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林则徐2000字

时间:2016-12-02 10:36:5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林则徐论文

中华名人传记

林 则 徐 传

XXX 编著

林则徐传 ?1 ·

目 录

第一章 初露才华青少年?????????002第二章 京师七年得器

重?????????015第三章 水利赈灾屡建功?????????024第四章

虎门销烟逞英豪?????????042第五章 禁烟斗争不妥协?????????

061第六章 革职流放忍冤屈?????????086第七章 陕甘云贵献余

生?????????114附录???????????????????126林则徐传?2 ·

第一章 初露才华青少年

公元1785年8月30日( 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已是半夜时分,福州城

内, 一片寂静。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然而,惟有离贡院不远的一条叫做左营司的小巷里,

一户“矮屋三椽”的人家,却还亮着灯火。忽然,屋内“哇——”的一声,清脆响亮,划破

夜空,传向四方。一个男婴降生了。这个男婴,便是日后我国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个以“舌耕”为生的穷秀才,母亲陈帙,家庭妇女。林家当

时已有几个大小女儿,先年曾有一个男孩,不幸夭折。看到刚刚坠地的婴儿是个男的,一家

人欢天喜地,忙里忙外,虽已夜半更深,竟然都毫无睡意。

封建时代的人们相信天命,在伟人、名人的出生问题上,总要带着神秘色彩地渲染一番。

关于林则徐的出生及取名,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 林则徐出生那天夜里, 其父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孩子一降生,

他就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美称的南朝才子徐陵,认为是个吉兆,便给孩子取名“则

徐 ”。

林则徐传 ?3 ·

另一种传说,林则徐降生时,恰好新任福建巡抚的徐嗣曾鸣锣打轿从林家门口经过,林

宾日给孩子取名则徐,希望儿子将来像徐嗣曾那样高官显贵。

虽是传说,但对于林宾日这样的一介寒士,期望自己的儿子日后飞横腾达,光宗耀祖,

倒是符合他的传统的思想感情的。

地处闽江下游平原,濒临台湾海峡的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公元前202

年,这里是闽越国的都城,汉灭闽越后,这里是置冶县和侯官县。嗣后的1000多年间,

虽经王朝更迭,福州多次变换名称,却一直为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林氏家族原落籍于莆田县,宋代迁到福清县杞店乡,直到清朝初年,林则徐的五世祖林

