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成长的轨迹2000字

时间:2016-11-23 13:10:3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哇,中考作文满分! (2000字)

哇,中考作文满分!

请以“沉醉于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将填充好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 字数600——650字之间。

【作文聊吧】

曲径寻幽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文题中“沉醉”一词的感情色彩。

生:是褒义,指对工作或学习非常投入,很专心。

师:有这个意思。“沉醉”是双色词, 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有时表现为褒义,有时表现为贬义。而你们只注意褒义,忽略了贬义。

师:你对文题中的“世界”所指的范围是怎么理解的?

生:思想领域,就是意识形态方面。

师:从范围看,“世界”的含义有主观(一般指意识形态领域)、客观(一般指自然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你们只注意了主观方面, 忽略了客观方面。

师:由于对上面两个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你们思考的角度,取材的范围都受到了限制。我们审题时要咬文嚼字,把文题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指向搞清楚,才能拓宽我们选材,立意的范围,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生: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师:避同求异。就本题而言,把角度放到“沉醉”的贬义去思考,或把目光放到客观“世界”方面去思考,就一定能超凡脱俗,脱颖而出,写出富有新意的佳作。

胜景觅芳 【美文展示1】

沉醉于那个艺术的世界

贵阳一考生

我们来到谷底,坐在瀑布边的岩石上,欣赏着黄果树瀑布,仿佛沉醉于一个艺术的世界,心驰神往,留连忘返。(①开篇比喻点题,扣人心旋,引人入胜)

黄果树瀑布虽然没有庐山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但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气势磅礴,震天动地。沉醉于黄果树瀑布那非凡气势,整个天地好象在演奏一曲洪大的交响乐,(②生动形象的比喻,承上启下,文采飞扬)使人精神振奋,似乎天地间剩下的只有夺人心魄的乐声。

坐在群山环抱的谷底,就像置身在圆形的乐潭中,乐声委婉连绵,人好象漂浮于声浪之上,身体每一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躺在谷底的大岩石上,沉醉于黄果树瀑布这美妙的“乐声”,仿佛飞瀑荡漾在我的心田,胸怀豁然开朗,(③夸张手法,想象奇特,为结尾作铺垫)真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久久地坐在谷底,沉醉于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仿佛自己已经魂飞魄散,整个身子都融化于瀑布博大的胸襟,在黄果树瀑布无穷魅力的浸润下,我的胸膛在慢慢地扩张,仿佛能容纳整个世界,整个宇宙?? (④夸张手法,,从侧面赞扬瀑布博大的胸襟)

久久地坐在岩石上,凝神谛听黄果树瀑布那优美恢弘的旋律,凝望着瀑布从悬崖上跌落下来,溅起的百米浪花。沉醉于那晶莹的浪花,让如丝如雾的水珠拍打在身上。我的心,我的魄与那水珠一起,在阳光的折射下化作一道美丽的彩虹,耀眼极了!

(⑤随座位的变换,从三个方面描写瀑布的声音,形成排比段,层次清晰,气势不凡)

大自然就像一位能工巧匠,把黄果树瀑布雕琢得如此神奇、伟大。“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沉醉于大自然这位神奇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世界,我们不得不被黄果树瀑布那美妙的乐声和雄伟壮观的气势所折服,自然会抛弃

狭隘与偏见,使自己豁达大度,胸怀宽阔!(⑥议论抒情式结尾,自然与人性结合,造诣不同凡响,激发起读者心中的阵阵涟漪,经久不息)

【美点寻踪】

师:以上美点,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师:对,作者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他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从自己的积累中,进行精细分析、综合,加以生发、开拓、虚构、幻想,利用修辞等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例如,把黄果树风景区比喻为“艺术的世界”,把瀑布气势磅礴,震天动地的水声比喻为“一曲洪大的交响乐”,把“我”飞散的心魄比喻为“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获取高分的利箭。

【写法探究】

师:除了作者创造性的想象力外,作者成功的地方还有哪些?

生:立意很成功。

师:对。作者的思辩能力很强,他独辟蹊径,巧妙地把自然与人性结合起来,在立意方面大胆创新,独树一帜。行文中几处寓情于景,逐层铺垫,结尾高屋建瓴,托物言志,“抛弃狭隘与偏见,使自己豁达大度,胸怀宽阔!”使主题提升到最高境界。

【心灵悟语】

师:你们现在在想些什么?

