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一千字春节论文

时间:2016-11-30 10:50:5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关于春节的论文

春节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它代表的意义已经远非是节日,更是一种民族、国家特色的象征。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

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 仪 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

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

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

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淮安人对于腌制品也情有独钟。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品种各种各样,有以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有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有的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还有的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或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淮安人尤其喜欢年糕,至今淮安还保留着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刚起床要吃了年糕才可以说话,这是开口糕,意味着新的一年里步步高升,图个吉利。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

春节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节日,她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超出了任何节日,在外国节日盛行的今天,春节显得尤其特别,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篇二:春节和圣诞之比较 大学生论文

中国春节与国外圣诞节的习俗差异

【摘要】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渊源。比较节日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直接的、多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春节 圣诞节 异同

习俗是长期的文化积淀与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或民族在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通过习俗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和它的文化。就拿节日习俗来说,东西方各国人民都把对自己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变革最有意义的日子记下来,作为节日来庆贺。一个民族越是历史悠久,其节日就越是纷繁复杂,相应地节日文化也就越是丰富多彩。

一、中国的春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在这些节日中是喜庆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多、节日气氛最浓、影响范围最广、重视程度最高的一个民俗节日,它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早在夏朝之前中国就有了“年”的概念。那时候农业复种率很低,一年只有一茬作物,所以谷物成熟一次就是一年。每次人们收获了庄稼准备新一轮的周期的时候,都会举行庆祝活动,表达喜庆、祝愿和快乐的心情,报答众神之恩,同时也希望来年风调雨顺,驱灾辟邪,这就是春节的起源。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中国两千年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民国时期开始采用公历,规定公历的一月一日为新年,而农历的一月一日则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规定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而公历的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二)春节的习俗

整个春节历时较长,其中心部分就是年三十(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了。经历了年前的忙碌之后,一年的工作基本结束,人们终于迎来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有“辞去”的意思,引申为“更替、交替”,

“夕”就是“日暮”,也就是晚上的意思。除夕是新年的前夕,因此又叫“大年夜”。

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在辞旧迎新之际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人们情感释放、愿望表达、避邪驱鬼的方法。燃放鞭炮的传统源于一个叫“年”的怪兽。这个怪兽青面獠牙,非常可怕。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就要窜到各个村庄,残害生灵。有一次三十晚上“年”跑到一个村庄,恰逢两个孩童正在燃放爆竹,“年”不知其为何物,只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看见刺眼的亮光,于是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由此摸清了“年”怕爆竹的亮光和响声的弱点,每到腊月三十都要燃放鞭炮,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习俗。近些年来,人们发现燃放爆竹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容易引发火灾,伤及生命和财产安全。于是,一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遭到人们的强烈抵触。2006年春节,北京解除了禁令,允许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燃放。

贴春联、换门神:贴春联、换门神是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每到大年三十,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纸春联和威武的门神,春联、门神是用来辟除不祥和保护一家安全的,它们源远流长。春联来源于古代驱鬼辟邪的桃术,后来演变为桃符,悬挂在门上。据《山海经》说,很久以前,在大海中的度朔山上, 有棵杆干盘曲三千里的巨型桃树,树上有神荼、郁垒二位神仙,他们负责监管所有鬼魅。对于恶鬼,他们就用芦苇绳捆住,喂老虎。因此,后世人们每到春节,就将桃木的神荼、郁垒雕像,挂在大门的两旁,驱鬼辟邪;六朝时干脆不再画像,而是用两块桃板挂在门上;到了宋代,过年在桃符上题对联,渐渐地就演化成为用红纸书写春联。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中巫术的因素逐渐的消失,喜庆、吉祥的成分越来越浓了。

