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常德会战3000字论文

时间:2016-11-23 14:20:5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常德保卫战

常德保卫战:20万援军迟迟未至的真相大揭密!

文章提交者:世界王牌 加贴在 中国历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近日吕良伟主演的《喋血孤城》开始在全国公映,这部关于常德保卫战的影片也引起了一片热议——国军抗日王牌军第74军第57师在常德保卫战中与日军苦战12昼夜,直至全军覆没。实际上当时在第57师周围部署的国军部队多达二十万之众,却为什么对其救援迟迟未至?各种解释纷繁,实际上国军整体战斗意志匮乏,内部山头派系林立造成的利益排挤等原因导致的国军战斗力低劣才是救援迟迟未至的真相。

本专题绝大部份文字出自由郭汝瑰和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1907年9月15日-1997年10月23日),又名郭汝桂,中国重庆铜梁县人,曾为民国时期国军中将。郭汝瑰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此后他历经十年先后在黄埔军校、日本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学习,接受了全面的军事教育。抗战爆发后,郭汝瑰随所在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此后他又参加武汉会战和长沙第三次会战,因表现优秀逐步升迁。抗战结束后他又历任国军徐州司令部参谋长、国军第22兵团司令、并两次出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1949年12月,郭汝瑰在宜宾率领第72军起义。1997年郭汝瑰因车祸去世。(以下开始除图片的文字图注和编者按外,其它大部分皆为郭汝瑰所著《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的原文,略作删改,编者按中部分引用《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文字。 )

常德会战简要地图,国军从最开始的部署就是将常德用来固守,以吸引日军的重兵。

1943年,国际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苏德战场上苏军正在全线发起反攻,意大利宣布投降,而日军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其海军及航空兵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时在中国战场上, 国民政府为了与盟军协同打通中印公路,先后从位于湖南湖北的第六、第九战区陆续抽调7个军转用于云南及印度,准备反攻缅甸。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不再向印、滇转用,以策应其南方军的作战,再次组织进攻。由于常德是湖南西部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附近集结有大量主力部队。日军为了达到既可牵制中国向滇、缅转用兵力,又可打击主力部队,以削弱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所以决定以常德为进攻目标,常德会战由此发生。

国军制定大包围战术

中国方面对日军在1943年9月以来的频繁活动也有所察觉,第六战区判断当面日军将发动进攻。经过各方面情报汇总,中国军队在10月下旬定下了作战计划,决心以一部兵力占领既设阵地,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主力向澧水及沅江两岸集中,待机全面反击而歼灭日军。而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让抗战王牌军——74军中的王牌,拥有“虎贲”称号的57师固守常德,以将日军吸引至常德附近,尔后转移攻势,以强大的外线兵团将其围歼于常德与洞庭湖间地区。因而从整个国民政府的作战指导思想来看,常德从常德会战一开始就将其作为第2个台儿庄来吸引日军的重兵,而后再以外线的重兵集团对日军进行围歼。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作战计划中还包括有逐次抵抗,消耗日军的重要一步,事后证明这个阶段的作战对后面的战局发展影响重大。

外媒拍摄的常德会战时,中美指挥官进行部队部署时的图片,这次战役计划构想本来很好,可很多部队执行得却一点都不彻底。

日军5日即突破一线阵地和纵深

1943年11月2日傍晚,日军第11军从长江南岸的宛市、弥陀寺、藕池口、石首、华容一线,自右(北)以第39、第13、第3、第116、第68师团并列向国军第10、第29集团军新江口、米积台、章田市、百弓嘴亘洞庭洞西北畔的滥泥沟之线发起进攻,主攻方向为王家厂,助攻方向为安乡。战斗至3日晨,守军第一线阵地先后多处被突破,其中第九战区第99军的第92师不战而退,该日守军退守狮子口、公安、甘家厂、松滋河两岸之线。

11月4日,原在第3师团后方跟进的佐佐木支队从第13、第3师团之间加入战斗。当日中午攻占公安。迄6日晨,日军攻占茶园寺、王家桥、新河市、东岳庙、甘家厂、三汊垴、新码头、安乡、鱼口等地,日军第13师团紧随后撤守军,于当日傍晚突入暖水街东端。守军第10集团军退守聂家河、王家畈、两河口、暖水街、闸口、王家厂、九王庙之线主阵地;第29集团军退守永镇河、红庙、龙山、涂家湖之线。

此时距离会战开始仅5日,洞庭湖周围的滨湖地区就已大部为日军占领。

“友军”策应作战毫不积极

11月8日8时,第六战区接到军事委员会的电令,命第10集团军即刻集中主力,击破向暖水街突进的日军;令第26、第33集团军各以约1个师的兵力,分向宜昌、当阳、荆门各附近寻求日军弱点攻击,策应第10集团军。

