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孔望山导游词

时间:2016-11-26 15:07:5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孔望山导游词

孔望山风景区

国家4a级景区孔望山正因为孔子登山望海,而成为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千年奇山。孔望山

——位于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古城城东,锦屏山东北麓,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海拔

高度129米,传说孔子曾登此山而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孔望山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的,距今已有18亿年的历史。孔望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内涵,为历代游客所景仰。2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的故事 就发生

在这里。当年孔子曾在此山头向郯子请教官职制度方面的学问。今人为纪念他,在山顶塑起

了“孔子望海”雕像.今天的孔望山,山之北有孔望亭,南有望海亭;东有龙洞和龙洞庵;中

有象石;西麓的汉代摩崖造像石刻,尤为有名。全山风光秀美,古迹遍地,是连云港市著名

的风景旅游区。

龙洞庵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龙洞庵。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是连云港市最

古老的庙宇之一。爬上陡峭的石阶,便可见到山门。门上有横匾“龙洞庵”三字。 进入山门,

寺内供有四大天王。据佛经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执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

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山门至大殿间有一宽敞的庭

院,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树。东边这株叫做“糯米茶”。花期时节,白花满树,芳香四溢。春天

采其嫩叶,阴干后以水泡饮,其味清香扑鼻,风味独特。西边这株是古柏树。距今已有近千

年历史,现仍苍翠浓郁。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宽10米,进深7米,殿前有广阔

的月台,左右有厢房,颇幽静淡雅。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个弟子阿难和伽叶。大

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十六个弟子。庵中至今供奉着在此圆寂的轮空

法师的舍利子,成为庵中久负盛名的镇庵之宝。 龙洞

龙洞在龙洞庵西侧,洞口直径约1平方米,内有五、六立方米。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

修炼,后腾飞而去,故名龙洞。又因此处常年云深雾浓,亦称“归云洞”。其实,龙洞是早年

海水浸蚀、冲击而成的海蚀洞,民国时住持增又深凿而成。宋代以来,龙洞名胜渐为历代官

绅士民所倾慕,名人题刻镌满满龙洞外壁。该洞外现存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24方,

隶、篆、草、行,风格迥异 ,大字数尺,小字寸余,琳琅满目。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明朝林

廷玉所书的抹字碑。这些石刻,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象石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石象依照一块花

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长4.8米,背宽3.5米,石像耳阔体肥,

四肢健壮,丰满肥硕。象身西侧有一高0.88米,宽0.49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是没

有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有一高1.13米,宽0.62米的方框,内刻隶书“象石”字样,在刻

铭与象前腿之间,还凿刻了一个头梳“丁”字形发髻,手持勾鞭,脚带镣铐高0.92米的驯象

奴。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它是孔望

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石系目前我国发现的东汉时期最大的圆雕

石刻,石象南侧约一百五十米处,还有与此同时期的石蟾蜍。体长240厘米,宽220厘米,

通高110厘米,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

主富贵的吉祥之物。对有着超自然的神灵信仰的人们来说,只要是免灾降福的,佛祖、上帝、

道尊与蟾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此蛙为当时镇海之物。 摩崖石刻

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被凿刻在孔望山西麓的一段峭壁上。整个画面长17米,高约8米。

现在确认有佛像110尊。大的有1.57,小的只有十几厘米。造像以中间两个大的人物形象为

中心,周围以坐像、立像等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孔望山最早被发现于1980年,是中国

迄今为 止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还要早将近300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

尊,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下面就来看一下造像内容,这里有道教的,也有佛教的,还有世俗的。我们先来看一下

道教的。整个画面中最大的 这个人物,面部表情非常安详,这个就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老

子左上方端坐的老太太就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经过道教的渲染就成为道教的领袖了。 老

子的右下方有个坐着的人物,周围还有一圈人听他讲经说法,传经授道,这就是佛祖第一次

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情景。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摩尼原是迦皮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名

字叫悉达多.乔达摩。他再29岁时放弃了家世和王位来到深山老林里去苦修,6年之后他发

现苦修并不能解除人间的烦恼,于是在菩提迦耶的两棵树下静坐,终于在一天晚上大彻大悟

成道了,这个就是当时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情景。老子的下方,有一组“涅槃“图,讲的是

佛转故事里最后一相”涅槃“。据佛经中记载,佛教传教45年后,在他80岁的时候自知寿命已尽,于是在最小的弟

子阿难的陪同下来到了一个村庄,做最后一次巡行,在两棵娑罗树下,头向北面向西进入了

涅槃境地,就是修成正果了。篇二:孔望山导游词-20131120评委老师好!

