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孔子2000字

时间:2016-12-05 12:52: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孔子观后感 2000+

礼乐仁和的理想

——电影《孔子》观后感

一百六十余年前,德国正义者同盟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那是两个人毕生理想的实现,这也是古老中国一位老者的理想,一个礼乐仁和的理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一个追寻理想的赶路人。这是我于这位老者的介绍。我冠于夫子的这三个誉号并非他的本质,孔夫子生来并不是伟人,只不过他用毕生精力去实现他的理想,仅此而已。后代圣君明主们惠孔的恩泽,以至于“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称谓,都不过是帮助夫子修些边幅罢了。

礼乐,是中华物质文明的鼻祖;仁和,是中华精神文明的先声。礼乐仁和,昭示着中华文明的诞生。 周公的作为不只在于他会解梦、告诉你今天该结婚还是该盖房子。他创造了周礼。中国在清朝消逝以前贵为礼仪之邦,正是来由于此。炎黄子孙要懂得尊长护幼,又要知道见了上司不能捏他的脸蛋、去朋友家不要顺走人家的二锅头,这就是“礼”。它修筑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大道,我们的发展,是不能失去礼法的。这也是我们真正的行为规范。

周公又是东方管弦的发明人。这是一支独立的音乐起源。偏盛于渤海之滨的《韶乐》,是它优秀的代表作。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心里残留的宫商角羽,像盘旋在家里的梁柱上,怎么也挥不去,在耳边一遍一遍的播放。中国人自己的文艺诞生于此,“乐”是我们的荣光、代表着炎黄的奋起。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欧罗巴和亚美利加的人们崇尚人性本恶,所以他们有阴森的教堂和严谨的条条框框。而我们看着喜洋洋的婴儿,天生就携来一股喜气。“人之初,性本善”的声音诉说着中国人淳朴与善良的本性。不同于西方教堂的黑白墨绿,玉皇庙和女娲祠从来都是亮彤彤的大红一片。“和”是我们的追求,中国人以为孩子是天真的、是和谐的,所以和、合两位神祗才有了

城隍庙里孩童的化身。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一生旨在“仁”。这是中国自己的价值与追求,即要以人性的伟大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也是古老东方朴素唯物主义先哲们共同的认知。当然,荀子除外。

礼乐仁和。孔夫子是要告诉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感受她;中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要去信奉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为大同。(《礼记·礼运》)孔夫子善良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三千年后,西方哲人冠以礼乐仁和另一个名字——共产主义。

这就是孔夫子的路,我们在走,且一直要走下去。

孔子编篡了“六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的校名欣耀一代代莘莘学子,《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总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记载着为人的道理和东方礼法的原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是东方人心灵的精髓;《乐经》已失传,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味仍然激励着人们的探索;《春秋》是第一部史书,给了史学界东周前期的另一个名字。宋代的朱熹又取下部分《礼记》的精华,并以孔孟之良言,增辟“四书”,即《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可见,“四书五经”饱含古老的东方哲学,拥有我们取而无尽的道理。孔夫子整理出了中华文明几乎各个方面的范本,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所以我说,孔子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又铺出了一条礼乐仁和的道路,让我们永远走下去,所以我说,他是一个追寻理想的赶路人。

如果有人怯于礼乐仁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怀疑礼乐仁和的可行性,那他一定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理想,本就不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但正是由于理想的存在,炎黄子孙才得以一代一代发展下去。三千年前,鲁定公阻止孔子的礼乐仁和,孔子遂去鲁而游天下,才得以光普寰宇,万古皆歌。世界上才会有数以百计的孔庙,明神宗才会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康熙帝才会题写孔庙里“万世师表”的匾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理想之路,贵于坚持。而老子虽为孔子之师,却不相信礼乐仁和的未来,只是

一味“放下”,所以他的“无为”才终于没有被历史接受。孔子的理想、孔子的精神,是我们的财富,最先读懂孔子的,是司马迁,所以《史记》里的孔子才得以与陈胜齐平、与张良并起,登入《孔子世家》。

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也有一个理想。而先哲们已经指明了方向。他们的思想古老,却绝不落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礼记·大学》)这是三千年前提倡改革的声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是世界最早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儒家之学观诸今,仍旧可兆三千年!吾辈当颂礼乐仁和之良德,为万世开太平!

为了理想,孔子选择了礼乐仁和;同是为了理想,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大传》中激励我们: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见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为了礼乐仁和的理想!

