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宋词3000字赏析

时间:2016-11-30 11:45:2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宋词赏析论文

悼亡诗林的明珠

犹记得两年前,高中语文老师曾在寸时寸金的高二,抛开一切与应试有关的了无趣味的知识点,带我们真正触摸到中华文字的优美,领略或宏伟或婉约或澎湃或撼人心灵的篇章:从玲珑字字精华的诗歌到动辄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从五千年前的开天辟地到当代文坛的风起云涌。这样的真正的语文给我们带来益处是无法量化的,直至今天我依然很感激能有一位如此开明、腹有诗书、充满灵气与才气的老师领我走过两年的时光。其中,悼亡诗部分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感慨颇多。一向钟爱古诗词的我愿以此论文,向所有崇尚不以应试为标杆,愿意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才情的教育者们致以最深切的敬意。

说起悼亡诗,必然无法避免谈到“中国古代四大悼亡诗”。其中,排在最首的自是那首家喻户晓的《江城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一首读过一遍就倍感哀叹悲惋中透着荡气回肠的悼念亡妻的词。在妻子去世后的这十年里,作者经历了种种宦海沉浮,愈坎坷的经历愈使他怀想从前妻子尚在世时的美好时光。我想,大概是因为不管会遇到怎样的阻碍与困境,只有身边有妻子陪伴,再艰难的日子都可以携手挺过。这种爱超脱了浪漫,演化成无可替代的亲情。“茫茫”、“不思量”、“千里孤坟”、“话凄凉”、“如霜”、“泪千行”、“年年断肠处”这些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沧桑的无力感。茫茫世界上,最珍惜的人已离去了,就算世界再大,仿佛也寻不到家的感觉了,唯有一声声重重的叹息。它的亮点是五小句梦的描写,场景清晰,思念、不舍、哀愁全部化成泪千行的梦境。全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自然中透着浓郁的深情。读罢,令人心生万千感慨,似乎真的能感受到作者断肠般的痛苦。因此,此词被立为悼亡诗的最经典之作。

悼亡诗三首(其一) 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他的诗以情真、语真、意真,油然善入,千百年来叩动人们的心弦,并使悼亡成为专指悼念亡妻的诗歌门类,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

潘岳是个美男子,自古就有“貌比潘安”来形容男子的英俊倜傥;潘岳是个才子,才名在文学史上卓然;最难得的是,潘岳是第一个将对亡妻的怀恋之情抒发地淋漓尽致的人。他的妻子真是个极幸运的人。妻子已去世一年了,作者即将去洛阳赴任,仍无法摆脱厚重的哀思,仿佛要永恒地沉溺其中。她的音容笑貌还宛在眼前,所有的往事,历历在目。物在人去,帏屏之后,已无昔日持家妻子的身影,见其墨迹犹存,而属于她的气味也还散布在屋内,但伊人却早已香消玉殒。此物、此情,也只能成为追忆。诗人也曾希望自己能仿效先贤庄子那样达观,但哀愁缭绕在心间,永远拂拭不去。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与妻子赵氏感情真挚深厚,他们比翼双飞到苏州,然而赵氏却中途病故了。曾经双栖双飞,如今阴阳悬隔;卧听窗外雨声滴沥,床头却再无挑灯补衣人的亲切呵护。有一种说法我亦是很赞同的,“谁复挑灯夜补衣”一句过于自私,有把妻子当“女仆”的嫌疑。但是作者提出的“梧桐”、“清霜”、“鸳鸯”“失伴飞”的意象还是很典型,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不可否认此词也是一篇佳作。

离思(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这两句用来比喻他失去了妻子韦氏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爱情了。后两句则以拟人的手法,用花丛来指代女人。而最让人潸然泪下的则是后两句。“我即时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看,其中的原因一半是因为我要修道,另一半原因就是失去了心爱的你啊。”悲妻、念妻、爱妻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元稹之后又紧接着纳妾、续娶,让人很难接受做出如此动人悼亡诗的作者娶新人的速度竟然这么快。恐怕是元稹之“用情很深”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针对每个他所喜欢的人的。元稹的感情是很丰富的,但感情丰富就容易泛滥,一不留神,风流顿成下流,博爱就成了滥情。

有一种说法是:宋朝之后无好词,直至出了纳兰性德。纵然容若的悼亡词未入所谓的“四大悼亡诗”,但他的盛名是众所周知的。几潘岳开悼亡之先河,而容若则在末世将悼亡诗推到了一个顶峰。曾有人言:“观纳兰之悼亡词,不记‘曾经沧海难为水’亦忘‘十年生死两茫茫’”。语虽夸张,然足可见纳兰之情深,感人肺腑。这么多作过悼亡诗的人中,我首推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大学士明珠之长子,康熙皇帝的御前近臣。妻子的早逝成就了他天下第一的哀词,当年市坊皆唱《金缕曲》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九年,为纳兰妻卢氏三年忌日之时。康熙十六年,纳兰二十岁,娶卢兴祖之女,是年卢氏年方十八。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叶舒崇《卢氏墓志铭》)。成婚后,夫妻二人十分恩爱,感情笃深。但好景不长,仅此三年,卢氏便因产后受寒而先纳兰而去。此后天人永隔,纳兰便于康熙十九年写下这首词以表对卢氏深沉之爱。

