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国经济现状

时间:2016-12-07 09:43: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无疑是严峻的,显露在外的严重问题有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商业银行放贷过量问题、房地产市场趋冷和严重的泡沫问题、通货膨胀问题、民营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的生存困境问题等。同时,美国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使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难以扩大,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风险,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也趋于恶化。

一、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地方政府多年来积累了诸多债务,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2009 年初,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 银行业监督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文件一出台,各地的地方融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

为了还本付息,地方政府更迫切地需要土地转让收入的支持。为了更好地获得土地转让收入,地方政府又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于土地的前期开发费用。这使地方政府更进一步形成对土地转让收入的依赖。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程度日益加大之后,就不仅只是土地出让金的锐减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了,甚至连土地出让金的增速放

缓或中小幅度的减少都让地方政府难以承受。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越高,则土地出让金的波动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就越大。同时,为了开发土地,地方政府不断拆迁住房,使得住房吃紧,房屋租金一涨再涨,民众住房压力增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引起相对收入减少,一些相关行业的人员甚至变为失业或半失业人口,从而使得经济状况更为严峻。

二、 商业银行放贷过量问题

2009年,为缓解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央4万亿救市,引起了各方异动。4万亿无疑是四两拨千斤,紧接着产生的变动便是银行释放10万亿贷款,2010年银行又释放8万亿贷款,同时百姓也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各行投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并且暂时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但其带来的更大的影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引起恶性通胀 。

同时由于中国经济还未完全从金融危机中缓解过来,许多行业依旧不景气,部分企业企图通过商业贷款增加生产以获取利润,但最终却无法偿还贷款本息,银行收不回贷款,也将面临不小的压力,甚至造成银行的财政危机,也将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经济问题。

三、 房地产市场趋冷和严重的泡沫问题

之前提到过地方政府为偿还债务,或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收入, 但土地出让市场的景气与否与房地产业的行情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以往,股市和房市曾扮演过承接游资的作用,然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股市状况持续不景气,使得房地产市场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但

长期的投机投资推高的房价越来越被看出是不可靠的,且房市的前景在调控政策打压和经济前景不理想的情况下,也是不容乐观的。投机资本对房市的投机热情下降,以及想购买住房的人其购买力长期达不到有效需求的水平,使房市的趋冷不可避免,房市的趋冷所导致的直接问题便是房地产商为了获利带来的严重的泡沫问题。

当房市趋冷到一定程度,土地出让市场的运营收入就可能满足不了地方政府财政需要,那么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就会直接暴露出来。而贷款给地方政府的商业银行也会因此面临坏账损失,其资金安全会因此面临严峻挑战。同时,由于商业银行也曾向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直接贷款,且商业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贷款也间接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紧缩政策和房市趋冷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和银行的流动资金都会出现紧张局面,且房地产行业的房产变现压力加大,直接恶化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当房市趋冷到一定程度时,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一部分房地产企业便将会直接破产或退出,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环境又会进一步恶化,相关银行和众多的相关产业也会面临不小的冲击,中国经济也将更为严峻。

四、通货膨胀问题

由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2008年底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2009 年万亿元和2010 年前9 个月6.3 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使M1、M2 增速大大高于GDP 增速和CPI 上涨率,形成了相当强的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上,2009 年房价上涨率达25.1%,2010 年以来同比上涨也一直在两位数或接近两位

数。与此同时,CPI 涨幅从2010 年下半年开始逐月提高,7 月份上涨3.3%后,8 月份上涨3.5%,9 月份上涨3.6%,10 月份上涨4.4%,11 月份上涨5.1%,12月份上涨4.6%。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通货膨胀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通货膨胀一向都是我国经济问题的一部分,其直接导致的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的,当然也同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产品在改革过程中价格上涨有关,而这些都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起作用的因素。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

总之,在现在的经济状况下,对于我国来说,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依旧非常艰巨。

四、 对于缓解我国经济现状的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稍加控制拆迁,既不可打压得过严影响地方政府偿债,又不 可一味放任,应适度的予以控制,以减少其经济影响。

2.大规模建设廉租房,缓解拆迁等因素导致的房租价格上涨和房源短缺问题,以此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求,降低通胀的危害,更好地遏制通胀。

3.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要适量,以免加剧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和萧条。这类住房短期内只要起到稳定房价、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控制泡沫不继续扩大的作用即可,而不应大规模推动,以免对本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形成过大的冲击。

4. 万一真的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局面,政府可以以低廉价格收购一部分无法变现的房产,直接用作保障性住房。这一方面可以降低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冲击,稍稍缓解房地产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资金紧张问题,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以较低成本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5.若遇紧急情况,可趁早出售部分战略意义相对较小的国企筹资,既可以出售部分股权,也可整体出售。这样既可以增强政府的财政实力,缓解救助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市场的压力,也更方便应付其它紧急情况。