我是 号考生,很高兴能来这里参加这次面试,我将要讲解的景点是 孔望山风景

区 。

我现在可以开始讲解了吗?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 孔望山风景区 旅游观光。

1、景区概况 孔望山位于海州古城城东,锦屏山东北麓,距离市区4公里,是离市区最

近的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孔望山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的,距今已有18亿年的历史。2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孔子问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年孔子曾在此山头向郯子请教官职制度方面的学

问。今人为纪念他,在山顶塑起了“孔子望海”雕像。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一道从山门沿着步行道而上,从山脚到山顶依次游览龙洞庵、龙洞

石刻,汉代圆雕象石,东汉佛教摩崖造像,孔子望海像和杯盘石刻等。

2、龙洞庵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龙洞庵。龙洞庵最早叫龙兴寺,始建于

中唐,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金交战的年代毁于战火。明代神宗皇帝提倡佛教,龙兴

寺又重新修建,后改为尼姑庵,因其西侧有一个龙洞,就改名为龙洞庵了。 龙洞庵是一个四合院的形制,左边供奉的是历代祖师,右边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正面是

大雄宝殿,供奉的是如来佛祖。在殿外的庭院中有两棵千年古木,西边是圆柏,距今已有1200

多年历史;东边这株叫做“糯米茶”,种植于宋代,有800多年历史。

3、龙洞石刻 现在请大家继续往西走,去欣赏龙洞附近历代留下的石刻。龙洞来历 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后腾飞而去,留下这么一个洞口,故名龙洞。其

实,龙洞是早年海水浸蚀、冲击而成的海蚀洞,民国时住持增又深凿而成。 孔望山因孔子登临观海而出名之后,历代文人墨客都追寻孔子的足迹来到这里,留下了

一些题刻,年代跨越宋、金、元、明、清诸代,字体涉及隶、篆、草、行等。其中,最为有

名的是明朝林廷玉所书的楷书抹字碑和王同的小篆题刻。抹字碑的典故和内容 林廷玉是福建人,本来是明朝廷的一位工科都给事中言事官,有一

次在朝堂上得罪了皇帝,就被谪贬到海州当通判。弘治十二年(1499)的重阳节,他来孔望

山登高玩赏,模古人到龙洞门前访询仙人。他虽然没有看到独处休休然的道士,却有人象老

朋友一样回答了他的问讯。 是谁呢?原来是林廷玉的问讯在龙洞内的回声。林廷玉觉得遗憾

之余,另有感情,因之写下了一首五言小诗《看龙洞偶存》: 幻化起溟蒙,丹崖一洞空。地

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这首诗本身清淡怡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林廷玉在这首

五言诗末尾的题记,却成了四百年来的一桩疑案:“大明弘治十二年,余以工科都给事中言

xxxxxx事,谪判海州,重阳日登此,闽人廷玉谨识”。工科都给事中可以代表皇帝处理工部上报的文件寻章,这里的“言事’,是工科里的一种

职称。但题记中“言”与“事” 之间被铲去了九个字,这在名人题刻中十分少见,有可能是

林廷玉记述了自己被贬的原因,借以发泄对时政的不满。第二天当林廷玉醉酒苏醒之后,发

现不对劲,尽然把对朝廷的不满刻在了石头上,当时的明朝封建专制是很严的,东厂西厂和

锦衣卫都出现,为了避免麻烦,他就将这句话给铲去了,成为了著名的抹字碑。林廷玉的抹

字碑也形象地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皇矛集权的加强以及政治制度的严苛。王同诗刻 再来看一下王同的小篆题刻。王同是河南人,在明嘉靖年间任海州知州,在海

州任职期间,他减轻税负、兴修水利,造福了一方百姓,当了海州当了五年知州之后就上调

到南京了,在离任之前的一个重阳节,他与海州的文人雅士就在这个龙洞广场上聚会,在席

间,吟咏了这首诗。我们来看一下,“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殇一

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报,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樽回忆惆缪。”表达了朋友之间的

惜别之情。

4、圆雕石象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葱绿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 外形 石象是由一块完整的天然巨石雕刻而成的,象身高2.6米,长4.8米,背宽3.5

