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000字

时间:2016-12-03 10:46:3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浅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摘要:一百多年前,在中国神州这片大地上,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然而这场运动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一百零三天,便以失败而告终,故又被称为“百日维新”。维新派在当时掀起的这场思想启蒙风暴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维新派领导人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改革环境,反而采取了一系列不利于改革的做法和措施,不但激化了自己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而且在维新阵营内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因此导致了自身的迅速灭亡。本文试就从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之间的矛盾入手,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守旧派;洋务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戊戌变法概述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二、戊戌变法背景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并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

(1)

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6月11日,光绪皇帝正式下令宣布变法,接受改良派的政治纲领。在维新派的影响和直接参与下,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皇帝一连下了几十道实行新政的命令,对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在中央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局,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精简旧衙门和官员;废除八股文,改革考试制度;准许自由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奖励科学发明等等。 (2)

三、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矛盾

成功的变法,首先依赖于变法者握有相当强大的国家权力,构成强有力的领导变法的核心,足以将变法法令有效地贯彻下达。但纵使变法在中央一层没有阻力,康、梁掌握了朝中实权,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变法法令亦难以顺利、有效地在全国推行,达到目的。变法成功与否,关键还取决于变法法令能在地方上切实贯彻实施。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拥有相当的权威足以使法令畅行于地方。这是各国政府推进现代化运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无论是西欧,还是俄国、德国、日本,当现代化启动之时,就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权或中央政府。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然而,清季的朝廷,远没有具备这种权威。“及至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真正启动之时,清政府却处于江河日下的政治衰败之中,已无从扮演领导现代化的轴心角色。” (3)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由于地方势力膨胀,中央政府的威望已经迅速式微,长期的内外紧急形势,迫使军政财政大权从中央向地方转移,最终导致权威失落、地方割据、社会失序的大动乱局面。各省拥有实权的地方势力,各行其是,已基本不把中央放在眼里。全国名为统一,实为一盘散沙。政治上如此的衰败,致使清廷想调集全国力量,共赴国家大事时,已经表现出相当的无所作为。

清廷中央控制全国局面的如此无能为力及全国的一盘散沙,表明变法即使在中央没有遇到阻力,亦难以有效地推广到地方。特别是,掌握地方大政者,又大都是顽固势力。他们无论在利益上,观念上都难以接受变法。如果这时候维新派能够采取一些折中或者至少不那么激烈侵犯这些旧官僚既得利益的措施和方法,并对敌对阵营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到地方洋务派对自己的支持,那么至少变法在地方的推行可以解除掉许多本来不必要的阻力,并获得一些来自地方上的支持。但是在变法面临极大阻力地情况下,维新派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反而一味加快步伐,强行推行变法,过火地打击阻挠变法的官员,

不断加深自己和守旧派本就存在的矛盾。有几件事情特别引起旧党的反对。

首先是废八股兴学堂。这是维新派的一贯主张,势在必行。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步骤,全面推开,触及面广,结果在知识分子中造成了一个大的反对面。以致当梁启超联合百余人上书请求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的时候,引起士子的强烈仇视和抵制,他们遍播谣言,梁也几乎因此而被殴击。”这一点,张之洞倒是看得清楚,他曾对梁启超说他不愿上折请废八股,是因为“恐触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这一方面说明张之洞圆滑,另一方面说明当时阻力之大。废八股无异于使读书人失业,直接损害了当时找不到其他出路得知识分子的利益。此外,由于经费难筹,维新派建议改祠庙为学校,7月10日光绪下诏:“至于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晓谕居民,一律改为学堂。”然而却立即遭到僧人们的反对。北京及各省的三大寺的僧人抵触情绪最大,他们纷纷贿赂权贵,与内部的反动势力勾结,散播假消息使慈禧认为光绪已经信奉西方宗教”,矛头直指光绪,可见宗教界的阻力之大。

第二,合并衙门裁汰冗员。8月30日,光绪下诏:裁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外省裁撤湖广、广东、云南三省巡抚。东河总督及不办运务之粮道,仅管疏销之盐暨佐贰之无地方责者,均著裁汰。(4)由于裁撤面较宽,对裁撤县衙后冗员之安置事先未作妥善考虑,加之在裁撤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方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员顿时失业,无法度日。陈夔龙说:“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数十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感”。这种在极短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极其广泛的裁撤之风,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

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他们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余万众陷入绝境。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欲利用对于地方局面控制的方便,千方百计阻挠变法。众所周知,变法法令下达后,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执行,余者大多采取观望、抑制的态度。如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对朝廷谕令筹办之事,“竟无一字答复”或“置若罔闻”,不把中央放在眼里。为此,1898年8月26日,光绪颁布了一道上谕,颇有感触地叹曰:“近来朝廷整顿庶务,如学堂、商务、铁路、矿务一切新政,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力等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复存观望。”

令要有效地推及全国,是何等艰难!

