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读后感百日维新3000字

时间:2016-11-30 10:53:5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再说戊戌变法》读后感

《再说戊戌变法》读后感

看了张鸣先生的书《再说戊戌变法》对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了更多的了解。张先生关于戊戌变法的议论,与书本上的定论相去不止一星半点,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本书力求从晚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视角,重新审视戊戌变法。侧重点有三:一是当时的帝后政治二元结构;二是满人政治;三是变法的操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意义。作者另辟蹊径地讲述了“旗下闲人政治”、士林的政治习惯、清朝政治的“补丁传统”等诸多因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对西太后及洋务派的表现、学习西方过程中政治操作的变形、老百姓对变法的观感等问题,也有独到诠释。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余年的最高统治者,精于把握政治平衡,明了利害之所在,更清楚自身国家的局限,但却不懂得如何使社会进步、政治更新。在中国任何政治行为都难逃“道德囚笼”的束缚,权力的合法性依据既有民意因素,又有制度因素,还有实力因素和伦理因素。

甲午战争的确是插入中国知识分子胸口的利刀,上至太后、皇帝,下至一般老百姓都以此为深深的耻辱。日本曾经以中国为老师,且一弹丸小国,而大清泱泱大国竟然败给曾经的学生,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几十年的成果付诸东流。而反思日本之强,源自明治维新。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遭受奇耻大辱之后才开始重视学习西方(此前虽有部分知识分子学习、传播西学,但被普遍视为异类),特别是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热潮。康梁的变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是得到大多数士人的支持和同情的。当时许多大臣上书变法,连荣禄都上书改革武科举。

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士人阶层)都知道要变法,不如此中国就要亡了。西太后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知道不变法不行,西太后也并非死硬的顽固派。但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书中的观点颇有道理:

1.维新派自我孤立,没有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洋务派也是主张学习西学的,李鸿章在康有为创办强学会的时候曾愿意出钱2000两银子加入强学会,被康有为拒绝了,因为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之故名声不好。维新派梁启超与张之洞也曾有一段蜜月期,但最终也决裂了。康有为一心想成为改革的理论家和“教主”,

但其《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除了康门弟子外,很多士人都不能认同。而维新派越发像《理念人》中的所说的小宗派,为了保持自己的纯洁性,排斥有歧见的人,让自己越来越孤立。变法本应需要团结可以利用的力量,洋务派在当时是清朝中最有实力的团体,李鸿章虽然因为签订马关条约而声势下滑,但仍然是潜力派,张之洞是洋务派的后起之秀,也是很有影响的实权人物。从策略上看应该最大程度的求同存异,而维新派却与洋务派决裂,也失去了占多数的中间派的支持。

2.帝后的两元权力体制下,慈禧最终只能以推翻变法来从新握住权杖。慈禧知道中国需要变法,但是她正处于不得不还政给光绪的尴尬期。光绪一旦变法成功,太后就只有在颐和园安度晚年了。而维新派在太后权力极大,皇帝自己的班底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走皇帝路线,而完全不考虑走太后路线(宦官、外戚、女主被称为最大祸乱),在策略上一味强调皇帝的乾纲独断。而慈禧在看了介绍俄国、日本变法的书籍,康梁等人所著的书之后,明白一旦变法成功,自己就完全没有位置了。所以聚集在太后周围的顽固派的话就比较能听进去了,也只有完全推翻新法,太后才有借口训政,重掌权力。

3.旗下闲人政治的余威与下层老百姓反洋教的势力相结合成为扑灭维新运动的保守派力量。让养尊处优的旗人自谋生计,引起了旗人的反弹,而且清朝本来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但是长期由国家财政养着的旗人已经完全腐化,旗人中的优秀人才减少,清中期、末期官员中任用的汉族人增加。八旗、绿营的战斗力锐减,也使咸丰皇帝不得不用曾国藩的湘军剿灭太平天国。此后,地方大员势力大增,清朝从早期的中央集权转化为清末的地方督抚揽权的格局(慈禧也就善于搞点平衡之术)。而旗人还妄想收回旗人的权力。戊戌变法由于触动了旗人利益,于是太后身边总是有旗人反对变法的声音,而最终慈禧为了自己的权力欲,也听进去了。戊戌变法失败后,旗人的权力得到彰显,把持重要官位,连李鸿章都被挤兑走了。但是后来旗人还想继续将权力收归中央,收回旗人手里,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下层老百姓一直深受洋教迫害之苦,反对洋教的老百姓对于学习西方有强烈反感情绪,认为康有为、梁启超是卖国贼,对变法是持否定态度的。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是非理性的排斥洋教,最终也酿成了义和团运动之祸。维新派过多地看到了一般老百姓迷信、愚昧的一面,而忽视了在这愚昧背后所蕴含的民

族主义情绪,这是一种有可能毁掉任何变革的力量。

张先生对于维新派废八股、废科举、兴近代教育的改革措施的看法特别新颖,区分了八股和科举,认为八股是科举的内容,科举坏就坏在其内容八股,而科举作为国家选择官吏的一种制度形式并不能被以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的近代教育体制所取代。新式学校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使中国原先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基础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对于整个近代化进程有害无益。