生:我觉得写作文与自己的语文素质有关。

师:不错。本文作者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那么多的艺术形象呢?是因为他热爱生活,对生活,对事物细致的观察,认真思考,细心体验,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语文素质不断地提高。所以考场上达到了“纵横自有凌云笔”的境界。

【简评】

这是一篇满分美文,其想象思维能力与文学素养表现如下。

1、标题美。把瀑布比喻为“艺术的世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暗示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及语言风格。2、意境美。大胆想象,创造了“交响乐”“彩虹”等艺术形象,美不胜收。3、形式美。或记叙、描写,或议论、抒情,运用自如。4、语言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鲜活灵动,夺人心魄。(张宗明)

【美文展示2】

篇二: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用科学的态度,做快乐阳光的播撒者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自己个性形成的过程描述,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原因,总结了自我个性的特点;阐述了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与从事心理工作的联系和优势,回顾了心理知识的体系和形成过程;表达了对从事心理工作的认识和兴趣。

我常常一个人静下来,花时间写自我反思日记。在反思中,我细心体会自己在成长中每一次经历带给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在越来越长的年岁中,我能反观自己当时的处境和表现,看到自己的心理状态。这对我来说不仅能够更好的缓解压力,改善自我的情绪和社会生活方式,同时,我也清晰的构建出一个自己成长的轨迹,更好的认识了自己的人格,和优缺点,让我感受到一种乐趣,这也是心理——这一科学领域的奇妙之处。

一、自我成长分析

我的两种生活造就了我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表现。

在我的成长中,我一直是一个成绩良好,听话懂事的孩子。我在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很少用父母和老师操心,学习有毅力有韧性,在课堂上能较快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学习成绩一直较为稳定,高中就读于重点中学,因此,在求学经历中,我几乎是在老师和父母的表扬中长大。

学习方面的表现带给了我这样一些个性特点。

我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也影响到我对生活一直抱有热情而自信

的态度。我能积极认真,踏踏实实对待工作,和任务,并且愿意大胆尝试,挑战自己,同时喜欢懂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入新思路。每当我接触到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会迅速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我非常有韧性。记得初中时,面对政治考试。我能坚持一个月每天背政治课本和习题,我的政治成绩一直非常好,并且考过100分。这样的体验,让我在做事时,有不服输的劲头,一定坚持到底,克服困难。

而这样也造成了我的一些负面个性。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时,容易产生灰心的挫败感,表现出敷衍抗拒的心情。或许是体验过成就的甜美滋味后,让我不能面对失败的苦涩。每当我接触一件新的工作,如果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好,我会对这项工作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全情投入,但如果我一时做不好,就会出现退缩,回避的状态。所以有些时候我不适合做要下工夫,长期坚持的工作。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能够开始克服自己的浮躁心态,耐心细致的面对新的领域。我也认识到这种特质,会造成保守性,不利于工作的发展。

我的个性很沉静,感受细腻,有耐心,愿意倾听他人,理解他人。我喜欢阅读,这种兴趣培养了我静下来思考问题的习惯。我愿意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一些现象,研究它们背后的规律和成因,思考,让我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人生,从而感受到一种从容和豁达的快乐,如阳光一样快乐的心态。我相信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所以我在倾听时一直保持一种尊重感,愿意去理解每个人作为个体的

独特感受,这使我赢得了许多真诚的朋友。

然而我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些回避和退缩,这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点小困扰。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的父亲是一个感情充沛,柔和而率性的人,他对我寄予了全部真挚的爱。他随和的个性,和对我寄予充分的支持和交流,使我成为一个非常愿意亲近他人的人,并且在后来的自我反思中,我发现,我对男性一直没有害怕和威严感,很容易沟通,没有一般的距离感。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勤劳而严格的人,她对工作尽职尽责,但不喜欢和孩子们嬉戏玩耍,脾气略有一点暴躁。母亲生我的年纪比较小,我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孩子,因此在小时候表现出比较不听话,母亲因为年轻耐心不足,使我常常受到母亲的管教,这使我形成一种内心非常狂热,但外在表现规规矩矩的状态,我曾经一直怀疑母亲是否爱我,这很快在读大学军训时,母亲因为在电话中想念我流泪,完全化解。在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下,我也很少和朋友同学很亲昵的相处玩耍,显出一些孤僻。并且一直对女性长辈有一种既依赖又非常敬畏的感觉,使我在交往中,又很矛盾的常常和别人保持一种距离感。

