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心经全文解释二千字

时间:2016-12-05 12:14: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心经注解及译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求觉悟呢?哪儿去找菩提呢?要知道,从体上讲,菩提和烦恼是没有两样的,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烦恼都不会用,喜怒哀乐都没有了,你说这象什么佛!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喜怒哀乐的本性就是菩提。佛经上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以第一义不二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没有回头时,胡作非为是张三,回头后,安分守己、助人为乐的还是那个张三。回头做好事的那个力量,就是他以前干坏事的那个力量嘛。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千万不要离开世间,离开自己的烦恼到别处去求什么法。你要在世间深悟到世间的真相,倒过来世间的一切烦恼都变成了你的妙用,全是菩提了。如果没有这些喜怒哀乐,佛又用什么来给众生说法呢?用什么方便来接引众生呢?佛是烦恼学的专家,是烦恼学的大博士,其原因,佛就是从烦恼中钻出来的,深通烦恼,故能明了一切众生的烦恼,也才因之建立了种种降伏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的法。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四句的确太好太妙了,可以说是禅宗的总纲。有的人一说修行,总想找个清净地方,去闭关。你见那些闭关的有几个成功的?“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闭关是有大本钱才行的。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在世间才能觉悟的道理,也没有半点火候,就去闭关,往往烦恼一来,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热闹了,结果是闭不了几天。有的人倒有勇气,强撑着,结果弄出病来。有些人倒是有“成果”,结果修成了“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要多些时间看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用以上来对照,不照已,照心。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看完再回答这个问题。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着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着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着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着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着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闭关是有大本钱才行的。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在世间才能觉悟的道理,也没有半点火候,就去闭关,往往烦恼一来,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热闹了,结果是闭不了几天。有的人倒有勇气,强撑着,结果弄出病来。有些人倒是有“成果”,结果修成了“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要多些时间看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用以上来对照,不照已,照心。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色、受、想、行、识,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空”: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宣说甚深空义的经典,只能够对有大智慧的人来讲。善解空义的人,一定会从真实不虚的角度来理解空义,只有具备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甚深空义。

这里所说的空,是绝待的空,不是空有对立的空,不是有和没有对立的空,更不是虚空的空。这个空是超越了有无,超越了一切对立的空理,是真空。真空不是一,不是二,它是一个整体,它是真理,它是一切事物的实相。度一切苦厄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舍利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舍利弗尊者。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也可通俗称为是个人修行成就的结晶。

舍利,不仅是物质,更是一种超物质,若是佛舍利,其质坚利,本来具足,高温不能熔,高压不能损,且增减自如,诚不可思议。此是佛教修道者生前依戒定慧熏修而得,慈悲喜舍无量功德所成。般若经曰:佛身及设利罗(即舍利)皆由如是甚深般若波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几句实是一个意思,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不但色如是,每个人的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如此;

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

(凡是有形状、占据一定空间体积的东西,就它们的本质而言,都是由其他的微小因素组合而成;这东西本身并没有自性,因而是空虚的,因此可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反过来,这些有形状、有空间体积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如果你用这种思路去观察,你会发现,组成人体的肉身、思想、行动和意识,也都是空虚不实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不生,如同水中月。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没有,即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没有,即无减。水中月

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万物都是空的,是指它们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没有自性,因而为空;至于说这个空本身倒并不是一无所有,相反,万法和合这个空相背后,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东西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是万古长青、永恒不变的东西。)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便显现。

(修行佛道的人,应当对人生、世间万物的空性有所觉悟,要看到,那空里头既没有形状体积,也没有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十二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

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闻声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

(以般若观照,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都无,十八界空,十八界清净,便是诸法实相,便是佛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1)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2)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3)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4)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5)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6)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7)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8)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9)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10)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11)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12)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在这种对空的悟境当中,无所谓无明愚痴,也无所谓无明愚痴的消灭,甚至于无所谓还有没有生、老、病、死)

无苦集灭道

这段讲的是四谛,苦就是我们生命的苦果;集就是招致苦果的因;灭就是苦果永灭苦因永灭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就是涅槃(下文中有涅槃的解释);道就是达到涅槃的办法。

