着家人多大的怨言和委屈,才能做出自由恋爱的决定啊!所以,涓生认为,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涓生常常与子君谈起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还有伊孛生,泰戈尔,雪莱等。子君总是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也许制度,思想之类的词,她并不明白。但她确定涓生所提倡的想法和她追求自由恋爱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她点头表示赞同。她虽然不能与

涓生滔滔不绝、意气激昂地讨论这些新思想。但是她那眼睛里稚气好奇的光芒,已经给予涓生很大的动力。子君正在接受和吸收新思想,那光芒代表希望,代表中国女性思想开始觉悟的希望。

自由恋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鲁迅这样描述:“唉唉,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呵!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两个人终于寻到了住处,买家具已经用去涓生大部分的钱,子君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涓生知道,如果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她是住不舒服的。受新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意识到男女平等的条件下,养家糊口不只是男人的事情,女人也有份。

现实总是不完美的,何况是在民国那个思想和政治都不稳定的时期。两个人的美好幸福生活,持续了半年多。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社会的流言蜚语,致使涓生丢掉了工作。他开始尝试写作,投稿来挣取微薄的稿费。同时,子君因自家饲养的小油鸡和叭儿狗,常常和邻居起争执,而心情沉闷。再加上每天的做饭、洗衣??这些家庭琐事让子君身心疲惫。因为生活困难,涓生与子君开始越走越远。涓生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他觉得为了生存,新的希望就只在他们分离。他对子君说:“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

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这是涓生经过许久的考虑所做出的选择,几次想告诉子君,却又忍住了。最终还是说出来了,他希望子君能理解他的想法,能接受新生活的开始。因为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对封建思想更有力的反驳,才是追求自由的真实意义。然而子君呢?她依旧沉浸在无怨无悔的爱情里面,继续在严威和冷眼中负着虚空的爱情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某种程度上来说,她还是摆脱不掉封建思想的影子。之后她被父亲拉回家,不知怎么的,死了。她不仅在思想上不能摆脱封建的枷锁,而且在现实中她也无力对抗封建卫道士的力量。

鲁迅先生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两个人,从热恋到分手所经历的细腻的感情变化,再到子君去世以后,涓生的歉疚与忏悔。涓生在这次觉醒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涓生选择和子君在一起,因为他把子君看作是新时代的觉悟女性。他觉得在传播新思想,拯救国民的道路上,他们可以并肩作战。随着,生活的困境,他开始认为只有两个人分开,才能生存。他多么希望子君能够坚强地振作起来走下去。但他又清楚地意识到,两个人分开,对于子君,将意味着什么。在生存与爱情的选择上,他的内心坚定地选择了生存,而他的灵魂在被子君那孩子气的眼神所深深地煎熬着。子君的死,让他的生活更加虚空,然而,他还要向着新的生路走下去,将伤痛埋在心中,默默地前行??。两个勇敢的生命在自由恋爱之后,迫于现实的困境,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所拆散。在封建大家庭中,他们的新思想与封建旧思想、旧制度的力量相比,太薄弱了。子君最终

未能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能被旧的封建制度所埋葬。

鲁迅笔下的这朵美丽的爱情之花,是脆弱的,娇小的,经历着昼夜不息的风吹雨打。自由盛开的爱情之美,又有几个人能看得见?这或许是鲁迅内心最痛苦的所在吧。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人民何时才能觉醒?何时才能摆脱这样的压迫?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最终淹没在反封建思想的滚滚浪潮中。但结果还算不坏,总算在觉醒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小步。中国人民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封建礼教的束缚渐渐觉醒,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潮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逐渐加深。

篇三: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看鲁迅的《伤逝》

汉语114班 潘浩川 20号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眼,亲人的离弃,生活的种种困难与压迫,对这个新一代的稚嫩的爱情百般折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的。两个知识青年抛弃旧习气,同居在一起,希望过上幸福和安宁的生活,可却不断遭受社会对他们的压迫,遭到社会的“歧视”。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变得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迫于生活和社会的压迫,涓生开始对子君产生埋怨,两人产生了矛盾,变得冷漠,终于两个人分开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则为生计而四处奔波。涓生的事业慢慢有了发展,但仍然对与子君的分开感到很难受,在一次偶然拜访友人的时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讯,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责,离开了那个曾经与子君住过的房子,走向远方??

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爱情不能光是爱情,恋爱初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实面前如果就变得不堪一击,那么这样的爱情又怎么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便是如此,坚强而温柔,反叛而无谓,直到涓生因为生活和社会的双重矛盾放弃了她,子君的坚强外壳便瞬间崩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破灭,其实直接的原因是爱情与事业、自由的碰撞,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的年代,爱情经不起太多的风吹雨打,何况是这样的一个稚嫩的新一代的爱情!个人的解放总是需要以社会的解放为基础,这是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孤独与无助,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容易软弱和妥协,受到挫折之后容易消极和绝望,这也是鲁迅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鲁迅伤逝读后感15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47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