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荔枝湾涌英文导游词

时间:2016-11-26 15:05:5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荔枝湾涌

荔枝湾涌是广州一著名景区,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关泮塘一带,是西关涌和荔枝涌几条河汊的总称。

曾有古诗写道“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

,这句诗描述就是荔枝湾涌。古时候,这里的水乡美景曾是岭南第一景,也是著名的荔湾舰仔粥的发源地。重建开发之后,荔枝湾重现了岭南水乡的风情。游玩的方式可以随意逛逛散步或者是

荔枝湾游船。从泮塘路进入,沿着河涌游逛,在文塔广场和梁氏宗祠门口可坐荔枝湾游船(摇橹船100/人,豪华画舫200元/人)游览,在船上可品茗和品尝广东点心。沿岸主要景点有文塔广场、荔湾博物馆、西关大屋区、陈廉…

去玩的心得:

1、200元可以包一条船;

2、也可以在公园里包一条自己开的船。

3、中山八路地铁出就可以先到公园。

篇二:荔枝湾特色

谈及荔湾区的名称由来,许多人都会吟起耳熟能详的“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而这样的美景其实便源于荔枝湾涌。

10几年前,荔枝湾涌因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而被石板盖上,成为马路下的一条暗涌,风华不再。

10几年后,顶着重压,荔湾区毅然启动荔枝湾文化休闲区一期建设,“揭盖复涌”是其中的重头戏。如今荔枝湾盖头掀开,清水蜿蜒,曲桥佳木,亭台楼榭,美不胜收。

近日,历时大半年建设的荔枝湾涌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式通水。目睹重见天日的荔枝湾涌,不少街坊坦言“与之前马路场景有天壤之别”,曾经的工程反对者也直呼“想不到,真是太漂亮了”。记者了解到,荔枝湾涌还在不断完善节点细化工作,已纳入新广州一日游线路,今后市民游客均可乘游船啖荔枝。

水脉打通旧城肌理,串起各类文化元素,原本河涌周边被一些旧房遮掩的文物景点都一一得以展现并连通。据透露,荔湾区将通过对西关大屋的保护、荔枝湾水系旧观的恢复,岭南园林之冠“海山仙馆”的重建,把荔湾湖自然园林景观与周边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打造融文化、生态、休闲、环保为一体,凸现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地标性文化休闲区,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广州会客厅”,成为以“尊贵”为旗帜的中高端国际休闲区。

溯源

曾有小秦淮之称

历史百转千回。实际上,荔枝湾拥有2000多年历史,其故址可远溯到公元前206年赵佗南越王的时候,是千百年来著名的休闲娱乐消遣之地,素有小秦淮之称。相传汉朝时,荔枝湾已开始种荔枝。南汉王刘长所经营的“昌华苑”建在荔枝湾这块地方。每年夏季蝉唱荔枝熟时节,南汉王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此后也一直保留着岭南水乡的氛围。

然而,解放后由于城里的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的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变成了若干条村了(如荔溪东约、南约、北约等,泮塘首约至五约等)。1960年广州调整行政区域时,荔枝湾所在的西区便更名为荔湾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变迁,荔枝湾已成为中心城区一部分,除1958年开挖的荔湾湖和保留一段与珠江相接的荔枝湾涌为明涌,其他众多河涌也多已填没、上筑房屋,或成为暗渠、上为道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荔湾湖公园南缘的荔枝湾涌因生活和工业污水汇集,变成人见人厌的臭涌,因而也逃脱不了掩盖成暗渠的命运,其上就是后来的荔枝湾路。1997年,相关部门单位沿路两侧建起临时性商铺,成为古玩专业市场。

曾经的美景消失不见,这成了许多老广难言的遗憾。在许多人看来,位处西关腹地的荔枝湾涌一带,不仅是岭南水乡风情的典型代表,更蕴承了千年的西关文化精髓。涓涓的荔枝湾水脉,如玉带打通城市肌理,串联起周边历代名人、名园故所以及千年名胜等文化元素,仁威庙、文塔、小画舫斋、海山仙馆、陈廉伯故居、梁家祠及西关大屋历史街区等“珍宝”也因水而灵。

