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观张骞出使西域有感3000字

时间:2016-12-05 12:06:5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张骞出使西域论文

高丹 13073029 读《汉书 张骞传》论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开拓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西汉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融合,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和影响千年的“丝绸之路”,当时的汉帝国开创了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千年之久的国际政治格局。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承担的主要目是寻找西域大国大月氏,以求实现汉月联盟来对抗匈奴。汉王朝中央政府的实力愈加雄厚,由最初仅仅安于对秦的贫痔的十五郡县的继承,至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所控制下的郡县的不断扩大,无论从财政还是军事等诸方面,中央政府的实力都得到大大增强。这次出使虽没有实现汉武帝最初的战略目的,然而这一结果实际上对汉朝的消极影响并不大。早在张骞与汉中央王朝隔绝音讯的十三年中,汉武帝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最初的战略设想而开始调整为独力对抗匈奴的战略,并为此从外交、内政诸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张骞历经艰险的出使,不仅让离汉绝远的大宛、康居等西域国家了解了有汉帝国这样一个强大富饶国度的存在,而且回国后对汉中央政府就其沿途见闻所做的汇报,也大大增强了汉武帝这个汉王朝最高决策者对西域的热情,汉与西域双方都有着加强双方友好交往的意愿,这就为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并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标志着汉王朝在与匈奴进入对峙状态下,正式将其势力触角深入西域地区,开始了在西域地区同匈奴的争夺。这次出使,虽没有立即实现汉王朝所期望的同乌孙的联合,但通过这次出使,尤其是西域诸国使者随着汉使来到汉王朝的回访参观,则大大加强了双方的了解。汉王朝的疆域辽阔、经济富饶,给这些国家的使者留下极深的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西域国家也纷纷乐意加强同汉王朝的交往,这样就为汉王朝将其势力深入到西域地区提供了契机。汉朝采取多种方法打开西域大门,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张骞两次出使虽为迅速达到“与汉共击匈奴”之战略目的,但也加强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张骞出使首先加强了汉与乌孙的关系。其次,张骞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于阗等国。最后,汉武帝亦不断遣使西域。这些互访活动加深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互相了解,开阔了汉朝的全球视野,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让西域诸国了解了汉朝文化、经济和军事的强大,可以凭借汉朝的力量对抗东北面的强敌匈奴,这与汉武帝联合西域诸国围攻匈奴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正是在西汉与西域诸国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抗匈奴的基础上,才不断增加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交往,为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欲劝乌孙国东还故地,以同汉朝联手进攻匈奴。由于乌孙不肯东归,汉武帝乃于浑邪故地先后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且“徙民以实之”。河西四郡的建置使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中原民族的先进生产力极大地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西北少数民族的部分人开始学习农耕以维持生存,逐步放弃了原来漂泊不定的游牧方式。客观地说,汉武帝的这项英明决策加快了中原民族与西域民族的融合步伐。

河西四郡的建置,加强了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但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反感。这是西汉在西域直接行使行政区域建置的开端。至此,中原民族与西域民族的融合步伐开始加速发展。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汉王朝的战略构想仍是保持和西域的友好关系,从而最大程度的孤立匈奴,实现彻底消除匈奴威胁的战略目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时期从长安出发的只是使者、商人而不是军队。当和平外交的意愿失效后,汉帝国决定付诸武力解决。于是,汉帝国相继发动了对楼兰、车师、大宛的战争,并实现了对乌孙的和亲,扫除一切阻挡汉帝国在西域势力发展的障碍。终于,汉王朝以其昂贵的铁与血的代价将其势力牢牢地深入进了西域这一广袤地区。促进了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融合。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有国家保证的通道,扩大了西汉的影响和汉武帝的视野,带回了西方世界的信息,东物西进,西货东来,丰富了我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使汉代中国人吃到了核桃王瓜菠菜等。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是一个常设的管理机构,全权管理外交和商贸事宜。保证了丝绸之路有序有则地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对西方的第一个边境管理机构。最后,开创了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的物资和文化交流,长安开始成为国际性的帝都引起世界关注丝绸瓷器等货物开始间接的传入罗马,后来罗马商人也加入了走向丝路的商队。很快丝绸制品成为罗马上流社会追捧和紧俏的最时尚和贵族化的商品。市场上每磅丝绸售价12两黄金,致使罗马大量黄金外流中国。罗马当局认为丝绸造成黄金外流,更影响了罗马的社会风尚,元老院发布文告禁止丝绸的买卖和着装,这应视为世界第一个对中国的商品禁令。

