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红楼梦主要人物分析1000字

时间:2016-12-02 12:51:1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红楼梦主要人物分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探索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

贾宝玉

一、贾宝玉对封建制度的叛逆性

贾宝玉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还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由此可见贾宝玉性格的叛逆乖张。”

二、尊重女性、热爱女性、崇拜女性、同情女性。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书中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对许多少女都很有爱但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他的这种爱包括了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种种情怀。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三、贾宝玉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贾宝玉有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在宝玉周岁时抓取“脂粉钗环”的举动,,十来岁时是“异常淘气”,居然还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来。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最明显的表现在他的对封建社会女性的“爱”上,即对于有些寒素和微贱人物的爱慕和亲近,尤其是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但是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隘的,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

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所以说他的这种民主主义思想还是有它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思想者先驱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曹雪芹对宗法礼教的背叛和对女性主义张扬的代言人。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想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却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林黛玉

一、 多才多艺

《红楼梦》中十二金钗个个有才,但无可厚非的是林黛玉的才是才华横溢的。她的诗词写得特别好,填词也是更是顺手拈来。例如,林黛玉的.三大绝唱:《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如她在诗社诗《咏白海棠,》、《咏菊》、《柳絮》,题帕三绝 ,琴曲四章,这说的是她的才。这是葬花词中的一些句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她的艺呢,也是相当精湛的,而且从文中可知,她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会弹琴,了解音律的人。书中第87回黛玉说道: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宝玉道:"我不信, 从没有听见你会抚琴…….怎么你有本事藏着?"然后黛玉讲了洋洋洒洒一大段。因此我说她是个才女应该不为过吧。

二、多愁善感

林黛玉除了多才,更重要的她也多愁善感,她的多愁善感发自内心,与生俱来。这也和她的读的书太多有关吧!自古有才人多有那么的一些忧郁,也许是太专注了,也许太入神了。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并非如此简单。她住在荣国府,虽有贾母的疼爱,但对于一个敏感的人来说,寄人篱下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那种感觉也许是任何的爱也无法填充的。再有她的多愁善感还源于她对贾宝玉的爱,来自于她母亲的死,及父亲远在他乡。从书中可得知她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再如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

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三、尖酸

尖酸也是黛玉的性格特征之一,开始看时,我在想这么有才,有这么多愁的人,应该能理解他人,洞悉百物,怎么会尖酸呢?可把整个文章读完,她确有其事。如比如宝玉从张道士那里得了个麒麟,宝钗一看便说史湘云有这么一个,探春赞宝钗心细,黛玉讽刺地说她对别人佩戴的东西最是留意。再比如宝玉挨打那回,宝钗回家受了薛蟠的窝囊气,哭红了眼被黛玉瞧见,便说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还有她对宝玉说的你有玉人家就有金锁来配,人家有冷香你可有暖香么。可见她确实有些尖酸,这可能是她一个人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自我保护的意识太强了。或是她太在意别人多的看法和希望得到她人对她的关注了。

四、善良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不管怎样的人,她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个地方是善良的。更何况她是那么一个让人心疼的人呢!书中有写到:但怡红院的小丫头去潇湘馆送茶叶时,刚好碰上老太太那边送钱来,黛玉数也不数便抓了两把给小丫头;蘅芜苑的婆子夜里送来燕窝,他体贴到天气寒冷,又知老婆子们夜里会赌两局,便笑着说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并让丫头给他几百钱,让老婆子打酒吃、避雨气。事虽小,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

五、爱情专一

《红楼梦》中最让人纠结、郁闷、痛惜的应该就是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了吧!在这我看是到了一个弱女子对自己爱情的坚守,矢志不渝的忠贞。正由于爱情,所以她会多愁善感,她会偶尔的尖酸,她会时不时的小心眼。在二十九回里作者就曾经给我们作过交待:“原来那宝玉……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反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直至最后,黛玉也是念着宝玉而香消玉殒。最后她念着宝玉的名字,想说些什么,烧掉的手帕写些什么,我们更不得而知也。留给读者的是她依旧爱着宝玉。不管是前世的缘,还是今生的命,最终都已不在重要了。 王熙凤

