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变形记论文3000字

时间:2016-11-25 17:01:3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变形记论文

《外国文学史》期中论文

班级:新闻092 姓名:金 添

学号:070912210

格里高尔一家人的“变形”

金添

(文学院新闻092,070912210)

摘 要: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变形记》企图规避现实表面,挖掘指向心灵痛苦的。小说通过“变形”手法,表现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下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表现众多劳动个体的异化状态。

《变形记》中“变形”的真正指向绝不是人变成虫的意象,而是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给这个家庭每个人带来的生活上思想上的变形,对这些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

关键词:变形记;思想;变形

《变形记》这一短篇小说,以一种平淡而绝望的笔调开头。“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好梦之后,他的世界顿时走了样。在小说中变成甲虫前的格里高尔是一个为替家人还清债务而兢兢业业、忍气吞声工作的青年。他的全部生活不外乎工作、责任、爱、家庭。然而终有一天,他身体的形状的变异导致他的生活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异。躯体变成了甲虫但仍然有着人的思维和灵魂的格里高尔,躲在沙发底下,狭窄的空间里,观察和聆听着人们的行动和言语。透过一扇扇“门”,格力高尔看到的只有人性的麻痹,自私冷漠,这让格力高尔更加的痛苦无助与孤独。他挣扎,乞求聆听,但没有人能懂他,最后格力高尔被世界无情的抛弃,最终干瘪。

小说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之后,家人对他的态度是小说的主要冲突线索。他的家人从最初的恐惧到爱恨交加,直到最后他们完全对他感到羞耻仇恨,以至于要驱逐他。表面上变形指的是格里高尔由人变为甲虫,但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三个成员都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一、失去赚钱能力的格里高尔的悲剧

在故事的一开始,主人公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对于这种不可预计又可怕的的变故,格里高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惊恐,只是疑惑地说了一句“我怎么啦”,这样平淡的反应令人难以想象。接下来,他也没有按照正常思维来行动,没有想

到该如何解决这一惊恐问题,而仅仅只是调整自己的姿势让自己感到舒服一点。多次尝试之后仍然没有如愿以偿,他也不再挣扎,退而想到了自己的工作。“我的天哪,”他想,“我选择的是多么辛苦的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考虑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在此时,变成一只甲虫,远没有那该死的工作来得更让人无法接受。看至此处,我想到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面对不好的运气,阿Q屈服的同时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达到自身的平衡心态。我想唯一支撑阿Q苟且活着的就应该是他那被人践踏无数的“精神胜利法”了。此刻,格里高尔通过对自己仍然是人时候的工作的抱怨是自己在变为甲虫后的心态轻松起来,甚至还有一些不自觉地暗自得意。小说中格里高尔总是通过那一重重的“门”观察别人,这里的“门”更多的象征着一种隔阂,区别于人之间,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的同时又是通往内心光明的唯一路途。“门”在《变形记》中还起到了一种镜头聚焦的作用,通过“门”出场的各色人物,很好的起到了聚焦的作用,让人物形象的思考细节为人所查,而更好的讲述了区别于主人公的外世界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甲虫但还保留人的意识的格里高尔变了,他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当然他也失业了,虽然仍旧关心该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该怎样筹钱送妹妹上音乐学院的问题,他一点忙也帮不上,他的家人开始打工挣钱。即便是这样,有些沮丧的格里高尔仍是觉得没什么不对,家人的厌恶甚至驱逐也是理所应当。当家人还在对他变回人身抱有希望的时候,他却并没有做任何可能让自己恢复人的身体的努力。对于一切格里高尔都是被动的接受,毫无质疑。不能付出却仍要索取,也为故事奠定了悲剧的基础。故事的最后,为了生存,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他曾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虽然赚钱对他来说越来越痛苦,他依然支撑着整个家,与此对应的在家里他的地位是他一直拥有的。变成甲虫后,他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失去了工作,这就导致他的支柱地位突然消失。对于他的家人来说,他们的经济依靠突然消失了。最开始的时候,他对家人的影响还残存着,父亲手里还有一点积蓄,这积蓄的来源很明显是他;还得到了妹妹的细心照料,家人虽然害怕他,但并不排斥他,甚至还为他着想,搬走他屋子里的杂物让他能有更多的活动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残存的感激和积蓄被消失殆尽,他也就开始被忽略,开始被当成累赘了他辛辛苦苦这么多年的付出获得的不是温情,不是爱护,而是失去能力后的嫌弃、冷漠与最终的抛弃。人与人的关系,总归是互相依靠,感情也好,亲情也罢,一旦失去了付出的能力,别人就会逐渐理他而去。这种人性的悲哀,才是让人绝望的根源。