□,才把家迁到省治“始占籍侯官 ”。

林则徐祖上四代,都无科名和官职。祖父林正澄,虽苦读经书,是个闽县廪生,由于无

法以举业爬上封建官僚的阶梯,长期随叔父游宦中州,在河南、山东一带靠教读谋生。祖父

在外教读收入不丰,而祖遗的田室也并不优厚, 加上生有5个男孩,“都无生业,家口浩

繁 ”,家境一日比一日拮据。祖父出门一去10余年,等到他从河南回到侯官,已是“外

欠颇多,利息重积 ”,被迫“将住屋售人,以偿债务 ”。第二年,祖父在穷愁潦倒中忧郁

死去,遗下的田产全部变林则徐传 ?4 ·卖掉,然

而旧债仍未还清。

这是林则徐诞生前10年发生的事,那时他父亲20来岁,还没成家。

林则徐父林宾日,年幼时因生活不继而失学,直到13岁才上私塾读书。由于家庭中落

的刺激,他醉心举业,不甘“以贫废学 ”。他参加过府试,因突遭母丧,不克终试。此后,

他不得不“自食其力 ”,出外当私塾先生。后靠自己“舌耕”的积蓄,在左营司巷典来一

间小屋,于1777年建立了小家庭。婚后继续苦读经书,冀望通过科举仕途,取得功名富

贵,重振门庭。因“心力交瘁,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得了眼疾。

1778年即29岁那年,林宾日终于得县试第一,考上秀才,第二年经过岁试,补为

廪生,颇负时誉。

1780年,林宾日参加乡试,因“第三场病目未与 ”,没有考中举人。继续当私塾

先生,收入并不丰裕,当时仅够分期顶还其父生前积欠的债务、廪生的津贴,当然不足以养

活一家,因此妻子和他们先后养育的8个女儿,都从事女红,剪札“象花生”,“遂贸真值,

以佐家计 ”。

因林则徐后来位列清朝名宦,时人就有意隐讳他的家史,把他家和赫赫有名的“闽中甲

族——福州东林则徐传 ?5 ·林联系在一起,说他

“家传五尚书 ”,是簪缨世胄、封建官僚贵族后裔。也有人说“林氏自唐后即为闽中甲族,

前明科第尤盛,史称其三世五尚书,皆以清德著 ”。这些说法都牵强附会。所谓“三世五

尚书 ”,是指明成化至万历间的林瀚一门。其实用林则徐自己的话,就可足以说明。他在

青少年时代的读书札记中写道:

瀚为南兵尚,子庭机为南礼尚。庭机子□,字贞恒,礼部尚书;□弟烃,南京工部尚书。

瀚次子庭枊,先为南工尚,所谓三代五尚书是也。

这与当时远在福清县杞店乡的林氏,世系毫不相干。林则徐把他们看作先贤,并没有当成自

己的先世。封建地主阶级及其史家硬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无非是在宣扬“世宦家族出良裔 ”,

仿佛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是在他先辈积累的“清德”庇荫下出现的。

其实,说林则徐出生于下层封建知识分子世家则较为恰当,祖父林正澄落魄中州,是一

个穷教读先生,在他晚年,林则徐伯父和父亲也以教读为业。父亲林宾日虽然有着廪生的固

定津贴收入,但,实际上已是“自食其力 ”,主要靠脑力劳动和部分体力劳动为生的自由

职业者了。林则徐的母亲和姐妹们则搞一些手林则徐传?6 ·工艺劳动来贴补家用,“迁就度日 ”。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摆在下层封建知识分子面前的出路,无非是两条:要么“学

而优则仕 ”,靠科举制度挤进封建官僚门坎,企望高官显贵;要么沦落潦倒,贫穷一生。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在科举入仕的道路上苦心奋斗,耗尽了精力,朝思暮想的是金榜题名,

获取封建官僚的身份地位。虽然没能达到目的,但他仍未放弃努力,进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

身上。所以,当林则徐一来到人间,他的父母就已经为他设计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人生

道路。

林则徐4岁那年,其父林宾日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那时,林宾日在本城罗姓人家

的私塾里教书,他把儿子带到那里, 常常抱在膝上,“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 ”。教

他口头跟读。7岁时,便教他作文。一直到12岁,林则徐跟随父亲,就学于文笔书院。他

后来回忆说:

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

体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

又说:

林则徐传 ?7 ·

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

肤粟手皲,恒至漏尽。

由此可见,林则徐父母望子成龙之心情多么迫切。

由于父亲的谆谆诱导,加上自己的发奋苦读,少年林则徐文才出众,被誉为“神童 ”。

一次,有人试他的才学,出了一个上联“鸭母无鞋空洗脚 ”,他马上应对“鸡公有髻不梳

头 ”。还有一次,老师带着学童们游玩彭山绝顶峰, 出“山”、“海”二字, 试叫学童

们各作一对七言联句。当其他学童还在冥思苦想时,林则徐第一个吟出 :“海到无边天作

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于此,林则徐“以童年擅文名 ”。 林宾日曾说 :“此儿性灵,