米,石像耳阔体肥,四肢健壮,丰满肥硕。象的头部、眼睛、鼻子、耳朵全部是用阴刻的线

条,而腹部、腿部和尾巴是用的圆雕手法,室最具有汉代特色的地方。年代考证 在象身东侧有各浅浮雕的人物形象,他头梳“丁”字发髻,手持勾鞭,脚带镣

铐高,是汉代驯象奴的形象。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

花的故事传说,又给石象罩上了一层浓厚的佛教色彩。

5、东汉佛教摩崖造像 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被凿刻在孔望山西麓的一段峭壁上。整个画

面长17米,高约8米。现在确认有佛像110尊。大的有1.57,小的只有十几厘米。造像以

中间两个大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周围以坐像、立像等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孔望山最早被发现于1980年,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的历

史还要早将近300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就来看一下造像内容,这里有道教的,也有佛教的,还有世俗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道教的。道教老子、西王母像:整个画面中最大的这个人物,面部表情非常安详,这个就是道教

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左上方端坐的老太太就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大家看到这里,可能

会有疑问了,既然是佛教摩崖造像,为什么要把道教的老子和西王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呢?

这就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关系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兴盛得比较早,流传也比较广,西

汉末年佛教传入本土,但是因为初期的道教势力和影响太大了,佛教要得到传播和发展就需

要依附于道教。

门亭长像:再看西边有个比较大的人物形象,很像汉代的门亭长像。大家可能都知道汉

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当年在沛县的时候曾经当过泗水亭长,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

个门亭长的造像才特别的高大。讲经说法:老子的右下方有个坐着的人物,周围还有一圈人听他讲经说法,传经授道,

这就是佛祖第一次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情景。 借花献佛:老子的左边有个人物形象,手里拿着一朵花,他双腿弯曲着,从姿势可以看

出他的地位是比较卑微的。那么他拿着花在干什么呢?当时佛祖在讲经说法,他觉得佛祖讲

得太好了,所以就从地上摘了颗三叶草去献给佛祖,也有史料记载说,“借花献佛”就是从这

里出来的。

舍身饲虎图:请大家看东边有很多零碎的岩石,在岩石的左边有个躺着的人物形象,这

就涉及到佛教里舍身饲虎的故事了。说佛祖一生7次投胎成人或动物,有一次投胎成萨垂那

太子,这个太子一心向佛,有一次在森林里游玩看到一只饥饿的老虎生下7只小虎,因为没

有食物吃,眼看着小老虎就要被饿死了,太子看了以后善心大动,于是就躺下来,宁愿自己

被吃了也要救这几只小虎,当时就是这么个姿势,也因为这个姿势,他又重新投胎成释迦牟

尼。

夜半逾城图:再看在舍身饲虎图的左边有个象是骑在马上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佛教里的

“夜半逾城”的故事。说王子有一天晚上骑着自己的白马想出城去,也就是出家,当时城门

已经关闭了,于是四大天王就每人托起一只马蹄,帮助王子连人带马跳出了城外,踏上了不

归路,这就是八相成道的第五相“出家”。 涅槃图:再看老子的左下方,有一组图讲的是佛教的最后一相“涅槃”。据佛经中记载,

佛教传教45年后,在他80岁的时候自知寿命已尽,于是在最小的弟子阿难的陪同下来到了

一个村庄,做最后一次巡行,在两棵娑罗树下,头向北面向西进入了涅槃境地,就是修成正

果了。这块岩石上有一组人头像,排列很整齐,面部表情也很丰富,这就是佛祖的五百弟子。

这里的人物形象有四十多个,但是怎么数都数不清,所以有“秦王乱点兵,数也数不清”的

说法。传说是秦王李世民在这里打仗的时候兵士不够用了,就对着岩石点石成兵。

6、孔子望海像 孔子望海像是1993年为了纪念孔子登临而立的,中间的石像为孔子,两

边分别为孔子的弟子子路和颜回。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25年,郯国的郯子到鲁国的

国都曲阜去朝见。当时在鲁国为官的孔子认为鲁国的官僚机构太臃肿,就向郯子请教东方的

官僚机构设置。后来孔子又亲自问官于郯,并且登临孔望山望海。现在孔望山上还有问官台

遗迹。

7、杯盘石刻 对于这个杯盘石刻的历史,学术界一直议论纷纷,有人说是砚台,也有人

说是用来祭祀的牢盆,可谓是众说纷纭。2003年,上海学者朱明歧、刘心田来考察,认为这

是夏朝的祭台,杯盘上的9各圆窝是夏王会天下诸侯时现场放置信物的,而且还在祭台的东

面发现了一个凿刻的“启”字,是夏朝开国皇帝用来祭祀的祭台,这个发现结束了夏朝没有

文字记录的历史,将我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700多年。孔望山对于研究中华文明

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诸多证据,也许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故事。 游客朋友们,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谢谢!篇三: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导游词 佛教东传的最早见证地:孔望山景区