一、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二、王熙凤的泼辣是出了名的。书中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给黛玉的第一印象就是放诞无礼,因为当时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的打扮亦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蛎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横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三、作品中王熙凤那出众的口才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她一开口就与众不同:“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谅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里既有对林黛玉的恭维,又有对贾府众姐妹的关照,同时也不忘讨好“老祖宗”,这一席话可谓有“一石三鸟”之妙。真应了周瑞家的那句话———“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回,王熙凤超常的语言才能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熙凤一见到刘姥姥便责怪她,怪她不经常来走动。意思是说,我们是亲戚,亲戚之间本来应该多走动的,而你不经常来就是你的不对了。点明了她和刘姥姥的亲戚关系,也拉近了她和刘姥姥之间的距离。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来意心知肚明刘姥,在姥诉说家道艰难走不起亲戚的时候,也不失时机地向对方告艰难:“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罢了……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又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王熙凤尽量贬低自己,一方面可以使自身利益不受损失,而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得罪对方。在短短几句话里王熙凤既表现出在年逾半百的穷亲戚面前的谦逊,又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这充分表现出她异乎常人的语言才能!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这就是我们对其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

篇二:《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分析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人物是小说组成的主要要素,人物言行思想是小说的血肉,我国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堪称一绝。《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首屈一指,其中以宝黛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史。塑造了许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为主。 关键词:红楼梦 人物性格 贾宝玉 林黛玉

(一)前言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出现使我国十八世纪的文学水平到达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它不仅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小说作品,而且是一幅全面展示封建社会生活的历史长卷,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因为它有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对《红楼梦》的阐释众说纷纭,有的看见了政治,有的看见了家庭与社会,有的看见了恋爱婚姻,有的看见了明心见性?其实细查深思,便明白为什么最晚出来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会有如此高的地位。《红楼梦》是一部包含了诸多体裁文学作品的鸿篇巨制,是我国古代“文体兼备”的小说典范。它几乎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所有的文学体裁,有诗词对联、有古文歌赋、有谜语酒令、乃至药方、地租单等等不一而足。《红楼梦》中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副对联每一篇文章无不是为小说中的人物和场合量身定做,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修养和个性特点。

(二)宝玉的爱情萌芽到衰败(主要是叛逆)

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发展,是全书的轴心线和主体的核心所在。其中最有名、最起码的两点:“不喜读书”与对女儿的“情”。宝玉的不喜读书读“四书五经”、时文八股,而喜欢“杂学”,并非因为“小儿之态”。他认为“读书上进的人”是“饵名钓禄”,“为官作宰”是“禄蠹”,理家立业是“浊闹”,总之他是“于国于家无望”。因此他的“愚顽怕读文章”的脾气是决计改不了的,是他不入“正路”,叛离、对抗“天恩祖德”的人生道路和人格规范的一种顽强表现。

宝玉的喜欢女孩子,决非出于通常的情爱、性爱,而是一种独特的、前不见古人的“闺阁良友”。因为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华灵秀,只钟女儿”,她们是“人上之人”包括丫头,所以他对她们“最是尽让”,十分“诚敬”,绝不敢“唐突闺阁”。他的这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劲,实在是他那颇具近代民主思想萌芽性质的人生理想和人格规范的又一大表现,因此也是决计改不了的。在作品前80回中,宝玉的叛逆性格被打压,第一次是“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但由于贾母的干预,更由于贾政的管教儿子“光宗耀祖”的培养目标虽然得到贾母们的共识,但他用“毒打”的教育方法却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普遍的反对。结果贾政好认错,也颇“自悔”,倒像个灰溜溜的失败者;宝玉反而像个胜利的英雄,受到广泛的同情和格外的厚待。所以说,贾政不过是个外强中干、最易突破得对立面。第二次是从“抄检大观园”到“芙蓉女儿诔”。王夫人比贾政厉害多了,她采取釜底抽薪战术。来了一次大扫荡,把晴雯等“勾引坏”宝玉的丫头清除,对宝黛爱情发出间接警告,下达了“明年给我仍搬出园区”的严命。宝玉虽然不敢当面顶撞,毕竟第一次怒吼了“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这次双方交战结果是屈死了晴雯,驱逐了司棋等丫头,宝玉大病了一场,宝玉在王夫人手下受到了重创。

