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2000字

时间:2016-11-24 10:50:0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

龙源期刊网 .cn

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冯泽仙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2期

摘要: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为了持续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使民众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而且也生活在精神世界,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栖性。

关键词:民俗;生活方式;模式化;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间有句俗话叫,大俗,即大雅也。民俗蕴含着许多“大雅”的东西,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民俗都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为持续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最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文化,使民众不仅生活在物质形态的文化中,更生存于精神信仰性观念文化中。人类与民俗相伴而生,民俗渗透于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一、民俗与生活方式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种生活习惯,所谓“人居其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民俗,即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地区,在民间创造并世代相传的事项,这种事项是由行为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体现了多种多样的生活关系,属于一种历史的文化现象。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是民众生活文化史的重要内容。

生活方式(Lifestyle),则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生活活动的形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民俗与生活相伴相生,风俗随着生活而存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风俗习惯的传统。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形形色色的风俗表现。不论在哪个地区,不论哪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哪个时期,只要有生活就有自己的风俗传统,口耳相传的、物质使用的、习惯相沿的、文本书写的,而这些风俗总是与生活习惯相依相随,凡是衣食住行、休闲玩乐、人际交往、宗教礼仪、节庆假日、文化心理,乃至生产样式等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行为举止和思想习惯,都可称之

篇二:论民俗与生活方式的演进文本二

论民俗与生活方式之演进(1)

发布时间: 2010-2-9 09:31:14 被阅览数:

23 次 来源: 北京日报

文字 〖 大 中 小 〗 )

汉代画像砖:拥彗者“拥彗迎宾”,古代的一种民俗:宾客临门,家中仆人双手捧着扫帚,到门口躬身迎候。选自《鲁迅藏汉画像》

生菜会是岭南一种节日风俗。图为晚清时广东南海百姓正月二十六日在白衣送子观音庙举办生菜会

主持人:黄月平

话题嘉宾

刘志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研究室主任)

仲富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民俗学会会长)

叶春生(中山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民俗,作为鲜活的文化遗产开始汇入当代中国文化主流

主持人:春节将至,传统民俗备受人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把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一些被人们淡忘的传统民俗重新活跃起来,那么该怎样看待民俗文化在当前的发展状况?

刘志琴: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绳结,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赢得“中国结”的称誉,走红中国市场;唐装的兴起,使冷落数十年的中式服装走出低谷;奥运会徽以甲骨文和印章的古风,组成现代最前沿的象征图像;昔日原始的制陶工艺,如今成为时尚的陶吧;情人节送玫瑰花本是西方时尚,近年来北京时兴送香草,这香草对中国人似曾相识,因为从先秦《诗经》中就屡有所见。近几年来,种种民俗景象的复苏,说明已消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旧风遗俗,说不定又卷土重来。这来自民间的、传媒的、市场的自发趋向,表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风情,受到国内外民众的热情关注。

中国本是个文化大国,古老而悠久的文明积累,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遍布神州的文物遗存,还有那56个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尤其是民俗,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汇入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

叶春生:随着春节的到来,各种传统民俗活动蜂拥而来。就以我的所在地岭南为例,各地的庙会、诞会、歌会,各种各样,种类繁多。什么开耕节、补年节、青龙会、龙花会、九泉会、生菜会、龙母诞、姐祖诞、歌婆节、开唱节、姐妹节、军坡节、龙舟节、荔枝节、吃虫节,甚至大蒜、辣椒、豆腐都有节,土地、牛王、童子、婆娘都有诞,一些消沉已久的民俗,也被挖掘出来,风风火火地进行着。

论民俗与生活方式之演进(2)

发布时间: 2010-2-9 09:31:49 被阅览数:

23 次 来源: 北京日报

文字 〖 大 中 小 〗 )