(2092字)

篇二: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孔子办学2000字

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孔子办学2000字

话说大教育家孔子活到了20世纪90年代,仍干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这一方面是为了发挥余热,另一方面也是为生计考虑。

晚年的孔子混得并不潇洒。尽管他曾出过国、讲过学、着过书而且知名度也颇高,但终因不懂英语、不懂俄语、不懂日语,外语职称考试总是过不得关,所以在大学里总是评不上教授、副教授,最后只好灰溜溜地退了休。

孔子退休以后,闭门思量多日,最后回到故乡,重操旧业办私学,既托亲朋好友,又到银行贷款,最后凑了数百万元,创办了孔氏中学。学校挂牌那天,当地政界要员和其他社会名流都纷纷登门祝贺,当地报纸还发了头版头条。由于孔子的号召力很大,生源不错,聘来的教师水平也高,再加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孔氏中学的教育质量不错,升学率也一年高过一年。每到招生时节,更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20世纪末的某一天,主管单位来电话,召孔子赴教育局开会,传达上级指示私立学校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再搞“应试教育,私立学校也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能再搞题海战术。

由于这次会议很重要,县里的一位领导也到会讲了话。这位有些盛气凌人的年轻领导说,“‘减负’是一件大事,不能麻痹大意,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要抓好这项工作。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过去,孔夫子在《论语》一开篇就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有道理的。学习确实需要反复温习,反复温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所得,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但如果不加限制地一味让学生‘习’下去、‘温’下去,那不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吗?所以,我今天郑重建议,‘习’的次数能不能限定在五六次?你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升学率,一手抓‘减负’。县里统一规定,小学生作业量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如果谁加重课业负担让学生喝了农药上了吊,教师开除,校长撤职,学校关门,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说实话,孔子还在大学任教时,就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所耳闻。自己回乡创办私立学校以后,也一再告诫任课教师不要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要在事半功倍上下工夫,他甚至不再在公开场合宣传自己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名言。

可孔子的话现在不管用,孔氏中学的教师搞的是聘任制,后来还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学生选老师。家长一门心思想的是送子女考中专,考大学,考研,出国留学。谁能帮助子女考试取得好成绩,谁就是受学生爱戴、家长拥护、社会尊重的好老师。要是哪个老师搞改革、搞“减负,把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减下去了,家长们一千个不赞成、一万个不答应,甚至会群起攻之,强烈要求学校让这位教师“下岗。所以,孔氏中学的教师暗地里都较着劲,纷纷使出看家本领抓升学率。胆大的教师甚至公开对孔子说:“孔校长,您还是先把教育质量抓上去再说吧。孔氏中学要是一年到头考不了几个中专生和大学生,谁

还到您这里来上学呀?孔子想想也有道理,升学竞争太激烈了,不重视升学率也不行啊,所以也就睁了一只眼闭了一只眼,没有太把“减负这事当回事了。这回孔子可不敢大意了,从教育局一回来,就立即召开了全校教师大会,如此这般地传达了上级指示,并把有关文件照本宣科地高声诵读了一遍,最后明确表态,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与上级对着干,一定要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出了事,就“格杀勿论,绝不心慈手软。

孔校长表了“硬态,那些招聘来的教师自然不敢公开反对。有些暗地里炒股的青年教师放声高呼:“呜呼,咱们解放了!从此,孔氏中学早晨听不到读书声,下午难见教师的影,晚上也不开日光灯了。

学生的负担是减下去了,家长的意见却多起来了。有位也是县领导的家长甚至当面质问孔子:“在升学率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的时候,你‘减’什么‘负’呀?你的孔氏中学办不办得下去是小事,孩子们的前途可是大事。老孔啊,你得想个万全之策啊。

这万全之策孔子是想不出来的。他唯一想做的是,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教育质量的提高,但这谈何容易啊。就拿因材施教来说吧,这的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办法。可是,过去孔子搞的是小班教学,搞了几十年教育,才带了

3000个弟子,也只出了70个贤人。可如今孔氏中学一年就要招进3000个学生,而教师才100来人,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因材施教啊!再说,不搞因材施教,孔氏中学一年也要考1000多个大学生呢。

家长的意见越来越大,使出来的对策也越来越多:有路子的家长让子女转了学:有票子的家长为子女请了家教;有房子的家长把房子租出去给人家办补习班,让自己的子女做旁听:既没有路子,也没有票子,又没有房子的家长,干脆让子女辍了学。