(5)这一局面充分说明了,变法法

四、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的矛盾

从公车上书到诏定国是,是维新运动初步发展的阶段。运动开始时,因为改革的主张一致或者接近,洋务派与维新派之间互相联络,互通声气,推动了变法活动的展开。维新派把洋务派看作同志,洋务派把维新派当成本门中的后起之秀,互相提携。这一点,在张之洞与康、梁的交往中表现得十分明显。1895年11月,康有为等建上海强学会,到南京拜访了时署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二十余天的时间里,康有为与张之洞“隔日一谈,每至深夜”,十分融洽。张之洞回湖广总督任上,梁启超又去拜访,张之洞“撇下诸客延见”,大有相见恨晚之势。他先是自己出面,后又通过幕僚,劝留梁启超出任时务院长、并充当他的高级智囊,语气殷勤。梁启超最后虽婉言辞决,但深受感动,表示要对张之洞执弟子之礼,并称赞张之洞说:“今海内大吏,求其通西学,深见本源者,则莫吾师若,求其博综中学,精研体要,尤莫吾师若。”

(7) (6)另一位维新派主要人物谭嗣同也与梁启超同感:“今之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略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际者,要惟张香帅一人。”对于维新派出面倡导的活动,洋务派大都抱支持的态

度。公车上书后不久,康有为在京发起强学会,这是维新派组织的第一个团体,但参加者多数是洋务派官员。洋务大员张之洞、刘坤一捐资支持,并在会中列籍。

但维新派主要领导人并没有抓住与洋务派亲密合作的时机进一步达成对变法的共识,反而在帝党人物的影响下,对洋务派实权人物李鸿章予以指责、排斥。最明显的例子是李鸿章当时也表示要捐资给强学会,但遭到康有为的严厉指责和抵制,最后不得不作罢。李鸿章虽然当时的名声很差,但仍拥有实权,且在朝中有相当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李鸿章在对待变法是持欢迎态度的,这从他的一系列活动中都可以看出来。如在京师大学堂创办活动中,他出力甚多。百日维新中,裁撤冗衙一事阻力很大,李鸿章时在总理衙门,他引经据典,制定了并裁的方案,使之得以实行。虽然被维新派拒绝加入其阵营,但李鸿章对康有为等人的作为颇为赞许,据时人记载:“(李鸿章)逢人辄语云:‘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之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故都人多目为康党。” (8)即使在戊戌政变后,他仍直言“捕新党之谬”,当西太后说有人

(9)告他是新党时,李鸿章坦然表示:“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新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营救获罪的徐致靖,

安排张元济到上海落脚。就是这样一位对维新运动予以很大支持和帮助的老权臣,仅仅是嫌弃他名声太臭,而始终拒绝其加入变法阵营,这不仅使维新派最终失去了来自李鸿章对变法的极力支持,也在洋务派内部对维新运动的态度上产生了分裂,以李鸿章、刘坤一为代表的一批洋务实权人物逐渐远离变法中心,开始对变法采取“若即若离”的态

度,这虽有利于变法的开始兴起,但随着变法运动的深入,维新派与顽固派矛盾越来越激化,力量对比越来越悬殊的情况下,这批观望派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显然不可能对自命清高的维新派予以更多的帮助和支持,维新运动此时要想成功显得更举步维艰。 而另一方面,随着运动的深入,维新派的书生意气与张之洞等维新派阵营中务实重利的洋务派之间也开始产生裂痕。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他们多重终极目标而不太重视具体可行的过程和手段,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作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如1989年1月24日总理衙门奉命传康有为问话,询问有关变法事宜,康有为提出“首变官制”。变法前后他们也不时提出一些不太理智的建议和主张,如康有为提出变法要先杀几个守旧大臣,谭嗣同常讲变法要流血等等。变法高潮中这派人四处活动军队将领,要包围颐和园,扑杀西太后等,其政治方面的稚嫩暴露无疑。而以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多是封疆大吏,身居要职,深谙官场之道,比起激进的维新派来说,他们主张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洋务派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而且可以减少来自顽固势力的阻挠,但维新派并没有把洋务派思想的这些可取的方面融入到自己的变法思想中来,使两种主张不仅没有能够由最初的联盟而走向完全的统一,反而很快对立和冲突起来。这种对立和冲突首先表现为围绕着《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等而展开的学术理论上的争论。

由上述论点可以看出,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戊戌变法失败必然性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不是光绪帝的无能,也不是慈禧太后的阴险毒辣和袁世凯的告密。如果把失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因素,就意味着说变法的失败就是偶然性的巧合,没有规律可寻。失败的根本原因也不在于运动的道路——改良主义道路绝对行不通。戊戌变法虽不主张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清王朝政权,但它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和经济的改良,发展资本主义,最后变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这在当时没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下显然是进步的。