汉帝国开创了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千年之久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之所以能够影响持久,又在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选择。汉及后来的隋唐,都以长安为都城,由此,则国防重心必然放在西北边防。这其实也是一种国防意义上的“关中本位”。只要这样一种历史政治格局不改变,那么其面临的国防任务、历史任务也都大致相同,即首先防备来自北方辽阔的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袭扰,并由此展开在东、西两个方面对其北方对手的战略包抄或者夹击。因此,后世的中原王朝发展脉络是只要仍以关中为立国重心,大致不会超出这样的发展战略道路,

而仍旧沿着当年汉武帝征伐四方时所指定的战略规划轨迹行事。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所立足的地缘政治所决定的。

篇二:张骞出使西域论文

包头师范学院

本 科 学 年 论 文

论文题目:论张骞出使西域

院 系: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

专 业: 09历史学

学 号:

姓 名: 杨倩

指导教师: 吕喜林讲师

撰写学年: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论张骞出使西域

摘 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发现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开拓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西汉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张骞“凿空”西域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融合,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和影响千年的“丝绸之路”,当时的汉帝国以此为契机,开创了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千年之久的国际政治格局。

关键词: 张骞; “凿空”; 民族融合; 历史意义

一、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社会发展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87年),史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凛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仔千陌之间成群,守间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白爱而重犯法”[4]。可谓“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武帝于是“动远略”,开始讨伐匈奴、通西域,与外界交往。武帝即位的第6年(前138年,建元三年)获悉,被匈奴驱逐西迁的大月氏任想报复。武帝即派郎官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欲使大月氏与汉配合,夹击匈奴。张骞率百余名随从刚出玉门关,即被匈奴抓获。匈奴单于大怒言:“月氏在吴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听我乎?”张骞在匈奴羁留十几年后,方逃出匈奴重新西行。沿途跋涉,射猎充饥,西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出使目的地大月氏。大月氏人自认为新居之时水草丰美,肥沃安定,又与汉距离遥远,所以不愿东返故地。张骞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转到大夏,了解了大夏及周围不少邻国的情况。一年以后,张骞取道南山,从羌中道返回时,又被匈奴所俘获,一年后,匈奴君臣单于死,趁匈奴内乱,方逃出匈奴。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同胡妻及仆人回到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前后13年,同去的一百多人只剩下他和奴干父二人安全返汉,虽然张骞未达到目的,但对沿途所经西域诸国有一定的了解,不仅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传播了汉朝的声望,所以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张骞从长安出发,再次踏上出使西域的路途。这次出使的战略目标是联络乌孙等其它国家,联合对抗匈奴。张骞率随员三百,牛羊万头,并携带钱币绢帛数千万,向西域进发,至乌孙后,正恰逢其内乱乌孙王想传位于长孙岑敞,次子不满,起兵相攻,其国内又素惧匈奴,故张骞未达到与之结盟的目的。不过乌孙派了专使带十几匹马到长安答谢。西汉王朝与之建立了

正式联系。张骞在乌孙又派副使分赴西域诸国及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于阗等国,汉朝与这些西域国家有了正式的使节往来。元鼎二年(115年)张骞同乌孙使者数十人回国,不久卒。他所派出的副使在张骞去世后不久,也都先后完成了使命,与各国使节一同回到长安。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终于建立起来。

