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水煮物理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6-11-29 10:36: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水煮物理

水煮物理

之一:物理是谁他妈生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俗话说:“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凡物都有个妈;无论是鸡生出了蛋,还是蛋孵出了鸡,凡事总有个起源。于是《水煮物理》第一道工序,就是找妈妈。可是:“天上有无数颗星星,那颗最小的就是我,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在哪里生。 地上有无数个龙人,那个最小的就是我,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

知道我在哪里生。”要寻找物理他妈,就像小龙人找她娘一样地困难。 普遍的观点认为物理起源于哲学。因为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哲学家就开始思考物理问题了。但他们绝不是第一琢磨物理问题的人。因为早他们几百年在中国就有公开出版的《易经》。《易经》是一个搞占卜的迷信书,初看它和以科学为本的物理格格不入,但请您不要忘记《易经》里也诞生了最初人们的朴素唯物思想。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似乎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预示宇宙的起源——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而中国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等都是对天地起源的思考和探索。虽然神话终归是胡说八道,但毕竟这还是人类在动脑子的产物。或许神话传说就是物理的雏形。

(易经八卦)

这么看来,人类似乎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无时不刻在思考自然界的奥秘,在试图探索自然的起源和万事万物的规律。如果说物理就是人类对世间万物的理解的话,那么早在几百万年前,地球上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物理。可是,其实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也会点物理。要不,他们怎么学会用棍棍捕鱼呢?不过说到猩猩会物理,那谁都会怕你。最郁闷的要数达尔文同学,被人当猴耍,还要强颜欢笑。谁让他到处说咱们人和猴子是一个祖宗呢?

捕鱼) (猩猩

(古怪的达尔文猴子)

由此上溯到人类未诞生之前,那个真正的洪荒年代。你说,恐龙会懂物理么?《恐龙帝国》里的蜥蜴们会说话会搞科研,因为恐龙也有脑子,它就不会思考它要存在还是死亡的问题么?可是,单细胞生命研究物理么?不能否认也有这种可能性——因为我们人类习惯

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何以知道别的生命体怎么个思考法?

结论,世上本没有物理,自从有了生命,就琢磨为什么的东东多了,于是有了物理。——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物理定义的问题。不同的物理孩子,肯定有不同的物理他妈,所以,这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回过头来我们或许想知道物理这个名词究竟怎么来的?读者您或许可以通过Physics这个词汇的拉丁文形式去追根溯源。关于此问题,曹则贤老师在《物理》杂志咬文嚼字一栏目好像就已经简单讨论过。笔者外语能力有限,就此打住。我们还是来看看中文的物理是谁发明的吧!

诸位,若您周末有空请到北海琼岛一游,您就会发现物理的奥秘了。如下图,这可是乾隆爷的真迹哦!相信这个物理题字比任何一本中学课本上的题字都要好看一些。当然乾隆爷这个浪荡公子发明不了物理这个名词。根据《自然科学史》杂志上一篇题为《中国古代“物理”一词原由来与词义演变》的论文可知,中国古代“物理”一词实际上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不过那时“物理”的基本含义是泛指事理、道理、情理;通常是指万物之理,或称“大物理”,有时寓有自然规律之义。真正把“物理”当作物理来用,却是在翻译日文版《物理学》时候采用的,之前中文翻译的物理著作不叫物理,叫“格致”(格物致知也!)。在某些方面咱们还是不得不服鬼子的,比如日语翻译telephone的时候就用“电话”一词,非常形象简洁,所以中国人觉

篇二:水煮物理-苹果往事

[水煮物理]之:苹果往事

1,241 views, 所有文章, 作者: 罗会仟.

作者:罗会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万幸!砸中牛顿的是苹果而不是椰子)

“秋天到了,海南岛的苹果熟了。于是,有一天,‘吧嗒’掉了下来,砸到了我的头顶上??”不知读者您看到这句话是有没有感到怪异?如果有,恭喜您,您应该去学生物或者地理;如果没有,那也恭喜您,您适合去学物理。“海南岛的苹果熟了”这句话其实是我同学的“名言”,那是在一堂中学教学教法课上,她在试图讲解“赤道上的万有引力、重力和科里奥利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而情不自禁援引出了这么一段。没想到被评分老师来了顿臭骂:“

海南岛哪来的苹果?

