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16-11-28 10:17:5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世上男人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土地;二是女人。土地可以让男人生存下去,女人可以让男人延续后代。在后殖民的文化环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倾斜。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50年的统治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花冈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

最让我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英雄”巴万,一个十几

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他说,“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就是这么“正当”的理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岛的参战,也是缘起于家人在“雾社事件”中惨遭赛德克人的屠杀而爆发的怨恨,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日本人更像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即便是带有种族主义的军警也并非多么的十恶不赦,反而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甚至在影片的最后,取胜后的日本将军也会说,在慷慨赴死的赛德克人身上看到了在日本失传已久的武士精神。从侧面的角度看,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对侵略者的反抗;从民族信仰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因为信仰而抛洒的坚贞热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野蛮与所谓文明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不可预知的力量。不管是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到了怎样的东西。那群赛德克人都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你眼里他们或许野蛮暴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快乐。

从影片中得到的感触是,“若明知前方是绝路你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往前吗?”赛德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们却是犹疑的。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太懂得趋利避害,太懂得活着得要学会忍受,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他们比起活着更在乎的是信仰,更在乎的是传承

而不仅仅是繁衍。当赛德克的女人为了不拖累男人战斗而选择集体上吊自杀的时候。那样的勇敢,那样笃定的信念,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心。记得莫那的儿子对自己的妹妹说“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艰难,你们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续赛德克的血脉”。

“比起无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这是影片后半部分带给我的强烈感受。赛德克人分为很多的部落,当绝大部分的部族都联合起来抵抗日军的时候,却有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仇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族人。赛德克人在河里相互厮杀的那一幕,让人抑制不住的心痛和焦急。而他们的愚昧来自没有文明的教育,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外敌来袭时最重要的是一致对外,内部的矛盾在灭族的威胁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最后,我认为所谓文明并不是指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毕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而生并且他们快乐。文明要带给他们的是思维上的改变和前进,让他们知道在面对问题时这样做或许比那样做的结果更好。然而却总是有人想要用绝对文明的方式铲除异己连根拔起。野蛮和文明间的矛盾,产生于“绝对”。相信若是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定会得到很多的触动。我想或许你不要用战争片的绝对要求去看待它,会喜爱它多一点。谢谢!

欧阳学仕

2012年8月28日

篇二:赛德克巴莱 观后感

野蛮与文明的碰撞

上集《太阳旗》讲述第一次雾社事件,头目莫那鲁道和遭受奴化的赛德克族人,经过几十年的隐忍和被奴役,终于打响了反击的枪声,整个气氛热血昂扬。下集《彩虹桥》讲述第二次雾社事件,日军大举反扑,赛德克族被绞杀,他们用日本人血祭祖先之后自己踏上了彩虹桥与祖先和亲人相聚,悲壮催人泪下。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特别震撼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是这些番人在雾社起义中,不分士兵平民的残忍杀戮,连日本的女人和孩子都不放过;其二是当番人决定打一场持久战时,女人们集体上吊自杀,为了给战士多留一些粮食。

不喜欢这个片子的同学,应该不喜欢的是,电影对于日本的亲和,对于台湾土著的野蛮残酷的描写。

其实,我相反,我没有对这个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有着强烈的感情,我并不觉得给孕妇看病,在雾社修学校,铁路,邮局的日本人可爱,也不认为导演这样拍就可以掩饰日本对华的残酷暴行。日本人需要铁路运走台湾山区的富饶矿产,需要学校教育来弱化中国人或者台湾当地人的抗日情节,他们需要邮局为他们传递电报和战情。尽管这些文明是他们带来的,但是,他们带来这些文明的初衷绝对不是帮助台湾人变得发明起来。

莫那鲁道说,“日本人带我们去看他们的飞机,大炮,机关枪,轮船,他们就只带我们去看这些。”

是的,日本人带莫那鲁道这些土著去参观的不是文明,而是要他们知道他们拥有摧毁的力量。 再说,雾社12个血盟的赛德克族人们,茹毛饮血。猎头,野蛮,杀人如草芥,对于生命自身都是残酷的,他们的抗日行为,也并不是出于爱国爱民族,而仅仅是你们侵入了我的猎场,你们侵入了我的领地,像动物一样,像老虎一样的保护自己的领土和族人。

我并不觉得文明一定比野蛮要更好或者要更先进,文明很多时候很虚伪,当文明被逼急到一定程度,它会比野蛮更加野蛮和残忍。但文明毕竟是有自己一层薄纱披在身上的,当你直视那种赤裸裸的野性和残忍时,总会有一种被灼伤的感觉。

莫那鲁道们的抗日行动也并不见得高尚,尽管悲壮,但也不值得人们去学习。

这里面还有两个很纠结的人物,他们各自拥有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赛德克族对日本人进行屠村,妇女小孩都不放过,这是一种恶,但这是对日本人的侵略和压迫的奋起反抗,这可比当时众多汉人都有骨气,这是一种义,甚至日本人都对他们肃然起敬。日本人的侵略和压迫是一种恶,但是他们对于赛德克的妇幼是采取接纳收容的,这是一种善,而赛德克人可以忍心亲手将自己的妻儿杀死……如此矛盾的世界最终在一郎身上得到了体现,他一方面向往日本的文明社会生活,但同时受到歧视,日本人不完全接纳他;一方面自己流的是赛德克人的血,不得不要为族人的抗争牺牲。最后他选择了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儿和了解自己的生命还换取自由的灵魂。而花冈一郎,最终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他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而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

随着时代潮流的波涛汹涌,野蛮终将被文明狼吞,但是,如果文明就是意味着被奴役被驯服的话,野蛮就没有理由不骄傲!

