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周恩来五千字论文

时间:2016-11-29 09:37:4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周恩来论文

浅谈周邓之革命爱情

李正庭

【论文关键词】 周恩来 邓颖超 爱情 超越世俗

【摘要】周总理和邓颖超是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本文从爱情为切入点,一方面使我们了解周邓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是让我们学习周恩来的精神,让90后的年轻一代知道了什么是崇高的感情和真正的爱情。

岁月的洪流总是在不经意间激起记忆的波澜。不记得是在那里见过这样一句话:青春,就像一道飞驰向天

空的火花,绚烂夺目;它来时带来惊憾,去时却空留一声悲叹。十分喜爱这句话.⑵想必邓颖超也能感同身受吧。①“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12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38年了”。 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84岁高龄的邓颖超观花之后,满怀深情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三次讲述了她与周总理的爱情经历,表达了她对周总理的无限思念和对他们高尚、美好爱情生活的深切怀念。她说:“我们的爱情生活不是简单的,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彼此有什么隔阂。我们是根据我们的革命事业、我们的共同理想相爱的,以后又发现我们有许多相同的爱好,这也是我们生活协调、内容活跃的一个条件。”邓颖超的评价,进一步证实她与周总理的爱情是深长而永恒的,这种爱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时空,令人动容,给人以永久的启迪与教益。那么,周恩来和邓颖超是怎么相识,相知,而又相爱并结为终身伴侣的呢?

一 初次相识

1919年的盛夏,原本相隔数千里、年龄相差6岁的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天津的一次学生集会中不期而遇。

⑦那天,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念书,担任着女师女界爱国同志会讲演队队长和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的邓颖超在天津南开学校的礼堂里进行讲演。而此时,不久前刚从日本回国参加五四运动、担任着《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的周恩来正巧坐在礼堂的中间。邓颖超精彩的讲演打动了周恩来,这一天周恩来和邓颖超开始相识。

二 战友情深

1919年在他们相识之后,第二年周恩来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后,开始了与邓颖超的书信往

来。从共谈理想追求到互诉爱慕之意,经过近5年的感情碰撞,1925年8月,他们终于在广州喜结连理。“战友”这个词对于所有的人都不陌生,然而对于邓颖超来说,却有着非凡的含义。⑤邓颖超认为,她同周恩来首先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其次才是一个屋檐下的伴侣。无论是危险丛生的战争年代,还是曲折艰难的建设时期,她都是周恩来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同周恩来生死与共、福祸同当。就是在这“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的战火纷飞年代,他们经历了考验,让他们的生命增添了耀眼的光华,也让他们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和爱情。上世纪30年代初,邓颖超和周恩来同在上海工作。为了躲避特务的跟踪,她总是扮成普通的家庭主妇,提着菜篮子四处奔走,以寻找安全可靠的住地。凭着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她总结出了一套秘密工作的经验,以应付随时可能到来的灾难。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了旨在消灭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当时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正在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为了保证南方局成员的安全,中共中央希望他们撤离。但周恩来决定留下来进行斗争,邓颖超也表示决不离开。她说:“恩来,让我们一起挑起这副重担。”在危机四伏的日子里,邓颖超成了周恩来最得力的助手。她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将秘密党员的姓名、地址和重要文件的内容,都牢牢记在脑子里,以备急需。

1955年4月,邓颖超得知台湾特务机关正在策划一起爆炸案,准备乘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亚非

会议之机,谋害周恩来和代表团成员。她毅然提笔给周恩来写信,嘱咐他“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类进步崇高的事业,为了你能做更多的工作,你必须善于保卫你自己”。

⑦邓颖超十分珍惜和周恩来的战友之情,在1976年1月那个举国悲恸的日子里,人民为失去最敬爱的好

总理而心痛欲裂,邓颖超为失去好丈夫和好战友而哀伤,人们看见,在安放着周恩来同志遗体的下端和灵堂前骨灰盒的下端,放着一个“战友——小超哀献”的花圈。这扎满洁白鲜花的花圈,寄托着邓颖超同志多少哀思啊!