戊戌变法的失败固然有极端恶劣的中外环境因素,但却不能单单归咎于新旧势力对比的巨大悬殊。维新派特别是以康梁为核心的领导人物在政治操作中显示出来的幼稚(缺乏政治、权术经验,)、偏执(可以选择西太后路线,却出于同情、倾慕一条道走到黑的选择了毫无实权的光绪),也徒增了变法的障碍。虽然正统的哲学观、历史观一再强调个人无力改变社会历史的进程,但戊戌变法的这段历史却不能不让人产生遐想,如果康梁不那么书生气,有哪怕一点中兴名臣所具有的官场上的老辣和现实,如果康梁能以为实现新政之目的,抛掉士人沉重的道德感,倚靠老太婆为手段,或许结果会不一样。但历史没有给中国另外的康梁,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即使西太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期望重新来过(庚子年后的新政),但终究是时过境迁。

策略上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只能成为毛毛雨,重点不突出,什么都要改,结果什么都没有改好。当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改革这一点,不改革另一点,零零散散是不行的。中国的近代化之途是东方最难、最艰险的。理论上的幼稚,导致行为上的幼稚,这场以西化为目标的政治变革,呈现出历史上少见的奇特的新旧杂陈,中西糅合的景观。但是以当时中国的情况,一下子天翻地覆的改革,而不是一个阶段一个重点,也是很难成功的。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更何况历史的亲历者,他们不可能跳出历史、身份的局限。今天的我们也许正在经历同样或者相似的历史,会有怎样的结局没有人预先就能知晓,后人评说我们时亦同我们评论古人一般,好似事后诸葛。

篇二:狼图腾读后感_3000字

《狼图腾》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狼图腾》,书中的精彩内容给我强大的震撼,催使着我写了这篇读后感。

《狼图腾》中的精彩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小狼艰难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一个个疑问:当年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远征到欧洲进行大屠杀?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狼图腾文化?狼性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于是,我们发出叩问:我们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只是前人对狼的一种崇尚?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狼图腾》这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真正揭示了人性与狼性,千百年来,人们畏狼如虎、憎狼为灾,汉文化中存在着太多对狼的误解与偏见,比如说:起初我以为狼只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扑捉一些小动物,苟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不及狮虎,速度不及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乳类动物,他们只能去欺负弱小的狐狸、豺狗。它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猛。就好比一部电影,它永远只能做配角,来衬托其他野兽的凶猛、英勇。。然而,读《完《狼图腾》随着曲折的故事情节,我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甚至是愚昧。这本书,它会为你诠释什么才是狼,什么才是真正的野性,它会帮你揭开那层神秘面纱!

狼,原与狗是一家,但它可比狗少了奴性,多了野性。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不顾尊严的向主人摇头晃尾,因为狼知道,决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那绿莹莹的闪着狡黠目光的眼,那四根令人闻风丧胆的狼牙,黑的、灰的或白的并不好看的毛色,那强而有力的四肢和尾巴,构成了——狼。

狼,最凶猛的武器就是它的上下四根狼牙,如果没有狼牙,狼所有的勇敢、强悍、智慧、狡黠、凶残、贪婪、狂妄、雄心、耐心、机敏、警觉、体力、耐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等等一切的品性、个性和悟性,统统等于零。狼牙,是狼的一切,是狼的命。

狼,虽然凶残,但是母狼却是母性最强的动物之一。可以为了孩子放弃猎物,可以为了孩子饥肠辘辘,可以为了孩子不惜一切甚至是舍弃生命!

狼,它们是团结的,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即使是它们被牧民和猎狗围困,四面楚歌,它们依然镇定自若,阵形不乱。

狼,月下长啸,无比凄凉,令人心寒

。它是团结的,更是孤独的、野性的。就算一个人把它从小养大,就算给了它再多的付出和关爱,它最后还是会毫不留情地离你而去。毕竟,自由才是狼的最高宗旨。

狼,它们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锋?

狼,懂得

知己知彼,尊重每个对手,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狼,懂得同进同退,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狼,懂得顺势而为,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狼,是世上第一大兵家,是最有智慧的军事天才。它们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战略战术,懂近战、夜战、游击战、运动战、奔袭战、偷袭战、闪袭战,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还会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全歼敌群的战略意图。

狼,是草原生态平衡的守护者。说起草原,人们脑海里的第一幕肯定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景象。湛蓝的天空下绿草茵茵,马儿们豪情万丈的自由驰骋、无拘无束,牛羊们自由自在的大口大口的吃着新鲜、清甜的绿草。人们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可以肆无忌惮的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但又有几人知道,只是谁立下的功劳?草原上,黄羊、野兔、旱獭等动物的繁殖力极强,对草原的生态造成极大的