起因

复活水乡记忆串联文化元素

为了复活荔枝湾涌的水乡文化记忆,同时传承岭南文脉,在2009年中段,荔湾区决定以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契机,贯彻落实广州市“中调”战略,并

根据省市领导关于加快推进西关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的要求,对荔湾湖公园及周边西关古玩城、荔湾涌、文塔、西关大屋社区等进行综合整治和升级改造,建设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荔枝湾文化休闲区,其中最大手笔的动作,便是“揭盖复涌”。

据悉,整个荔枝湾文化休闲区东起泮塘路—龙津西路,西至黄沙大道,北起中山八路,南至多宝路,总用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目前基本完成建设的一期项目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荔枝湾河涌景观带、车行桥、景观桥,岭南博物馆组群(十三行博物馆、蒋光鼐故居、荔湾博物馆、小画舫斋)、陈廉伯公馆、何香凝艺术中心、西关大屋区、文塔广场等。在荔枝湾文化休闲区中,荔枝湾涌复涌属重中之重,对日后休闲区的规划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经历

荔枝湾涌重见天日来之不易

风雨之后方见彩虹。正如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所说的那般,荔枝湾涌的惊艳重生也经历了一段阵痛。

2009年11月18日,荔湾区正式公布了荔枝湾文化休闲区规划方案,“揭盖复涌”方案随之出炉,沿街临建商铺按规划将拆除。记者了解到,起初工作时可谓困难重重,动工日期一再推迟,直到2010年3月,荔枝湾路“揭盖复涌”才落下第一锤,有关部门开始封路迁树、拆除个别临建商铺。

除了资金压力,期间还有部分西关古玩城商户对改造不理解,不配合搬迁;有的居民也认为改造会影响其生活……。对此,荔湾区有关部门不断耐心做工作,今年4月,“揭盖复涌”工程终于得以全面启动,区建设、水务、环保等部门协同进入荔枝湾路,封路,绿化迁移,揭盖清淤截污,调水补水,搭建桥梁,河堤景观及绿化建设……工序环环相扣,经过施工者日积月累的努力,荔枝湾的原貌被一点一滴打造出来。

据介绍,荔枝湾涌复涌后长743米,为此工程,揭盖6687平方米,清淤1.3万立方米,水利堤岸建设1400多米。建设过程中拆除建筑物2.6万多平方米,新种大树727棵,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这连串数据背后凝聚着众多的汗水。“前段时间工程收尾,我每天只睡四个钟,现在看到这里变得这么漂亮,感觉很值得。”负责监工的人员说道。

收获

荔枝湾涌通水惊艳亮相

四座石桥横跨两岸,一湾碧水蜿蜒而去,古色古香的文塔倒映在水中,四周亭台楼榭,佳木葱茏,一派岭南水乡风光。这里是重见天日后的荔枝湾涌。曾几何时,她因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而被石板盖上,成为马路下的一条暗涌。如今,在政府果断“揭盖复涌”后,这里换了天地,惊艳亮相。

上周六(16日)重阳节当天,张广宁于中午时分再度来到牵挂的荔枝湾涌整治工程现场。与此前仍在紧张赶工的景象相比,已于15日晚完成主体工程并成功通水的荔枝湾涌热闹依旧,但这份热闹已由工地上的“热火朝天”化作了大功告成后市民欢呼雀跃的感情。

闻讯赶来观看荔枝湾涌成功调水的市民群众摩肩接踵,800米长的河涌两岸到处是欢乐的人群,争着表达对荔枝湾风情再现的兴奋之情。有街坊坦言,原来的荔枝湾路那么窄,马路底下又是一条臭涌,很担心能不能搞好,没想到弄得这么漂亮。

