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社会现象毕业论文4000字

时间:2016-11-30 09:12:0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论文4000字

浅议大学毕业生就业劳动权益的保障

谭娇玲 徐爱萍

(广东金融学院公共事业法律系 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权益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从政府、企业、高校、大学毕业生等多个主体上开展工作,切实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权益,净化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权益维护

本文系广东金融学院2010年度大学生创新实践资助项目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

动权益保障”(项目编号:CX2010006)(指导老师:张柏良)

大学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日益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调查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进行

维度分类,构建出一级和二级指标体系,形成文本后,通过实地发送的方式来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的具体态势。本节从方法和对象、数据的分析以及调查结果三个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的调查问卷进行说明和梳理,并试图找出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劳动权益的方法。

(一)方法与对象

1、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采用选择答案法对广州市

的大学毕业生直接进行调查。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客观、科学。

2.对象。本次调查的范围是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大

学城,共发放500 份调查问卷,每个学校的份额根据其规模的大小来确定,其中,大学城区200 份,暨南大学100份,华南农业大学100 份,广东金融学院100份,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8 份。

(二)数据分析

本部分内容根据调查问卷中不同指标体系题目的划分,对毕业生就业权益

保障进行分析。

1. 一级指标题目的数据分析。本研究的一级指标题目是调查毕业生

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是否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或就业陷阱,其目的是考察当前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害的程度。

表1 大学毕业生毕业生有无遭受过不公平待遇或就业陷阱的比例

从表1可以看出88.51%的大学毕业生均受过不平等待遇或就业陷阱。

2.二级指标题目的数据分析。本研究的二级指标题目是调查毕业生在就业

过程中是否对《劳动法》有所认识,其目的是考察当前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现状。

表2 大学毕业生对《劳动法》的认识程度

从表2 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6.60%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很了解《劳动法》,

78.09%的大学毕业生只对《劳动法》有个大概的了解,还有15.31%的大学毕业生对《劳动法》几乎没有认识。由此可知大部分大学生都知道《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规范能保护自身劳动权益。但大多数人不清楚两部法律对此的具体规定以及不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3.三级指标题目的数据分析。本研究的三级指标题目是调查毕业生在就业

过程中若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能够通过相关渠道保护自己的就业权益,其目的是考察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维权意识。

表3 大学毕业生如何面对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心态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3.58%的大学毕业生完全没有想过合法权益受损害

时该怎么办,60.10%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如何维权,13.8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只有22.45%的大学毕业生有应对之策。由此可以反映出大部分人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如何救济。

(三)调查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目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侵犯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现象较普遍、就业权益保护意识薄弱、对相关法律知识不了解。

1、企业侵犯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现象较普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切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在对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上,更多的向用人单位倾斜,放松对劳动关系的监管,从而导致劳动者,特别是没有一定社会经历的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存在试用期滥用;试用期间,工资水平低于正式员工的80% ;用人单位设置就业陷阱,如收取各种名目的培训费;健康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不同程度的侵犯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现象。

2、就业权益保护意识薄弱。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虽然知道自己在就业过

程中的就业权益应受到保障,但这种认识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发展,也就是说他们只知道自己在就业过程中享有权利,但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这种权利去保护自己的就业权益。

3、相关法律知识薄弱。根据调查显示,近70%的大学毕业生对《劳动

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劳动就业的相关规定不够了解,更有15%的大学毕业生对此一点都不了解,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很了解法律法规对于劳动就业的相关规定。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归因

分析

以上的调查分析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因素

1、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还在初级阶段,有关劳动、就业的立法不完善,政府执法水平不高,大量的违法企业没有受到相应惩罚,主要表现为:违法行为的究责率过低,对违法企业的追偿或惩罚不够。违法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如果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违法企业加大惩罚力度,违法行为的经济成本上升,那么,企业也就相应地减少违法行为。

2、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足。大学毕业生的法律意识与其所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应当对大学毕业生进行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培训。据调查,美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从高中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家近年来才开始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就业指导培训课,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

此外,在校园招聘中,校方对招聘企业没有严格的要求,导致进入校园招聘的企业良莠不齐。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网络招聘和校园招聘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最主要的两个途径,作为连接大学毕业生跟用人单位的桥梁,高校应该对校园招聘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为毕业生把好第一道关。

(二)自身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在大学毕业生中有两类群体:一是有法律意识但怠于维权的人,二是没有法律意识且不懂得维权的人。前者是因为现在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更有很大部分是来自农村。他们大学毕业后经济负担重,除了要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如还助学贷款,自力更生;还要赡养父母。所以他们只求快速就业以解决目前窘境,无心花时间在艰辛且成本高的维权之路上。后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不足。根据采访了解到,大部分高校仅在大三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每星期一个课时,授课内容有限、课程质量不高,导致毕业生对择业与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根本不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择业与就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使得自己的就业权益保护意识十分薄弱,一旦出现问题不清楚如何保护自己的就业权益。

三、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的有效路径

1、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中有关就业权益保护的规定进一步加以完善,尤其是要制定与相应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增强已有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其次要求国家尽早制定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的专门法律法规,如《大学生权益法》《反劳动就业歧视法》来明确毕业生的权益及义务,规范和监管用人单位的用人情况,让毕业生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有法可依。“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通过积极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非法行为的治理,遏制和打击就业市场上侵害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现象。”

