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新疆国际大巴扎导游词

时间:2016-11-26 15:37:3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对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解析

对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解析

新疆国际大巴扎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2004年入选乌鲁木齐市“十佳建筑”,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国际大巴扎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南端的二道桥商业圈,是一座集旅游观光、民族商贸、餐饮、民族艺术展示、零售五大业态为一体的旅游观光景区。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2004年入选乌鲁木齐市“十佳建筑”。

新疆国际大巴扎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国际大巴扎占地面积398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新疆国际大巴扎是新疆商业与旅游繁荣的象征,也是乌鲁木齐作为少数民族城市的景观建筑,又是一座标志性建筑。以传统磨砖对缝与现代饰面工艺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不作舞台布景式的建筑语言堆砌,体现空间和光影的变化,在涵盖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对中亚及中东地区的辐射极具亲和力。

“巴扎”是阿拉伯语“市场”、“集市”的意思,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巴扎”的规模是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重要标志。此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巴扎”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伊斯坦布尔大巴扎,而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3000个民族手工艺品商铺、3000平方米的广场、可容纳1000人就餐的民族宴会厅、80米高的观光塔、气势宏伟的清真寺,商用电梯、电扶梯多达55部,不仅比伊斯坦布尔大巴扎多9000平方米,硬件设施、文化氛围也大大超过伊斯坦布尔大巴扎,堪称“世界第一大巴扎”。

国际大巴扎由六个楼群组成。在建筑风格上,准确使用最本质、最有生命力的因素,采用土黄色为主色调,融合了希腊、古罗马、西亚、中亚建筑因素,使之成为乌鲁木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的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以现代商业理念经营,内设各式商铺、汇集了新疆旅游纪念品和特色商品,在这里您可以尽情购物。国际大巴扎第一欢乐广场坐落在大巴扎的中心位置。白天,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白鸽起舞,孩子们追逐嬉戏,喧嚣的广场,仿佛是欢乐的海洋。夜幕降临,七彩眩目的光柱与音乐喷泉交相辉印,到处是灯光,四处是光芒,惊心动魄的钢绳达瓦孜,热情奔放的麦西来甫……巴扎无夜。

巴扎第一观光塔建筑原型取自阿拉伯早期建筑“光塔”,塔体以维吾尔传统砖石拼接工艺外敷,伴有维吾尔族特有的“十二木卡姆”大型浮雕,内设电梯直通塔顶“西域史诗”展馆。傲立于此,纵览街景,阔谈古今,俯首千年风情,徜徉王者情怀?塔顶,西域公主翘首企盼,等待着爱她的人来到这里。千人宴艺大剧院融宴会与艺术剧院一体,在载歌载舞与美酒佳肴的氛围中,展示了热情好客的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待客礼仪。可同时容纳千人就餐与欣赏歌舞的国际大巴扎宴艺大剧院内,欧式浪漫大厅,琼顶大厅,长桌红毯,烛光摇曳,银器交响,丰盛的百种清真菜品,失传的新疆特色珍馐美味,浓郁的民族风情歌舞,飘逸迷离的五彩霓裳,令人如醉如痴,亦梦亦幻此情应在天上有。

优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使国际大巴扎旅游产业具备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大巴扎旅游产业以落实乌鲁木齐

市市委、政府“ 创旅游名城”的战略为发展纲领,树立西部旅游新形象,彰显丝绸之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价值和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目前,国际大巴扎已开通与新疆著名旅游景点的旅客直通车,并与新疆主要的国际旅行社建立起利益共享的松散型同盟、与新疆主要的四星级以上酒店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与新疆境内主要的航空公司达成了战略性合作联盟。随着配套服务系统功能的不断扩大和日趋完善,大巴扎已形成集吃、住、行、游、娱、购和民族民俗文化展示基地为一体“大旅游”环境格局。

集旅游观光、民族商贸、餐饮、民族艺术展示、零售五大业态为一体的国际大巴扎经营项目繁多,规模之大,蔚为壮观。如男女的、儿童的、民族的和运动休闲系列的各类品牌服饰、鞋、帽等;如地毯、皮具、刀具、乐器、陶器和金银铜铁各类工艺品等;还有精品百货、化妆品、各类干果水果、特色美食和休闲娱乐项目等应有尽有。同时,国际商业巨头和世界驰名品牌的入驻,为大巴扎汇聚了鼎盛的人气。