单说电影,聪明的魏德胜,选择了民族冲突这样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却又只是赤裸裸地向人们展示双方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并没有刻意 “宣扬”、“推崇”某种东西,也没有在展现矛盾后试图提供出路。他描绘的就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一群人的一种特别的色彩。我想正是他追逐电影梦想的纯粹信仰,驱使他偏执地拍出这样一部纯粹的艺术作品。也正是这样一个血

腥却豪情万丈的故事,让你我对善与恶,对野蛮与文明,对生命的价值和灵魂的信仰思索着不同的答案。

您的朋友 沙琪玛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正在发送...

此邮件已成功发送。再回一封

篇三: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偶然的机会看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观之如品茗,里面的热血沸腾让人不由地想去接触。

这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其含义为“真正的人”。同样的抗日,同样的民族守护,但是它却没有《金陵十三钗》中日军擢发莫数的罪行,更没有其它抗日片中塑造的一个个愚昧无知的日本人,无法让我们语笑喧阗。它叙述了那个民族的兴盛、衰败与落寞,还原了一个历史!

故事叙述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莫那鲁达头目一直在承担着英雄的角色,其他的部落的头目也在年轻的时候都成为他们猎场的守护者和英雄。

影片中有段对话深深震撼到了我:

塔道:你明明知道这一战一定会输,为什么还要打?

莫那:为了快被遗忘的图腾!

莫那:你看看这些年轻人,白白净净的脸,没有赛德克该有的图腾。你忍心看着他们死的灵魂被祖灵遗弃?还是你觉得他们不够资格?成为一个双手染血的赛德克巴莱?

塔道:“图腾?”

莫那:图腾!!

塔道: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莫那:骄傲!

两个头目之间的对话碰撞出了两个掷地有声的字眼!那是属于一个名族的骄傲,那是一种为了自己生存的骄傲。战斗前夕,男人为了守护自己的部落,自己的猎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而女人,虽是历史以来的弱势群体,但她们却宁愿贡献出最后一粒粮食,支持男人冲锋陷阵。那集体上吊的一幕更是让我对他们的图腾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要到达彩虹桥的那一边,成就赛德克巴莱!最后整个部落没有一个人投降,他们的思想中只有两个选择:上阵杀敌、或者自尽!

看习惯了国产好多的红色影视剧,思维就严重的固化了,日本人的愚笨,人民的聪明智慧,甚至我们都忘记了其实日本人和我们一样也是有智慧的而不是其他的低级动物。这几年还好了,也不在欺负观众的智商,开始有一点点的人情味,但这似乎还是看不到艺术上的新起色。赛德克巴莱就让我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现实,是一部展现了有血有肉历史感的电影作品。而里面的有很多角色更加符合现实,比如花冈一郎和二郎,他们是赛德克里受过教育的极少人,他们眼里有文明,通过日本的教化成为一名文明人。纷繁复杂的文明社会,无疑,这是对他们有强烈吸引力的,他们也想努力地融入其中,做一个文明人,甚至面对“文明人”不屑的眼神,他们也心存希望。但同时他们又纠结于族人的信仰,最真实的问题就是死后是进日本的神社还是踏上彩虹桥。他们是极端痛苦的,一面是冥顽不化的族人,一面是奴隶族人的骄傲的文明人。文明对他们意味着声望、

名禄、在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传统则是他们祖先血脉的延续,灵魂的归属。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花岗还是达奇斯,不知道死后如何在日本神社和赛德克祖灵之间做出选择。

举刀自戕之前,花岗一郎问:“二郎,我们到底是日本天皇的子民,还是赛德克族祖灵的子孙。”

“切开吧,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了,当个自在的游魂吧。”“谢谢”

自杀之前,花岗一郎和妻子郑重而虔诚的换上了和服。我相信,他们至死都渴望被文明所承认的......最后,花冈一郎选择切腹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斩断自己的矛盾。

在影片中演绎了文明与野蛮,起初,赛德克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以人头数量权衡英勇与否、生食鹿的心脏等行径都让人觉得他们特别的野蛮,好似正宗的野人。然而,日本人为了资源入侵了这里,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造这里的人民。他们用暴力压迫着他们,奴役他们,强行改造。但对于改造后的结果却从未认可,从日本警察对一郎、二郎的言语,我们看出,日本人依然骄横的以为自己才是上等民族,土著人都是永远的奴隶。在《彩虹桥》中,赛德克人忍受了20多年的压迫,最终爆发。他们为了自己的灵魂能重返祖灵,为了自己的信仰,自己内心的声音终于引导他们走向了反抗,他们依旧英勇无比,尽管只有300多人,他们无惧生死,在血泊中,他们走向了光明。较之赛德克人的淳朴,日本人那压迫人、奴役人的欲望,就显得无比的卑劣。因此,文明与野蛮不是表面的现象,不是暴力能改造出来的,也没有定性的对与错。我们应该尊重每个种族各自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日本的文明看似文明其实野蛮,赛德克的野蛮确实淳朴的自由。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这句话着实印象深刻。片中所刻画的部落奋起杀敌并不是为了守护台湾,甚至不是夺回土地。他们想通过战死,走过彩虹桥,回归信仰之地。赛德克巴莱,是野蛮的。血腥并不是野蛮的完整诠释,它滋养着强者的骄傲!

电影看到了最后,莫那鲁达独自离开,剩下的那些人也都在最后的决战中牺牲了。那些收容所里怀孕的妇女和老人也被日本人最后给杀害了。莫那鲁达的遗体在四年以后才被发现。赛德克人的历史似乎也流传了下来。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通过一部电影我了解了一个我以前从未听过的民族的历史,而我们什么时候也可以通过一部艺术作品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不知道。

赛德克人最后都团聚在彩虹桥的一端,唱着他们民族美丽的歌谣,走向他们的祖先诞生的地方。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63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