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国乐器了解论文3000字

时间:2016-11-30 09:13: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传统乐器赏析

非笔试类课程评分表

浅谈古筝

一.简介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摘自百度文库)

二.自述

因为从小几乎没接触过音乐,所以自我感觉是音乐白痴。甚至在上这门课之前,我都不知道中国传统乐器有哪些,而本身对乐器认识的也不多。而通过学习了这门课,却在无形中受到了熏陶,莫名的对中国古人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即便如此,对于乐器却没有很大的兴趣,只些许觉着它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而我,是无法了解其奇妙的发音缘由的。不过,却在看中国古装剧的时候,对古筝爱得甚是痴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无缘由的,总觉得它的声音能拨动人的心弦。觉得古筝是中国古传统乐器的代表,它像中国古人一样淳朴、斯文、优雅。猜想:或许,什么样的名族就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乐器吧。每次看到电视剧里放的弹古筝的阶段,就特别兴奋,然后想着自己也能那么厉害,弹出动人的曲子。 记得有人跟我说过:艺术是一种神奇的美。而这次的选修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艺术大的魅力。还记得老师在讲古筝这节课的时候,我听得特别认真,生怕就错过一点,虽然对于音律我不懂,但是我还是听得很仔细。我不需要懂得它的音律,但我能被里面所抒发的情感而激动,让我干渴的心在那一刻得到了灌溉。现在想起甚是后悔,后悔在小时候没有去学习,没有机会去接触这高雅的技术。。对于古筝的热爱,在于它对于世间万物的了解,个中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举首望孤星,低头抚古琴,高山流水吟不尽,空谷觅知音,秋风秋水此登临,秋月秋霜一寸心,世间只有真情在,除却巫山不是云,为有知己万里行,山水苍茫洗胸襟,一曲情思随风去,归来化做断弦琴。”记得一位朋友曾对我说过:“千古知音最难觅,一生有一知己足矣!”是的,可高山依旧,流水长逝,茫茫人

海,知音难觅。我想,当我们年华已逝,青春不再,那时,一知己,一古筝,一杯茶,一幅景,足矣。

三.总结

音乐是美的,“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每个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不一样,而每个人在每个时刻听的感触也不一样,这就是音乐最神奇的地方。你快乐,音乐也随之快乐;你悲伤,音乐也随之悲伤,音乐就仿佛是被赋予了灵魂,总是能任何时刻任何地方表达出你的情感,总是对你不离不弃,一直抚慰着你。

篇二:民族乐器欣赏论文

2012-12-16

摘要:

经过上这门课程,我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关于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知识,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此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各族人民通过其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具有各种不同民族特色或地域风情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的乐器。我国就有很多的乐器,如鼓、古筝、琵琶、县鼓、钟、

南、钲、磬、缶、铃、陶铃、雅等。这里我主要谈谈对古筝的认识。 关键词:欣赏、筝、

一、筝的概述

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各地区的传统筝曲全国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江浙、闽南广东梅县与潮汕等地。筝,又称古筝、秦筝,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古筝因其发音宏亮 ,音质纯净 ,音色丰富而优美 ,技艺性很强 ,具有特殊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古筝图

二、筝的结构

筝是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 筝的弦也有很多种,最早以二十五弦为最多,唐宋时候又十三弦,后来又有了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现在以二十一弦作为常用的规格。

三、筝的演奏形式

筝的演奏的形式有很多样,而且筝常用的演奏方式是独奏、重奏和乐器合奏。对于我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独奏筝和乐器合奏。我最喜欢的古筝曲就是《梅花三弄》和《高山流水》。当然《渔舟唱晚》也是很好的,《渔舟唱晚》是古筝和高胡二重奏。

四、筝的流派

筝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地域不同,所以分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古筝的流派也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是六派流,有人说是八派流,还有人说是九派流。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五派:河南筝派、 山东筝派、 潮州筝派、

客家筝派、 浙江筝派这五派的存在。

五、古筝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从古筝鉴赏的角度看,对一首古筝作品的把握首先要依赖听觉,没有听觉体验就没有音乐鉴赏。古筝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是以广大古筝鉴赏者为对象的,古筝鉴赏者是古筝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直接目的。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鉴赏者的聆听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古筝音乐的美首先为人的听觉所拥有,音响感知是鉴赏音乐的基础。

古筝音乐鉴赏还要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如果鉴赏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古筝音乐的形式美感,期待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这就需要在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上下点功夫。

意境,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营造的意象之境界,是艺术家经敏感的心灵感受到的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的艺术再现。对于鉴赏者来说,意境不能直接获得,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而得到。不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由于有诉诸视觉形象、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供鉴赏,所以,鉴赏者往往可以透过作品的具体内容较快感受到意境、内涵。但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音响组合,这就需要鉴赏者调动丰富的听觉联想,培养“音乐耳朵”。在首先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后,进而进入音乐营造的意境,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

而这单靠勤学苦练还不够,更需要深刻体验、领会乐曲的内涵,在弹奏、练习中不断探索、试验,将某首乐曲所适合的音色、力度等拿捏好。在习奏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加入鉴赏的环节。鉴赏是人们欣赏事物的高层阶段,其中存在着鉴别、对比的环节。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审美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个人的弹奏水平、感觉与个人鉴赏的能力有很大关联。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

直接影响着他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以及表现的到位与否。鉴赏能力高,往往对乐曲的演奏、演绎更生动贴切。

六、鉴赏古筝名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

学习古筝不能仅仅局限于古筝这一门乐器的弹奏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耳朵的训练和乐感的培养。由此我们需要注意多欣赏优秀的古筝名曲,或者名家名曲。通过欣赏名家的演奏,可以反观自身演奏方面的一些问题,最终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感受力。学习者可以通过鉴赏过程,培养了对音乐艺术鉴赏力,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可以让我们能够较完全地感受到筝乐之美,培养一双具有高度审美意识的耳朵。