“现在看来,广州举全市之力治水的付出和艰辛没有白费,治水效果得到了

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欢迎和认可,这项民生一号工程切切实实办成了民心工程!”张广宁也感慨地说。

特色

桥桥皆景致,步步见风光

“十里红云,八桥画舫”——文献中关于历史上荔枝湾风光就有如此迷人的描述。据荔湾区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恢复荔枝湾昔日的美景盛况,唤起人们对千年历史的回忆,在荔枝湾涌的整治建设中尽量复现旧日的文化景观元素,除了岸上的历史建筑,较引人瞩目的便是新建的几座古式景观桥梁。

据悉,在涌面上共规划设计了五座桥梁,全都是仿古风格,并参照了包括海山仙馆旧图片等历史资料进行设计,具体样式各不相同。通过向社会征集到的五个桥名,除了龙津与至善两桥名外,其他三桥桥名均来自原“西关八桥”。五条桥的起名和顺序也非常讲究。从文塔数起,龙津、德兴、大观、永宁,再加上“至善”,正好形成一个序列:龙津是起首,以龙喻津,是对整条涌道的概括;德兴蕴含了道德兴盛的意义;道德兴盛然后蔚为大观;然后举世皆善,为“至善”;最后是永远的安泰宁和——“永宁”。

记者近日走访,除永宁桥将在二期修建外,目前已建成的四座桥梁横卧荔枝湾涌的南北两岸,一侧是水畔长廊的湖光树影,一侧是历史建筑的古朴祥和,桥侧或渡口码头或亲水栈岸,将构成荔枝湾的著名景观“碧溪五渡”。

泛舟河上,水质清幽,平均1.5米深的涌底清晰可见。两岸亭台楼阁廊榭错落有致,四座石桥各具风情,不同河段两岸栏杆造型各异,小桥、流水、西关风情建筑一起构成一幅精致典雅的园林图画,可谓“桥桥皆景致,步步见风光”。据设计师介绍,在短短约800米的荔枝湾涌两岸,栏杆造型多达13种,古典的、现代的,北方风格的、岭南特色的,东方神韵的、西方情调的,各显其趣,注重与周边建筑风格和谐搭配。张广宁在视察时对这种设计理念也表示肯定:“荔枝湾涌要成为一个浓缩西关文化的载体,下一步,要结合旅游开发,深入挖掘西关文化,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未来

打造岭南地标性文化休闲区

荔枝湾涌的复活,除串联起实体的文化遗迹外,也让延续了几百年的民俗活动——泮塘龙舟得以原地重现。就在荔枝湾涌通水复涌后第二日,一条长达37.3米的西郊村老龙舟,从珠江口进入泮塘水闸,然后驶入荔枝湾涌,对这条年岁近百的老龙舟而言,上一次畅游在荔枝湾涌上已是18年前。龙舟手奋力挥桨,齐声呼喝,一路上好不热闹。68岁的泮塘附近居民权叔激动地说,18年前荔枝湾涌还可以扒龙舟,后来加盖变成马路后,泮塘的龙舟不得不因此而改道,如今荔枝湾涌揭盖复涌成功,扒龙舟风俗得以传承,实在是一大幸事。

记者了解到,荔枝湾涌复涌以来,每日均有过万市民在现场参观游玩、拍照留念,并有不少热心的市民向建设单位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荔枝湾涌将于近日开展节点细化完善工作。

牵挂工程的周亚伟最近经常要到现场察看。对于荔枝湾涌大半年来建设的情况,周亚伟说,“千言万语说不尽,总之就是很不容易。周边的老百姓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个个都大力支持,加上荔枝湾涌现在变得这么漂亮,这说明我们的坚持与努力都没有白费。接下来荔湾区还会推进恩宁路大地涌的改造,有荔枝湾涌的成功在前,我们对接下来的工作会更有信心。”

