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反衬手法的作文700字

时间:2016-12-02 12:19: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谈记叙类作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2000字)

》》》烘云托月映衬人物,锦上添花铺垫题旨

——谈记叙类作文中衬托手法的应用

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 散文作家朱庆平

“烘云托月”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奇特的木刻和绘画艺术。说它“奇特”,是因它所用的工具不是刀,而是“火”。具体方法是,先将一个圆形的阻燃物覆盖于光滑的木面上,后用火将木头烘黑成云彩的形状,再揭去那个圆形阻燃物.一枚皓白的亮月就凸现出来,镌成“彩云追月”的浮雕。今人借用这个成语,形容映衬(反衬)的作用。“锦上添花”的意思一目了然,锦缎本来已经很美.而在之上“添花”那就更美了。这是“铺垫”(正衬)带来的效果。不难看出“烘云托月”和“锦上添花”也就涵盖了“衬托”的定义。衬托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和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因此,本文的标题是一双“互文”,可作并叙的解读,即衬托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刻画人物和突出题旨。笔者早就说过,中学生在考场上作文时,大多选用散文(人事景物)、小说(虚构人事)和杂文(夹叙央议)等文学样式,作文是文学的滥觞、雏形和萌芽;“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文学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学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思想倾向十分明显;上世纪极左思潮下的文艺理论中,提出的值得争议的文学形象的“三突出”原则等等,一言以蔽之,都是考场作文要用好衬托手法的“托”词。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使主题突出,取得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一、反“衬”为“托”正

反衬借助对比手法来实现,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的主体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不过,反衬与对比是有区别的:对比是为了把双方的特征、区别说明清楚;而反衬是为了突出对比的某一方.即被突出的文学主体。

1、声音的反衬。①动静。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呜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观潮》一文,写潮来之前钱塘江江面平静、薄雾笼罩,完全是为了反衬

大潮来时的奇特、排山倒梅的气势。②强弱。如,“教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到”。形容学生守纪律的学品。③多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伐木的深山中,遇上天气严寒和食物短缺,大伙七言八语商讨解决办法,而一个青年像从地窖里发出怪腔调:‘我可不干,我不想死在深山老林里’。”突出布尔什维克的坚强。

2、气味的反衬。①香臭。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②浓淡。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明梅花香淡雅的风格。“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说白梅没有雪白,白雪缺乏梅花的香气,各有优缺,各有长短。

3、温度的反衬。①冷暖。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反村梅花的坚强。②冷冻。如,“凉水不能喝,冰棍就更不能吮了”,表现一个人身体的脆弱。③温热。如,“春季去上海看世博会,不冷不热;可是夏天就不行喽!”说明春季是游览的好季节。

4、色彩的反衬。美术色轮上,180度两端的两种色彩互为绝对对比色,如“红(赤)与绿”“橙(朱)与蓝(青)”“黄与紫”等。①红绿。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形容“红”的稀少与突出。②橙蓝。《背影》(散文,来自清)“(父亲)身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手捧橘子(橙色、朱红)”,衣着传达父亲失意的境遇,而朱红的橘子表达父亲的爱子情怀。③黄紫。如,“黄土高原养育紫铜的汉子”,“紫铜”皮肤黝黑的中国人。

5、光线的反衬。①明暗。如,“整个剧院的灯光暗下来,只有一盏聚光灯追随着主角”,这是聚焦主要人物的手段。②强弱。如,“台下观众席一片朦胧,而台上演员十分清晰”,是为了突出演出的效果。③点面。如,“整个大楼一片漆黑,只有一个窗户亮着灯”,此为突出窗下入夜以继日的生活。

6、做人的反衬。如,“真假“善恶”美丑”,《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是真和善的代表、神父是假和恶的沆瀣、吉卜赛女郎是真着美的化身.而神父不缺貌美,但珈西奠多短缺。这部影片,人物互为衬托,使主题多元且突出。

7、情感的反衬。①忧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作者借此来肯定作者自己以及和自己同类的好友滕子京的人品。②喜怒。如,“婚礼正在进行,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一片,这时门外走来一位不速之客??”此刻婚礼的主人新郎官.肯定心生狐疑,转喜为怒,反衬这位“不善”的来者。③安危。如,“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等。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凡是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皆可以相提并论,构成对比反衬。