鉴赏是不能盲目的选择作品的,每个演奏家都有自己所擅长于表现的一类乐曲,每个古筝流派也都有自己的一些代表人物,我们用来鉴赏和学习的也往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优秀的作品。

如:《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叠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高山流水》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沉,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雪山春晓》主旋律优美,有着藏族风情。

《东海渔歌》 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总之,在古筝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音乐素养,同时注重通过古筝名曲鉴赏陶冶情操,构建和谐、快乐、健康的学习氛围,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教育需求。这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七、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

乐的意义所在。它可以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培养我们的音乐素养,多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

篇三:中外乐器论文

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风格可谓迥异。西方音乐听起来感觉复杂、密集、重叠、犹如华丽织锦;中国民乐听起来感觉单纯、疏朗、绵延,犹如行云流水。本文即对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各自的风格特征和成因进行探究。

一、 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体现在复调、和谐和和声三个方面。

(1)复调

所谓复调音乐,就是由两个以上各自独立而又有内在规律的旋律声部同时并行的音乐,与中国民乐以线条状为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就像盖被子一样,一层一层往上叠加,因而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高级的复调音乐可发展到九条旋律同时并行,交相辉映。正因为此,西方的音乐往往规模宏大壮观。

(2)和谐

西方音乐的很多作品在乐句和旋律上讲究对称性,在曲体上讲究规整性。旋律和伴奏分工清楚,各司其职,因而此类音乐作品整体给人以强烈的和谐感,音乐抒情性很强,能够引起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与中国民乐的和谐美有神奇的相同之处。

(3)和声

和声是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和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和声的运用填补了乐曲的空白,使得整个乐章饱满丰富,更具表现力。这与中国民乐通过联想而达到的一种意境,通过音乐中的空白和休止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很大区别。西方音乐还融入了浪漫派所特有的丰富的半音旋律,使得音乐风格非常鲜明,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通过大量运用全音音阶、东方的五声音阶和平行五八度,同时加入丰富饱满的和声来营造一种气氛,使听众升华到一种虚幻的意境之中。这与中国民乐追求意境美的做法也有同工异曲之妙。

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音响效果,在音乐创作中,通过和声的运用及多层乐曲并行的思维来构成音乐的框架,表现一种哲理,使得音乐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特征。它利用音乐本体中的逻辑来贯穿组织音乐,使音乐内部充满张力,表现的思想和刻画的艺术形象都极为深刻,因此易于产生大型作品。

二、 中国民乐的风格特征

中国民乐的风格特征体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

中国民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 属单音音乐体系, 特别注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音高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它的音并不是演唱或演奏之后使其作直线的任意消失,而是当音发出后,将其进行适当的修饰, 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韵味。 如民歌、 戏曲、 器乐曲中的滑音、 倚音等各种装饰音,在乐器演奏中的吟、 揉、 推拉等技法,它产生于本位音与稍低或稍高音迅速交替而产生的波动式的音效, 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演奏手法, 使音呈现波浪式的弯曲,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使得乐曲韵味十足。音乐的旋律多以五声调式,在旋律的定向上,比较自然流畅,在多数的拖音或长音上都不是一种音高,而通常经过加花、变奏等手法来美化旋律,使得旋律进行中动静结合、以静带动或以动带静,使音乐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优美。

2(2)和谐

中国古老的乐书——《乐记》中记载: “乐者, 天地之和也” 。 中国民

乐千百年来植根于民族的土壤,始终保持着 天地之灵性和自然地域之神性。因此众多的中国民乐作品,多运用前奏、变奏、 启承转合、再现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百转千回、内敛忍耐,因而和谐美也就成为我国音乐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另外由阴阳、刚柔构成的整体动态平衡,也使人获得一种宁静超脱的心理并产生意境幽美的感受。在音乐艺术表演中,演奏者要达到“内与外” 有机统一的情感体验,音乐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3)意境

中国民乐不是直接描摹表现对象的实体,而是通过演奏者的技术、修养,以及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现意境,这就体现出虚与实。中国民乐包含着某种音响之外的内容,既有实在的音响效果,又有演奏者自身对音乐的感悟,听众要通过想像而达到乐曲描绘的境界。通过音乐中的空白、休止等间歇时间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把人引领到飘渺悠远的想象空间。

中国民乐的文化传播中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成为民族音乐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观条件。无论是创作、演唱、演奏、还是欣赏,在经过“悟道” 而对本质的把握后,才能达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中国民乐的风格特点与国画、 书法等中国艺术一样,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写意” 风格, 充满感情的流露, 往往用虚拟、 含蓄的手法来表现对象,更注重“神似” 。擅长以点代面,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乐曲内容。整体感觉虽不像西方管弦乐那样饱满厚重,立体感强,但却给人以绵延无尽的想像空间。 三、 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风格不同的原因

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风格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缘于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

与西方文化之追求知识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生命。中国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所谓以生命为本,就是指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生命的安乐与长久当然首先体现在肉体与感官上面,所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西方那种以灵魂蔑视肉体,以理性禁锢感性。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为本体,是把理性融人感性,把灵魂归为肉体。中国文化中有一股强烈的身体化倾向。所谓身体化,就是将整个生活的意向都导向身的需要与满足。老子说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就包括了这个意思。

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风格迥异但各有千秋。时代的发展使中西音乐相互借鉴和融合成为一种必然。保留中国民乐之精华,取西方音乐之长补我之所短,中国民乐才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孙继楠,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西方音乐》,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刘经树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钱亦平、王丹丹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西方音乐中的文明》,(美)保罗·亨利·朗,顾连李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乐器了解论文3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80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