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新闻记者是不是无冕之王1000字

时间:2016-11-24 16:07:0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无冕之王——记者

无冕之王

记者,是社会的忠实记录者;记者,是舆论的严厉监督者;记者,亦是正义的坚定捍卫者。

当代著名记者戴煌说过:“记者这职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职业,全在于讲真话。也可以说记者最重要的素质,首先就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而讲真话”。这句话将记者的第一职责入木三分地展现了出来——忠实地去报道事实。

记者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就是采写报道,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越来越依靠新闻媒体提供信息。试想,如果记者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虚假的新闻,将会对社会产生多么不良的影响。正所谓“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杀而事实不可改”。忠实地记录事实,应是记者的神圣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任务,要知道“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当然,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仅要有对事实的忠诚,更要具备创新能力。在各种媒体形式迅速发展的今天,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记者只有不断创新,独辟蹊径,才能克服报道形式千篇一律,大众审美疲劳的问题;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不断通过创新、丰富报道形式,以与众不同的个性报道来赢得人们的目光,才能在激烈的现代传媒竞争中站稳脚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应是当代优秀记者的必备素质。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审

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作为记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使命感,要承担起忠实地向广大民众传递信息的社会责任,记者是社会正义与良知的守望者,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记者这个职业的存在才使人民了解到世界最新鲜的一面。

在当代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记者是能恪守职业道德的,但也应看到有的记者忘了自己应有的责任感,惟自己的各种欲望马首是瞻,这些人已不再能被称为记者,他们已经忘了作为一名记者“报道事实,揭露真相”的职业要求,“有偿新闻”、“媒体审判”、“封口费”等名词的出现都使记者的形象受到损害。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而记者作为媒体传播的排头兵,它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啊!诚如著名记者郭超人所说记者“笔下有千万财产,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作为一名记者,手中的笔就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剑!

记者,是一个充满光荣与责任的职业,他们用手中的笔将黑暗化为光明,让正义得到伸张,让弱者感到安慰,还原生活的真实。他们是无冕之王!

孙小伟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生物科学类一班

篇二:新闻热力解读:中国记者是新闻民工还是无冕之王?

新闻热力解读:中国记者是新闻民工还

是无冕之王?

在过去的日子里,新闻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正义的捍卫者,而如今随着市场化进程日益明显,20年过去了,记者也在随时代浮沉。

美国著名作家罗伯特·库恩将30多年来的中国巨变称作“人类社会一次伟大变迁”。作为这场变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中国记者用他们的篇篇报道为这个变革的时代作注。

然而经历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洗礼,中国记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似乎干得越来越辛苦。与此同时,全世界媒体也都面临数字化的冲击和转型期的困惑。

在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社会快速转型给新闻界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给了记者彰显纠偏匡正力量的机遇,但也暴露出新闻界自身的局部阴暗。我们透过部分圈内人士的自述和调查数据,试图大致勾勒出中国记者职业的生存版图。

是“无冕之王”还是“新闻民工”

2003年,新浪网开展的“媒体从业人员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显示:我国近百万媒体从业人员中,43%属于“三无人员”——无劳动合同、无工作证、无记者证,身份是地地道道的“新闻民工”;2006年,一项“中国记者职业状态”专项调查显示,多数记者处于“亚健康”状态;2012年,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84.5%被调查公众认为新闻工作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

北京热线记者罗琼的生活是这个职业的一个缩影。

周末清晨6点半,正在熟睡的罗琼被骤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惊醒,她接通电话:平谷区一架播撒农药的小型飞机凌晨失事坠毁。对她来说,这算得上重磅新闻。

当天,罗琼采访12小时,晚上8点回到报社,写稿到12点。罗琼说,跑热线一年,“铃一响,心就一抽”,“那可能是在傍晚一家人的饭桌上,可能是在午夜时分你刚睡下或凌晨4点你未醒时”。

记者的职业标签是文字,价值感来自作品。在记者的自述中,无论所属媒体性质,无论年龄岗位,记者们回顾职业生涯的满足时刻,往往提及“稿件被转载、外界有反馈”,“抢到独家报道”,“分析调查文章兑现媒体的公正和良知”等,但不少人也感慨社会现实对自己新闻追求的侵蚀。