这么教出来的孩子你放心我也不放心啊!”当然,这位同学的动机还是不错的,至少她告诉了我们: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而应该等于万有引力减去科里奥利力(维持跟地球一起自转的向心力)。可是,300多年前的牛顿认识不到这一点。因为万有引力也好,重力也罢,甚至“力”这个基本概念,在那时还没影儿呢!这一切的起源,还要从那个苹果的往事说起。

牛顿是幸运的,他没住在海南岛,要不砸中他的是椰子,不是苹果。要不就脑袋开花到亚里士多德那里报道去了。牛顿同样是幸运的,因为苹果落地没有意外(如下图),要不也是命归黄泉回老家了。牛顿也挺遗憾的,如果威廉·泰尔(英格兰民族英雄,以射苹果一事闻名)没被通缉的话,牛顿应该能更早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苹果落地的意外与遗憾)

牛顿也是聪明好学的,好学的同义词是死脑筋、一根筋。因为千万只苹果落

地了,砸到人脑袋的也不在少数,砸到一根筋的脑袋也同样少不了。可是,只有

牛顿一个人问了个“why”?为什么苹果要落地?为什么它不飞上天?苹果呀苹果,你可曾告诉我?就这样,牛顿左思右想,终于领悟到:苹果要落地,因为地球不让它跑到天上去。也即:地球对苹果存在某种吸引作用。这便是万有引力的雏形。然后牛顿把这个想法推广到了星球为什么围绕太阳转这个问题。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似乎合理的天衣无缝。可我要告诉您的是:牛顿同学纯粹在忽悠人!

(千万只,苹果落了下来,可唯有你,问了why)

(苹果呀苹果,你可曾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落地?)

(“我要把苹果抛到天上去,因为天上有云彩,它会喜欢我的苹果的。”) 实际上,苹果落地是重力作用。请各位翻一下中学课本,重力的定义是:“由于地球吸引而造成的相互作用力。”前面说过,重力不等于万有引力,因为地球本身在自转,万有引力还要分担一部分力来维持自转,否则你就被地球甩出十万八千里外了。所以,由苹果落地想到重力,那是很自然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那也是自然的。但是由重力想到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则有点不自然,人家火星也没成天往地球或者太阳上跑啊?凭啥说它也受到和地球表面物体所受的同样的力?实际上,如果没有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的先驱工作结论,牛顿则无法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作用,作用强度和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具体推导过程很简单,还劳烦您去看看课本。再次提醒一下大家,“力”这个概念的严格定义,是由牛顿本人创造的,这点在后面的《水煮物理》会涉及到。说牛顿是编造苹果落地的故事可能证据不多,不过我相信牛顿也只是在某次开会时候调侃了这么一下,没想到就被人传颂几百年了。还好人家牛顿一向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这点故事加上他什么煎手表之类的故事能让人们津津乐道就是他最大的满足。正如那位梦见蛇咬住自己尾巴而想出苯环结构的化学家一样,科学有时候也需要一点点润滑剂,要不只有公式就实在太枯燥了!

插一个小故事:说是某船长从冰岛装了几万吨大豆想要卖到南美洲去,可是经过赤道附近的时候发现无端少了几吨。找了全体船员来问,也没查出个究竟。等到了目的地才发现,丢失的大豆又“自动”回来了。这个故事就是“海南岛的苹果熟了”(最好说是椰子)典型案例——重力加速度在赤道最小、两极最大。我也一直怀疑这故事是中学老师编造来糊弄咱学识浅薄的学生的,因为即使重力加速度不同,大豆的称量出来的重量实际上还依赖于所用的秤,至于为什么,

明的读者您肯定能想到。故事终究只是故事,牛顿的“苹果砸在了俺头上”看似圆滑却难免有编造的劣迹,后来他说其实被苹果砸中是必然的,正如发现万有引力是必然的一样,这句话才比较靠谱。

(被苹果砸是必然的——牛顿如是说)

让我们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看看牛顿在下面睡午觉的苹果树。不用说,挺不起眼的,这小破树下面乘凉都困难,何况睡午觉。大概牛顿喜欢这颗小矮树吧,赋予点特殊意义也无可厚非。虽然说不到苹果树下坐坐哪来万有引力定律呢?可对于咱中国人民来说,某大学里即使有这样的苹果树,等上面有了苹果,也等不到秋天熟了,也早没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即便明知道牛顿是编的故事,咱也得感叹,这苹果往事,还是西方搞得好!