作为地主阶级叛逆者的贾宝玉,他不是封建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有形的社会机构的破坏者,而是无形的社会意识的异己者和各种典章制度的怀疑者。首先,他断然拒绝了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拒绝充当封建家族的继承人。贾宝玉的出生,曾经给荣国府带来过巨大的希望,他从胎里衔来的那块宝玉是整个家族的命根子。他们为他安排了一条“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希望他成为一个贾政式的人物。可是,他“行为偏僻性乖张”,逃避封建教育。其次,他对于“男尊女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思想与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批叛与否定。他的名言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气逼人,”天下的男子既已污浊不堪,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女子身上。他对自己的家庭,自己所属的那个阶级,既已绝望就认为只有女子才保存了天地的灵秀。他赞美女子,归根到底是他对封建社会的痛心疾首,是对旧的观念、旧的制度、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叛逆与否定,是一种朦胧的平等观念的表现。宝黛爱情是两个叛逆者的爱情,贾宝玉爱林黛玉是因为她从来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的对封建思想与制度的反抗并且通过宝黛爱情的故事,提出了一个闪烁着某些朴素民主思想光辉的爱情观,即要求爱情必须建立在以反封建主义为内容的性情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但是宝黛爱情在十八世纪的封建社会里,得不到更过的社会力量的支持,也抵不住旧的社会势力的打击,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三)黛玉之死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也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损害、所吞噬了的弱女子。黛玉的本质规定性:她是绛珠仙草转世的的“草台木质”、“草木之人”,所

以只有她恰与“补天”顽石下凡的宝玉性情相对、互为知己,结成与传统的“金玉良姻”根本对立的“木石前盟”。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与她生分了!”正是黛玉性格的这一本质,建立了她与宝玉的矢志不渝的爱情;也正是这一本之规定性,决定了她为情而生,为情而病,为情而死!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娴静时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黛玉聪慧可人,知书达礼,心思纤细,灵巧多变。对待紫鹃她情如姐妹,对待香菱她倾心而教,真心是宝钗为亲姐姐、湘云为亲妹妹。不仅如此,黛玉还从不厉言怒斥下人,更从不耍小姐威风。黛玉心思敏捷,清丽脱俗,是一位以秋水为神玉为骨的清纯诗人。虽然寄人篱下的命运使她脆弱敏感,娇柔孤傲,但她内心深处的纯真,总是一如清冽的泉水,任世间风生水起,喧嚣繁华,只独守属于自己的寂寞和忧郁,安静的流淌。“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那个青肷披风脱了呢?”黛玉对宝玉无时无刻不关心,她的嗔、她的怨、她的恼、她的忧,哪一点不是因为宝玉呢?那个混世魔王,本就是个脂粉堆里胡闹的人,况且宝钗有金锁与他相配,湘云有金麒麟相配,黛玉除了一生的泪水,又有什么呢?纵然是草目前盟,又值什么呢?黛玉的心一直处于焦虑中,愿为觅一番情果,却习惯了独饮愁伤;愿为还尽一生泪水,却仍存卑微的期望,可偏偏黛玉的命运被安排成薄命。薄命,即意味着与美好的姻缘错过。

“莫怨东风当自嗟”是黛玉抽取的花签名芙蓉的诗句,脂砚斋评林黛玉“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通过“莫怨东风当自嗟”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可见,黛玉并未死于宝玉与宝钗成婚一事,而是死于贾家败落后宝玉因获入狱,黛玉万分担心,有无计可施,终日以泪

篇三: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人物介绍

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金陵十二钗之————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并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金陵十二钗之————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金陵十二钗之————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

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
红楼梦主要人物分析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05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