11月9日拂晓,第10集团军尚未发动反击,日军第39师团已向左翼第185师丁家大山、王家畈阵地发起猛攻;日军古贺支队则由刘家场突破了第185师右邻第199师两河口附近阵地,突进至十三条岭附近;日军第13师团亦由暖水街左右后方的马踏溪、干溪滩附近向西突进。第10集团军无法实施反击,因为除暂6师主力仍在暖水街西北的油榨口一带与日军苦战外,其他部队都退至子良坪、河口、陵坡、马溪沟之线。此后由于第10集团军的西撤,困守暖水街附近的暂6师主力陷于孤立。为避免被歼,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于9日夜令该师向子良坪突围放弃暖水街。

同日,江防军及第33、第26集团军曾向荆门、当阳以北日军实施牵制性进攻;第九战区第30、第27集团军亦曾向羊司、临湘方面日军攻击,但均未影响日军第11军的攻势。日军占领子良坪东西之线、切断第10集团军与第29集团军的联系。

篇二:常德保卫战纪实报告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

——常德保卫战纪实报告 战役背景:

常德乃湘西北重镇,川贵的门户,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成为沅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川贵物资集结中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①《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汉置临沅县,先后有临沅、监沅、武陵、嵩州、朗州、鼎州、常德等名称,始称常德在宋朝;历为县治及郡、州、府、路、行署驻所。

在当时,日军所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和缅、印战争处处失利,恐将难以维持全线溃败的战局,因而寄希望于尽早结束中国战事,侵华日军总司令官认为,基于目前事态,只有“对敌采取攻势,杀出一条血路是能最迅速地解决中国事变唯一重要方策”。他在日记里写道:“没有杀出一条血路的打算。重庆屈服的时机是不会到来的。”

由于这一决策,常德境内和川鄂边境集中增至7个步兵师团和一个飞行师团的兵力,其中5个师团分三路进攻常德,2个师团对抗牵制鄂西守军。日军强调对常作战还为了“牵制中国军把精力转用到缅甸方面”。

因而早在1939年初,日寇企图南下,开始轰炸常德,6月23日,日机39架先后入侵常德上空,投弹500余枚,城内6处起火。1941年11月4日,日寇违反国际法,在常德使用细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麦、豆子、高粱等物,虽采取了紧急措施,前后仍造成600多人死亡,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会战前夕,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向罗斯福表示一定能守住常德。并电谕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与74军军长王耀武:“一定要保住常德,驻军必须与城共存亡。”1943年4月,国民党74军进驻常德地区。该军57师驻守常德城。 1943年11月,在常德这个城市,中国国民党军队与日寇进行了一次大会战,其规模之大,兵力之多,战线之长,仅次于台儿庄会战,这次战役被有些史学界人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其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日寇将战争矛头指向湘西北常德,一曰切断继武汉失守后重庆大后方唯一的物资补给① 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248097.htm

线,以此动摇重庆国民党的抗战信心,以战逼降,达到“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二曰歼灭国民党守军力量,摧毁第六战区根据地,夺取洞庭湖粮仓,达到以战养战和巩固中国占领区的目的。

调查方法和资料获取方式:

①从小听老人讲述得知。

当时的老一辈兴许不识字,兴许不愤青,但对当时那场凄绝战争的讲述却犹如历历在目,即便经历得不完全,而言辞亦是深恶痛绝的,记得我奶奶说过:可恶的日本鬼子,狗娘养的,杀人像切西瓜一样简单??奶奶是温婉的女人,说话从不带脏字,可见日寇真的让常德人民乃至全中国恨之入骨了。

据说,战后的常德城“一片焦土,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的腐臭。”,其惨烈与南京大屠杀可同日而语。当时的美国《纽约时报》是这样报道的:“城外两间西班牙修道院在中立的西班牙国旗掩护下幸而保存了,除此之外,要想在这个曾经有过16万人口的城里,寻一些未被摧残的东西,实在是难乎其难。”

②爱国主义教育。

列士坊上有“壮士成仁衡嶽云飞思烈士,丹心卫国楚江月冷吊忠魂”,是对七十四军的赞颂。

位于常德市区、武陵

区或鼎城区的大大小小

就近的学校,每逢清明或

五四青年节,都会组织学

生代表去到文化宫附近

的“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

会战烈士纪念塔或(坊)”

前,举行祭奠扫墓活动,

同时社会各界也会派出

职业代表参加。活动内容主要是讲述会战历史,献花圈,默哀??