父母相反的教养方式,使我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个圈。和熟悉的人,我会非常亲切,随和,坦诚沟通,表现出一种热情而温暖的状态,而在交往初期,我常常抱有一种畏惧的心态,使人感到冷漠而抗拒。

二、职业行业分析。

我想我是天生的心理学家。我认为我沉静细腻的情感方式,和爱思考研究的习惯,以及愿意真诚而热情待人的特点,让我对从事心理学充满自信与兴趣,我相信我能在这里找到自我的安逸。

第一次接触科学心理学,源自初中时,一位语文老师讲的一件事,这位漂亮而讲课精彩的老师,提到“教师心理学”这个概念,她讲到,一位教师,如果在自己的着装风格,或者发式上出现变化时,要在上课之前,先到教室里和同学们做一会儿沟通,再上课,这样同学们不会因为老师的变化,而转移接下来的学习注意。刚好两个月后,我的一位数学老师剪了新发型,当她微笑着在课间活动时走进教室和我们说话时,同学们都会心的笑了。这个回忆一直留给我对心理学美好而神圣的认识,我看到了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也从中看到了心理学天生自带的一种慈悲与关怀。

高中后,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在高中二年级,同学们思想由懵懂少年向日渐稳重的青年转变时。心理课程一直像一抹温暖的阳光,像一盏灯塔,引导者我们的成长。心理老师总是用温暖,真诚,轻松的语气来给同学们上课,在课上,我们认识了自我,悦纳自己,学会欣赏别人,感受生活的快乐,同时,通过心理作业,我们一直和老师保有良好的交流,老师每次会认真回复我们的所有心理烦恼。面对高考时, 心理老师会定期为同学们做放松引导,讲解焦虑来源,缓解大家的压力。心理课在我的知识体系中,生动的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更直观的看到了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和带给人的帮助,也使我对心理学产生了向往。

读大学后,我的专业课有一些是心理学课程。这个时候,我开始有系统的认识心理学这们学科,初步接受心理学的知识,对心理学有了一个科学而良好的认识。我接触到了普通心理学中,大脑对心理产生的作用,感觉,直觉,对我们日常一些心理活动的描述。感受到一个自然人,在从出生到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心理活动时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感受到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奇妙。也更加清晰的看到,我们生活中许多不良心理和情绪出现的原因,心理学知识在现代社会生活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这些,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一名咨询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心理学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我愿意把以后的人生用在对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的学习研究上,也把自己的职业规划,事业目标,定在了心理工作上,我想把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静静的安放在心理这份充满关爱的工作上,努力用科学的态度和知识,去帮助生活中遇到心理难题的人,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自我,体验快乐,感受生活的幸福。

成为一个优秀心理咨询师的路,对我来说只是刚刚开始。成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要有丰厚的心理学知识,良好的人格魅力,不断积累的工作经验,专业的咨询技巧,和一颗高尚而关怀的心,这些都是我今后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心理学一直给予着我快乐,我也愿意将这份快乐与他人分享。

在一直从事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也认识到,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自己要有强大的心理能量。我将在生活中不断培养积极向上的生

篇三:20世纪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历史轨迹

20世纪中国发展心理学历史轨迹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冯特1879年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而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其历史轨迹经历了儿童心理学到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转变。1882年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标志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但主要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成人的相关研究。直到美国心理学家1930年,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年古迪纳夫人《发展心理学》,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采用“发展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开始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西方发展心理学从《儿童心理》到《心理学年鉴》以“发展心理学”文章标题经历近百年的演变发展。

那么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有多长?刘范认为“它既很年轻,又非常古老”。由于缺乏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条件,因此中国心理学主要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1.简要介绍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