三 伴侣之爱

邓颖超是个很重感情的女性,作为周恩来忠诚的伴侣,她无怨无悔地践行着自己的职责。几十年来,每当她与周恩来分别两地之时,山间的红叶,田中的小花,盆中的水仙,庭院的海棠,都成了她寄托情思的信物,都会随着信件,伴着她的思念和嘱咐,飞过千山万水到达周恩来的手中。虽然他们忙于政务而无暇顾及自己的情感,但是也确实流传下来传世情书和经典瞬间,足以见证他们真挚的情感。1951年春天,邓颖超因病在杭州休养。西子湖风光虽好,亲人不在身边,不免惆怅寂寞。想念之情,何以表达?两地飞鸿传递了相互关爱的深情。⑥“鸾:(周恩来别名大鸾、伍豪等) 抵杭已一周,前数日阴雨绵绵,春寒袭人,不亚北国之寒;但其深度与江南景色,却与北地有别。前日放晴,春风和煦,已带来温暖,令人心情精神为之爽振。我们曾冒细雨拜岳庙,登孤山,山顶眺望,全湖在望,殊为大观。湖滨山岭,梅花盛开,红白相映,清香时来,美景良辰,易念远人。特寄上孤山之梅、竹、茶花、红叶各一,聊以寄意,供你遥领西湖春色也。钱江铁桥亦一大建筑,我们于放晴之晨,前往游览。桥分三层,下行舟,中行火车,上行人。桥旁有六合塔。沿桥而行,左右观览,钱江风景,至为壮丽。留此期间,当分别游览胜地。待北返,相见时,再细诉罢。 你赴天津之行如何?旧地重游,回味犹甘?良友欢晤,乐也何如?寄你浙地特产香榧一盒,望分饷友朋和女儿辈。我远在西子湖边,你应自知珍重。就寝时间之公约,实行得如何?念念。 纸短情长,就此打住。”即使是在生病期间,也不忘总理的身体。当然总理在闲暇之际,也不忘浪漫一下。“: 西子湖边飞来红叶,竟未能迅速回报,有负你的雅意。忙不能做借口,这次也并未忘怀,只是懒罪该打。你们行后,我并不觉得忙。只天津一日行,忙得不亦乐乎,熟人碰见不少。恰巧张伯苓先一日逝去,我曾去吊唁。他留了遗嘱。我在他的家属亲朋中,说了他的功罪。吊后偕黄敬等往南大、南中一游。下午,出席了两个干部会,讲话,并往述厂、愚如家与几个老同学一叙。晚间在黄敬家小聚,夜车回京。除此事可告外,其他在京三周生活照旧无变化,惟本周连看了三次电影,其中以《两家春》为最好,你过沪时可一看。南方来人及开文来电均说你病中调养得很好,颇慰。期满归来,海棠桃李均将盛装笑迎主人了。连日风大,不能郊游,我镇日在家。今日苏联大夫来检查,一切如恒。顺问朱、董、张、康等同志好。“④在这50多年中,他们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互敬”是说夫妻双方要互相敬重,不可越到后来越只看到对方的缺点。“互爱”是基础,夫妻双方不仅要珍视相互的爱,而且要不断创造爱情,使它日新月异。“互信”是夫妻双方要互相信任,不可心存猜忌。“互勉”就是要求夫妻双方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互相勉励,共同前进。如果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夫妻双方要互相体谅、安慰,即“互慰”,切不可互相指责、埋怨,伤了感情。如果有不同意见和争执,则要懂得让步,做到“互让”,避免无休止的争吵。对方做了错事,应该“互谅”,以宽容大度加以原谅。在共同生活中,还要做到“互助”,即彼此关心,互相帮助。

周恩来与邓颖超一生演绎这他们之间的战友,伴侣之情,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他们之间坚定的信念,我认为

他们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真正的懂得了什么是爱情。

我想说不定在那一天,在某个未知名的地方,他们是否会像前世约好的翩然邂逅,在中南海的西花厅,一

如童话般洋溢着浪漫与温馨。

我想也不知道在那个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开出的花朵,开出寂寞的,没有风的,地老天

荒的森林.........

我想会的!