因此,19世纪戊戌变法的失败,说它是必然的,这根本原因,应当从当时经济基础与阶级力量对比等方面,来加以说明。戊戌变法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所发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它既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力量作为后盾,又敌视人民,脱离人民,这才是维新运动必然要失败的根本原因。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改良派,是无力完成的。(10)

篇二: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人文学院历史学101班王冰(10020120)

摘要: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迫切的探索资本主义的道路。他们以日本为师,企图依靠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来抵御外侮,实现强国富国的梦想。但是由于我国资本主义先天发展不完善,后天发展又多遭压迫,所以他们在经济上的不成熟导致了他们政治上的幼稚。为了寻找变法的依靠,转而投向并没有实权的帝党,不幸的是,帝党后党的政治斗争波及维新派,直接造成了变法的失败。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维新派的知识分子的政治幼稚和变法策略的失误造成了变法的失败,也使得中国错失了一个发展自己,追赶世界潮流的一次机会。

关键字:戊戌变法;措施;利益;政治幼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中,有两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们为愚昧的国民带来了开阔的视野,也为落后腐朽的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作为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不仅仅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寻找救国强国道路的一种尝试。

戊戌变法是发生在1898年的一场政治变革运动,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从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无需政变结束,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又因这场变革发生在戊戌年间,故称“戊戌变法”。严格来说,戊戌变法是维新派要求变法并付诸行动的高潮。

自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尤其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泥沼,而对日的割地赔款则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划分各国殖民势力范围的高潮。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等知识分子于1895年4月联合起来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被视为从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的一场爱国性质的运动。自此,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开始了各种宣传变法维新的活动,从1895年夏至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创办报纸、学会、学堂,并积极发表言论,宣传变法维新,为变法制造舆论。

尽管当时清政府允许民间私自办厂,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些发展,但在封建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是很弱小的,维新派不得不从其他阶级中寻找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者。由于维新派与封建统治者有较多的联系,所以他们选择了与反对变法的顽固派的敌对势力——帝党,作为他们变法维新的坚强后盾和支持者。但是,变法的措施触动了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利,妄图通过发动政变是慈禧归政于光绪帝。于是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训政”,维新运动失败。 在这里,我主要想探讨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纵观中国近代史,无论是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还是革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这应该有其失败的必然原因。现在着重探讨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分析其失败的必然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维新变法期间所发布的变法的措施。在政治方面,“设立制度局;广开言路,允许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挠;删改则例,撤销重叠的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寄生特权,准许他们自谋生计”1。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垦荒、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成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上班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2。关于军事方面的措施,“裁减绿营,裁汰冗兵,采用新发练兵,增强海军力量”3。关于文教方面有,“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4。

我们先从变法的措施开始分析。从总体上看,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符合当时国家、政治的发展规律。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些措施是在短短的103天就颁发完毕的,即使是在民主社会的今天,有些措施还是不可能一时就实现的,更何况是在封建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的19世纪。据史料记载,光绪帝在短短的103天发布了三百多条变法的措施,速度之快、程度之烈,大大超出了社会的反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在人们都还不明白这些措施的时候,变法已经失败、措施重新被取消。

此外,这些措施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首先是设制度局。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提出“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这实际上就是把制度局作为新的行政机构,掌管总理衙门和军机处大臣的权力。这无疑侵犯了守旧大臣们的既得利益,一时间“朝野哗然, 谓此局一开, 百官皆坐废矣”5。甚至有军机大臣公开反抗“开制度局, 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 必不可开”6。还有“裁汰冗员”和“裁汰冗兵”、“取消旗人寄生特权,准许他们自谋生计”,直接打击了官僚、士兵和大部分旗人的利益。除此之外,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首先变革的是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这无疑是万千学子失去了跻身上流的最佳捷径。自隋朝首开科举先河后,一代代学子通过科举功成名就,因此也就有了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金榜提名时。变法的这一举动无疑减少了本就不多的支持者,尽管在某些方面知识分子是拥护变法改良的,但操之过急的颁布废除八股文而有没有完善的新制度,也难怪知识分子也会反对变法。还有祠庙问题,虽然资产阶级思想在当时有所传播,也为一部分人接受,但是传统的宗祖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把乡下的祠庙改作学堂,肯定是没办法得到当地百姓尤其是宗祖观念深重的百姓的认可的。还有在工农商业方面,为了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维新派还令禁止在前门大街设摊贸易犷将所有摊贩赶至东西两河沿, 甚至店铺禁止悬挂幌子, 违者受处罚, 致使平日熙熙攘攘的大街为之一空。这种过激的做法直接损害了群众的现实利益,使得本来就不了解变法的百姓更加不能接受变法。 参考文献

1

2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3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4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5 胡思敬.无需履霜录、戊戌变法资料(第一册).

6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在为深入了解之前,我们都一直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归根结%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09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