破坏,因为狼的存在使得草原鼠,黄羊的数量得以控制,有效的保护了草原。因为草原鼠和

黄羊数量过多会破坏草原,进而使土地沙化。狼也控制着旱獭的数量,旱獭厚厚的皮毛是蚊虫寄生过冬的场所。所以狼也间接的控制着蚊虫的数量。可见。狼是处在草原生物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狼,草原的昔日美景也就不复存在。然而,可悲的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这一切被一些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人破坏了。他们开着大马力的吉普车,抗着射程极远的步枪肆意捕杀那里的草原狼,并乐此不疲。当我看到一匹大狼被一辆吉普车狂追了20公里,费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带着不屈的眼神轰然倒地的那一刻。我再也读不下去了,那一刻的我觉得狼就是英雄,而人,成了最卑劣的动物。而现在人类做的还不止这些,它们在草原上建起工厂,使得狼等许多以草原为家的动物我生存的地方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恨狼,但他们同时也爱狼,它们杀狼但同时也崇拜狼。人和狼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生活了数千年。狼也成为了那里文明的起点。那里人们的欢歌笑语,以及人性的豪放,无不和狼有着密切的关系。毫无夸张的说,那里的生机勃勃,那里悠久的历史都是拜狼所赐!如今蒙古狼已近乎绝迹,使黄羊、野兔、旱獭等动物大量繁殖,所以才导致草原不断沙化,发生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

狼,你身上那与天俱来的优秀特质,离现代文明似乎是那么遥远。在草原不断沙化,冰山不断融化,莫名的瘟疫不断蔓延的今天;在火山、海啸、泥石流、地震频发的灾难面前;在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惩罚,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的现实中,这些特质显得更为稀有和可贵。

阅读此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因为它的厚重,因为它的不可再现。因为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退化,留给我们和后代的仅仅是一些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如果不是因为此书,狼——特别是蒙古的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远离我们的地球和人类,漂浮在不可知的永远里,漠视着我们的无知和愚昧。

然而狼并不是与中国传统的真善美能够联系在一起,并且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相悖,也许在农耕条件下发展的华夏文明,华夏子女永远不可能将狼作为自己的信仰,唯有龙图腾才是中国炎黄子孙的代表。狼的贪婪、凶狠、狡猾,无疑我们永远不能接受。但我们欠缺的,就是狼的精神,正因为我们没有这种精神,使我们的社会发展有了局限,我们需要的是一只狼,一只现代狼。我们与西方的国家的差距、与日本的差距,无法例举了。日本跟着中国儒家学了一千多年,却在世界上默默无闻。可是跟西方海狼才学了30多年就一飞冲天。而中国呢,西方的东西一进来,整个民族就在民族性格上发生强烈排

斥反应,如羊见狼,不管好坏,几乎全民族抵制,从皇帝到义和团

,反洋灭洋

,结果被列强抢走大片国土,沦为半殖民地……我们必须要思考一下:日本和中国,同样是东亚黄种,

篇三: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大国崛起》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1868年成为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从此,日本进行了急速的资本主义改革,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在世界的东方崛起的强国。

50年后,日本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俱乐部里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他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他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疯狂中败亡。

1968年,明治维新100年后,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

是什么原因使到这么一个小小的岛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在衰败的战后环境中迅速崛起?在《百年维新》中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明治维新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而百日维新却是失败的。那么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百日维新又为什么失败了?

从主观方面看,有人说失败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从客观方面看,是因为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改革。这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 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日本的历史跟中国不太一样,人们害怕,而不是尊敬有权的人。被人尊敬的人,人们并不怕。意思就是说,人们尊敬天皇但是并不害怕天皇,天皇并没有权力。人们害怕的是将军们,但是将军们并不被人尊敬。也就是说在领导层里边,有的领导人令人害怕,有的领导人被人尊敬,而没有什么领导人是人们既尊敬也害怕的。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慈禧是支持改革的,这个由她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新政实行后,还

是犯了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的冒进的错误,日本的维新用了20年完成,而慈禧用了8年。 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导致政局不稳定,导致权力下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路运动。这里强调一下,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通常说的什么腐败,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跃进。这和当年苏联解体的原因相似,苏联解体不是因为腐败,而是激进的改革。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因为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发展起来对其他国家不利,而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无所谓好坏来评价他们的侵略行为。正是为了让中国这个睡狮永远也不醒来,西方对日本的改革维新大力扶持,而对清朝晚期的戊戌变法采取破坏行动。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西方抑制中国的发展,从东西方第一次碰撞就开始了,西方抑制中国的政策现在还在继续,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下去。西方对中国的抑制和中国性封,性资或者性社无关的。而日本土地面积小,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对西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自明治维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个强大的日本控制中国的发展。

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在19世纪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的任务,所以共同点很多。两国都是非现代化国家,在列强的刺激下要搞现代化,动员国家资源,抵抗列强,这是两个国家基本的 共同点。在日本中央政权的力量有限,而且没有一个很强的全国性的官方意识形态。而中国不仅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而且还有一个由儒生组成的官僚
读后感百日维新3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86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