参考文献:

① 电影《情归周恩来》

②《周恩来选集》 人名出版社1984年版

③《周恩来的卓越奉献》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④《周恩来与邓颖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⑤《周恩来的感情世界》 张全珍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⑥《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⑦《情谊与事业:在周恩来心中》廖心文,李静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 政管1001思想政治教育李正庭

学号:031004025

篇二:近现代史论文(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伟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他具有超凡的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融集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身,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宏博精深,吞吐日月。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他的去世使中华大地有了亿万人侍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当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写的一首五言诗《悼念周恩来总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许多人从心底发出以已之“灭”换周之“存”的愿望。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一斑。稍后,丙辰清明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不怕高压,不惧邪恶,甚至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哀悼之情,谱写出一幕幕悲壮的史诗剧。

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中,周恩来的人格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他在生前赢得人民广泛炽烈的爱戴,身后得到人民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渊博的学识,以及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品德高尚。他是我们党坚持党性的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典范,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党魂、国魂、民族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周恩来同志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这是对周恩来一生的公正评价。邓小平同志说:“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李先念同志说:“周恩来同志这种为共产主义理想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以至在国际人士中,树立了忠诚、亲切、勤奋、坚毅、无私、无畏的崇高形象??中国共产党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光荣,中国人民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自豪感。”谷牧同志说:“回首往事,在人民共和国初建的那四分之一多世纪里,能有这样一位好总理,不能不说是我们党的幸事!是年轻共和国的幸事!是全国人民的幸事!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全党的尊重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作为一个不谋任何私利,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奋斗了一生的好总理,他是垂名青史,彪炳千秋的!”屈武老先生说,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乃人生不朽之盛事,周恩来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另一位党外知名人士说,长期以来,一提起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周恩来的形象;如果不是因为有周恩来,我们实在没法原谅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

从周恩来逝世后世界的舆论反映来看,他的人格魅力影响所及是超越国界的。当年联合国决定为周恩来的去世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有成员国代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无一分钱私人存款?”反对的人无言以对,决定得以顺利通过。秘书长先生没有列举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是讲了周恩来身上属于道德品格范畴的几点表现,正是这些看来不那么惊天动地的操行美德征服了“世界”,促使联合国作出了“没有先例”的决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二十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恩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伊朗《德黑兰日报》发表文章说:“凡是同周(恩来)会晤过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无不为他的魅力、聪明、机智和精力所倾倒。”突尼斯一位朋友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任何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德新社专稿说:“甚至周(恩来)的敌人也不得不尊重他。” 的错误。周恩来的高尚人格令“高山行止,景行行止”,人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周恩来平生所作的大量政论著述,是他整个革命实践活动和革命理论活动的组成部分,也 是他外交活动和国务活动的组成部分。

他的政论,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视野,科学的态度,战略的眼光和外交的艺术,是时代前进和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是党和人民战斗历程的投影。他的政论,旗帜鲜明,论证严谨,说理透彻,见解精辟,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激切而不失委

婉,庄重而不失机智,情理并重、气豪辞雄,有振衰立懦之力,格调高逸、雍容平和,有泱泱大国之风,是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科学分析的典范,也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 性相结合的典范。他的政论,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文献,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科学特别是战略与策略的教科书,也是我们学习文章写作的好读本。

我敬仰周恩来伟大的人格,敬仰他的鞠躬尽瘁,陶醉于他迷人的外交风度,折服于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风范,也景仰他高超的政治艺术。他是一位真正的儒帅和艺术家。 周恩来生前是人,死后却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神。真正的神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供万世顶礼膜拜的偶像,相反,真正的神是永远活在人民心间的。周恩来总理的一笑一颦仿佛都是东方永恒的魅力,凝结着东方人的完美。

周恩来,人民的好总理,中国的骄傲,世界的伟人!

篇三:周恩来论文

学 术 论 文

一代伟人已逝去,魅力却依然

绽放

系别: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学业生名姓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名: 王思哲

学号: 100112113

指导 教师:

完成日期 2014 年 7 月1 日

一代伟人已逝去,魅力却依然绽放

摘要:纵观周恩来的一生,生活的每个阶段:少年生活,求学经历,政治生涯,婚姻生活,他都无不在散发着特殊的魅力——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品质、卓越的才能,这种魅力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从一开始培养到渐渐地积淀再到最后的炉火纯青,终究造就了周恩来的辉煌人生。在周恩来的为人处世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之处,把握住周恩来绽放出来的魅力,用它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完成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一代伟人周恩来虽已永远离我们远去,可是他的魅力却依然绽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