年夜饭: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就是年夜饭了,又叫团圆饭。北方人的习俗是除夕夜全家人围着炕头一起包饺子吃;南方人除夕这一天也忙得不亦乐乎,全家人系上围裙,下到厨房不停地择洗烧炒炖,摆满一大桌。尽管各地的年夜饭的菜品不尽相同,但各菜都有一定的寓意,如鸡谐音“吉”,即吉祥如意;鱼谐音“余”,即年年有余;豆腐谐音“斗富”,即丰裕富足;年糕象征“一年比一年高”;杏仁象征“幸福人”;饺子谐音“交子”,即更岁交子之意,饺子馅也五花八门,有的加入糖块、花生等,吃到糖则寓意生活甜如蜜,吃到花生则表示长生不老。

拜年:正月初一,新年来到,人们开门燃放炮竹,俗称“开门炮”。吃过早饭,人们要相互拜年、祝福,共贺新春。拜年的通常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先,再拜高堂尊长,然后全家按照尊卑长幼顺序相互拜,最后出门拜。随着电话、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人们给亲戚朋友拜年可以打电话,发e-mail,近些年来更

是兴起了手机短信拜年的新形势。

二、西方的圣诞节

公历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节,又称耶诞节,12月24日晚至12月25日晨为圣诞夜,也称“平安夜”。“圣诞节”一词是由西文翻译而来,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圣诞节原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现在却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圣诞节与春节一样,也是合家团聚的节日。

(一)圣诞节的由来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一个令人快乐的宗教性节日,是基督徒庆祝基督教创始人基督出生的日子,爱、家庭和归属感是重要的主题。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上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胎人间,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耶稣出生的具体日期已不得而知。早期的罗马日历(公元336年)把圣诞节定在了12月25日,这是首次提到的耶稣出生的特殊日子。到了12世纪圣诞节成为基督教最重要的庆典,他开始成为一项严肃的宗教庆典,后来非宗教性质的装饰、赠送礼品,盛宴开始流行。

(二)圣诞节的习俗

西方各国,圣诞节的节期并不相同,最长的从每年11月11日就拉开了序幕,一直持续到来年的2月2日圣火节才算真正结束,整个节期持续50多天。

装饰圣诞树:每个家庭要在圣诞节前特别布置一番圣诞树。圣诞树一般用小松树或小柏树这类塔形的常青树做成,树上挂满彩色灯泡,枝头上缀着金色和银色的闪光的纸片。花花绿绿的拉花从圣诞树上伸向四方,树上还挂着用槲花作的雪花,点缀着各种精巧别致的小礼物。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前,互赠礼品、互祝节日快乐。

吃圣诞大餐:圣诞大餐类似中国春节的年夜饭,非常丰盛。圣诞夜,全家围坐在圣诞树下,点燃蜡烛,一边吃一边聊天,看电视或唱歌跳舞,玩集体游戏。圣诞大餐通常多设一个位置,留给“上帝的使者”。这顿大餐极为丰富,有烤火鸡、烧牛肉、烤乳猪、大蛋糕、美酒和蔬菜。有时蛋糕里藏着三颗豆子,代表《圣经》上提到的3位东方贤士,吃到豆子的人会增加智慧。

(三)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原指1600多年前荷兰巴里的主教尼古拉斯,他和蔼可亲、帮助穷人,将自己所有的家庭财富都分给穷人。民间有关尼古拉斯的故事往往与少年儿童和礼物有关,所以圣诞老人成了专门在圣诞夜给孩子们送礼物的慈祥老人。据

《圣经》记载:来自东方的三位贤士曾在耶稣降生时送给他金子、乳香和药作为礼物,这便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圣诞礼物习俗的由来。有些人家为了增加节日气氛,还请一位亲友装扮成圣诞老人,来到家里向孩子们祝贺节日,把礼物送给孩子们。

三、春节与圣诞节习俗的比较

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虽然是起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两种节日,但两个节日却有许多相似处。

首先两者在东、西方节日中,所占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都是各自节日中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在节日中,期盼同家人、亲友团圆相聚,与同事、同行共同祈望未来事业成功,甚至借节日而过得更加休闲、放松,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都是一年中全家人最激动的时刻。