二、正“衬”为“托”主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是以美好的事物来生乐,以凄苦的事物来衬裒,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1、铺垫。正衬通常就叫做衬托,衬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表现作用,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如,《茶花赋》(杨朔)这篇散文开头就交代为国外朋友画一幅表现祖国新面貌的国画的悬念,作者没有直接说用昆明的茶花来表现,而是宕开一笔,先写云南昆明的花事衬托祖国的美好和自己心情的愉悦,接着写昆明茶花的艳丽,紧接着写千朵茶花树,跟着写富子面茶花,最后写童子面茶花丛中走来一群天真活泼的童子(儿童),作者的心灵为之一颤,作画的灵感一下子迸发出来:“画一群童子面茶花丛中的幸福儿童来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面貌”,满足国外朋友的心愿。整个思路就是反复铺垫的过程。再如,“比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寥廓的是男人的情怀”(“蓝色经典”酒的广告词),突出男人爱喝酒的性格。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是鼓励人继续努力的话语。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的高耸;再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人云天,连接仙境。

2、写景。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获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衷情(或相反)是反村,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官》),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如:①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鸣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3、点染。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画面主体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主体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词中也有点染,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二句为点染。这“宵”即夜晚,说明夜不成眠,而借酒消愁;这“酒”是消愁的酒,不是高兴时畅饮的酒:这“酒醒”是忧愁的重新开始,再加上“衰败的杨柳、早晨的凉风和残缺的月亮”,怎不叫人伤肝伤肺。此处是用衰景衬托衷情。再如,歌曲《采槟榔》,当两小无猜的“发小”许诺“过家家”,紧跟着的歌词点染是“青山高呀,流水长”,其“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美韵,是绕粱三匝哟!电视或电影总是这样摄影:当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亲密时,镜头马上切换一对形影不离的鸟雀;当英雄就义

时,画面缓缓转向仰拍“天旋树”等。

4、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使主体或整体更加高贵、更加显目。作文里,也有把一题材插入主要题材的写法,使文章的内涵更丰满、使人物形象更突出、使主题更深刻。需要说明的是,绲边式的镶嵌,和“裱糊”③相同;反衬的镶嵌,插入的题材与主要题材相反,则属于“反衬”:同类题材的镶嵌,与“铺垫”相同,所以,这里不举例说明。

5、裱糊。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把字画书籍等装潢起来,或加以修补,使美观耐久。衣服绲边也叫“裱”。用丝织品表字画书籍叫“绫裱”。文章也讲究裱糊,即用抒情议论的语句来深化记叙和说明的旨意。①题记。用一两句极具形象的或富含哲理的话语,写在文章主体的前头,或总摄文章的题旨,或奠定文章感情的基调,或充当文章的文眼。②点睛。一般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作用同前。③封套。如,《一件小事》(小小说,鲁迅)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段议论的文字,来提升记叙内容所表达的意义。其形状像是字画的裱糊。④序跋。写在书本的开头和结尾,从它的特征上、内涵里看,都有衬托的作用。

篇二:写作手法——衬托

写作手法——衬托

为了突出核心人、核心事物的特点或形象,在写作时,作者刻意加入其他人或事物做陪衬,以次要的人或事物来表现、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物的写作技法。

一、衬托的种类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一)正衬

正衬的特征是:写作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正面描绘核心人、核心事物;一部分侧面描绘其他的人和事物。或正面描写部分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美,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刻画陪衬人或事物之美;或正面描写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丑,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呈现陪衬人或事物之丑。正衬有两种形式:以正衬正,以反衬反。

根据陪衬材料的不同,可以将正衬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借助人物正衬

(1)以正衬正

例如: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

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第一自然段,极力表现黑妞外貌、唱腔之美;第二、三自然段极力表现白妞外貌、唱腔之美。以黑妞之美为白妞奠基,让读者感到白妞之美,美到了极限。这里写黑妞是手段,表现白妞是目的。这种方法暗藏对比手法在其中——以优比优,突出更优。

(2)以反衬反

就是行文过程中写两类人,一个已经够坏,在此基础上,刻画另一个反面人物,通过行为、语言、神态、心理、肖像描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此人坏上加坏,劣中更劣。很多学生把这种形式的正衬误认为是反衬——根本原因是:判定的方法不是依据表意方向的一致性——同为正向或同为反向,而是根据人物形象的性质——正或反来判定的——这是错误的。

例如:《白毛女》中,穆仁智于大年夜逼债、逼租,以令人发指;而黄世仁,在此基础上,要强夺杨白劳的女儿为小老婆,逼死杨白劳,让喜儿由人变成鬼,更是人神共愤。作者以穆仁智之了无人性与黄世仁进行对比,凸显黄世仁之极限邪恶,以反衬反,以反面人物突出反面人物,这就是正衬的另一种典型形式。

2.借助环境正衬

(1)以正衬正

①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唯美事物及各种事物的唯美特点,象征人物的唯美的品质和形象

例如:

他的脚下,是无边无际的大地,他的头上,是辽阔浩瀚的天宇,他的身后,是巍峨高大的燕山,还有燕山之上,绵延万里,直通天际的万里长城。

在这个画面里,作者极力描绘“他”所处的环境——辽阔的天地,高大的燕山,雄伟的万里长城,借助象征手法,让人不自觉地把“他”和这些博大的事物联系起来,作者能够通过感受这些事物的博大、空间的辽阔,感受到此人是一个理想远大、胸怀开阔、有远见、有抱负的伟丈夫。

②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唯美事物及各事物唯美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唯美心态和心情

例如:

徐翔捧着中国赛区牛顿杯金奖奖牌,一放学,就急急地向家里奔去——他要把这个令人振奋的喜讯早一点告诉家里的每一个人,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姨姨舅舅叔叔姑姑等一切有亲戚关系的人,告诉爸爸妈妈的每一个同事、每一个朋友,如果可能,还要告诉周围所有的邻居,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是多么地优秀,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悦,也从更多的人那里获得更多的赞美和荣耀。

金色的夕阳,越过墨绿色的山岗,穿过繁盛的树冠,透过摇曳多姿的花朵和花枝之间的缝隙,将斑驳灵动、明暗错落、充满诗情画意的树影、花影、枝影平铺在碧绿的草坪上。蝉鸣与清风,彼此唱和,起伏跌宕,悠扬婉转,撒一地清凉、激越的音符。

第二段描绘的环境是唯美的,构成这个环境的阳光、山岗、树木、鲜花、草地、影子、清风、鸣蝉是唯美的,并且这些事物的特征、特点也是唯美的。作者通过这样的环境,把人物喜悦、兴奋、激动、骄傲的心境、心情生动地呈现出来。

(2)以反衬反

①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丑陋事物及各种事物的丑陋特点,象征人物的丑陋的品质和形象

例如:

这个别鬼子割去了一只耳朵,险些丢了性命的铁杆汉奸,蜷缩在靠近马棚的角落里,像一条丧假之犬,瞪着惊恐的眼睛,望着他龇牙咧嘴主人,渴望这些毫无人性的贼父,能够再给他一次机会,再扔给他一块啃剩的骨头。

一堆刚刚拉下的马粪,臭气在阳光下蒸腾。一群墨绿色肥硕的苍蝇绕着这些腌臜物盘旋飞舞,嘤嘤嗡嗡地悲鸣。一堵乱石垒砌的墙,被老鼠倒空了地基,被雨水冲塌了墙头,在他的背后摇摇欲坠。

在这个画面里,作者极力描绘“铁杆汉奸”所处的环境——靠近马棚的角落,臭马粪,苍蝇、摇摇欲坠的乱石墙,借助象征手法,让人不自觉地把汉奸和这些猥琐、肮脏、残破的事物联系起来,作者能够通过感受这些事物以及这些事物构成的环境,感受到这个汉奸是一个灵魂卑劣、品质邪恶、已走上绝路的反面人物。

②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暗淡凄惨事物及各事物凄楚沉重的特点,表现人物的悲凉压抑心态和心情

例如:

徐翔揣着少得可怜的成绩单,茫然、麻木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死气沉沉的斜阳,爬过光秃秃的山岗,钻过黑魆魆树冠,透过沉沉的花和和凌乱的枝条缝隙,将破碎、灰暗的影子,散落在满地的荒草上。蝉,在绝望地悲鸣,风,在粗重地喘息,噪音与燥热搅成一锅粥,让整个世界烦得闹心,闷得喘不过起来。

第二段描写的环境是凄惨暗淡的,人物考试失意的凄凉、压抑的心态和心情,在这种环境衬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借助事物正衬

(1)以正衬正

①以物的正面形象,衬托人物的正面形象

凶猛的洪水来了。他,巍然屹立在恶浪之中,像半截铁塔。岸边,一棵苍翠的劲松,昂首挺胸,对抗着无边的风雨,似乎要和他肩并肩向这百年一遇的洪灾发起挑战。

作者写岸边的劲松,就是借助树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坚毅、勇敢、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②以物的正面形象,衬托人的积极心态、乐观喜悦心情

帮助老人把车子推上坡顶,从来没干过体力活儿的他,早已累得精疲力竭。老人跟他道谢的时候,他已经坐在路边,连说“不客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对面的山坡上,几朵无名的

小花开得争艳。它们没有名字,也没有华丽的外表,更没有沁人心脾的浓香,然而,在这片碧草平铺的风景里,正因为有了它们,才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春意。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详细描摹几朵无名的小花,正是以花衬人,借花喻人。

(2)以反衬反

枪声一响,他就吓得尿了裤子,扔下手中的枪,扭头就跑,当初的誓言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在他的前方,一只体态臃肿的灰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来不及辨别方向,盲目地沿着交通壕向远处逃窜,只恨上帝未能给它生出几百条腿来。

这里
反衬手法的作文7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02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