孔氏中学的学生在一天天减少,孔氏中学的老师也在一天天减少。那些有本事抓升学率的老师已被那些暗地里不搞“减负的学校高薪聘走了,留下来的不是退休返聘的,就是临近退休的,或者是翅膀不硬的。

历史的车轮又转了两年,孔氏中学不得不关门大吉。有趣的是,当地那家曾在头版头条报道孔氏中学开办这一消息的报纸,这回还是用头版头条发了孔氏中学关门的消息,并且有意在三版头条刊登了孔子撰写的论文《论“减负的七大关系》。

在这篇长达5000字的论文中,孔子认为,在新形势下,要科学而有效地落实“减负精神,必须处理好“减负与质量的关系,学生负担要减轻,教育质量要提高,必须处理好“减负与职责的关系,学生的负担要减轻,教师的责任要增强,素质要提高;必须正确处理过重负担和合理负担的关系,过重的负担一定要减下去,合理的负担一点也不能减;必须正确处理减轻课业负担和减轻心理负担的关系,过重的课业负担一定要减下去,过重的心理负担更要减下去;必须正确处理“减负与考试检测的关系,学生负担要减轻,考试标准要革新;

必须正确处理“减负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关系,“减负是现代改革的潮流,但对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核,比如勤学苦练、温故知新不能全盘否定;必须正确处理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实行综合治理,坚决杜绝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

孔氏中学停办或者说是倒闭后的半年里,人们很难见到孔子的踪影。有人说孔子在卧床养病,有人说孔子在写回忆录《孔氏中学》,也有人说孔子被另外一家不搞“减负的私立学校聘走了,还有人说孔子正在申办一所新的私立学校。

篇三:孔子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 20081810010140 姚璐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把孔子思想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阔,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全人类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

一,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做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拘,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都能学习各有成就。

三,教学并重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移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

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中庸》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学习不仅仅使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使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的教育原则。

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就可以开创“私学”,创立儒家学派,为春秋战国的学术复兴开辟道路。他的著述和教育经验,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各国也影响很大。这主要由于他顺应了我国古代奴隶制文化向封建制转化的进步要求,也和他用毕生精力从事教育,提倡并亲身实践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教育的原则是分不开的。在孔子以前,教育原则、方法,多不顾及学生实际、施行不择手段的强迫教育,甚至采用“棍棒式”教育。从孔子开始,才有了循循善诱的正面疏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也是孔子对教育业绩的一大贡献。孔子认为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无所顾及的宽松环境,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耐心、不要中途打断发言,更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若有学生不想发言或思想不集中,应等待一下,切勿急噪或批评斥责。相反,教师要进一步引导,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许;教师总结,尽可能简明扼要,作到画龙点睛。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主张并实行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把以前的各个时期所流传下来的典章文献,都一一加以审定、推敲、编纂成册。正是具备了这个条件,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思想水平与业务能力不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好学生。更不可能坚持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教育的原则。为学生创社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畅所欲言、个抒己见。孔子已经认识到并提出:“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等主张。并把它贯彻到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去。他对于学生超过自己见解的言论,就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以便有目的、有计划地“解惑”,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不具备宽松的环境条件,没有师生之间充分自由、平等的讨论,不充分体现民主性,那么,循循善诱、正面疏导,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满堂灌”,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等现象,无不与不具备上述条件有关。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见,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但是孔子的思想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弊端:

一,保守性。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自己不要有新的创造。他本人讲学重点讲解“三代以来”的 典籍;晚年编写《春秋》,只重“述”,不讲“作”。

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荀子都以阐发孔子的思想为宗旨,后人又以他们的著作作为研究对象。“言必称尧舜”,“非圣人之言不敢言”。你如果要变革,人们便回群起而攻之。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得各种新生事物难以出头,难以发展。回顾一下2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清楚的看到,附着与旧体制的旧思想是怎样顽固阻碍改革开放的,人们为解放思想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二,压抑人的个性。 当时的社会是反对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是主张夹起尾巴做人、不准越雷池一步的。就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行为也不予认可。儒家的这一思想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千百年来,老师教育学生迷信圣人,迷信权威,要求学生只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要标新立异。如果谁敢于怀疑老师的话,轻则遭训斥,重则遭仗责。就是在今天的学校,老师虽然也提倡学生要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不要迷信权威,但在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还是引导学生求同而较少求异。对与个性突出、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同学,虽说不打击,但也要千方百计驯服他们。

三,官本位思想。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个时代,从社会到家庭,舆论都想人们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
孔子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34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