从社会转型和社会思潮中考察民俗的流变

主持人:当前出现传统节日等民俗的复归,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

叶春生:民俗复归的这种势头反映了国人对民俗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传统文化的缅怀饱含着民族凝聚的情感,企盼传统的复归,实际上是对传统异化的一种抗争。这是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所带来的文化整合现象的一支插曲。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反对为民族文化设置壁垒,主张各民族在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文化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但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闪光点,占据领先位置,就必须优化自己的传统,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充实提高自己的民俗文化,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也是我们民俗研究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刘志琴:民俗事物的红火,证明了一个预测。早在上个世纪末,未来学家就断言,21世纪是高扬人文精神的世纪,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一切与人类生命、生活、发展、休闲、娱乐的商品和文化产业,都将在新世纪获得高度的重视和长足地发展,民俗风物的兴起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这种过往而复归的社会现象,说明民俗性的风物比某些物质产品具有更为坚韧的传承力量。经济学家们认为旧民俗的重新活跃,受之于市场经济的推动,这是无形的手。问题是,为什么这只手在新时期又托起旧民俗?而且乐此不疲,愈来愈加热衷。风俗本是生活行程的历史积淀,又不可避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新陈代谢。消逝的风俗民情对今人犹如童年的梦,遥远而不再现的种种事象,在想望中分外亲切,民俗就能唤起这份珍贵的回忆。正如人类天生有追根溯源的特性一样,对民俗也有自发的怀旧情结,尤其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当人们为转瞬即逝的现象而眼花缭乱

的时候,更期待从旧日风情中获得心理的慰藉。这一景象不仅使民俗成为新世纪文化的重要资源,也给社会史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挑战。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交叉中兴起的社会文化史,以生活方式、大众文化和风俗时尚为研究对象,力图从社会思潮中考察风俗的流变,这就是从思想文化史的视角作出新的探索。

萧放: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反思,人们逐渐改变了对待民族传统的激进政策,重新评估民族传统的内涵价值。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社会日益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中国面临着全球化浪潮的强劲冲击,中国民族主体文化价值也日益显现出来。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21世纪初出现的“国学热”等,人们都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当然,我们还要看到20世纪后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与保护行动,对推动中国传统复兴运动有着重要的启示与促进作用。在国内外的合力之下,中国政府承担起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2003年中国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前一直处于民间呼吁状态的传统文化复兴活动,获得政府层面的支持,成为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等民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得到重振或复兴。

民俗是极丰富、极复杂的文化形态,有着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主持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刘志琴:民俗又称风俗,这是一种生活习惯,所谓“人居其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北齐的刘昼在《新论·风俗》中这一句论断,恰如其分地阐明了风俗的成因。俗话说“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等等,莫不是表述了风俗是一定人群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所形成的生活习惯。生活而能成为习惯性的行为,又是在不知不觉中相互仿效,日积月累,因袭相承的结果,所以风俗具有自然生成的特性。凡是衣食住行、休闲玩乐、人际交往、宗教礼仪、节庆假日、文化心理,乃至生产样式等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行为举止和思想习惯,都可称之为风俗。

风俗随着生活而存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风俗习惯的传统,人类文化有多久,风俗就有多久。凡有人类活动的,就有形形色色的风俗表现。不论在哪个地区,不论哪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哪个时期,也不论风俗的表现千差万别,只要有生活就有自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对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与规范”的深入讲解,可以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1、国家间相处的和谐理念:“和而不同” 。

“和而不同”简而言之是指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同”两个概念,都是讲同一性的,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同”是指否认矛盾,不承认差异的同一性,而“和”则是承认有矛盾,有差异的同一性,因此“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而“和”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各不同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补互济;第三,整个局面因之而和谐。在与异民族相处时,儒家把这种“和”的观念置于具体的民族关系中,出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一点与西方的民族观念很不相同。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中国奉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2、国家内政外交的和平理想:行“仁政”、修“文德”。

“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是儒家思想在内政外交上的理想期求。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民族和周边的夷、狄、戎、蛮等诸少数民族进入地缘政治时代。在处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修“文德”的对外政策。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出发。显然,受着如此“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和平思想深远影响的中国决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不会主动发动侵略其它民族、国家的战争,更不用说侵占其它国领土。所以,中国的崛起只会壮大国际社会上的和平力量。

3、国民个人修身的温和信条:“诚”、“敬”、“信 ” 。

2

儒家传统思想非常重视对国民自身进行修身的伦理道德教育。在此问题上,儒家强调“诚”“敬”“信 ”的和平修身信条,并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于保障国家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即真实无妄,敬即主一无适,信即真诚忠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没有诚、敬、信,人就不能称其为人,当然,没有诚信人类也无法和睦相处,更谈不上社会的繁荣昌盛。儒家思想主导思想潮流数千年,它所倡导个人要“诚”“敬”“信”的价值观使得中国民众自古形成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和心理基础,也保证了它的崛起只会是“和平崛起”。近年来,由于中国信誉较好,其投资环境也日益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成为吸引外资的大国。中华民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讲求诚信的,都是负责任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合理地开掘儒学传统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将会建构一个更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

3


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28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