关键字:周恩来;邓颖超;童年;求学;政治生涯。

无论是回想起那些曾经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伟人,还是看到当今为中国富强而努力的伟大人物,他们身上处处散发着特殊的魅力,即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品质、卓越的才能,而这魅力的形成并不是天生而来的,是时代、背景、环境和性格、人格、品质等的影响促使他们的这魅力自然而然地产生。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时势,类似的争论连绵不绝,这种争论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可是若能从那些在每一个时代中奋斗贡献的伟人身上寻找出他们的魅力所在,这将是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对于时势与英雄的争论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因此,探讨伟人的传奇人生,其根本在于他们身上的特殊的魅力。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古城,但他的祖籍却是浙江绍兴,绍兴的师爷是相当有名气的,而周恩来的祖父、外祖父都是师爷出身,绍兴师爷的精明、干练、谨慎、果敢乃至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对周恩来文化性格的养成不无关系,同时也是他特殊魅力养成的一个表现。童年的周恩来并不是无忧无虑的,由于周家的衰落,他早早地就当担起持家的重任,“我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父亲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好面子的封建家庭,即使囊中羞涩,各种排场、礼仪、规矩也丝毫不可忽视,“要把亲戚们的生日,死期都记下来。到时候还要借钱还礼。东家西家都要去,还要到处磕头”。这自然需要相当的分寸、又条理的交往能力和对人际情感的细腻揣摩,同时,“佐理家务,井然有序”这样的磨练,养成他办事周全的性格。生活在“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受到了世间的不公平,也从此埋下了摧毁旧世界的种子。从周恩来的童年来看,这特殊魅力的形成并不是无依无据的。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周恩来的身上成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例子,再看现在的有些孩子,衣食无忧,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生活。可是他们很多却不会懂得珍惜机会,仍然无理取闹、不断索取、盲目追求,把父母那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挥霍无度,从来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只是沉浸在网络世界以及奢侈品的索求中,无法自拔,

最终不是一事无成、虚度光阴,就是走上绝路。现在的孩子只记得庆祝自己的生日,却没有记住父母的生日是何时;只知道没钱用时的生气,却不知父母赚钱的辛苦;只知道读书的不容易,却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现今的孩子应该学习一下周恩来的持家之道,多分担一下父母肩上的重担,不要让父母原来坚实的肩膀日益瘦弱,通过料理家事,或许周恩来这方面的魅力有一天会在你的身上绽放。

要说对周恩来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品质、卓越的才能这魅力的形成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影响的是他的三位母亲。少年周恩来生活在女性的世界。生母、嗣母、乳母,三位母亲,既把同样的慈爱给予周恩来,也以不同的性格魅力,给周恩来以不同的影响。生母办事果断,很有办事能力,嗣母陈氏喜欢诗文书画,有较广博得学识和较深的文学修养,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仁慈礼让,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曾说:“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嗣母的教育,对幼年周周恩来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在陈氏去世的四十年后,他还深情的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陈氏)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从嗣母与生母继承下来的两种性格能力,对于周恩来未来的政治活动是很重要的因素。周恩来当年跟着乳母蒋妈妈在家里的菜园学会了农活,也正是这最初的劳动实践使他悟出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这为他在以后的军事作战中能搞联合广泛的群众埋下了重要的一笔,如1927年3月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的南昌起义,为创建人民军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1919年遭受半年的牢狱生活后,周恩来深深感到苦难的中国需要根本的改造,而改造必须有更加强大的社会力量,“到民间去”,进行“农工组织之运动”⑦等。三位母亲就像是零件,是她们的作用,打造出了周恩来这种复杂又相衡的性格魅力,创造出周恩来这似乎完美的“成品”。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周恩来自幼渴望的是安定、和谐与维持,这使他养成善于在“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处世风格,这使他在后来繁杂的政治斗争中,体现出温和而热情强干,忍让而不失原则,谨慎而勇于果断等对立统一的性格侧面,所以在199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看来并不是一个偶然。周恩来的这种错综复杂的性格魅力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就像英国前外交大臣艾登对美国记者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是环境的影响造就了他的魅力,环境的影响是他的独特魅力慢慢地积淀了下来,为日后的美丽绽放做好了准备。

环境对一个人
周恩来五千字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71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