2005年5月4日,那天下着雨,我有幸作为鼎城区第一中学0410班的学生代表参加了那次祭奠活动。当时的照片一时难以查找,谨以2009年4月3日常德新闻网发布的一次祭奠活动的照片②描述大概场景。

③阅读相关文章,观看相关报道或其它媒体。

张恨水③先生据常德会战实况,于1945年写成《虎贲万岁》这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2009年,常德保卫战被搬上银幕,根据“常德会战”改编拍摄的电影名为:“常德大血战”。

另外,还有:

《湘潮》2005年第6期31~33页,吴钰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0卷第4期1~3页,杨万柱等相关论文发表,以告知人民常德会战实况。 ② 常德新闻网:/retype/zoom/92ff8963caaedd3383c4d37f?pn=3&x=0&y=7&raww=627&rawh=416&o=png_6_0_0_135_144_622_413_893.25_1263.375&type=pic&aimh=318.4688995215311&md5sum=934635caa3914bff00d9b658608894f5&sign=5fe5f89c76&zoom=&png=257009-453031&jpg=369-737"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事件陈述:

1943年秋,日军集中8万余人的兵力和130余架飞机,对常德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军队集中18个师约19.4万人、飞机100余架,进行防御。11月2日,会战打响。在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城里,有“东方斯大林格勒战役”之称的深造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继上海、南京、台儿庄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故这场战争有“凄绝”之景,就连日军的电报中都曾这样写道:“此次攻防战激烈之程度,不禁使人想起南京攻击时,‘重庆’军之战意,诚不可辱也。”

奉命守城的57师师长余程万④在为《常德守城战纪实》所写的序言中道,“冬11月初,倭寇集5个师团约10万余众之兵力,发动滨湖攻势。程万提师8千,奉命固守共16个昼夜,其间与敌作街巷争夺战者9昼夜。敌挟其优势武器,空炸、炮轰、毒攻,无所不用其极。我以有限人数、血肉之躯,与敌做殊死战……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枪使一枪,无枪则使刀矛或砖石木棒,与敌人死拼。直至弹尽粮绝,援救无望??”

1943年11月2日起,日军西起松滋东至华容,兵分三路,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向南推进,以期围攻常德。日军势如破竹,国民军节节败退,到11月21日,日军已攻至离常德35公里的桃源。分东路、中路和西路来到常德城一河之隔的南站和西门、北门。日军侵华派遣军在作战命令中写道:“常德是湖南省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为重庆军补给命脉所在。我军若将该地占领,东南可监视长沙、衡阳,西方可顾及四川东部,成为足以威胁重庆的战略要冲。”

于是,负责常德城守卫的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率部由郊区入城,宣布敌军压境。为了民众的安全,城内不留一人。57师与地方机关配合,强制居民疏散,并发布纪律文告:“我们虎贲部队,一向有良好的军誉……常德城里的各家各户,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取物,如有故违,就地枪决。”为严肃军纪,余程万还按文告精神处决了为市民担送行李出城后,索要2块大洋的上等兵刘为才。

随着形势的展开,战争进入巷战阶段。

11月24日,敌兵近抵常德城郊,以三倍以上的兵力,配合飞机、大炮、毒瓦斯、燃烧弹向常德城猛攻,57师在四面包围中顽强抵抗。敌人进扑三日均不得逞,又继续增援,这时敌人已五倍于守军,并在常德城各门集中200多门大炮④ 余程万(1902~1955,广东台山人,第74军57师师长)黄埔一期学生,军事天才一类人物,二十五岁就挂少将衔,还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系,后又进入陆军大学研究系深造,文武全才。

和3万多人,配以施放毒气、飞机狂轰乱炸。57师死守住四门不放,打死打伤日军数千人。战争结束后,仅北门外就收敛了988具日军尸体,但57师也伤亡惨重。到26日下午,余程万点兵统计,参战时的8315名只剩500多人,重武器被敌人击毁90%,弹药也消耗多半。

日本天皇闻常德久攻不下,极为恼怒,下令限日军第三师团两天内攻战常德,否则全体枪杀。据说,该师团长山本三男向官兵训话时涕泗交流。后日军增至6万人,大炮400多门,对常德发起总攻。常德城一片火海,毒气烟雾弥漫,爆炸声天崩地裂。

后日军以云梯进入东门,惨烈巷战遂告开展。当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驻华记者这样记述:“在这城墙的战斗,日渐惨烈,甚至好像在欧洲中世纪时代那样,以手格手,以颊撞颊作殊死的血战。”

12月2日,余程万决定带领身边仅存的8个人于凌晨突围出城,寻找援军。他留下169团团长柴意新留城牵制敌人,其团在于日军交战中,仅存的51人也全部阵亡。至此,坚守16昼夜的常德,沦于敌手。

常德会战历时65天,这在抗战相持阶段

是少见的。据战争的亲历者回忆:返回的居

民和兵士一起挖了有篮球场那么大的地方,

普通士兵埋一处,军官埋在一处。周围布满

几千个花圈,大把大把的香分几处燃烧,仍

挡不住尸体的腐臭味。

后来国民党给阵亡将士建造了纪念碑。

由四根钢筋水泥方柱组成,方柱之间的上方

架着三块横匾,正中大匾是蒋介石所题的“天

地正气”,左侧横匾是陈诚所题的“碧血丹

心”,右侧横匾是白崇禧所题的“旗常炳耀”。

至今树立在常德市内,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陆

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烈士纪念塔”。如图:

个人观点或评述:

篇三:近纲 家乡抗战 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论文 抗日战争中的陕西 专业:[ 电 气 信 息 类 ] 学生姓名:[ 姚 星 宇 ] 指导教师:[ 李 雅 茹 ] 完成时间:2016年5月22日

抗日战争中的陕西

摘要:陕西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陕西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对敌作战的大体情况,而后从张寒晖、张灵甫两位代表性人物的具体事迹出发,以点带面地展现了三秦子弟波澜壮阔、动人心弦的抗战历程。

关键词:陕西;张寒晖;张灵甫;三秦子弟;抗日战争

一、大后方中最前线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我的家乡——陕西——一个与绥远、山西、河南、湖北等沦陷区山水相连的省份,却自始至终未曾落入敌手。在彼时的中华大地上,共有30个省区与6个直辖市,而其中仅有8个省区与1个直辖市从未沦陷。它们分别是:西康、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四川、甘肃、西藏以及重庆。

抗日战争沦陷区分布图

仅仅一河之隔,怎么日本侵略者就始终没能打进陕西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寇迅速占领了我华北各大城市与交通枢纽,接着向南大举进攻。入秋后,又派遣重兵,直扑陕西。日本侵略者深知,若能攻下陕西,一来可与其南下大军遥相呼应,继而进犯我西北、西南各省,以实现其速战速胜灭亡中国的野心;二来,西安是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本营,占领陕西将对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造成致命打击。从1938年年初开始,日军在府谷渡口与潼关渡口间先后发动渡河战斗二十余起,每役出动兵力近万人,飞机百余架。我军以黄河天险为据,顽强抵抗,对来犯之敌予以迎头痛击,最终敌军未能踏上三秦大地半步。1940年,八路军建立了华北抗日敌后根据地,自此日寇腹背受敌,再也无力西顾。

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陕西军民功不可没。虽然日寇从未能够染指陕西,但作为大后方中的最前线,陕西军民以黄河天险为据,阻挡了日寇的汹汹来势,在接纳安置难民、生产战备物资和运送弹药给养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八年抗战中,陕甘宁边区共有三万多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支前一百五十四万余人次,共组织一百五十多万匹牲畜运送物资,缴纳爱国公粮达百余万石。国民党孙蔚如部三十八军、高桂滋部十七军、高双成部二十二军及武士敏部九十八军等由三秦子弟组成的几支部队,东渡黄河,置身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在中条山、台儿庄、湖南常德等重要战役中歼灭大量日伪军,立下不朽功勋。

三秦子弟的所作所为,正应了《大秦帝国》中那句古训——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八年抗战中,广阔的三秦大地上相继涌现出了一位又一位奋勇报国、可歌可泣的忠烈之士。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也许相去甚远——或是血染疆场、马革裹尸,或是奋笔疾书、奔走呼号;但他们所秉持的信念却是志同道合——不惜毁家纾难、以身许国,乃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文能提笔安天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大地上被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的创作者,便是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

张寒晖,原名张蓝璞,字含晖,河北定县人。1925年10月,23岁的张寒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由邓鹤皋介绍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张寒晖回到河北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

1936年夏天,张寒晖受组织的派遣,到西安开展统战工作,同时受聘于陕西省立西安二中(今陕西师大附中)。他亲眼目睹西安街头了几十万东北军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凄凉情景,内心受到极大触动。终于,1936年的初冬,张寒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挥笔写就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松花江上》。

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首先教给了省立二中的同学们。随即,他又带领同学们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东北军民的心,不久,歌声就传遍

了整个西安城。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爱国青年前往临潼请愿,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这时,有人唱起了《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会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西安事变发生后,东北军成立了抗日政治处,宣传员们利用《松花江上》做为重要的宣传武器,这首歌很快传遍了整个东北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东北军东调,又把这首歌曲带到了苏、皖等广大地区,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武能上马定乾坤

张灵甫,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1903年8月20日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抗日名将,授中将衔。抗日战争中,张灵甫所在的74军是一支英雄部队,在军长王耀武将军的率领下几乎参加了抗战8年内国民革命军针对日军的所有重大战役,毙伤日寇无数,屡挫日军精锐,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德安大捷,被誉为“抗日铁军”。

1925年5月,21岁的张灵甫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后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担任排长,后跟随蒋介石征伐军阀,升至第一师独立旅第一团团长。抗战爆发后,调往国民革命军第74军51师153旅305团,任上校团长。

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他接到的首个任务是在淳化镇附近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并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经过一夜奋战,张灵甫
常德会战3000字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23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