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

时间:2016-11-28 11:24:5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读《敬告青年》有感】

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科学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万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这一准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天人合一。国人愚昧迷信,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拥有无上的权威,如果妄加怀疑、冒犯、违背其言论就是违背天意,会遭到神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脚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没有民权与皇权的对立。但如果国人开始懂得自然科学,则会明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会迷信皇权,对封建制度怀着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这一准则也鼓励青年树立科学态度、发扬科学精神,客观看待历史、社会变迁,了解人民权利与义务,拥有独立的人格,运用科学知识造福民众使生产会更高效,生活会更健康。无疑,这一准则是改变国民性格、思维的极好方法。

但是《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先生在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准则中提出的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的观点较为偏激,有局限之处。先生判断虚文的标准是物质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这样的标准较为主观,完全为作者激励青年摆脱旧文化的目的服务,而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单纯信奉实用主义。举例来说,文学、音乐、绘画等知识与经济、贸易、化工等知识相比实

用性较低,对个人收入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小、见效速度慢,甚至很多情况下掌握文艺性知识的人社会地位不如企业家、政治家。但是,看似、无法为个人或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物质财富的,没有多大实用意义的文化真的不如布粟粪土吗?如果只重视实利、重视看到见、摸得着之物,长此以往,社会将极容易道德缺失,人人争名逐利,陷入人心浮躁、焦虑不安的窘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文之物,比如孔子的某些思想,有利于国民道德的建设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现如今我们的社会人人浮躁,心灵空虚,幸福感微弱,不正是因为脑海里只剩实利,而没有存放些许能够抚慰人心,净化灵魂,提高修养的虚文之物?

读罢《敬告青年》,陈独秀先生对青年进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动容。虽然他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国家民族危急的时代,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建议难能可贵,其中的一些建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员,我深深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所感动。我们作为社会的新人,本该新鲜活泼,积极向上,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并奋其智能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然而大学里终日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只求三餐温饱,一觉睡到自然醒,甘于安逸平庸者为众,这样的生活如何能拥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气,如何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有从何谈起?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就应当珍惜光阴,练就强健的体魄,遵新陈代谢之道,乐观积极,奋发向上。青年是社会的希望,青年的状态就是社会的未来,青年当自立自强,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篇二:敬告青年读后感】

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

第一点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实质上是表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备了这点,青年才能初步的从意识里面解放,但是实质上的脱离还需要自身的进步与时间,只有民主自由与平等,青年们才能吸取科学的思想与先进的文化。于是才有了第二点——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点,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度,只有青年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更多的人。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们竞争,不仅需要一颗坚定的上进心,

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开始怀疑,开始逃避,或者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觉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继续做,那么他将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这就是陈独秀先生为了完善第二点提出的下一点的口号——进取而非归隐。

青年进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宣传,去创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灵活应变,沉着冷静,就不会重蹈闭关锁国思想的覆辙。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先生在第四点里重点指出了闭关锁国无异于闭门造车,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势,中国必将走向灭亡,那么后代毫无未来可言。

而从文化与科学来谈,陈独秀先生提出的实利而非虚文的,科学而非想象的要求让青年们更加感受到了科学文化的内涵。西方的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无论从发展还是反腐,都起到了很多实际的作用,而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拜天神拜河神才能获得来年的幸福,庄稼才会大丰收等等,这种思想在民众心中已经根生地固,想要让民众摆脱这样的愚昧无知,就需要青年们从国外学习深造,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知晓这些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用科学的力量去拯救民族,拯救民众。陈独秀先生认为,科学的力量可以改造社会,驱散愚昧,科学的力量是理性的,是有根据的,是进步的,是民主的,在宣言中,他以激烈的态度结合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的抨击的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陈独秀先生对于民主渴望一刻也没有停过,对科学文化的探索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过。人们只有达到了民主,才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才能真正的拥有自由,才算是初步的解放思想,才能初步的使中国脱离当时的窘境。而科学则是人们对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但是陈独秀先生对于当时世界还不够充分的认知,很多思想衍生出了很多恶习,比如实利主义让很多当官的开始钻文化思想的空子从而急功近利。但是不得不说,诸如像《敬告青年》这样的文章,读了之后才会让我们更加觉得我们的麻木不仁,浪费时间,让我们重新抬起头去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让我们更加的努力,去实

现我们的梦想,然后可以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

【篇三:《敬告青年》读后感作文】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

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篇四: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

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纵观历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应该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发扬新文化,新道德。不该冠冕堂皇,须有言辞,而应将言语付诸实际,运用科学与理性,医治国家长久遗留的弊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读完《敬告青年》,我耳边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钟声,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觉慧这个角色。觉慧生存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家里的许多亲戚身不由己,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活得看似体面,但灵魂早已空洞。觉慧不甘走上这样的道路,他认为,必须冲破牢笼的束缚,革命是需要牺牲者的,那么,他就去做这样一个牺牲者吧。因而,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沉闷的大家庭。从觉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陈独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将小我置身事外,必将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自觉勇敢奋斗的。现今,离1915年过了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们在觉醒,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我们仍需反省,并且是要深刻地反省。现在的青少年,虽不是再自我束缚,但无病呻吟的人多了,虽不是毫无理想,但夸夸其谈的人多了。眼见趋炎附势,攀比成风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又怎么能不担忧呢。不知勤恳,虚度时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连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茫然之中,长久一段时间变得无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为当代的青年们也敲响了警钟,没有青年的奋发,何来国家的图强。人们得想想,没有骨架的躯体又如何站立,我们的国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蚀了,那国家还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须得醒过来,青年们也都得醒过来了,祖国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那么屈辱不是让我们重蹈覆辙,而是让我们奋发图强的。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他国所敬仰。

篇二: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的革命来回答了。

然而回到现在,我们这代青年,似乎有点堕落了。我们没有了那份激情,没有了那份上进,有些人甚至只能通过在游戏中找寻成功的喜悦。难道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就不能扛起我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66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