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有关春节经济生活的论文1000字

时间:2016-12-01 10:59: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春节作文1000字:中国的春节

春节作文1000字:中国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中国的春节历史悠久,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来历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这个故事: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

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春节来历繁多,习俗也繁多。比如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还有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过年的故事可真有不少,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这里有一则有关春节的报道:春节成为百姓最爱,甚至超过了生日在调查问卷“你最喜欢过的节日(日子)是哪个?”一项调查中,“春节”、“情人节”、“我的生日”三个选项,60%参与调查的市民选择了“春节”,2%的人选择了“情人节”,38%

的人选择了“我的生日”。 由此看来,烟台人是非常重视春节的,60%的参与市民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 过了自己的生日。而对于舶来品“情人节”,虽然被商家炒得热热热闹闹,但如果让烟台人三者只能选其一的话,大家却均不约而同舍弃了它。看来,目前我们暂时不用担心洋节会取代中国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手机尾号为0562的市民发短信说:“今年情人节与春节相距很近,春节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是情人节被淹没在忙年的气氛中,由此可见,中国人最重视的是春节,这一点不会改变。”

年夜饭、放鞭、贴春联,一个都不能少:提到春节,你最先想到的词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正是一个个传统习俗才让春节过得有“年味”。在本次调查中,市民给出的答案依次为拜年(占32%)、吃年夜饭(占28%)、放鞭炮(占18%)、贴春联(占12%)、压岁钱(占8%)、祭祀(占2%)。继承传统,延续民俗,已经越来越得到市民的认可。著名剪纸艺术家朱曼华深有体会,她告诉:“年前,烟台大学的几名外教特地来到烟台山公园剪纸艺术馆,买了一大堆剪纸作品,说是要带回国送朋友。许多去外地访亲拜友的市民也来买装祯好的剪纸,作为民俗藏品送给朋友。”多数人选择在家过年,少数年轻人外出旅游。春节,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每到这时,不管多远的游子都会想到回家过节,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年轻人观念也在变化,就比如近两年新兴的全家

一起外出旅游。

在“你准备在哪里过春节?”一项调查中,56%的市民表示“在烟台,自己的家”;40%市民表示“回老家”;还有4%的市民表示“外出旅游”。市民王女士今年春节与老公要一起去海南自助旅游,她说:“往年一到春节就要往外地的公婆家跑,人也累、心也累,今年她要给自己放一个长假,好好放松一下。”异乡游子不回家,主要是奔波花销。大调查显示,家在外地的人选择在烟台过节的理由各不相同,56%的人原因是“来回费用太贵”,30%“不愿意旅途奔波”,还有14%“没有假期”。你回趟老家,估计要花费多少钱?参与调查的市民给出的答案分别是,44%选择“1000元以下”,“22%”选择1000-XX元,“24%”选择“XX-5000元”,还有10%选择“5000元以上”。许多异乡游子表示,回一趟老家,来回路费、给孩子压岁钱、带年货、给父母过年费、挨家挨户拜年……真累,最想过年,也最怕过年。

年夜饭在哪儿吃?八成市民愿意在家里。尽管如今到饭店吃年夜饭已悄悄兴起,但是大多数烟台市民仍表示年夜饭要在家吃。“你准备在哪里吃年夜饭?”这一项调查中,78%的市民表示在“家里”,16%市民表示在“饭店”,还有6%在“亲戚朋友家”。拜年方式变化大。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变化,通讯工具的更新、普及,春节拜年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一开始天不亮就挨家挨户拜大年,到电话拜年、传呼拜年、

篇二: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小论文

中国“喜”与中国“忧”

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最新消息:中国GDP首超50万亿,中国经济继续领跑全国主要经济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有如此大的成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更是让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在了中国这颗璀璨的明珠上。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7.8%,相比2011年其增速有所回落,但仍明显快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继续上升。以上种种,足以说明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的发展,首先为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解决了温饱问题,从很大的程度上它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国际环境的安全,从而使世界的经济能更好的发展;其次,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发展,让其他国家在能中国销售的产品中获取利润。所以说,中国经济良好发展无疑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2012年,我国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生产力,并积极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以及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大大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加快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脚步。

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出中国“飞” 一般的发展,最令人倍感自豪的是我国基本建成了601万套保障房,大尺度地解决了许多人的住房问题,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家。同时,我国新增了1266万个就业机会,为处于下岗或等待就业的人们吹来了一阵又一阵清风。

因此,中国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形象,也带动了中国内部省份和城市的发展。例如,最近广州市民口中最火热的话题是:广州GDP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较去年GDP增速持续稳中趋升,在扩内需和调结构两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广州良好的名誉和形象也为国际所公认。

中国发展了,就业的机会也就多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报酬和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但以此同时,庄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所以我们在为为“中国喜”的同时,也要关注“中国忧”。

2013年新年一过,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掀起了找工作的狂潮。在广州,年前在广州工作的许多外来工,年后选择了在离其乡不远的城市工作。也有不少外来工走出乡村,来到沿海发达城市谋生。虽说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但仍然不能解决“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在广州,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正上演着人力资源争夺大战。不少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在年前就到内陆去招工,但结果却很不理想。中国人口众多,按常理说不是有很多劳动力吗,怎么会“招工难,用工荒”呢?究其各种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发展,导致中国内陆绝大多数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对劳动力的需求急速增加,所以很多农民工都按照“就近原则”,选择了离自个家不远的城市就业,直接导致沿海发达的城

市的劳动力总量下降,在急需大批劳动力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提高薪水来吸引外来工。还有部分企业为吸收大量劳动力,在招聘的时候大声宣扬“包吃,包住,包保险,包放假”等字眼来吸引应聘者。应聘者抓住招聘者的这种“迫切”心理,一方面要求招聘者提高薪水,一方面却没有达到企业的招工标准,这令很多企业表示压力很大。 也有部分企业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招进来了再说。农民工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工作了一个月后,去银行取钱的时候才发现钱少了,这让农民工心里很着急,因为他们的薪水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维持生计的来源,除了着急,更多的是愤怒。曾经也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宁愿用死来威胁企业补偿,但是企业对这些根本一屑不顾,等到悲剧真的发生了之后,不但他们的企业形象下降,也为许多等待就业的人打下了预防针。

还有许多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找工作的人因为文凭和技术不到家,每天东奔西奔,把积蓄都花完了还没找到工作,实在没办法,只好请求路人的帮助,给他们凑足回家的钱,回家种田。还有一些不愿离开的人,一直坚持下去,就到地方福利院申请综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直接减缓了城市的发展。

因此,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多方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然,国家也要多渠道地帮助他们就业。劳动者也应履行自己的义务,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地赚钱。

最后,我们一边在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而“喜”时,也不能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也要看看中国在“忧”什么,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到那时,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国家的名声就会更响亮,我们中国人也会越来越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的尊重!

篇三:关于春节的论文

春节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它代表的意义已经远非是节日,更是一种民族、国家特色的象征。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

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 仪 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

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

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

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淮安人对于腌制品也情有独钟。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品种各种各样,有以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有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有的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还有的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或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淮安人尤其喜欢年糕,至今淮安还保留着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刚起床要吃了年糕才可以说话,这是开口糕,意味着新的一年里步步高升,图个吉利。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

春节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节日,她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超出了任何节日,在外国节日盛行的今天,春节显得尤其特别,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有关春节经济生活的论文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93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