国际大巴扎经营管理团队融会国际先进的商业、物流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创造乌鲁木齐市商业流通新业态。巴扎人不仅在商业硬体、功能布局、导示系统及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一流服务,同时培育出民族服饰、布艺、地毯、秘药、土特干果、手工艺品、百货和玉器珠宝等八大专业市场,极大地延伸了二道桥商圈传统市场的概念,对乌鲁木齐市商业的繁荣与旅游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推动作用。

篇二:《新疆国际大巴扎》说课

《新疆国际大巴扎》说课

乌鲁木齐市第十一小学:王丽莉 说教材:本课是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小节,在前两节有关乡巴扎,喀什巴扎的介绍.

说教学目标:1.知道新疆国际大巴扎的地理位置;

2.知道它和一般的巴扎不一样,是现代化的巴扎;

3.激发学生热爱新疆的情感,为家乡的经济繁荣而自豪,为新疆和祖国的未来而骄傲

说学情:二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活动的画面,喜欢发言.但是,学习能力较弱,尚不具备足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说教法:基于学生年龄的特点,采用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看-说-体会-再看-再说-再体会这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个短片(播放二道桥的视频), 注意:短片介绍的是什么地方,它都告诉我们了哪些信息?;

2.谁来说一说, 短片介绍的是什么地方,它都告诉我们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略

3.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位于二道桥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新疆国际大巴扎去看看(板书:新疆国际大巴扎)

4.看到这个标题,你想问些什么问题?

二、新授:

(一)认识新疆国际大巴扎

1. 老师希望和大家在一起度过的这40分钟的时间,能够解决你们心中的疑问.

2. 去过大巴扎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一说大巴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个短片(播放大巴扎的视频)

4. 刚才通过这个短片, 你知道大巴扎在什么位置?观光塔有多高?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位置:二道桥;观光塔:80米高

5. 大巴扎除了有观光塔之外还有什么?

6. 为什么说大巴扎是国际大巴扎?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

7. 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新疆国际大巴扎!

(二)对比:乡镇巴扎、喀什巴扎、新疆国际大巴扎

1、通过刚才对国际大巴扎的了解,你认为它和我们前面讲过的乡镇巴扎和喀什巴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由组长填写表格.

2、全班交流,并且完成表格

(三)“我是小导游”宣传美丽的乌鲁木齐

1、新疆民街、二道桥民族用品市场和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二道桥民族商贸圈的基础工程,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新疆民街(新疆民街视频)。

2、刚才我们了解了新疆民街、二道桥民族用品市场和新疆国际大巴扎,现在我们就来个小比赛,你是小导游,你想怎样来宣传我们美丽的乌鲁木齐?四人一小组选出一名小导游。老师在大屏上已经出示了一部分的导游词,请发挥小组的力量将它补充成一份精彩的导游词.

3、小导游展示

三、课外延伸:

作为乌鲁木齐市的小市民,你能为城市的繁荣提一些更好的建议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篇三: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群创作补记

播种的历程

——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群创作补记

王小东

困境中的心态

对于我国城市建设雷同化,逐渐失去自身特色的现象,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在乌鲁木齐来说可是致命的隐痛。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人们希望在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中体现民主地域文化,但真实的情况是这种需求在这两种夹注思潮的夹击下很难有存在的空间:一种是全球化、拿来主义、欧陆风、克隆风造成的建筑创作质量低下,新的千篇一律再现;一种是浮浅的理解民族、地域风格,符号和装饰滥用,形成了格调不高,平庸、低俗的建筑泛滥。

以上两种建筑思潮的病灶都来源于一点,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水平的低下极不相称。对于建筑,我们缺乏独立、自信的判断力和价值标准,这是民族自尊,人格字准的自贬。这种病态在一部分官员、业主、建筑师、民众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建筑创作中对民族地域风格的追求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这也是我在创作大巴扎建筑群之前的心态,尽管我也句“过欧陆式”的设计,也曾几次想写一篇“告别建筑”的文章。但遇到“大巴扎”这样的课题的时候,还是接了下来做一次再试一次的努力。

满足合理需求的职责

建筑的发展动力就是不断变化与增长的社会需求,这也是建筑师的职责。在2002年发乌鲁木齐,社会对大巴扎的设计项目的需求是:

·在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的规划与设计中明确提出,此时此地需要出现一批具有浓厚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群。