二、近似“喜剧”的格里高尔家人的新生活

在整部小说中,格里高尔的家人对于格里高尔的态度也是一路变化。其中妹妹的态度变化是最曲折,最明显的。最初,妹妹看到哥哥格里高尔变成巨大的甲虫,心生悲伤,勇敢地担起保护哥哥的角色,她端茶递水,考虑得相当周全。但是在得知哥哥永远不可能恢复以及自己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她的言行举止也逐渐开始“异化”,她不再考虑他哥哥最喜欢吃什么,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之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拨就去,也不管格里高是吃了还是没吃,又抑或是只尝了几口。另外,书中在描写妹妹第一次进入房间看到格里高时,她“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地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可是仿佛是后悔自己方才的举动似

的,她马上又打开了门,踮起脚走了进来”,此时的她依然善良体贴,“生怕格里高不愿当她的面吃东西,所以马上就退了出去,甚至还锁上了门,让他明白可以安心地随意进食。”可到后来,她越来越无视成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并当面表现出对哥哥的厌恶,“用脚砰地把门关上”、“还不等他完全进入房间,门就给仓促地推上,闩了起来,还上了锁。”后来,当葛蕾特看到自己利益受损,立刻彻底地改变了立场,“对着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妹妹格蕾特对哥哥格里高尔态度变化很清晰:在格里高尔有可能给妹妹提供物质保证并有条件送她去音乐学院时,他是哥哥;在格里高没法帮妹妹实现愿望的时候,他就是甲虫。她的“思想变形”,与其说是因为哥哥的身体变形带来的,不如说是社会压力带来的。这种变形开始于她的工作的劳累、家境的困苦。之前她对哥哥的爱,在贫瘠的物质生活面前渐渐消磨,并且最终彻底爆发于哥哥的存在赶走了房客这件事情上。但正是因为这样并非十全十美的人物塑造,更显得小说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也更为丰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一家人的爱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钱的基础上的。当自己的生活美满时,他们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但是,一但别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时,爱就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格里高尔的母亲天性懦弱,对于儿子不翼而飞和大甲虫的突然出现,心中既有挂念又有厌恶,想见而不敢见;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似乎一直不能接受大甲虫的出现,作品多次提起要置其于死地的片断,但父亲还是希望保住母女俩的希望格里高尔能够恢复一丝希望,并且适时地承担起了家庭的一部分责任。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积极的,全家更加团结一致了,当然除了格里高尔。缺了格里高尔这一经济支柱,全家反而自食其力打工赚钱了。在《变形记》中,作者卡夫卡把亲情若有若无的描写成一种依赖,比如格里高尔的父亲在儿子全力工作的时候,他就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无力的老人。但是后来格里高尔这个强劳动力变形后父亲为了生计,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变的精神抖擞起来,身体也强壮起来了。家庭其他成员也都变的勤奋、独立了,不再依靠格雷。

而同样的,他们的情绪也由最初对格雷变形的陌生害怕发展为最后的厌恶排斥。甚至格雷的家人为了能让自己和别人觉得正常,和人群保持进紧密关系,疏远甚至隔离了格里高尔,把他当作一个累赘、一种野生动物而不是亲人。他们对存在格里高尔的所有回忆保持了一致的健忘。直到格里高尔的死去,格里高尔的一家人才如释重负,他们心里没有悲伤,反而欣慰和开心。他们的世界似乎就重来没有过格里高尔,他们将有一个新的开始。

结论

卡夫卡的意图在小说的一开始就显得很清晰,他带着一种强行的蓄意性,生生安排了“格里的变形”。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这显然是一种最直接的主观情绪表达,是借助“变形”对拘泥形式主义、道德规范钝化的社会的一种撕毁。

从卡夫卡先生的作品《变形记》中,作为读者,我感受到备受家庭压力而变为异形的人们的痛苦与无奈,我感受到漠视亲情,只在乎金钱的人们的变了形的扭曲心理。

《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绝不是人变成虫的意象,而是在格里变形之后给这个家庭每个人带来的生活上思想上的变形。再深入点说,是对这些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

参考文献:

[1] 卡夫卡,变形记,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2] 郭涛,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安徽:安徽文学,2010

[3] 杨恒达,卡夫卡,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篇二:变形记论文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卡夫卡艺术上最鲜明的荒诞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变形记》中的荒诞世界。

一、荒诞变形中透着真实

这是一篇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卡夫卡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荒诞、非逻辑性的故事情节。小说写了一个名叫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是一件让人感到多么可怕和难以置信的事情: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1]

接下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行为也是让人匪夷所思: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个厄运,格里高尔·萨姆沙没有像一般人有的恐惧、害怕,而是非常平静地琢磨他作为一名推销员的艰辛,惦记着他得赶紧上路工作,思考着如何替自己找一个迟到的理由。他实在觉得“身体挺不错,只除了有些困乏”!