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林则徐的“擅文 ”,不仅靠培养引导, 更是靠自己的

刻苦努力换来的。

1796年,12岁的林则徐岁试中佾生,应郡试第一。

第二年参加科试,中秀才,即入鳌峰书院读书。他的应试之作《仁亲以为宝》是一篇华

丽的八股文,是现存林则徐最早的文章。当时被人们大为推崇,收入《制义丛话》卷十七中。

少年林则徐家庭生活比较清苦。林家每到除夕之林则徐传?8 ·夜才难得地吃上一餐算是佳肴的素炒豆腐。也只有在除夕之夜,挂在壁上的油灯才

有两根灯芯。为了读书,林则徐“每典衣以购之 ”。有一段时间,他还在闽县衙门内兼做

知县房某的书廪(抄写员),以其所得聊补读书费用。鉴于这样的家境,当时就有人劝林宾

日让其儿子改业,读书进仕观念很深的林宾日当然不会同意,“惟笑不应 ”。林则徐刚刚懂

事, 看见母亲和姐姐们都为生活而忙碌,“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深感不安,“请代

执劳苦,或推让饮食”。母亲和父亲有着同样的观念,她对儿子严肃地说 :“男儿务为大者、

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父母的言传身教, 更激起了林

则徐发奋攻读的决心。

林则徐的父母还在同情下层人民痛苦,不满官僚地主巧取豪夺、贪污中饱方面,给幼小

的林则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母“视人之急犹己家, 虽至贫再三, 尚阝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难,忘乎其为屡

空也 ”。他儿时亲眼看到父亲把米送给困穷如洗的三伯父,自己和母亲忍饥挨饿,还告诉

他说:“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

父亲“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有一次,一个士豪想用重金贿买他父亲,为其保

送文童,遭拒绝。又有一次,“里中有豪猾者,欲延府君课子, 不惜厚林则徐传?9 ·聘。府君疾其□行,坚却之 ”。

父母不满官场贪污腐败。林则徐10岁那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按察使

钱士椿等贪赃枉法事泄,被革职拿办,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一大丑闻。在此前后,父亲每每

教读回来,总和母亲怒形于色地谈论。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林则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林则徐后来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

苦,作风正派、刚直,保持着不屑与贪官污吏为伍的某些锐气,都不是偶然的。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求学7年,一直到1804年20岁时中举为止。当时的鳌峰书院是

福建的最高学府,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 是一个进士出身、“有心用世”的封建士大夫。

他为人正直,愤于吏治腐败;他讲求“明礼达用之学 ”,鼓励学生立定志向,有目的地读

书。所以鳌峰书院的教课,不仅有制义诗赋,还注意到经世之学,“一课制举艺, 一课古

文论志,考辨诸体,期学者力经史之学 ”。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山长郑光策的引导下,开始钻研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知识,接触各种

经史典籍,眼界大为开拓,他还通过父亲的关系,结识了被后人称之为“今文学之初期”的

“研究今文遗说者”陈寿祺,他俩“比数过从,通悃愫,讨文字,欢甚 ”。林则徐林则徐

传 ?10 ·通过跟陈寿祺来往而受到过不少启发,他

曾在一首诗中表示 :“束发读公文,珍如觏鸿宝 ”。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7年的学习中,博览各种古籍,潜心研读经史,写下大量读书心得笔

记,为他日后从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他早年的《云左山房杂录》读书札记中可以看出,

他当时的研读范围十分广泛,涉猎诸多方面,有儒家经典以及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之

作,也有《老子》、《韩非子》、《庄子》; 有《史记》、《汉书》等史籍,还有历代诗文集、

笔记、佛经、医书及书法碑帖等等,儒、法、道、佛,兼收并蓄。他还在札记中写有不少警

句,如“博闻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勿苟且雷同,勿偏执臆见”,“崇实行而不事

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 ”,反映了他努力追求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崇尚言行一致的心