李柯曾做记者8年。“开始稿子每被褒奖,每被四处转载,特别有成就感。后来看到圈里记者靠积累的人脉关系,有的发了财,有的转了行,苦苦笔耕的往往最吃不开,成了弱势。一些媒体把经营创收放在首位,记者不比笔杆子了。”去年猎头找到李柯,让他去公司做策划,他答应了。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说,中国的年轻记者多有以报道影响社会、推动进步的期待,但这是一个渐进且艰难的过程。

今年9、10月间,《环球时报》针对从业3-10年、始终在一线采访的群体进行小规模随机调查,结果没有记者选择“新闻理想实现”一项,4成受访记者说没实现,6成说“理想褪色了”。

此外,6成受访记者以“新闻民工”自嘲,4成视自己为“新闻报道者”,没有人选择“无冕之王”或“民主斗士”。

2011年,张志安与他人共同撰写并发布《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这是迄今唯一一份针对国内调查记者的数据样本,展示了该行业相对资深群体的职业生态。

完成问卷调查的记者中男性居多,平均年龄33岁、做新闻8年。报告称,“一线调查报道对体力、精力、心力要求皆高,年龄稍大能坚持的不多”,近7成人月收入在5000元-10000元之间,月收入少于5000元或过万的各约15%。他们对收入满意度低,对整体职业状态“勉强满意”。

“行业的顶尖群体在35-40岁间都会考虑转行,因为职业环境让记者没办法安身立命。”张志安说,行业内缺乏合理的薪酬体系、路径清晰的发展空间和如普利策那般誉满终身的职业奖项。“50岁的一线首席记者出去受尊重,还是50岁的副总编、总编更受尊重?没有专业化考量而只有行政化考量”。

职业地位今不如昔

过去,记者在中国是个备受尊敬的职业。原人民日报社记者部主任曾坤回忆说,1975年开始做记者时,行业威信之高、地位之高,“今天看来难以想象”。在地方驻站期间,采访晚了回不去,掏出记者证,“哪辆车都会停下来载你一程”。

当时新闻界没有市场化提法,没人有利益想法,记者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是百姓眼中正义的化身。“那时候,人们尊重甚至敬重记者,不是敬重新闻本身,而是源于对权威的信仰以及那个时代本身的信息单纯和匮乏”。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化进程加速,市场化媒体随之诞生。20年间,媒体随时代沉浮。曾坤认为,媒体生存的社会环境已是沧海桑田,“今天做记者和当年已不具有可比性”。接受采访时,《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名记者说,这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回报都相当少的行当,路有两条,要么专注地把工作当NGO来做,要么在新媒体时代寻找出路。

另一名从业近40年的老记者说,在社会剧烈转型之际,记者的地位转为弱势,部分人容易被权力和金钱所收买。他说,陈永州并非个案,而是行业内部长期积弊的戏剧性曝光。“现在有些记者不跑新闻现场,而是流转于发布会,参加安排的集体采访,排队领红包,一些媒体以报道权、监督权进行交易”。

外媒对中国记者的地位也有所关注。美联社称,记者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并不受尊重,不仅因为几乎所有媒体都小心不越过政府设定的界限,还因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记者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黑幕和肮脏交易。

英国《经济学家》称,腐败在中国记者行业如此流行,以至于工资低廉的记者们对接受礼物或金钱不以为然。尽管并不是所有记者都这样,但一小部分人的行为足以玷污整个行业。社会需要愿做新闻人的“疯子”

“选择这个专业,多半是出于喜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冯支越告诉《环球时报》,对记者行业和新闻实践的社会议论纷纷杂杂,但学生们往往没有太多功利分辨和考量,他们更在意新闻的功能性和社会价值。

2012年北大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生70%升学或出国,剩下30%主要去向是媒体。

“去年我去英国参加一个媒体论坛,见到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院长马克·达马泽,他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高品质新闻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丁刚对《环球时报》说,“也是在那次会上,我听到了一个能给我们这些新闻人带来点鼓舞的词——?疯子?。达马泽说,媒体能坚持到今天,就是因为还有一些?疯子?,愿意为亏损埋单,愿意做新闻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辉说,记者形象的变化源于中国整体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媒体