二、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及影响

前文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承担的主要目是寻找西域大国大月氏,以求实现汉月联盟来对抗匈奴。由于当时匈奴控制着汉与西域交通所必经的河西走廊以及整个中国西北部地区。因而,要想寻找大月氏,必然要经过匈奴人所控制的地区。张骞在其出发不久,便被匈奴人扣押,这一押,就是十年,在这十年中,汉与匈奴已然开战,并且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这一时期国际政治力量博弈的天平已经逐渐开始向汉王朝倾斜。汉王朝经济实力雄厚,这是匈奴无论如何也不能比拟的,由于其游牧经济的自然特点及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所决定的。但总体而言,汉王朝中央政府的实力愈加雄厚,由最初仅仅安于对秦的贫痔的十五郡县的继承,至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所控制下的郡县的不断扩大,无论从财政还是军事等诸方面,中央政府的实力都得到大大增强。这次出使虽没有实现汉武帝最初的战略目的,然而这一结果实际上对汉朝的消极影响并不大。早在张骞与汉中央王朝隔绝音讯的十三年中,汉武帝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最初的战略设想而开始调整为独力对抗匈奴的战略,并为此从外交、内政诸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张骞历经艰险的出使,不仅让离汉绝远的大宛、康居等西域国家了解了有汉帝国这样一个强大富饶国度的存在,而且回国后对汉中央政府就其沿途见闻所做的汇报,也大大增强了汉武帝这个汉王朝最高决策者对西域的热情,汉与西域双方都有着加强双方友好交往的意愿,这就为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并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一次的失败却孕育了下一次的成功。历史的车轮自觉不自觉的都要依照既定的轨迹行驰,汉王朝必然要将自己的势力触角伸向西域,也就必然要与匈奴展开新一轮军事、外交、政治较量。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标志着汉王朝在与匈奴进入对峙状态下,正式将其势力触角深入西域地区,开始了在西域地区同匈奴的争夺。这次出使,虽没有立即实现汉王朝所期望的同乌孙的联合,但通过这次出使,尤其是西域诸国使者随着汉使来到汉王朝的回访参观,则大大加强了双方的了解。汉王朝的疆域辽阔、经济富饶,给这些国家的使者留下极深的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西域国家也纷纷乐意加强同汉王朝的交往,这样就为汉王朝将其势力深入到西域地区提供了契机。汉朝于是逐步实现了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目的,而且采取多种方法打开西域大门,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一)外交互访

张骞两次出使虽为迅速达到“与汉共击匈奴”之战略目的,但加强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张骞出使首先加强了汉与乌孙的关系。乌孙国王因为惧怕近敌匈奴,虽然不敢与汉廷联手进攻匈奴,但却遣使臣至汉,“见汉人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1],这就为两国日后成功联手共击匈奴埋下了伏笔。其次,张骞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于阗等国。“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4]。最后,汉武帝亦不断遣使西域。“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般大者数百,小者百余人,人所赉操大放博望侯时。??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人、少者五六人,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1]。这些互访活动加深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互相了解,开阔了汉朝的全球视野,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让西域诸国了解了汉朝文化、经济和军事的强大,可以凭借汉朝的力量对抗东北面的强敌匈奴,这与汉武帝联合西域诸国围攻匈奴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正是在西汉与西域诸国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抗匈奴的基础上,才不断增加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交往,为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移民置郡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欲劝乌孙国东还故地,以同汉朝联手进攻匈奴。由于乌孙不肯东归,汉武帝乃于浑邪故地先后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且“徙民以实之”[3]。河西四郡的建置,使西汉边界直接与西域相连接,在军事上联合西域诸国对匈奴形成包围之势,将匈奴的势力范围向北驱逐了一大步,同时为汉朝人民与西域交往提供了方便条件,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中原民族的先进生产力极大地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西北少数民族的部分人开始学习农耕以维持生存,逐步放弃了原来漂泊不定的游牧方式。客观地说,汉武帝的这项英明决策加快了中原民族与西域民族的融合步伐。