情。尤为“岂为功名始读书”一句,更见林则徐确已遵循师长的教诲,“以立志为先”,树立

经史致用之志了。

青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诸葛亮、李白、

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深怀敬佩。南宋抗金英雄李纲是

福建人,祠墓均在福州。林则徐对他的事迹更为熟悉,时常和朋友们谈论他的悲壮故事,并

与学友一道,经常去李纲祠墓凭吊,赋林则徐传 ?1

1 ·诗抒发爱国情怀。后来在22岁那年,还和学友们发起修葺李纲墓地。他喜爱白居易

诗的风格,用心模仿,后人说他“诗宗白傅 ”。

早年的读书生涯,是林则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父母师长的教诲,书院学

风的熏陶,使林则徐从小养成善读有关民生利病之书,不断吸取古代封建文化中的思想养料,

树立救时济世志向的良好道德品质。

1804年秋天,20岁的林则徐顺利地考中举人。

在揭晓举行鹿鸣宴的那天,他和福州朱紫坊名儒、前河南永城知县郑大谟的女儿、16

岁的郑淑卿,举行了婚礼。此后,林则徐继续向仕途前进。

1805年初,他束装就道,赴京参加会试。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庭和故乡,从书房走

向社会。一路上,游历名山大川,寻访民情风俗,接触了社会实际,大开了眼界。

会试结果,他名落孙山,便于年底回到福州。由于家境不佳,不得不走祖父和父亲的老

路——出外当私塾先生。“以谋食故驰四方 ”。

1806年,林宾日和赵在田、谢□、陈□、林芳春、林雨化等人组织了一个文学小团

体“真率会”,“月必数集,集必竞日,讨论文字,上下古今 ”。他林则徐传?11 ·们反对泥古、庸俗,主张“纵谈不讲之乎者也”,“说家常不及男婚女嫁 ”,“主

客一揖即罢 ”,“终日不讲虚邀多谢 ”,具有开明的倾向。林则徐在教读之暇,曾随父参

加“真率会”活动,活动时,常常“集吾宗希五先生斋 ”,即林雨化(字希五)家,林雨

化为人耿直敢言,不怕触怒权贵。乾隆末年,他曾揭发福建按察使钱士椿办案有私,结果被

迫害下狱,远戍新疆。但他毫不屈服,获释归里后,仍保持耿直敢言锐气,“意气不少衰 ”。

林则徐少年时,屡次听父亲谈起这位同乡先辈的事迹,那时他亲聆林雨化的教诲,又仔细阅

读了《林希五文集》,深为感动, 激动地写下了一篇感情充沛的文章:

先生梗直独操,??身处冷官,触怒权贵,至于文致周内,下狱投荒,垂白在堂,孤身

万里,士君子固有遇人不淑,守正被害如先生者乎?此固见者之所怒目,而闻者之所折腕也!

篇二:对林则徐的评价与认识

对林则徐的评价

【内容摘要】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受命于国家危难之秋,在广东,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此外,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更重要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还有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关键词】为民 开眼看世界 爱国 思想 转变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的民族,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主张思想在当时得不到实行!

中国现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但在这个时期,仍出现一些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其中一位,受命于危难之际。

一、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二、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三、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

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四、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发生转变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另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我国所面临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反对这些敌人的斗争,面临着许多过去没有的新课题,从而使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较为突出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其主要表现在:1.他注意了保护民族权利。当英国商人大量贩卖鸦片,直接损害人民利益时,引起了他严重的关切。他在向道光帝指出鸦片泛滥将使数十年后兵弱银涸的严重局面之后,又强调指出,“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反对白银流向外国。他估计,“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不止于万万两”。他说:“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换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箱寇资盗。”这里,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这种初步的民族意识,是林则徐爱国上义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鸦片泛滥之后,他曾亲自向苏州、湖北汉口一带“阛阓聚焦之地”的“行商铺户”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民族经济遭受破坏和商人破产的现实。他指出:“行商铺户……佥谓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他还指出:“以中国之利利外夷,是夷人所获之厚利,皆从华民分去”。这种认识,初步触及了中国近代的问题,即利权外流问题。这是后来一切爱国主义者所要寻求解决的重要课题。“挽回利权”的爱国口号即根据这个事实提出的。这说明,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步触及保护民族利权的内容。同时,他反对鸦片%
林则徐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00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