目前,荔枝湾涌已新建旅游驿站1个,旅游服务中心1个,荔枝湾旅游标识

200个,购置荔枝湾游船14条,河涌还已纳入新广州一日游线路,甚至将策划精品半日游、两日游线路。

而根据规划,今后的荔枝湾将恢复成“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大众游乐场所,同时细分吸纳中外小众市场,打造以“尊贵”为旗帜的中高端国际休闲区。具体来说,将通过对西关大屋的保护、荔枝湾水系旧观的恢复,岭南园林之冠“海山仙馆”的重建,将荔湾湖自然园林景观与周边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打造融文化、生态、休闲、环保为一体,凸现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地标性文化休闲区,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广州会客厅”。

■众说这湾清水

“这条涌的整治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揭盖复涌的设想一开始也遭遇了来自周边部分居民的不理解与阻力。说实话,我们的压力不小,最后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得以付诸实施。没有超常规的治理手段,没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没有所有治水工作者的艰苦努力,这项工程难以取得今天的成果。群众能从中受惠、能为此高兴,是我最大的高兴。”——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

“我亲眼目睹了荔枝湾涌从头到尾的变化——从原来的臭涌到把涌盖上,再到揭盖复涌,直到现在出落得跟画儿一样,和以前完全是天壤之别,简直是神奇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伟大的工程、益民惠民的工程。今后肯定是荔湾区乃至广州市的名胜景点。感觉太好了。”——老西关陈伯

“20年前,住涌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涌水的恶臭让人吃不下饭,现在揭盖后涌水变清了,估计房子都会升值。”——住在荔枝湾涌边的广医三院一退休医生

“我就住在逢源路,之前每天晚上都会来这里看看工程进度,现在效果这么好很高兴很自豪。”——曾经的工程反对者、古玩街老板潘姨

■细品景点

此次荔枝湾涌“揭盖复涌”后,除了重现“一湾溪水绿”的景象外,原本河涌周边被一些破旧楼房遮掩的文物景点都一一得以展现并连通。

梁家祠

梁家祠,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梁家祠为三进深的大祠堂,规整、对称,天阶宽广,气派不凡,祠内石刻记载始建于明代。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现在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内有荔枝湾历史变迁展览,图文展示荔枝湾的2000多年的历史变化及荔枝湾涌的整治建设情况。广州文津古玩城

广州市文津古玩城,由广州市供销社日杂仓改建而成,仿古改造后的古玩城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可容纳400多户商铺。

文塔

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为石脚。文塔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其整体风格与广州琶州古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楼相似。文塔内供有的文曲星掌握文人雅士功名命运,据传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

荔湾博物馆

荔湾博物馆(陈廉仲公馆),于1996年12月建馆,是以收藏、陈列和研究荔湾历史、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省首家区级博物馆,馆址是民国初期英商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仲先生的故居。庭园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内有有仿罗马、希腊的柱式及拱门,又有由峰峦、岩洞、亭台等组成的被誉为“岭南石山奇景代

表作”的“风云际会”石山及“石上飞榕”奇景。

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由新加坡华侨富商黄氏家族(黄景棠)所建,建成于1902年,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环形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四周都是精致幽雅的楼房,中间是一片露天的花园。因园内有画舫建筑,建有船厅,故名小画舫斋。小画舫斋对面是荔湾湖公园南门,叠石层层而起错落有致,几十颗参天大榕树郁郁葱葱,吸引各种鸟纷纷飞来,不愧为名符其实的“小鸟天堂”。

篇三:广州,导游词

篇一:游广州塔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我是今天带大家的导游。我姓姚。上次大家来广州去过白云山、陈

家祠、西关大屋,今天我带大家去游广州塔。她是广州一个新景点,人家说,去北京不去长

城,不算去过北京,那么现在的人说,来广州不上广州塔,那就是白来广州一趟了,大家出

发吧!