(三)战争征服

河西四郡的建置,尽管加强了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但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反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汉朝商人为谋关市之利,多求出使西域,致使西域诸国犯罪数量大增。这是由于中原商人受到利益的驱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想通过“走私”货物以图私利,这样就难免致使当时尚处于落后阶段的西域人上当受骗,其中违法犯罪行为必然增多。其次,由于西域诸国的地方官“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2]。一些中原商人通过贿赂西域的地方官,通过地方官的权力达到自己经商获利的目的,而置西域百姓的经济利益于不顾。最后,西域诸国“亦厌汉使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食物以困汉使。汉使乏绝积怨,互相攻击。而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

而匈奴骑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4]。县官不如现管,当这些中原商人不断获利而使当地人贫困甚至破产时,劫掠这些商人也就成为部分西域人发家致富的捷径。为此,中原商人向西汉王朝的告急文书也就雪片般地落到汉武帝的案牍上。鉴于此,汉武帝为了解汉使与西域诸国的矛盾,也为了清除长安通往西域的障碍,于公元前108年派将军赵破奴“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4]。另有一史例就是西汉征伐大宛国,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两次对大宛作战,首次失败而最终获胜。因大宛属西域强国,而西汉攻克大宛,起到了“擒贼先擒王”的震慑效应,为大汉统治西域奠定了坚实基础。“诸所过小国闻宛破,皆使其子弟从入贡赋,见天子,因为质焉”[3]。“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汉使西域者亦得职。汉发使十余辈至宛以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览伐宛之威德。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5]。这是西汉在西域直接行使行政区域建置的开端。至此,中原民族与西域民族的融合步伐开始加速发展。

(四)通婚和亲

历代封建王朝,当一方处于战略上的弱势时,无不采用先献贡、后和亲之策,因献贡表示臣服于对方;和亲娶了对方公主,就成了对方的姑爷,无疑要对老岳父礼让有加。乌孙国求和亲就是一个例证。汉武帝派大将赵破奴攻克楼兰、姑师后,乌孙恐,求和亲。公元前105年,汉以江都王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妻乌孙昆末。后又转房于岑陬,不久细君公主忧郁而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公主妻岑陬,岑陬死,又转房于肥王;肥王死,则转房于泥靡。此外,边境的汉人及商人与西域诸国人通婚者更是不计其数。汉朝与乌孙国和亲政策的推行,不仅实现了联合乌孙等国“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也使中原民族的先进文化大踏步走入西域荒野,人员的来往和文化的交流无疑大大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民族的大融合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汉王朝的战略构想仍是保持和西域的友好关系,从而最大程度的孤立匈奴,实现彻底消除匈奴威胁的战略目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时期从长安出发的只是使者、商人而不是军队。 然而,西域那些国家只贪慕于汉帝国的“饶财”,对汉王朝所释放的善意、友好、军事合作则不屑一顾。并且,这些国家一直受到匈奴的军事威慑,对匈奴畏惧甚深,且认为汉帝国远在万里之外对其鞭长莫及。故随着汉与西域交往的深入,让汉帝国统治者意想不到的是,在大量黄金、丝绸、珍奇、宝货的诱惑、刺激下,丝路一时竟成了各国众目睽睽的肥肉,平生出许多事端来。各国认为汉军玄远,无法支援商团,故或禁食物,或相攻剿,或据丝路要隘阻遏过往商队。匈奴人也派骑兵乘机长途奔袭,抢掠汉使财物,攻杀使者。这种情况,对正处于意得志满时期的汉帝国无疑是奇耻大辱。

篇三:论张骞出使西域

一、 论张骞出使西域。

答:

(1)、张塞简介

姓名:张骞

性别:男

出生年月:?—公元前114年

所处时代:西汉

主要成就: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抗击匈奴,从军封侯

籍贯:中国

(2)、西域地理环境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西域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

(3)、出赛原因

从整个形势来看,在西汉期间,如果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是孤立和削弱匈奴的好办法,配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4)出使经过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
观张骞出使西域有感3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32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