四谛:(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

篇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 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 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 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是梵语音译,音为“波惹”,前几天看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南京某法师讲解《金刚经》,把“般若”念成“扳懦”,这个念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读音应为“ 波惹”。“般若”意义很广,佛教翻译经典有“五不翻”的规矩,其中有“多义语不翻”,取音译。咱们可以勉强的把“般若”理解为汉语所说的“大智慧”——这 是说勉强的这么理解,没有办法的办法,世间智其实是学佛的大障碍。所以宣化上人说:能为大拙方为巧妙,学到如愚始见奇。

“波罗”为彼岸,“蜜多”为到达。

这部经乃佛法经典的核心,故名“心经”,这个“心”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人的本性,那个一切众生皆具的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被妄念所遮盖的真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名就可以理解为,能使你明心见性、到达彼岸、究竟涅盘的大智慧。

现简单的把这部经的大意说一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

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名。

蕴是积聚、蕴藏的意思,即一类一类的总聚。一切物体的形象外貌统称色蕴,有体积占空间的都属于这一类,注意不是男贪女女贪男那个色。受、想、行、识四蕴是 指所有的精神现象。我们对被外界所刺激所产生的喜怒哀乐都属于受蕴,快乐的情绪称之为乐受,痛苦的情绪称之为苦受,中性的情绪称之为舍受。人的思想属于想 蕴,行为属于行蕴,全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属于识蕴。

这段话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从无量劫以来经过累生累世的修行,达到了解脱空慧、通达无我、出轮回、超三界的境界,明白了宇宙的终极真理——一切皆空,是受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外境外相的缠缚,才在六道中头出头没永无出期,于是倒驾慈航救度众生。

我们活的好好的为什么菩萨要来救度我们?因为佛说咱们这个娑婆世间是苦的,不完美的。简单的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蕴炽盛苦。

生苦:住胎如坐牢,下生似剥皮。出胎的时候还要受夹山地狱的苦,落地的时候要受钢针扎脚的苦。

老苦:耳聋难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雀蒙眼睛似鳔沾,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

亲朋老幼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

病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死苦:四大违和分离,气喘抽筋拆骨。特别那些横死的,跳楼、车祸、中枪中弹等等,血肉模糊,死无全尸,惨不忍睹,其痛苦可想而知。

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明明是仇家,两个人偏结婚跑一块去了,叮咣,叮咣,天天炸窝。真分开吧,谁也离不开谁了。

爱别离苦:生离死别,这个大家都熟悉,不熟悉的看看徐克的《梁祝》,活生生的惨剧。有没有人统计过,每年光失恋自杀的有多少人啊?哎哟那些痴情男女,服了。迪克牛仔有首歌就在吼这个:为什么明明相爱,到最后还是要分开……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亲情友情都是爱,不局限于那个让人神魂颠倒的异性关系。

求不得苦:那些害相思病的都属这一类。

五蕴炽盛苦:五蕴刹刹那那的生灭,大家都在忙着填这个无底洞——终日忙忙只为饥,得了饱饭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房中缺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 无车少飞机,汽车飞机两俱备,怕无官职被人欺,五品四品嫌官小,三品二品也嫌低,一品当朝作宰相,又想南面去登基,一朝登基坐了殿,又想神仙下盘棋……

细划分起来世间何止这八苦,三界简直如火坑!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在这里是人名,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这部经就是因舍利子发问,佛陀应机而说法。

这段话的意思是,色就等于空,空就等于色,这宇宙的森罗万象、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缘起假有,性自真空,所见所闻都是心识的幻化,业 力的感召,所有佛学上有两个词叫“缘起性空,真空妙有”。“妙有”这两个字用的就非常巧,你说它空,但我们能看到摸到,你说它有,但它的本质是空,所以叫 “妙有”——毕竟空而宛然有。

《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也是说这个问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现如来。

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世间的物质拿去分解,核子、电子、原子分解下去,根本不存在物质,一切皆空。所以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人的错觉。

下面佛又说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前面把五蕴之一——色蕴与空的关系说明白了,这里把其它四蕴受、想、行、识与空的关系用四个字一笔带过:亦复如是。也是这个样子,不要被外缘外相牵着鼻子走。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篇三:南怀瑾心经注解

南怀瑾的《心经》注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
心经全文解释二千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33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