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5000字

时间:2016-11-23 14:20:0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教育该如何“拯救”生命——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收藏本文 分享

本书是在本体论层面对“生命与教育”关系的一种学理性探讨。回答了“生命是什么,生命缘何成为教育的原点,教育为何是有生命的品性,生命在教育中如何自由成长,教育又如何呵护和培育生命?”等问题;同时,对教育无视生命、践踏生命、遮蔽生命意义的状况,进行了批判与反思。这是一本基于生命体特征构建的生命教育学,它描绘了一幅走出异化的本真教育的蓝图。

有些书看了想哭,有些书看了想笑,有些书看了想骂,有些书看了想去做些什么。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就属于最后这种类型。捧着这本洋洋洒洒30万字的书,你会感觉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不仅是它本身分量的沉重,更是它思想的深刻和厚实。一、尊重天性,归还童年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将尊重人的天性作为教育的前提。这和以往国内要求教育要塑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说法截然不同。在书的封面上,你会看到这么几行字,字号很小,读来让人回味悠长:“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乞求回归。”一种对教育现状的忧患跃然纸上,而这种忧患也无时不贯穿着整本书。尤其是在“生命与教育中的失落”这个章节,作者从人文教育的失落、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等六个方面罗列了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及对生命的亵渎和摧残。尤其对我国以往学校.....

教育该如何“拯救”生命——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有些书看了哭,有些书看了想笑,有些书看了想骂,有些书看了想去做些什么,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就属于最后这种类型。捧着这本洋洋洒洒30万字的书,你会感觉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不仅是它本身分量的沉重,更是它思想的深厚和夯实。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将尊重人的天性作为教育的前提。这和以往国内要求教育要塑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说法截然不同。

在书的封面上,你会看到这么几行字,字号很小,读来让人回味悠长:“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祈求回归。”一种对教育现状的忧患跃然纸上,而这种忧患也无时不贯穿着整本书。尤其是在“生命与教育中的失落”这个章节,作者从人文教育的失落、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等六个方面罗列了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及对生命的不尊重。

面对被越来越多的规训约束的孩子,被越来越重的课业折磨的孩子,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天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这样的生活,儿童能快乐起来吗?”该书引用了泰戈尔的话:“童年是一个文明人一生中唯一可以在树杈和客厅的椅子间作出选择的时期??”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而面对越来越早熟的面孔,我们可能也会像荷兰首相夫人一样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些孩子都像受过军事化训练的士兵,一点都不像孩子。”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我们才要更加珍惜。

“人要活着,而且要有尊严有意义地活着。”因此冯教授说,“生命化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教育就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要融入生活”是冯教授所倡导的主要思想。他指出:“教育与生活血脉相连,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提供着教育的养料,教育又是为了生活,创造着生活。”这是对教育的目的和方式的重新界定和深入思考。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如今学校“封闭式”教学和“考试——分数——升学”的教育轴心,具有很大的冲击。无疑是吹向“死气沉沉”的课堂的一缕清新的春风。

生命化教育是本书构建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冯先生认为,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人的这三重生命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三者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全人的教育,而全人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育完满的生命,强调生命各方面品质的协调发展。”

很长时间,我们的社会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而在这种理论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拿着剪刀将园林修剪得齐刷

刷的园丁,更不是“工程师”,学校也不再是“人才”工厂和流水线,每个孩子都像一片独特的树叶,有着自己的形状和个性,教育如此,谁不向往呢!

“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和幸福。”这不仅是冯教授一人的期望和夙愿,更是众多有良知的教育者为之实践和奋斗的目标。

读了冯建军教授《生命与教育》一书深受启迪,冯教授在这本书中以人的生命属性为出发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生命观,以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为贯穿全书的主线,研究教育如何基于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1、教育应当充分重视人的生命属性。生命是人最可宝贵的东西,对于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然而,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育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轻视生命、浪费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10月9日,山东临沂市第六中学西校区,13岁的七年级学生张悦因为不符合学校短发令要求,三次被赶出校门后,在家喝下灭白蛾用的灭幼脲自杀。张悦家人认为是校方教育不当导致孩子死亡,要求校方对此负责。事发三天,校方没有对此事作出正面回应,家人在学校门前为张悦搭起灵堂。(《山东商报》10月12日报道)。有人认为将张悦的死完全归罪于学校,有失公允。但是学生的生命安全永远都是学校、家庭、社会第一号的大事。这事虽然不是发生在我校,但作为一名分管学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我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冯教授写到:“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在消极层面上是不会自杀,也不会杀人;在积极层面上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

2、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回归生命教育。70年代强调“双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80年代强调“能力”,因为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年代强调“情意”,因为技术时代的唯理性教育,“失却了教育的另一半”。众所周知,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目的强加于教育,在他看来,教育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是儿童的生活和生长,生活、生长以及经验的改造本身即构成了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将目的融入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生长。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是换取某种社会群体的认可,而应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长能力。