这真是一件怪诞离奇、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连一点儿预兆都没有,更让人觉得荒诞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虽然从外形到生活习性都已经虫化,他的“语言”和声音已让人听不懂,但他仍然有人的思维和理性,有强烈的生存要求和人性本能,清醒地活在人间,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母亲和妹妹葛蕾特对他的突然“虫化”后的焦急和同情。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场恶梦之后,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和存在的事情,它完全是一个荒谬虚妄之说。但由于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笔触,对格里高尔生活的社会环境做了极其逼真细致的描述,就使得荒谬虚妄之说落到了真实之处,产生了合乎真实的效果。在作品中,主人公生活、工作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在一家衣料公司里当旅行推销员,这是一件“累人的差使”,“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伙食??”,“这家公司的老板,对待雇员们粗暴专横、冷酷多疑,职员们只要有小小的差错,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格里高尔只是为了养活家庭,为父母还清债务,一直谨小慎微、忠于职守地工作着”。尽管如此,“旅行推销员在公司里不讨人喜欢,??大家以为他们赚的是大钱,过的是逍遥自在的日子”,由于“旅行推销员几乎长年不在办公室,他们就很容易成为闲话,怪罪和飞短流长的目标,可他自己却几乎完全不知道,所以防不胜防,直待他精疲力竭地转完一个圈子回到家里,这才亲自体验到连原因都无法找寻的恶果落到了自己的身上。”作品中对格里高尔生活、工作环境真实细致的描述,使读者感觉到,格里高尔的异化和变形,并非是不可能的,而是完全可能的。这样一来,人变成甲虫这种荒诞离奇的故事,竟成为真实可信的事了。卡夫卡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 去表现违反现实的事件,变荒诞为真实。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内心世界同他的外界行为却是一对矛盾体。心里是想着逃避压力和责任的,但真有虫形,仍难以摆脱作为人的烦恼。他认为这“纯属心理作用”,这一切不过是个幻觉,竟忙着挪动自己的虫子身体要赶往公司,直到秘书主任亲自登门问罪,格里高尔的内心

愿望才得以真正实现——咄咄逼人的怪样把平常趾高气扬的主任吓得逃跑,而他不再是那个受气包推销员。自然他也真正地梦想成真,摆脱了与这份差事的瓜葛。这显然比起他只是生了一场重病要来得干脆利落——因为在他老板的医药顾问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格里高尔除了父亲挥动手杖赶他让他受点伤外,他竟发现他的食欲这时竟出奇的旺盛!

这个对于我们讲很荒谬不合情理的行为,恰恰是卡夫卡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给予我们一个“非理性”的真实———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骨子里头真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虫,因为只有成为一个寄生动物,才能摆脱作为人应承担的责任和烦恼,他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我们在这充满着象征,寓意的梦魇世界里,荒诞的情节和非世俗常人的人物中找到了真实。

篇三:卡夫卡变形记论文

本科课程论文

姓 名 杨倩琼 班 级 汉语言专升本131 学 号 201350513104 课 程 名 称 外国文学 任 课 老 师

《变形计》中的人物浅析

摘要:《变形计》讲述的是以旅行推销员为生的主人翁-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身体的变化,亲人对自己态度的变化都让格里高尔的人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卡夫卡艺术上最为鲜明的荒诞特色。

关键字:格里高尔 葛蕾特 甲虫

一、格里高尔

文中的格里高尔,是一个工作勤勤恳恳,善良弱者的形象。旅行推销员这个职业对他来说,是一个累人的差使,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不仅饮食低劣无规律,而且也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可以互相依赖和倾诉,每天浑浑噩噩的上班下班。格里高尔心里虽有抱怨,但从没想过放弃,因为父母欠的债要靠这份工作来偿还,还需五六年才能解脱,所以格里高尔还是为此坚持着。

在他变成一只甲虫后,却没有任何过激的反应,而是坦然自若的状态,一句心里活动“我出了什么事?”道出了唯一的反应。我想这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但他却如此淡定,仿佛早有准备似的,让人开始难以理解。在通读整篇小说之后,会发现格里高尔变身为甲虫与整个社会是相关的,社会的生存压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导致格里高尔惨剧的发生。