【景区概况】

孔望山风景区位于锦屏山东北部,东依盐河、北临玉带河,距市区约2.5公里。《舆地要

览》载,“孔子问官于郯子,赏此登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因山畔有故城基址, 又名古城

山。”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孔望山以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海内外。山上的龙洞庵,环抱于异石厅峰之间,距今约1400

多年历史。龙洞庵西崖壁,有一个天然的海蚀洞,古人称之 “龙洞”又称“归云洞”。孔望

山景源丰富多彩,类型齐全,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自然景源方面,孔望

山气候湿润,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落。植被类型有针阔叶混交林、竹林、丘陵低山草丛和人

工经济果树林。树种达30多种,另有桃、苹果、梨、杏、柿、枣、山楂、葡萄等经济树种遍

布山野。龙洞庵内有1200年树龄的古柏和800年树龄的糯米茶树。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80%,是白鹭、喜鹊、斑鸠和一些不知名鸟儿及野生小动物集聚地,在山东北部建起了白鹭保

护区。在人文景源中又分为历史人文景源和现代人文景源。历史人文景源有原始社会新时器

时代祭海的杯盘石刻、孔望山摩崖造像、千年古刹龙洞庵、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等10余处;

孔望山曾吸引众多古代名人来此咏唱,刘长卿、苏东坡、石曼卿、林则徐、陶澍等,都登临

孔望山,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现代人文景源有孔子望海像、朐海湖垂钩中心、神灵洞等9

处。20年来,先后建成进山道路、停车场、步游道、各广场、孔子像、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观光路网,有效的把各景点串联组合为一整体。通过不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景

点周边环境绿化,以及整顿景区软环境,让景区形象有了质的飞跃,并有效地整合了旅游资

源。

【龙洞庵】

龙洞庵位于孔望山南侧,始建于北齐年间,唐中宗时改建为龙兴寺。明代于旧址上重建,

更名“龙洞庵”。“文革”中龙洞庵也遭受了劫难,塑像被毁,文物流散。龙洞庵的整个建筑

以大殿的山门为一中轴线,组成一个高低错落,左右对称的建筑群。从山门拾级而上,穿过

圆洞式山门,进入院中,单檐硬山顶的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像,两侧是阿傩和迦叶

两个弟子。两侧周围是十八罗汉彩绘塑像。前山门中的神座上,前面是弥勒佛,后是韦驮塑像,两侧是四大天

王。东厢房是观音殿。整个建筑轮廓雄浑,气势壮观。大殿两侧有棵千年古柏,仍然苍翠欲

滴。东侧有棵始植于宋代的糯米茶树,春季花开时节,菊院清香。院内还有古井一口,名曰

“甘露泉”。

【龙洞石刻】

龙洞石刻位于孔望山龙洞庵两侧“龙洞”的内外石壁上。题刻20多处,年代宋至清,大

字近3尺,小字寸余。龙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为丰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陈文烛写的

《孔望山铭》。有明代嘉庆时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书题刻“归云飞鸟”,还有明邵瑞良的“归

云洞”题刻。明代林廷玉的诗刻:“看龙洞偶成,幻化成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

是讶相逢。”还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诗刻,最具代表性,诗曰:“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

香,此时此会文彦,一殇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

忆绸缪。”字体严谨,风格古拙,笔力遒劲,风格犹如宋篆,而且写景抒情,给人以很高的艺

术享受。

【东汉佛教摩崖造像】东汉佛教摩崖造像位于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势凿成。现存造像105个,分

布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山崖上。大的右1.57米,小的只有十几公分,造像以中间两个

大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周围辅以坐像,立像等等形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980年,专家发现了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

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将近三百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被国务院公布为

国家级文保单位。

造像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大多反映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传统。本

生故事有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佛教故事有“说法图”、“涅槃图”等。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浮雕

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汉装人物像4尊,分别为老子及其供养人、关令尹喜和黄帝。 属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为佛经变故事,核心是位于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槃图”,

共由46尊人物图像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释迦牟尼仰身卧像。 其中的“舍身饲虎”、“涅

槃图”、“叠罗汉”等以形态各异、古拙生动而最负盛名。此造像比%b
孔望山导游词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47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