1.1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海上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宗教学和哲学的一些书籍观点带如中国,其中包含了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跟心理学有关的)(Mathew Ricci,1552—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用西方识记法学系汉字,并强调脑的作用。但这种心理学思想缺乏科学性的,比较粗略的。

1.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

当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沿海地区的“教会学校”将中国牧师派往美国等地学习心理学,颜永京翻译了第一部美国海文著的心理学(Joseph Haven《Mental Philosophy》),汉译书名为《心灵学》,于1889出版上本。而海文的著作中主要沿用康德关于心理现象的划分认识、情感和意志。这一时期西方心理学还处于哲学思辨当中。而在中开设最终的心理学课程的是1876年山东登州文会馆(教会学校)。而“心理学”这一词是从日本引入,由日本人西周在翻译海文著作时采用的译法。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时,在中国首次出现汉译“心理学”

西方的科学心理学(或新心理学)传入中国是从20世纪初,清政府的教育制度开始,要求学堂开设心理课程。这一时期,因“明治维新”而崛起的日本在教育制度方面较为发达,清政府效仿,并采用日本心理学教师和教科书。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服部宇之吉,他是到中国来的第一位日本心理学教师。王国维(1877—1927)直接翻丹麦海甫定著的《心理学概论》于1907年首次出版,论述了心理学的对象及方法等问题后,分述了知识的心理学、感情的心理学和意志的心理学,明确提出“心理学必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可成为哲学的一部分”。

蔡元培(1868—1904)对西方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师从冯特,提出推动了心理系和心理研究所的设立,重视物理、生理方法研究心理问题。

1912年民国时期,陈大齐(1886—1983,北京大学心理学、哲学教授)于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这是中国自编的最早的大学丛书,在1917年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主要介绍冯特等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内容。

3.中国科学心理学的早期发展

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在“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下,科学文化有了发展,一些学者到国外留学,回国后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虽然也译注国外心理学的著作以介绍西方科学心理学内容,但开始在大学开始建立心理系和心理学研究机构以及心理学学术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创办心理学刊物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系,并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在这一年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随后一些大学相继建立心理学系。

1921年成立了最早的中华心理学会。

1922年1月,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但政局动荡,经费困难停刊。

伴随着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为中国发展心理学学科发展萌芽期的儿童心理学也开始科学化的进程。1925年陈鹤琴著《儿童心理之研究》,这是中国心理学者最早以观察实验研究儿童心理的著作。西方发展心理学经历了从儿童心理学到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相同的历史过程。

在时间上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1925—1949)与建国后(1949—2000

年)。

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年龄阶段是(0-18、19岁)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

(青年初期)的整个阶段,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指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研究由出生到老死这一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2.发展心理学在中国

2.1中国发展心理学萌芽期

(一)中国古代的发展观点

关于个体心理发展观的出现却在中国古代就已有论述。第一个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心理现象的学者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其主要发展和教育观点,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于个体成长发展的看法。

中国古代发展观点主要集中在“先天与后天关系”、“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早期教育对发展的重要性”阐述上。

(1)先天和后天的关系是思考发展的必要前提,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的发展更多受到后天的影响,人的先天禀赋差不多,但因为后天学习的结果,其习性就不同。

荀子(313一238B.C.)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人的人的发展是后天自然形成。他明确区分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具有的认识能力,并具有情感色彩。伪是后天影响人的各种因素。

(2)孔子最早提出人类心理随着年龄而发展的观点,认为它表现为少、壮、老三个阶段。并将其一生发展分为不同时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种划分比较简单,但也体现了个体发展的规律。

因为持有这种发展阶段的观点,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提出“循序渐进”的教育观点。

(3)同时孔子“个别差异”教育观也体现了发展的思想:“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在发展中存在了“超常”与“落后”的不同个体,在一般发展中有差异。因此强调

教育要“因材施教”。

4.强调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不去思辨、消化形成自己的思想,就是茫茫然的;只是通过思考,而不学习知识,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心智也不能发展。所以,教育对于发展很关键。

孔子以后各个年代都有学者提出关于发展的思想,但更多局限于思想体系的建立,而非以观察和实验等近代科学方法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因此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中国近代发展心理学(以儿童心理学为主)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与近代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而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是在鸦片战争后,由西方输入;而近代的中国心理
成长的轨迹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20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