职能拓展,从历史上扮演“党的喉舌、政府发声器”的单一角色,到逐步被定义为“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塑造国民心态”等舆论引导机构,媒体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

同时,时代迅速从信息匮乏迈入信息冗余,科技发展及其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化,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丁刚认为,中国的新闻业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看看全球主流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就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中国媒体已经报道的“二手货”,有的甚至是“三手货”。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目前中国的“一手”报道从质量上讲可能还参差不齐,但这些信息是中国人关注的,也是世界关注的,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中国新闻工作者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新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人民日报》10月28日的评论文章说,对任何一个追求文明进步、民主法治的国家而言,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视。

正是记者调查揭开了“孙志刚之死”的谜团,推动收容制度最终废除;正是媒体不为私利所诱,“封口费”最终没能封住山西繁峙矿难的真相。媒体以独立、专业的报道和不懈的批评监督,迎来证券基金市场的行业整治,促成立法部门对“被精神病”的关切。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篇三:新闻记者论

·新闻记者论

第一章:记者身份与记者伦理论

第一节 记者身份

1、记者是谁?

在座的各位同学走进这个专业,今后都有从事记者这个职业的打算,即使以后不做记者,作为你所必须具备的学科修养,也要弄清这个问题。也许,大家对这样一个问题不以为然,以为过于简单,是对你们高贵智力的挑战,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根本无须讲解,也无须讨论。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请同学起来回答一下(5位左右),可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一点也不简单。我们先来看一看社会的人们到底怎么看待记者。

A:社会的评说(当代版本)

(1)褒奖的说法:记者是无冕之王(在美国传媒权力位于行政、司法、立法的权力之外,被誉为“第四种权力”);记者是社会公器(不为任何党派集团和私人族群所私有,而为社会大众所共有);记者是社会的良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弱势群体的代言人,社会正义的护法人);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他们走在坚实的大地上,追逐着新闻应有的理想。忠实地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记者是行者(你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在纸上;你见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在路上)记者是杂家(一个记者,除了采访基本功,天文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男女之事,古今之事,中外之事??都必须知道一点,不容易啊)记者是包青天(要不是记者,孙志刚就会死不瞑目)

(2)中性的说法:记者是弱势群体(他们为老百姓说话办事,可是自己却总是成了被告,那么多记者被打??)记者是高危人群(在十大危险职业排行榜中,记者名列前茅,成了仅次于警察和矿工的第三大危险行当) 记者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记者是通讯社、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

(3)贬损的说法:记者是政客的帮闲(你看看美国的大选,不也是不同阵营的记者之间的大战);记者是狗仔队(他们的眼睛只盯着影星的大腿、歌星的屁股、名家的三角恋、女人的三角裤);记者不是东西(你们难道忘了山西繁峙矿难中的那些金元记者吗?);记者跟妓女一样(给钱就搞(稿)),记者是新闻民工;防

火、防盗、防记者。

B:自我评说(当代版本)

(1)生活状态:起的比鸡早、干的比驴多、睡的比狗晚、吃的比猪差。

(2)形象素描:

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有,

郁闷经常,偶尔优越,袋里紧张;患得患失,暗自神伤;

比骡子累,比蚂蚁忙;常怀正义,为人伸张,偶尔糊涂,

被人当枪;扪心自问,比民工强;因此自励,逆风飞扬;

饿不死,吃不胖,人一走,茶就凉;

天苍苍,野茫茫,浪淘尽,金闪光;

记者,无冕之王,忙得天天撞墙,哭时调门都找不上。

C:我的评价:

记者就是众多职业种的一种,他同医生、律师、教师、公务员、学者以及科学家一样,都是众多社会职业中的一种。他们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录制和新闻作品的写作、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简单地说就是新闻信息的专业采集者。现在,该是把他们拉下神坛的时候了,然而拉下神坛,也没有必要把他们打进地狱,他们不是什么“无冕之王”,也不是地狱的魔鬼,他们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族群,一个操持信息采编工作的群体。之所以他会招来如此众多的褒扬与贬损,是由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所谓特殊,主要体现在他要同这个社会所有的人,面对面的打交道;他要同这个社会所有发生的事情,面对面地遭遇。他是信息的发现者、编辑者和传播者。在信息就是现实,信息就是力量,信息就是生活,信息就是一切的时代,记者的社会功能举足轻重。他始终处在社会风暴的中心地,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始终处在取于芸芸众生的目光聚焦里。人们站在不同的看点上,作为许许多多具有自己价值判断的评价,给记者戴上变幻万千的面具,然而,揭开面具,记者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这是一个工作,这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由于他的特殊性,社会对他具有特殊的期望,当社会期望没有能够如期实现时,于是,就招惹来了众多的评议。