这是容若悼亡名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即使我十分欣赏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东坡,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与容若的“好知他,年来喜乐,与谁相倚”,前者怜的是己,后者念的是她,情之深浅跃然纸上。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那是心灵最深的凄婉,或许梦中还能“执子之手”,还能“赌书消得泼茶香”。而醒却是理智的折磨,醒时知伊人已逝。痴语至此,只叹为沉痛之极,情深至极。纳兰此时思绪驰骋,料想卢氏将“钗钿约,竟抛弃”是因“人间无味”。好一句“人间无味”! 仅此四字,便将纳兰心境表露无遗。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虽“冷清清”却可以将忧愁埋葬,总比醒着的痛好。

下阕中容若深信爱妻的灵魂仍在,仍能感他所感,爱他所爱。因此才有了“重泉若有双鱼寄”。“双鱼”出自 《文选?古乐府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此后诗词中多用“双鱼”或“双鲤”代指书信。生前纳兰与卢氏是神仙眷侣的生活。因此纳兰不禁要为卢氏重泉下是否过得好,是

苦还是乐,有谁相倚而担心。对妻子深入骨髓的爱才会发出如此关切之语,才会情挚至痴。“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此处纳兰无处排遣,便想重理湘弦聊以自慰,却不料睹物思人。“待结个,他生知己”,希望与卢氏在生命的轮回中相知相爱,再续前缘。美好的愿望只灵光一闪,便被现实搅碎,“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命运难测,人世无常,无人能料及未来之事。若再次轮回却仍一如往昔,岂不是终究好梦难留。任多么的情伤肠断,这超越了时空的血泪交织的内心独白终是抵不过命运的摧残。感情是层层递进的,一步步地在等着蓄势并发。最终“清泪尽”,泪尽为亡妻,从此欲哭无泪,乃最通彻心扉的心祭。无法忘却的深情与无法抗拒的命运是如此的纠缠着,撕心裂肺的苦痛酿出一生的痴苦莫名难解,萦绕于心际。“纸灰起”乃万念俱灰。全词情真意切,虚实相间,将一腔深情倾诉,真可谓字字含泪,句句泣血。情痴如纳兰,世间几人欤?

“疗心灵之伤,时间是最好的良药。随着韶华流逝,一切哀痛叹惋都会渐次淡化,以至云高风轻地飘散了。可对于容若,这条放之四海的规律似乎并没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卢氏离世三年后的忌日,他心头涌起的愁绪依旧那样汹涌澎湃,继续着他一段痴情缠裹、血泪交迸的超越时空的内心独白。这其中毫无雕琢勾勒,他只是将一颗哀恸追怀、无尽依恋的心活泼泼地吐露到了纸上,故全用白描的口语来结撰。诸如‘冷清清、一片埋愁地’、‘清泪尽,纸灰起’这样的句子,如此寻常,却包含着异样的艺术魅力,令我们数百年之后仍感觉到裂岸崩云般的震撼。

顾贞观曰:‘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陈维崧曰:‘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前贤认为,卢氏之死,是性德词风转变的关键,从这首词也可见一斑。此词的风格特点正在于哀感顽艳。词从空阶雨滴,淫雨葬花写来,这自然界的景物既令人产生伤春之感,也令词人勾起悼亡之思;以夜台幽远,书信难达,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其感情之真挚,悼念之沉痛,均以艺术的力量表达出来。全词虚实相间,有实景,有虚拟,看到的和想到的糅合为一,真实的往事及对幽冥生活的设想密合无间,而联系这一切的是夫妇深沉的爱情。全词语言,多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较少雕琢,虽质朴自然,却不够洗练,不够含蓄,故全词有篇而无句。(王步高《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作者依然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中,更雪上加霜的是无法找到倾泄的对象,最后只有转向自己,后悔当初未珍惜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种痛苦更深了一层。这种自怨、自悔,由自己承担起一切痛楚的内心情感,唯有一颗挚爱的心灵才会体验到。在这无法排解的痛苦中,作者开始寻求解脱的办法。“凭仗丹青重省识”,想通过为妻子画像和她重新相会;然而“一片伤心画不成”一切努力都落空了,诗人的任何一种作法都只能使思念之情更深、更切。既然思念之苦、伤心之情无法排遣,索性就沉浸其中。然后,作者不再寻求解脱,而是一任感情倾泄,在心中回味妻子临别的话语,在梦中追寻妻子的身影。每当午夜更深,这对有如鹣鹣鸟的恩爱夫妻能从各自的梦中醒来,相聚在一起。那相对垂泪的痛泣声,伴和着整夜的风雨声、檐铃声,无止无休。这首词的情感缠绵悱恻,凄楚动人。词人似乎忘却了自我,将整个生命投入到对死者的怀念之中。其中所透露出的悲哀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丧失后的悲哀,读之催人泪下。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容若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作者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或许只有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 ”、“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容若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名家评容若曰: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遣。(陈维崧《词评》);顾贞观曰:容若天资超逸,超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后而喜悦。(《通志堂词序》);周之琦曰:或言: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晶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箧中词》)况周颐曰: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亭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织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於沈著浑至何难矣。(《蕙风词话》);王国维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

篇二:几首经典宋词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虽订立过屈辱的和约,可是军事上的威胁还是很严重的。这首词前段写打猎的场面有声有色。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全篇的气概都很豪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

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扬州慢 姜夔(约 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
宋词3000字赏析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86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