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国外交论文2000字

时间:2016-11-24 13:00:4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更是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要始终不渝地走好和平发展这条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切实地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可以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在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美俄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美俄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理念,抛弃冷战思维。中国同美俄等大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开放合作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崛起中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往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已然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但只要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 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周边地区的不安,“中国威胁论”依然在某些周边国家盛行。加之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挑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发展还存有疑虑。然而,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诚心诚意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的命运共同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积极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无论是参与万隆会议,还是援助非洲地区,以及当下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无不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深思熟虑。当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毛主席就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现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与发展中国家交往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这是中国外交得道多助的一个重要基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发展中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使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富全球视野、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正致力于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切实走出一条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篇二:中国外交论文

2015中国周边外交形势与政策分析

作者:星毅

引言

在2014年底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首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际上,从2009年和2010年开始,周边环境就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中菲南沙争端因菲律宾的无理取闹而冲破了以往的外交谈判框架;中日东海争端也因日方违背曾经达成的四项基本共识而完全爆发;印越两国撇开中国单独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的合作协议;近期,美国又要求韩国在填海造地问题上向中国政府施压。

在陆上,缅甸政府军数次火力入侵,导致中国边民死伤数十人。近日,朝鲜半岛问题持续升温,我国东北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面临考验。 总之,周边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当前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周边形势,做出合理的分析。

别成为“孤独的大国

把握中美关系大局是核心,美国的主导战略是构筑制约与平衡网,但挑动周边国家对抗中国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是:不破局。历史上没有过一个现存霸权国家与一个崛起大国之间有这么难分难解的利益关系,“不发生大的对抗”是双方的战略底线。中国对美“避免对抗,寻求合作”的大战略没有必要改变,中国推动构建中美新

型大国关系符合中国的利益,也得到美国积极回应。

日本对华强硬,一是利用中国因素推动国内改革,为政治右倾化、修改和平宪法造势;二是与中国争夺利益与影响力。

“合作又有疑虑”、“防华而非反华”是东盟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战略基线。应加大投入,继续深化中国东盟合作, “打造自贸区升级版”。 菲律宾在南海胡闹是出于现实利益,企图利用外来势力对抗中国,但无力与中国直接对抗。南海涉及我国核心利益,我们应把握时机,利用强大软实力,逐步收回控制权。

中缅边境问题,要保持当前实兵实弹军演的高压态势。同时加大投入发展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帮助他们发展,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构建好中国-南亚(南盟)对话合作机制。

此外,上合组织是一个稳定器,要加大投入,提升合作水平,加强中俄的战略协商。在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经济、人文合作,把上合组织作为构建新型周边关系的试验田。

要有自信,中国就不会变成一个“孤独的大国”。

做“可亲的大国”

中国儒家思想中对“大”与“小”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大事小曰仁,以小事大曰智”这12个字。“仁”意为仁厚,不以大欺小,同时小国不应因大国仁厚而刁钻油滑或得寸进尺。大国克制,小国识相,是理想的相处之道。

作为地区大国的中国,未来的课题,是中国如何成为一个“大而

可亲”的国家,而非“大而可畏”,即畏惧。

做可亲的大国,首先是不要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相待。其次,亲是亲切。亲切是具体的,它不光体现在高层互访中,更体现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感情之中,比如,外国青年来华留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泰国诗琳通公主与中国很亲近,就与她有在中国留学的经历、培养起了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密不可分。第三,愿意倾听。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很多时候可能是刺耳的声音,也很重要。恶意的言论一定存在,但多数言论不属于这种情况。一定要敢于“纳谏”。

“搁置外交”仍不可弃用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有所提升后,“搁置外交”依然是中国周边外交中不可弃用的重要策略。

在及时处理好紧迫的外交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将那些可以“搁置”的外交争端恰当地“搁置”起来,绕道而行,先从其他方面做起,尤其是从“共同开发”着手发展双边关系,等以后时机成熟时再来处理争执问题。

诸如领土、领海、界河的争端,涉及国家重要利益,如中日钓鱼岛争执、东海划界问题争执、南海争执等等,在双方分歧尖锐的情况下,企图希望实现“单赢”目标,是不现实的。即便付诸武力,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如英阿马岛之战,英国虽然取胜,马岛问题实际仍未解决,以后还需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

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谈判来缓解矛盾,寻求“搁置”。等待双方关系

全面改善,才有可能心平气和、互谅互让地讨论和解决问题。并且,中国在周边外交实践中,已经有中俄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越解决陆地边界以及北部湾划界等成功案例。

但“搁置外交”是有原则的,在“搁置”外交争端时,必须强调“主权在我”。“搁置外交”也是有选择的,凡是涉及民族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是不能“搁置”的。“搁置外交”还是积极进取和与时俱进的,应积极寻找、创造和抓住历史机遇,推动争端得到合理的解决。

未来“更加奋发有为”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在周边外交上应表现出更为强劲和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进取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改变某些问题上被动应对、隐忍待机的做法。

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崛起极具挑战性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阶段,完全依赖“柔性”的手段,对所有问题都单纯采取“温和”的方式去应对,不足以解决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

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在必须坚持的问题上,不受“众说纷纭”的拖累而产生“举棋不定”的犹疑和行为上的“中途半端”,同时避免向外部世界传递出混淆不清的信息。

参考文献:《理论探索》部分 和平发展与积极作为的中国外交——基于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

篇三: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论当今中国的外交策略

摘要:3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中国人始终贯彻。30年后的今天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八字外交方针还能否适用,哪些需要坚持,哪些又要变化,改革开放强大起来的新中国到底路在何方?