·需要一批有格调的,摆脱目前流行的繁琐、杂乱装饰的所谓民族形式的令人耳目一新但又具有民族、地域特殊的建筑。

·9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要在二道桥商圈中起举足轻重的领头作用。

·建筑群必须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成为人们来乌鲁木齐的必去之处。

·力求现代和传统相结合。

·“国际大巴扎”的主题还是要表现“西域”特色——即中西文化的交流。

建筑创作是过程,也就是对上述挑战的解答。

统一与主调的统帅作用

在经典建筑美学中,统一与变化的规律始终放在首位。今天人们对于它的[评价虽有变化,但分析成功的作品,统一的主调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主调的创意有高下雅俗之分,成功的主调其实也就是建筑个性的表达,它起着统帅的作用。它有极强的排他性,也就是建筑创作的一切局部都要服从于它。不相容的,杂乱的诸元素都被排斥在外。这种状态和境界我相信每一个建筑师在成功的创作过程中都会有这种体验。

现状中二道桥一带的新建筑,也不乏成功之作,但相当一部分的建筑装饰杂乱,格调不高,彼此之间互相抵消了其影响力。所以我必须用超出常规的统一创意才能满足上文提出的种种需求。

多年来对伊斯兰建筑的考察与研究,使我从纷乱的现象中悟出伊斯兰建筑原本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制式、法典。它的生长基因是宗教功能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和所处地域而形成的空间、装饰等构成手段。它在接受各种文化影响的同时更能因地制宜。所以形成了地中海、两

河、阿拉伯、中亚、印度等不同风格的文化圈。在大巴扎的创作构思中,我立足于中亚,摈弃宗教内容,着重吸收其传统建筑空间与装饰构成的至今有生命力的观念、手段、如功能对空间的主导作用(这一点上和现代主义非常相似),几何形的体量多变而形成丰富、强烈的光影,工艺砌砖的材质感等来构成大巴扎建筑群的整体性。这样,尽管大巴扎有9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其中包括商场、餐饮、娱乐、地下车库、清真寺、露天广场等,但在我的心目中它们是一个整体。它的形象在设计开始时已在心中形成并成为设计全过程中取舍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一气呵成,形成全局不致失控,这可能对建筑师来说是最困难的一点,但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计算机的屏幕受限,不易观察到整体,我只得在大纸张上用手工绘制整体建筑的立面草图来经营位置、布置门窗洞口及凹凸等,尽管费力费事,但对我来说也是必须的。

没有统一性、整体性,也就不会有今天大巴扎的震撼力。

减法比加法更难

减法原则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尤其对于没有好的创意的建筑,只好用堆砌、滥用符号、构件以求掩饰。就如本次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的表演创意水平极高,所以又单纯,又统一地征服了全世界,而张艺谋在闭幕式的8分钟的表演则滥用加法,使得批评如潮。其实当代世界级建筑大师的作品大都简约的令人惊奇、叫绝。

在大巴扎设计过程中,我始终遵循减法原则,直到不能再减为止。减法比加法要难,并且还要承担风险,遇到各方面来的压力。有的官员一再干涉要求做外立面设计等,都被我拒绝了。幸好我的拒绝得到了业主和乌鲁木齐市主要领导的支持,否则大巴扎大概也就会被“淹没”了。

建筑符号只用了构成空间手段的半圆和平尖拱窗,色彩只有砖红和白色,这些已是足够建筑师在9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驰骋。通过位置的经营、虚实、色彩的搭配而形成的每座建筑不雷同,在统一简约中透出丰富的变化。

细部也能决定成败

建筑细部是一个优秀建筑必备的特征,它表达出建筑师的素养、经验和设计深度。当前我国建筑创作中对细部不太重视,大建筑师往往也不关详图,所以容易出现舞台布景式的建筑。

建筑细部包括了构造的手段,生根、拼接、组装的方式,比例的推敲和肌理的表现,加工的精致程度等无止境的要求。在大巴扎的设计中细部的重点是工艺砌砖和材料、形体的衔接与组装。

