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读孔子有感2000字

时间:2016-11-30 09:11: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孔子观后感 2000+

礼乐仁和的理想

——电影《孔子》观后感

一百六十余年前,德国正义者同盟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那是两个人毕生理想的实现,这也是古老中国一位老者的理想,一个礼乐仁和的理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一个追寻理想的赶路人。这是我于这位老者的介绍。我冠于夫子的这三个誉号并非他的本质,孔夫子生来并不是伟人,只不过他用毕生精力去实现他的理想,仅此而已。后代圣君明主们惠孔的恩泽,以至于“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称谓,都不过是帮助夫子修些边幅罢了。

礼乐,是中华物质文明的鼻祖;仁和,是中华精神文明的先声。礼乐仁和,昭示着中华文明的诞生。 周公的作为不只在于他会解梦、告诉你今天该结婚还是该盖房子。他创造了周礼。中国在清朝消逝以前贵为礼仪之邦,正是来由于此。炎黄子孙要懂得尊长护幼,又要知道见了上司不能捏他的脸蛋、去朋友家不要顺走人家的二锅头,这就是“礼”。它修筑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大道,我们的发展,是不能失去礼法的。这也是我们真正的行为规范。

周公又是东方管弦的发明人。这是一支独立的音乐起源。偏盛于渤海之滨的《韶乐》,是它优秀的代表作。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心里残留的宫商角羽,像盘旋在家里的梁柱上,怎么也挥不去,在耳边一遍一遍的播放。中国人自己的文艺诞生于此,“乐”是我们的荣光、代表着炎黄的奋起。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欧罗巴和亚美利加的人们崇尚人性本恶,所以他们有阴森的教堂和严谨的条条框框。而我们看着喜洋洋的婴儿,天生就携来一股喜气。“人之初,性本善”的声音诉说着中国人淳朴与善良的本性。不同于西方教堂的黑白墨绿,玉皇庙和女娲祠从来都是亮彤彤的大红一片。“和”是我们的追求,中国人以为孩子是天真的、是和谐的,所以和、合两位神祗才有了

城隍庙里孩童的化身。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一生旨在“仁”。这是中国自己的价值与追求,即要以人性的伟大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也是古老东方朴素唯物主义先哲们共同的认知。当然,荀子除外。

礼乐仁和。孔夫子是要告诉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感受她;中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要去信奉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为大同。(《礼记·礼运》)孔夫子善良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三千年后,西方哲人冠以礼乐仁和另一个名字——共产主义。

这就是孔夫子的路,我们在走,且一直要走下去。

孔子编篡了“六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的校名欣耀一代代莘莘学子,《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总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记载着为人的道理和东方礼法的原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是东方人心灵的精髓;《乐经》已失传,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味仍然激励着人们的探索;《春秋》是第一部史书,给了史学界东周前期的另一个名字。宋代的朱熹又取下部分《礼记》的精华,并以孔孟之良言,增辟“四书”,即《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可见,“四书五经”饱含古老的东方哲学,拥有我们取而无尽的道理。孔夫子整理出了中华文明几乎各个方面的范本,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所以我说,孔子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又铺出了一条礼乐仁和的道路,让我们永远走下去,所以我说,他是一个追寻理想的赶路人。

如果有人怯于礼乐仁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怀疑礼乐仁和的可行性,那他一定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理想,本就不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但正是由于理想的存在,炎黄子孙才得以一代一代发展下去。三千年前,鲁定公阻止孔子的礼乐仁和,孔子遂去鲁而游天下,才得以光普寰宇,万古皆歌。世界上才会有数以百计的孔庙,明神宗才会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康熙帝才会题写孔庙里“万世师表”的匾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理想之路,贵于坚持。而老子虽为孔子之师,却不相信礼乐仁和的未来,只是

一味“放下”,所以他的“无为”才终于没有被历史接受。孔子的理想、孔子的精神,是我们的财富,最先读懂孔子的,是司马迁,所以《史记》里的孔子才得以与陈胜齐平、与张良并起,登入《孔子世家》。

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也有一个理想。而先哲们已经指明了方向。他们的思想古老,却绝不落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礼记·大学》)这是三千年前提倡改革的声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是世界最早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儒家之学观诸今,仍旧可兆三千年!吾辈当颂礼乐仁和之良德,为万世开太平!

为了理想,孔子选择了礼乐仁和;同是为了理想,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大传》中激励我们: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见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为了礼乐仁和的理想!

(2092字)

篇二:论语译注读后感20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子!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

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希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希望通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通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达到,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可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达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接着修行,因为你知道现在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达到,而你,连孔子还没有达到。那么儒家可以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以乱理解的。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过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篇三:读 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2000字)

读《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最近,我读了《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他们中有许多人出自贫寒的家庭,有的还在幼年时失去了父母,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为了生计,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曾做过吹鼓手,帮人管理过账目,甚至还帮人放养过牲畜。安徒生11岁时就独自一个人去了首都哥本哈根谋生,小小年纪受尽了侮辱和虐待,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不曾磨灭过他们的远大志向。逆境之中,他们一直发奋读书,从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孔子为后人留下了文献巨作《论语》,安徒生为全世界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个难忘的经典童话故事。年幼的李白从老婆婆讲述的“铁杵成针”中,悟出“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从此以后博览群书,最终成为一代诗仙。

读完《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名人不仅作品好,而且人格、品德、心灵更美好! 。这些科学家的伟大事迹 ,让我明白只有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才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

《中外名人故事》中的名人都是靠着勤奋学习而成为名人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勤奋学习的态度, 这本书,不仅是名人们的史诗,还是一首首催人奋进的壮歌,伴着这歌声,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一定会意气风发,豪情万丈。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读孔子有感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79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