2、各省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官方网站开一个专栏,建立企业用人信用评级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为依法处理劳动争议,负责劳动监察工作的政府部门,有责任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就业权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根据调查了解,各高校的招就处都会通过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表了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仅仅只是了解其就业与否而并未关注其的就业权益,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笔者认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可通过各高校已有的跟踪调查表收集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笔者主张在跟踪调查表中设置是否题,因为是否题便于被调查者回答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统计分析,如:试用期间,工资水平低于正式员工的80%;面试时,承诺签劳动合同;正式录取后,改签劳务派遣合同;用人单位设置就业陷阱,如收取各种名目的培训费;你在就业过程中曾遭遇过健康歧视;试用期过长;违约金过高等一系列问题。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根据回收的跟踪调查表进行统计,总结跟踪调查表中选择“否”的个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可以根据实地情况设定一个标准。举例说明:假设在跟踪调查表中选择“否”的个数超过50%,则评为差级,小于10%,则评为中级,小于5%,则评为良级,“否”的个数为零,则评为优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将最终结果在其官网公开,供大学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查询。该评级每年更新两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

3、高校完善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设计并实施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应从新生抓起。首先,在大学生刚入学之际,进行职业规划、心理素质测试等工作,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四年的学习计划及职业规划。其次,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维权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对大三大四的学生“组织开展就业指

篇二:毛概4000字论文

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前景

[摘要]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怎样过度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基于这些相似性,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以被视为一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回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能够提炼出我国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基本规律,从而认清当前改革的战略定位、关键对象、成功保证和持续趋势等决定其前景的基本要素。

随着我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得知,我们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根据这一精神,近年我国在分配领域逐渐加大了改革力度。2010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列为年度工作任务之一,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改革思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在醒目位置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呼之欲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是一次单纯的生产关系调整,而是具有明确政治承诺和强烈民生关怀的社会关系重构,其实质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部分改良,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产生正向反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在新中国历史上,曾有一次规模空前的生产关系变革——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与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回顾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反思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将有助于透视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景。 社会主义改造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早已成为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图景,虽经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这场社会变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依然强劲。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所遗存的问题,是新时期全面改革的出发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发展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

促进社会基本矛盾朝相适应的方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生产关系只有与生产力紧密联动、并保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形态,其自身才能保持存在的合法性。经过改造的生产关系,只有被实践证明比以往更加促进生产力发展,这种变革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同步。实践表明,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规律、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动发展这一正确思路,我国在生产关系层面大刀阔斧的变革,确确实实为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

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二)重视改造过程的渐进性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我国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改革的实质是重新确立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利益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中心话题,因为利益是人类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关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相应的,任何社会成员对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通常都表现得敏感而保守,这是一种异常顽固的社会心理。因此,调整社会利益格局最稳妥的方法是“以利制利”,通过提高公众的改革预期来凝聚共识、减少阻力,这就要求充分尊重改革的阶段性和长期性。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跨度,最初估计“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在具体改革方案上,根据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三套从初级到高级的过渡方案。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策略,“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等词语成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醒目用语,这是充分尊重改革规律、充分估计改革难度的理性态度。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决策层对改革形势的估计判断不一致,导致经济改革掺杂了过多政治因素。“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

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实践证明,对于关系亿万人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急于求成的心态、快刀斩乱麻式的方法,其后果往往有悖于改革的初衷,所以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行动规划。

(三)坚持和平的改造方式

社会革命的终极目的是重塑利益格局,而利益调整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革命。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为了使这场改革助推社会进步而不致瓦解革命成果,“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无论农民、手工业者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都面临生产资料所有权变更的事实。即便失去现有财产意味着长远更丰厚的收益,也不可避免地引起心理震动并滋生抵触情绪。化解改革阻力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温和疏导消除误解,让统一战线等革命法宝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作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要动摇农民对土地、牲畜的深厚私有观念和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的习惯,自然会引起相当大的抵触。党和政府坚持和平方法和自愿原则,用事实证明,农业合作化可以使占农村人口多数的贫农和下中农得到利益,至少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对合作化是拥护或比较拥护的。较富裕的农民面对大势所趋,也可以拥护或随大流。手工业者的改造情况与农民基本相同。 鉴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对其进行改造更要遵循和平路线。资本主义工商业约占当时我国经济总量的6.9%,虽然绝对量不大,但主要分布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属于较

优质的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后,愿意留在祖国大陆的资产阶级人士基本是革命同盟者,他们拥有广泛的海外关系,是特定时代下西方了解中国的特殊窗口。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成员提供了良好的改革预期,因而获得普遍拥护。作为积极接受改造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曾说:“单从个人物质生活来看,社会主义对我们中国的资本家来说没有什么值得可怕的,相反还值得羡慕。”“谁都认识到只有实行社会主义,走人人富裕的道路,中国才能够强盛繁荣。??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推进将成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和成功保障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使我国的经济基础产生局部而显著的变化,上层建筑也会相形而动,特别是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动力来源的政治上层建筑,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

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非常复杂。回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首先,经济基础的变革较多地借助了政治上层建筑的力量才得以启动,随后,经济基础变革完成,迅速对政治上层建筑产生影响。1957年掀起的“批判右倾机会主义”运动,1958年“大跃进”运动对八大正确路线的偏离,都表明经济基础的变动对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以及人为地、忽视规律地拒斥这种客观作用,会产生何等严重的后果。

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具备互施积极、消极双重作用的能力。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不能回避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一方面,从我国利益格

篇三:大学生毕业论文失范现象的探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 学士学位论文失范探究 项目类别 普通立项

指导老师主 持 人 杨雪茹参 与 人 黄丹郎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制

学士学位论文失范探究

内容提要 :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

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但是现在大学生几乎都将毕业论文视为一项任务,草草完成就好。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探究毕业论文失范背后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现在毕业论文失范现象的概述。第二部分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实证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日常观察和个别访谈,探究论文失范的原因。第三部分通过各种资料及咨询探究解决大学生毕业论文失范现象的方法。

关键词:毕业论文失范 学术 优秀论文

一 毕业论文失范概述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被认为是“一次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作业机会。”

然而,理论上有
社会现象毕业论文4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79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