变身后,他还是为接下来赶车上班,领导对他迟到的态度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想,这就说明了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他对这个家庭有担当,不想因为自己连累家人。小说第一部分说到,家人敲门叫他起床时,他暗自为自己锁门的行径感到庆幸,这一点说明了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并不亲昵。在变身后,听着父母,妹妹的谈话,一开始他因能让家人住在这样一个不错的房子里生活而感到自豪,但又害怕因为自己,这一切的平静、舒适与满足的日子都要恐怖的告一结束。五年没做事的父亲,身材因此发胖,行动也多有不便的他也面临着外出工作;患有气喘病的母亲,不能挣钱养家,只能在家干干家务活;而年仅十七岁的妹妹,花样年华,应该尽情享受着少女生活的年纪,也因家境的变化而需外出找工作度日等等情况都让格里高尔感到苦恼和自责。每当家人话题转到挣钱养家,

格里高尔就羞愧与焦虑的心中如焚,这一点也说明了格里高尔作为曾经家里的经济支撑,现在沦落为靠家人养活的“异类”而感到焦急和悲愤,但又无能为力,这一矛盾的心里让他很受伤。

为了避免葛蕾特看到他变身后的模样,不至于吓到她。有一天,他花了四个小时的劳动,用背把一张被单拖到沙发上,铺得使他可以完全遮住自己身体,这一动作也让我们看到他是很爱他的家人,很懂得替家人着想的人。父亲对他的粗暴行为,他都默默忍受,毫无抵抗,说明他是个孝顺、忠厚的人。格里高尔也一直都很支持妹妹的音乐梦想,当妹妹给房客演奏小提琴表演时,他比谁都认真的倾听,音乐对他有很大的魔力,他是葛蕾特最忠实的听众,可妹妹不懂他的这份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格里高尔是一个疼爱妹妹的好哥哥。

二、葛蕾特

作为格里高尔的妹妹,在文中有重要的存在作用,因为在格里高尔心里,妹妹是个聪明的女孩,在秘书主任来家里为他迟到的事一探究竟,不料发现他变成甲虫的事实,吓得回去要向老板报告这一事件时,他想尽办法阻止他,却力不从心,而在场的父母也始料不及。他就想到了他唯一的妹妹,他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妹妹会懂得他的心思,肯定会有办法阻止事态的发展。

其次,他很相信自己妹妹的音乐天赋,也喜欢听妹妹演奏小提琴,在父母因为家里条件的拮据,拒绝提供妹妹上音乐学院时,格里高尔还是决定加重自己的负担也要帮妹妹完成梦想。主人翁变成甲虫后,妹妹也是第一个进出他房间的人,她踮起脚尖走了进去,仿佛看望重病人,甚至是陌生人,这一点就说明葛蕾特对她哥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而她也是第一个为他准备食物的人,开始还细心的了解哥哥的口味,准备多种食物供他选择。在端食物拿走时,不直接用手,而是用块布垫着拿起,清扫时,就用扫帚扫起他剩下的食物,包括没碰过的。这点描述就表明了葛蕾特对格里高尔的害怕,难以接近、排斥的心理。之后格里高尔虽然也是由妹妹喂养着,但后来妹妹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开始应付了事,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也不帮他打扫,使得格里高尔最后生活在肮脏的环境里,虽然他向妹妹有过暗示,但葛蕾特也是熟视无睹。最后房客退租等一系列事件,使得葛蕾特忍受不了格里高尔变身后带给家里的种种影响,决定放弃格里高尔。这不仅是精神上的抛弃,也是打从心底的厌倦。

文中的妹妹葛蕾特无疑是最懂格里高尔的人,他知道格里高尔的一些想法,但她不愿更深层次的去接近,而是提供他活下去的基本条件,仿佛已经尽了做妹妹的义务。最后,她也习惯把自己看成是格里高尔事务的专家,自然认为自己比父母更高明,在后来母亲替格里高尔打扫房间时,她就朝母亲发火大骂。葛蕾特似乎把格里高尔当做自己的宠物饲养,自己放弃不去管它,别人也不能去干涉。好比自己的“东西”不容他们侵犯的意味。

三、格里高尔的父母亲

葛蕾特的父母亲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主角。自己亲生的孩子,却随他自生自灭,得知他死后,也是淡然的接受这个事实。在格里高尔变身甲虫打开自己房门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随即倒在地上,这是害怕和惊%c
变形记论文3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41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