2、记者的身世

记者被现代社会赋予太多的耀眼的光环,正如我们上面陈述的那样,什么无冕之王、人民的先生、历史的记录者,朱镕基总理称之为“群

众喉舌,政府镜鉴”,那么剥离这些所有的面具和修饰,除去脸上厚厚的油彩,素面朝天的记者究竟是怎样一幅真实的面容?我们有必要了解记者的出身。弄清记者的身世,我们才可对记者这个众说纷纭的特殊职业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记者这个职业其实并不神秘,追根溯源,它并不是西方文明的专利,它早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就已孕育而生。

(1)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长者、酋长、巫师等,信息的传播者;

(2)奴隶社会:三千年前的殷周,民间采集歌谣的史官,信息采集者,

如《诗经》305篇,特别是《国风》反映了民间的社会

舆论。

(3)远古封建社会:史官出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如春秋战国

时期的各诸侯王国的历史就是出自史官,最为著名的就

是汉朝的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还有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写下了许多

纪实的“访问记”。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

(4)中古封建社会:唐朝的《邸报》(公元731—714年),中国的第一

份报纸,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面向的不是民间大众,

而是各级官僚阶层,传达皇帝的命令、文告和朝廷的动

态等。这些信息,不要采集,只是传播。宋代《邸报》

尤为发达(造纸术出现的原因),出现了具有民间性质

的新闻传播媒介——小报。经过元、明、清,在明清之

际,产生了另外一种重要的报刊——《京报》,其特点:

(1)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和刊期;(2)有专门编辑和

发行的机构——报房;(3)有少量自己采写的稿件;(4)

面向社会发售,具有商品的性质。与近代记者相比有了

相似之处。

(5)近代新闻记者:新闻记者的雏形,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然而真

正意义上的职业新闻记者的诞生地,却是——意大利威

尼斯。产生的条件:(1)重要的海港城市;(2)中东和

欧洲的商贸中心;(3)商业发达,云集该地的各国经商

者需要随时知道各地的市场行情,船舶启航、到达日期

和通道情况等等。为了满足商家对这些信息的需求,15

世纪起,就出现了手抄新闻,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很多,

甚至还组建了办事处;16世纪,这种“手抄新闻”开

始在德、法等国有所发展。可见,早期新闻记者的产生,

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为资本主义的萌芽鸣

锣开道。到了17和18世纪,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走向成

熟,开始利用报纸制造舆论,为夺取争取政权和巩固政

权进行斗争。最为出名的就是英国的《泰晤士报》(1785

年),法国的《人民之友报》。报纸重要性的凸现,记者

作用被提升到从没有有过的历史地位。如英国的驻外记

者常被称为“第二大使”,法国革命时期著名的记者马

拉、阿贝尔,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富兰克林以及托马

斯·潘恩等。

中国近代记者:中国职业记者的诞生发端于19世纪初年,一般认为是

1815年,由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

传》中的中国人梁发。中国近代职业记者的规模性出现,

还是在外国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

创办报纸,由此开始激励中国人创办自己的报纸。最早

的是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继后,维新派创办的《万

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一直到最为著名

的资产阶级报纸《民报》。由此涌现出了光耀史册的记

者。诸如近代的严复、梁启超、康有为等,现代的李大

钊、瞿秋白、邵飘萍、林白水等,当代的范长江、邹韬

奋、穆青等。

小议: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中国近代职业记者的产生与西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历史语境。西方是商业语境孕育或催生了记者的产生,而中国则不是商业催生记者,而是政治催生记者,中国的近代报纸完全是在西方殖民统治的语境下产生的。因此,记者从一出世的第一天起,就被赋予了拯救国家民族出水火
新闻记者是不是无冕之王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33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