6.对农村、小城镇、县城、二三线城市物价上涨的传导机制要密切关注,并重点盯住生活必需品、大宗消费品和服务的涨价现象。为了防止经济形势更加恶化,在紧急关头可多动用行政手段打压这些地方的物价,暂时延缓这些地方的市场化进程和价格一体化进程。对一些为了谋一己私利而疯狂涨价的经济主体,要及时给予惩罚。

篇二:中国经济现状2015

编者按:《人民日报》可谓用心良苦,以问答形式,宣示政策倾向。报道的神秘性和特殊性,更使得其具有解读价值。该权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对宏观决策具有影响力,这篇报道实际是在向外界传达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共喉舌,因而其一版报道,主要传递中共中央的政治意图。5月25日,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经济报道,引题是“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主标题是“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报道五问权威人士,对宏观经济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未来政策做出指引。

新闻报道一般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篇头版头条文章,是当天最重要报道,但被采访的权威人士未具名,新闻要素明显不全,在如此重要位置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不是编辑部犯了低级错误,而是不便透露人物身份,这凸显报道的神秘性和特殊性,更使得报道具有解读价值。从中国政治逻辑看,该权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对宏观决策具有影响力,这篇报道实际是在向外界传达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

这篇报道提出了问题,总结了成绩,揭示了困难,给出了对策,并对前景充满信心。读懂这篇报道,即可看懂决策,也就知道大势,明白市场。

五问五答,传递了重要信号,将影响市场和私人决策。

信号一,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落,中央有定力。

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但权威人士认为,符合预期,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改善,即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加速增长,需求结构方面消费相对稳健,收入增长方面农村增长快于城市。

这样的变化可以看做是结构调整出现了正面成果,也可以说是另一面成绩不佳的表现。不过从长周期角度看,这样的变化是积极的,应该得到肯定。

权威人士强调,经济并未出现断崖式急速下滑,基本面是好的。强调中国有世界最高居民储蓄率,这在暗示,一旦需要,中央政府可以启动刺激政策,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

信号二,调结构要主动,谁不主动谁吃亏。

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地区之间有差异,产业之间有差别,企业之间有分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结构调整是否存在主动性。权威人士称,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这种说法是在传递中央要求,即地方政府要主动调整结构,不能为了几个点的经济增速而纠缠于老产业老产品。谁能主动调整,中央就会支持谁。当然,政策如何支持调结构,仍然需要具体化。除了政绩考核不应有GDP增速外,还要对地方结构调整予以财政和金融的实际支持。

信号三,投资仍是主力军,消费要有新政策。

权威人士强调,稳增长要“三结合”,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这种表达就是,判断中国经济走势要放在国际经济框架内,要看到中国经济调整是全球再平衡的一个过程,因而宏观决策既要考虑短期反周期,更要顾及长期调结构。而稳增长不能影响改革,改革应该为增长创造制度条件。

这样的决策思路决定了,短期反周期措施仍是要靠投资,只不过现在更强调钱从哪里来,投到那里去,要注重投资效率。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从宏观调控看,政府投资仍是主要手段,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但中央认识到消费对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为刺激消费,就要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社保制度,让居民敢消费。可以判断,未来政府将通过国有资产变现来改变社保困境,并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居民消费。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居民社会服务均等化水平,包括减少医疗支出,改变中小学入学办法等,让居民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

中央政府意识到居民到境外消费产生的负面效应,因而很可能近期在国内增加“免税区”,增加进口商品供给,通过降低关税或免税,“形成巨大的增长动力,留住宝贵的消费资源”。这样做的办法实际可以起到经济和政治一箭双雕效果。经济上,扩大居民在国内消费。政治上,缓解香港矛盾。

信号四,牛市是长期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所以,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权威人士的这个说法很明确,一方面居民需要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要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增加直接融资。要打通投融资渠道,让海量储蓄转化为投资,只能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让居民储蓄直接进入包括股票一级市场、

股票二级市场和债券市场,才能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同时,让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因此,维持一个健康的牛市,应该是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非权宜之计。

中央还希望实现稳增长和降杠杆的双效果。要达到双击,办法还是增加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降低信贷比例,即可一举两得。可以认为,目前管理层对股市融资杠杆的降温并不是要打压股市,而是希望避免泡沫快速膨胀快速破裂。如果政策调控得当,这轮牛市至少应该维持三年时间。

信号五,防风险是一盘棋,打破刚性兑付,杀鸡给猴看。

此前笔者判断,政府为达到防风险目的,可能避免出现局部支付危机,维持刚性兑付局面。但权威人士认为,“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这意味着政府可能有选择的打破刚性兑付局面,在不产生系统性风险前提下,杀鸡给猴看。一方面让老债务人积极去库存,积极去产能。另一方面让市场树立契约概念,抑制融资冲动。