广州塔塔身设计的

最终方案为椭圆形的渐变网格结构,其造型、空间和结构由两个向上旋转的椭圆形钢外壳变

化生成,塔身采用特一级的抗震设计,可抵御烈度

7.8级的地震和12

级台风,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

等一下我们坐观光

电梯啦,您会如腾云驾雾般地快速上升,不用2分钟,现在电梯就可以稳稳停在84层、433.2

米高的观光层了。

大家可以随便走走

看看,窗外是360度的无敌风景,整个羊城都尽收眼底。请各位游客往北看,这就是广州的

新中轴线,大家再低头往下看,这就是中国第三长河-珠江,它就像一条彩带,碧绿的江水,

从塔底缓缓流过。

胆大的游客可以在

凌空伸出的“玻璃格子”站上去,您会觉得犹如悬浮在云霄,上下左右全部都是空的。带相

机的游客可以去照相,再看着玻璃地板下方的地面马路,车流细小如蚁,珠江在脚底蜿蜒,

可能让您眩晕??

观光功能

发射功能

塔顶设置发射机房

和发射天线,用以发射电视、广播和微波信号。

展示功能

观光塔内将建造城

市规划展览馆,用于陈列大型城市规模型及其它城市建设成果展示,

娱乐功能

塔107、108层观光

层安装了5台具有互动功能的新型望远镜,给游客带来实时的互动观景体验。游客可根据喜

好,选择预设模式或实时模式,控制放大及缩小按键,通过望远镜屏幕观看广州城的美景。

动态数据将于手触屏幕瞬间显示该地点相关信息,方便快捷。

来这里是纪念品区,

有兴趣的旅客可以买回去留念。不过大家一定要来这里,寄张明信片回家或者给你的好朋友。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来游广州塔,请大家慢慢观赏,我祝大家玩得开心??

篇二:广州导游词 8

湛江

广之旅自由通

广州导游词

广州的特色,有人

归纳为:“十大”特点,为了便于大家记忆,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一都,二城,三特,四

地”。

“一都”指广州是

著名的商都。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人文因素,广州商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优良的传统。广州自秦汉以来就是我国的古都会。唐代,广州港已经发展到可容纳大小船只

近千艘的港口,并开辟一条长达14000公里的由广州通向西方的航线,这是当时世界最长的

一条航线。清代,中国设立“十三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清末至民国时期,广州大力引进

华侨和外国资本开办商业、洋行、银行。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建国后,

被称为中国第一展——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一直在广州举行。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商都地

位不断提高,商业和综合经济实力移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广州得以改革开放之风,商贸再

领风骚,广州货一直是时髦的代名词。朋友到了广州,可以尽情享受和体验广州的“购物天

堂”的乐趣和魅力。

广州传说最早的名字。公元226年,为了便于统治,孙权将原交州划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

合浦以南为交州,合浦以北为广州,“广州”名由此得来。公元1368年始称“广州府”、1921

年成立市政厅、1925年设立广州市。

篇三:新广州导游词

新广

州导游词

【荔枝湾】又叫【荔

枝湾涌】 荔枝湾涌严格来说不是一条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广州城西,现今的荔湾路、中山

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西路一带的江畔湿地中纵横交错的水系的总

称。

南至黄沙注入珠江,

“广四十里,柔五十里”,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

荔枝湾的兴起与繁

盛: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

驻地,且开始经营这一名胜。

荔枝湾的衰败:到

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河溪两面成为菜农、

贫民聚居之地,居民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树,地,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再也难

以适应荔枝树的生长。 荔枝湾的消亡:1958年。建立了荔湾湖公园,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

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桥,南至多宝桥,但水系的各条支流被填平变成街道;随着周围的工

厂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湾水系已经沦为大污水池,1985年前后,荔湾湖至多宝桥的水道被

覆盖;1992年,随着泮溪酒家至逢源桥的最后一段水道被覆盖,荔湾涌的名称彻底成为历史。

新生:1999年,荔

湾区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并在2009年正式实施,1992年填埋的最

后一段河道重见天日。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湾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曾经的荔枝湾涌

迎来新生,曾经的荔枝湾从历史变成现实。

梁家祠占地面积

700多平方米,为三进深的大祠堂,祠内石刻记载始建于明代。


荔枝湾涌英文导游词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46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