其次,节日气氛的高潮都是在节日前夕,即年三十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和平安夜午夜前后。在中国,一进入腊月即有新年的味道,经过年前的打扫房屋,贴上新春联,终于迎来了除夕——团圆之夜;在西方,11月份圣诞的气氛就开始了,人人都在选购馈赠亲友的圣诞礼物、圣诞大餐的材料和五彩缤纷的糖果,期待着平安夜的到来。

最后,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也有许多相似处。除夕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守岁、看电视和互相祝愿,而在西方平安夜全家也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看电视、许愿,都期盼着吉祥一年的到来;中国的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西方大人也要给小孩礼物;中国要相互拜年送给朋友礼品,而西方国家也要互赠圣诞卡表达祝福;西方国家在圣诞节时做甜食布丁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包饺子一样,搅动圣诞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一年中万事如意,摆饺子时也要一圈一圈的摆,表示来年一年圆满。中西方节日文化各自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渊源。通过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习俗的比较,我们发现了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它们之间存在共性,这能使学习彼此语言的人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两国文化。

四、春节和圣诞节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和智能结晶,传承着民族的情感与记忆。而春节正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最高代表。古人把春节定在正月初一象征着日月、天地的新开端,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的哲学观念。新年第一件事是放鞭炮,放鞭炮象征着新时间的开始。春节也是人类文化生活开端的象征,祭神、祭祖、拜年是对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春节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征,象征着未来的生活就像节日一样幸福美满!尽管在漫长的岁月中,

过年的文化内涵会有所变迁,但其原始的含意却定格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中。过年期间的祭祀活动、禁忌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并不是一般的迷信活动,它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真实的情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春联”也是春节文化内涵的重要表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的内容会不断地得到翻新,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对社会、对生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人们对自身、对社会的深切的关怀??这些都是生活的艺术。能够体验春节、品味春节,是一种人生境界。总之,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色彩,是人本主义的张扬;而西方的节日则充满了宗教的神圣与庄严。

五、结语

节日承载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节日绝对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但是同样作为重要的节日,它们又具有极为类似的社会功能。这两种节日在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被接受程度是不同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对于像圣诞节这样的外来节日我们不能排斥,而对于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更应该保护,而且应该在合理改造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篇三:暑期实践一千字

为期五天的暑期实践结束了,总体来说我们所做的任何付出是值得的。

我们本次暑期实践的主题是“抗战老兵”,它十分契合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大主题。周至、商洛以及西安市区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这几天的主要内容是探望采访商洛、周至抗战老兵,关于抗战老兵调查问卷,烈士陵园扫墓等等。

采访的那些抗战老兵在退伍之后,回到家乡,依旧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纵使而今生活清贫,身为一个战士应有的责任依旧洋溢在他的心中。尊重老兵,就是尊重一段历史。我们进行问卷调查,虽然遭受了拒绝,流下了汗水,但我们知道社会上还是有一些人是关注抗战老兵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关爱着这些抗战英雄们,当我们中华民族遭遇灭亡之时,是他们保卫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现在的所有,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虽然在全民抗战的时代,他们只是做了很普通的事,只是保卫自己的国家,但对于我们后人来说,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最后一日,我们前往西安烈士陵园,在那一片草地中,便是烈士的栖息之地。看到一块墓碑,上面斑驳纵横,守墓人热心的向我们介绍,原来在此地长眠的竟是曾经与孙中山共同创办兴中会的四十四个司令之一的张凤翙,多少功名利禄不过过眼烟云,能被人民铭记的,只有那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战士。临近中午,离开了这片土地,心中的情怀却久久无法平静,都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而今我们幸福的生活,不知是多少革命先烈为血肉之躯筑成。而今,我们唯有好好尊重那些在世的老兵。

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暑期社会实践,我收获了许多。虽然我们曾经经历高温,曾经遇到始料未及的问题,但是我始终相信,为了更好地完成署实计划,我们的奔波劳累,我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任务完
一千字春节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85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