信号六,房地产还是不好卖。

权威人士说,“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

这表明政府对房地产认识非常客观,房地产应该尽快去库存。政策方面会刺激住房需求,但开发商更应该降价销售。降价销售才可以尽快去库存,才能既可以启动消费,也可以避免支付危机。实际上,只有房地产调整到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才能减缓。只有房价调整到位,才能真正启动住房需求,才能启动新一轮住房投资。权威人士的说法进一步验证了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的判断。

信号七,宏观调控要玩平衡。

“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这是在强调,宏观调控要玩好平衡,要用巧劲。所谓巧劲就是一要力度合适,二要效果明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更加积极,但积极的表现点不一样。

财政政策除了增加支出,更会积极减税,特别是避免向企业征收“过头税”。如果要做到两头平衡,也并不容易。政府一方面缺钱,另一方面还要减税,左右为难。不过正如权威人士所言,中国有制度优势,因此很可能通过政策性银行来提供投资性贷款,变相实现财政货币化。

货币政策仍然会继续宽松,降息降准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显著,市场存在资金外流可能性,为避免外汇占款下降,央行一定会通过多次降准来对冲基础货币供给不足。这样做也是一箭双雕,既可补充流动性,也可以稳定股市,从而对热钱增加吸引力,避免大规模资金外流发生。

信号八,政策不会变,鼓励发财致富。

“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稳定预期至关重要”。要稳定预期,就要有政策宣示,要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因此中央政策是“党和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对企业家的支持是一贯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

这是对民营企业家喊话,也是对外资喊话,告诉他们,反腐不是反对私有产权,反垄断不是打击外资。

《人民日报》报道可谓用心良苦,以问答形式,宣示政策倾向。既给民众信心,还要让民众有所期盼。

北京气温在逐渐升高,而宏观调控政策也会逐渐加码,股市还会牛下去。

本报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龚雯、许志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走势备受国内外关注。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向、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理性看待、正确认识、保持定力、有效应对?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聚焦重大经济问题,回应社会各界关切。

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预期?权威人士认为,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

经济运行为何出现走势分化?权威人士表示,这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权威人士说,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如何看待经济运行风险?权威人士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宏观调控应当从何处着力?权威人士强调,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分寸,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

一问: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总的看,今年以来的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问: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进一步回落。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对当前的增长速度究竟应当怎么看?

权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总的看,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以一季度为例,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一季度GDP增长7%,合乎预期,在全球范围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增量也较大;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就业形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8.1%,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些新增长点破茧而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篇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适时适度调节本国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增加,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 就业与失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国际日新月异环境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一点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预测防范这些隐患,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另外再加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就业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就业与失业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问题年年存在,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前,受到人民币大幅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出现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特别是自2008年10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出口贸易型企业造成严重冲击时。企业的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致使我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正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劳动者权益现象突出;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性别、年龄、身体残疾等原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就是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尽管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以GDP的高速增长为标志实现了迅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的整体实力蒸蒸日上,但有一个问题却一直伴随中国经济的成长,那就是失业问题。由于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的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起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的失业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种:

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促使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在配置过程中,大量素质低、技能老化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无法进入新的产业部门而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这一种失业在我国比较普遍。

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由于劳动力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当总需求下降时,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进而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者正常流动或生产中不可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例如,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工作,或因劳动力需求的随机波动引起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目前,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够完善,造成供求信息严重阻塞;劳动力流动不畅;职业中介机构发展不足,管理滞后;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致使摩擦性失业频繁发生。

第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近 10 来年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我国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呈现了不断加剧的局面。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异化严重,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所统计到的数字显示,中国的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 ,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除了农村经济发展失衡外,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 ,造成的社会分配不 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当中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了城乡发展不平衡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一是表现在资本存量方面:由于沿海地区由于开放得比较早,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迅速增长, 资本大量积累; 同时改革开放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 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本的输入, 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投入。而中西部由于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影响资本存量都不及东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是科技投入方面东部地区仍然占据优势, 据调查显示1990 年东部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是中部地区的 2 倍, 西部地区的3 倍; 到现在, 东部此类人才数量增加到中部的 2.5倍, 西部的 4 倍, 尤其是在 2000 年东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上年激增 48%, 中西部地区同期分别只增长了19%、32%。东部地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加大了研发经费投入力度, 2000 年东部研发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了 87%, 到 2010年这一经费开支增加到 2000 年的2.4 倍, 而中西部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基本保持 1.3∶ 1 的态势, 在 1990~1999 年增长较慢, 2000 年开始逐年稳步增长, 但从绝对数量来看远低于东部地区。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当前中国经济现状的一些认识,应该说是闪光与污点共存,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要坚定的相信,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一定可以克服经济发展上的缺点,让我国的经济跟快更健康的发展!


中国经济现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43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