3、道德教育应当向生活回归,向生命回归,向人的自我发展回归。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德育看作是对人们强加道德训诫的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性。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不时地表现出来。首先表现为德育目标的定位过高,不符合时代的特征,也不符合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其次,德育目标的定位过高,必然导致德育的内容空洞,政治化的教条充斥其间。道德一方面能够使人获得某种心灵上的愉悦,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行为导向。因此,道德决不是凌驾于人之上而强制人去遵守的外在力量。德育的目的绝不应是形成全社会步调一致的完美秩序,世界是和而不同的,应当从理念上重新审视人的价值,恢复道德对人的本真意义,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完善。

4、学校应该是学生体验生命、成全生命、放飞生命的场所。教育应该高度尊重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存本性,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一味地束缚、灌输,更多的是唤醒、激发,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多给学生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究竟,使他们有思维和自由、心灵的自由。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生命涌动的环境,创造一个崇尚开

放、多元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纪律上,要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公共生活中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限制的,经律就是其底线要求。 “生命教育”正是在反思“工具性教育”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它以生命的视角透视教育,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景观:教育与生命相融相生——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随教育而生长。“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冯建军教授用厚重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编织出了生命教育理论的体系。诚如冯教授所言,“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祈求回归”。

读 书 心 得

——读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有感

海南华侨中学 吴少君

读了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让我再度思索“教育”一词,探求教育的本真。教育是什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些什么,我们该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人说: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把教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这是对教育的最高认识,这也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知识经济社会,在这个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中, 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社会越来越关注的是升学率,忽视思想和身心的要求,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本书基于对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它让人们重新审思教育的过去,向着生命的未来行进。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我们才要更加珍惜。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就要提供生命发展的良好土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甚至是灾难的考验。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我们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知识及思想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面对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

法、逃生的本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性的伤害事件发生。在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1分36秒的安全撤离,就是将生命融于教育的最好诠释。教师作为学生生命的引领者,需要有一定的素质要求,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方式就是阅读,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拓广自己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领域,教师才能担起“把先进文化带进教室、成为知识的代言人”。在本书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到一个教师要变得高尚起来,那就要多读书,多读大师的书,一个教师要变得有智慧,那就要同大师对话,同书本中的、同生活中的智者攀谈。教育中的所见要善于记录剖析,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谛。记录学生,记录学校,记录同事,记录自己的生活细微,智慧也会在这细微中得以成全,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榜样,在他的笔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老师,是一处处细得连眼角眉毛都记录的思考细节,或许大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或许这是大师生命成长的见证给我们的引领。

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教育也必须为生命的自由成长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必须尊重学生,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我们应该赋予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自主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需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教学充满智慧和艺术,让教育充满灵性和创造。教师应该创造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因此,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仅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掌握,而是还包含着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理解、学会共生,为他们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书中还让我们认识到,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篇二:《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胜利路小学李 虹

寒假期间,读了《生命与教育》这本书,读后触动很深。这本书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在学校的教育中,教 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读完这段话,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的思考。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 ,但我从未想过,学生上学与我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它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幸

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教育,更应该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可是想想我们平时的课堂,大家满足于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渔技”,使他们“乐钓”、“会钓”、“擅钓”,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竞争时从容应对,脱颖而出。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应该这样去做:在教育学生时,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育生涯中让自己的生命显的更加精彩,更有价值。

篇三: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宿师附小 李方静

当我拿到《生命与教育》这本书时,不看内容,只是题目就已经吸引了我。

当我静下心来,读其内容时,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温暖。 书中对生命的阐述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是一名老师,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小小的肩膀背着重重的书包上学、下学,也了解他们一天的学习,以及周末家长带他们上各种班的情形。孩子真的很累,但老师和家长也都无奈,因为孩子将来要面对残酷的竞争,不从小抓怎么行?是啊,现实生活和我们的精神需求矛盾啦。这个矛盾的存在使得我在想: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命与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那跳跃的生命。

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应该是很多人能感受到的。在我们的教育中,课堂教学被从整体的生命中抽象和隔离出来,被简化为特殊的认知活动,对孩子的感受考虑的少了些。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必须依据生命的特征—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与独特性,及其超越性。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教育目的是使人从生存状态走向澄明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是开放、自由、创造及人我合一与物我合一的和谐状态。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占有知识的过程,我们应注重教育形式是否影响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书中的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当然,这种存在,并不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确实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因为教育改变了命运。

作者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这16个字,我们做到了多少?孩子们又失去了多少?如果我们能将这四个特征重视起来,并很好的融入到教育中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是一个心理健康,有上进心,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人。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和谐。

生命化教育还提出了“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的命题。很多孩子由于老师的一句话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孩子评价是关注孩子生命成长的较好的途径,所以老师的评价对孩子要具有鼓励性。老师的教育对有的孩子来说能马上显现出来,

有的孩子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现出来,因此老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倾注同样的感情。“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为生命发展奠基。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不断积淀和否定、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受教育就是为了不断地发展。生命在发展中形成,也在教育中生成。”mnei();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5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23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