篇三:水煮物理-不是定律的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封面)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牛顿捂在自家被窝20年的?运动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公之于众。关于万有引力的故事前面已经讲过,本文将说说所谓的?三定律?之?定律?。

先来复习一下高中物理: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黑板上写道:静止物体总有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也即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均具有惯性,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但实际上这条定律依赖于一个问题:即力是什么?在你不知道何谓?力?的情况下,你何以知道不受?力?的作用?实际上,牛顿第一定律是在有?力?的定义前提下给出的?惯性?的定义。惯性就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特性,它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牛顿定律并没有明确给出质量的定义,但我们可以看出在牛顿力学里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即是惯性质量。这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除了惯性质量外还有个引力质量,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将是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的联系。这下好了,没有质量的定义也没有力的定义,惯性是啥?这可出大问题了!这还能叫做定律么?插一句话,惯性这个概念其实不是牛顿的发明,伽利略老同学早就在《两个世界的对话》中描述了惯性现象,牛顿只是?借?来用用。

牛顿不愧是牛顿,马上就想出了应对的招数,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这是一条描述运动物体状态的定律,即给加速度大小给出一个定量的描述。实际上,这也不是一个定律,从某种角度来看更像是对力的定义。F=ma这个公式本身就引起人们的联想,若写成m=F/a则更像是对质量的定义。同样回到了上述两个问题:力是什么?质量是什么?

(让我想一想,15米的高空,重力加速度为9.8m/s^2…这意味着…我将以每

小时60公里的速度掉入水池中!!)

力是什么?在甲骨文里,?力?字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可见,力是使?劲?使出来的。费力、省力、力气、力拔山兮气盖世……都是力也!力就是使物体运动(静止)的根本原因。力从哪里来?这是个深刻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物理》杂志里黄娆译,曹则贤校的《公式F=ma中的力从哪里来?》。鄙人学识有限,在此不做深刻讨论。读者只需知道,牛顿第二定律其实只是对力是什么做了个定义而已。

质量是什么?质量是对物质的量度?实际上,牛顿三定律里说的质量指的只是惯性的量度,即惯性质量。质量大小是人为规定的!谁告诉你一千克是多少了?难道两个鸡蛋的重力等于一牛就可以了?那达芬奇会怒火冲冲地说,鸡蛋和鸡蛋还不一样哩!其实一千克就是下面这个砝码的质量。它叫国际千克原器砝码,就是一千克的标准。惯性质量多大,就和它相比是多大就可以。也就是说,通过测量某物体和千克原器在相同的作用力下加速度之比就可以确定该物体的质量大小。

(国际千克原器砝码)

但是且慢!此质量不等于彼质量。别忘了还有牛顿的另一个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那里说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和其质量成正比,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儿又冒出个质量!事实上,我们一般叫其为引力质量,以区别于惯性质量。其实只要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

我们用天平或者杆秤或者弹簧秤测量得到的质量就是

引力质量,但我们在分析物体运动时却直接拿这个质量来用了。那么,惯性质量=引力质量?还是?牛顿力学中并没有区分它们,他也没有意识到F=ma和G=mg是两个物理实质并不相同的公式。那是因为早在牛顿之前就有了质量的概念,而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关于质量的定义,牛顿第二定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力的定义,至于牛顿第三定律其实是对力的一种约束条件规定。反正牛顿本人很清楚,只是让后人犯糊涂了。因为之后还有一个爱因斯坦同学,老喜欢骑在牛顿的头上欺负他,喃喃道:?引力其实是时空的弯曲引起的,质量是引起时空弯曲的根本原因。?显然,这里的质量指的是引力质量,并非是惯性的量度。小爱同学很生动地给了个比喻:?地球以重力吸引石头而对其惯性质量毫无所知.地球的‘召唤’力与引力质量有关,而石头所‘回答’的运动则与惯性质量有关.?可见,引力和惯性是物质不同的两种物理属性!这下确实麻烦了,其实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实质是不同的,虽然它们都在同一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出现了。

(牛顿 VS 爱因斯坦,还是 爱因斯坦 VS 牛顿?)


水煮物理读后感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72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