关键词:韬光养晦,时代变迁,卧薪尝胆

正文

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三十年又一面,时代早已今非昔比,中美实力也发生重大变化。

32年前的1978年10月的一天,将近44岁的徐敦信接到通知,要全程随同邓小平访问日本,“邓小平要去交换条约批准书,使《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同时要对日本进行考察。后者甚至是更重要的目的”。

这次行程一方面稳定发展了中日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向日本学习发展经验,以求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怎么走”的问题。

同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决定次年1月1日起建交。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确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外交也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

1991年开始,一直负责亚洲事务的徐敦信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历时三年,主要负责处理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回顾上世纪80年代

末到90年代初中印、中俄等周边难题的妥善处理,徐敦信认为,这一系列外交成果的取得要归功于邓小平对时代的准确把握,“他认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各国所抱和平的愿望超过战争的愿望,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出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邓小平作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

其中,针对西方制裁,中国不向强权政治示弱,进行严正交涉;同时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妥善处理与西方大国关系。特别在对美关系上,中国表示愿意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基础上消除分歧,促进合作,维护了中美总体关系的基本稳定。 “我所理解的韬光养晦,就是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锋芒太露。”周尊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同时要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反对霸权行径。

至于“有所作为”,他认为就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担当自己的责任。其中包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帮助稳定欧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劝和,“这些都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敢于承担责任,但并不插手干预别国事务,坚持和平发展原则”。

“韬光养晦”被《经济学人》解读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范本。“越王勾践的故事很好地概括了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继而成为超级大国的警惕”。

该杂志上个月的一组特别报道认为,自从 1978年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就一直把和平放在嘴边。那时,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实力虚弱,不能挑战美国,但中国一心一意追求致富。“中国一直很有耐心,不过它在国际上再展雄风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徐敦信和周尊南一致认为,过去三十年间,正是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和空间。

进入2010年,1月美国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出售武器给台湾,遭到中国政府强烈反对。一时间,各大媒体“唱衰”中美关系。

不好的开局似乎注定了这一年国际局势的跌宕起伏。6、7月份,美韩联合军演,一个月内遭到中方五次强烈反对,中美关系趋冷。

9月,日方非法扣留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长达17天,致使两国关系骤然降温至零度。对这一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文章,题目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需要新思路。

文章指出对于钓鱼岛的问题,中方采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处理原则。然而事实情况是,争议并没有搁置,共同开发变成了他人独占开发。如果中国继续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不仅会造成日本事实上对钓鱼岛的控制,无助于争议主权的解决,也不能促使周边国家在和中国有争议领土问题上达成谅解和默契。反倒这些国家以事实的先占行动,来回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导致这项主张成了约束中国自己的君子协定。文章质疑中国是否已经被自己的和平崛起理念所累,落入了动武就是违背和平崛起的思维定式。文章最后指出,在缺乏一个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更好的主张

之前,这一主张仍可以是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有争议地区的处理原则,只是在领土主权不能泾渭分明之前,要积极构建起一个合适有效的摩擦解决机制,化解出现的纷争,才能够防止类似日本扣押中国渔船长这样的摩擦。而中国也更需要一系列明细的处理手段,积极化解它国实际占领独自开发的窘境。

“一方面是对中国不可或缺的经济依赖;另一方面是对仍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中国崛起的恐惧,进而寻求美国的安全依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认为,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周边诸国的心态极其复杂。 《经济学人》题为《崛起的中国的危险》报道中认为,亚洲国家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对抗中国的实力,而又继续和它做生意;得益于美国的安全保护,但又不用牺牲与中国的商贸。

不过,虽然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给美国等诸多国家带来利益,但他们的戒备远甚于感恩。《经济学人》上述报道用大量篇幅分析认为“中国不再韬光养晦”,并认为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中国的战略已经开始改变。一些中国人认为,现在国家强大了,不再需要讨好美国。二是中国社会本身也开始改变,领导人需要更加仔细倾听人民的想法。

今非昔比的国际局势开始使人反思:“韬光养晦”是否还应坚持?既然韬光养晦被解释为卧薪尝胆的行为,那么也可以从勾践的故事里反思韬光养晦何时止。

勾践被囚禁期间,范蠡和大夫种帮助治理越国,使越国休养生息,积累实力,而吴王夫差却中了勾践的捧杀,陶醉于自己的幻想中,又过了三年,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杀死了子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吴了吗?”范蠡回答说:“不行。”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范蠡说:“可以了”。于是派出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位较高的近卫军六千人,各类管理技术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勾践能复仇成功有三个原因。第一就是不能急躁,再艰苦在耻辱也要忍下来;第二没有十足把握决不冒险;第一次勾践求战,范蠡没有同意并不是因为吴国实力强大,只是时机未到;第三,越国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全国同心容忍20年,化悲愤为力量。内部团结统一是必要的。

反观当今中国。第一,各种实力仍不及美国,各种产业只是刚刚起步。发展损耗资源严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第二,当下处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别国对中国快速发展眼红很正常,韬光养晦不能半途而废。第三,内部并不团结统一。大量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巨大,鹰派鸽派各行其道,各省经济发展不顾可持续性等等。

以上现象表明我国还不能放弃韬光养晦的大战略。如何增加实力的可持续发展性,如何处理周边国家地区安全和领土完整,如何让更


中国外交论文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30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