工艺砌砖墙始于两河流域延致中亚而达到其技艺的顶点。如建于公元9世纪末布哈拉的萨曼陵,是全部用工艺砌砖构成的经典之作。新疆的库车大寺、吐鲁番的额敏塔也都是工艺砌砖的优秀传统建筑。所以在在大巴扎的设计中外墙便采用工艺砌砖。但考虑到今天的环境污染和耐久性而选择了耐火砖。它的有变化的色泽及斑点形成的墙面有一种厚重的肌理感,凹凸排列形成的图案光影效果极强。在设计图纸中我们对砌砖的顺顶排列,图案的构成与组合,甚至拱券的每块砖的细部都给予了详尽的表达。多年的职业生涯使我深知有时整个建筑会毁于细部的失败。

在不同的材质、构造、构件的交接、组接的手段中我却意识的强调了现代手法:即加工的精确性、组装感、现代和传统材料的反差等,增强其现代感。例如建筑四角的圆柱状墙是传统的,但它和墙面衔接的地方却用了带形的玻璃幕墙使其更加突出。在拱券和墙面洞口的处理中追求的现代感等不是偶尔形成的而是出于精心的安排。这些在一般观众中是困难不到

的了,但它的的确确反映了建筑的格调和品质,在是他们能感到但又说不出来的一种“建筑感”。作为伊斯兰建筑中的圆顶主题,在这里变成了金色玻璃的采光顶,既是功能需要又是形象需要,但它已远远不是传统中圆顶的意义了。

传统不仅仅是形式

在以上论述中我并没有提到建筑的“民族形式”问题,因为民族地域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形式问题。大巴扎最后形成的建筑风格,人民认可为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但这种特色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建筑、社会、历史、地域、人文、民俗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它们大约是: ·建筑传统借鉴定位于中亚、新疆、它们有共同的空间构成形态,易取得人们的认同。 ·特别吸取维吾尔建筑形体多变、自由灵活、大街小巷巴扎街市的特色而引起人们对传统的回忆。

·色彩、材质用砖的本色,既不是古罗马的砖红,也不是中原的青砖色,而是特定的地域特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地域的宣言。

·建筑符号的半圆拱、圆顶、平尖拱的大量重复是人们对伊斯兰建筑的总体印象。 ·建筑外墙的工艺砖砌的图案,直接来源于中亚和新疆的大量传统建筑。

·塔在伊斯兰建筑中起到空间的控制作用,其功能是通风、宣礼、嘹望、纪念、心理上制高点追求等综合需求。所以大巴扎中70米高的观光塔成为其建筑群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点。塔顶的形状借鉴了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的卡梁塔,它是我国唐朝范围内地方政权喀喇汗王朝建于1127年的重要建筑,其王朝的东都就是现在新疆的喀什。观光塔的塔顶由于有现代化的楼梯、电梯以及观光功能而扩大(这也是古代的悬挑技术做不到的),塔身的图案则直接借鉴了吐鲁番的额敏塔。这样,观光塔从功能、空间构成到历史文脉的切换有了更深的一层的意义。?

·在大巴扎建筑群中有一座拆迁返建的清真寺,是我原来最担心的,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破坏建筑群的统一性。幸好清真寺的阿言们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建筑外形完全服从整体需要,所以清真寺倒成了大巴扎的最好背景了。

·建筑的夜晚亮化、照明在大巴扎位于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人集中的居住地,大巴扎给他们提供了摊位、商铺、街巷、广场、演艺、餐饮等多种活动场所,每天人们熙熙攘攘。当暮色降临时灯光把大巴扎照成一片金色,人们在游览、在用餐、观看民族歌舞、欣赏达瓦孜的空中表演,便觉得乌鲁木齐太需要这样一块地方了!此时、此地、此建筑似乎就是满足这种需求而出现的。

以上建筑创作的过程与观念思想实际上有些很难用语言表达。我不可能指着每一部分说明这是为了什么,这表现了什么。驾驭我创作的是一种动力和激情,有些是我钻研伊斯兰建筑悟出的无法无形的境界中潜意识行为。总之,这种创作也是一种过程而已,它既不是终点,也不是目标,更不能再去重复。例如我在同期创作的新疆博物馆、地质矿产博物馆、红山体育馆等完全是另外不同的风格。

最后,还需说明的是在大巴扎创作过程中,基于西域东西文化交流的理解,我有意识的把古埃及、古希腊、罗马、西亚、中亚的建筑因素作了一些隐喻的应用。这对于一般参观者是体会不到的,但对专业人士来说,应该是看得出来的,不需要我饶舌阐述了。 好在对于建筑的评论仍然是见仁见智,建筑师的职责是只求播种而已。


新疆国际大巴扎导游词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48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