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群居与独处作文1000字

时间:2016-11-23 13:10:1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高考必备话题之群居与独处

课题:高考必备话题之群居与独处

一.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朱自清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有人说:“人类是一种群居的独居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都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

③全世界的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在严寒的冬天集合成群,相互协助,共度寒冬。 根据上述文字,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自定(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人生在世,既要善于与人交往,重视从“群居”中获取乐趣;同时也要重视独处,在独处中建设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心灵交谈,在独处中获得从容、优雅、宁静的人生感悟。一个人适当地独处,对我们的人生没有坏处,而且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沉思气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都有很大的好处。适当的独处是对人生的一种修炼。(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独处的妙处”)

当然,适当地独处并不以孤立自己为目的,不是为了远离人间,适当地独处是为了更好地同世间的人同歌共舞,是为了在人间更高地腾飞。缺乏群居的生活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是一种灾难。

高分作文

人是喜欢群居的动物,实际上不光是人,大千世界好多有生命的个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异性相吸,成双成对,成群结队,人多力量大,众人划桨开大船,更是成为人类生存中薪火相传的重要内容和固有规则。

有人可能要以朱自清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来反驳;也有人可能要以自古以来“诗人的孤寂”来回对,抑或有人可能要以“高处不胜寒的”苏轼来质问。的确,诗人的境界常人难以窥见和领略,艺术家的透视力俗人难以达到,但这都不能证明他们喜欢独处并因此而有独处得来的非凡的作品。

朱自清的确说自己爱独处,但他的独处是为了更好的群居,他不能脱离芸芸众生存活的大千世界,所以围绕荷塘走了一圈又回到了现实生活,独处只是他赖以化解群居问题的方式。朱自清如此,苏轼也是如此,清心寡欲的李叔同如此,寂寞癫狂的毕加索也如此。即使你遁入空门,你依然不能摆脱群居,而只不过平添了另一些为你不熟悉的新的烦恼罢了。

如此说来,从真正的意义上而言,人不是从来就喜欢群居,而是不得已而选择群居的。当群居俨然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常态后,便似乎顺理成章的又成了人的一种偏好,从客观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以说是喜欢了。

当群居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人们便往往把所有一切问题的解决诉诸于群体的力量,人云亦云的道义也罢,以讹传讹的公理也罢,总能发挥着它权威的地衡量作用,人们也总是在有意或无意的维护与遵循着这些舆论自发形成的众口一词的权威话语和公认判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有了不同于自然环境的新的适应法则和评价标准。于是独处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苏轼有了“拣尽寒枝不可栖”的“缥缈孤鸿影”,朱自清有了妻儿入睡后漫步荷塘难得清静,鲁迅有了灯下漫笔的“匕首投枪”。独处的清静让智慧的头脑灵感喷涌,让艺术的潜质开出绝美的花束。

然而,早就有人提出谆谆的告诫——“慎独”。独处可以结出美丽的硕果,也可以成就不赦的罪恶。被称做群众者,总是浩浩荡荡,熙来攘往,即便想独处恐怕也没有多少机会,而领袖领导老板经理之流则有更多的独处的机会,一人占据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办公居处,把门一关,轻松营造出私密的空间,尽享独立王国的悠闲,无他人之扰。当独处日渐成为一种特权的标志的时候,尤其要对独处者做出规范,进行监督,让大到当权者、执政者,小到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的独立王国时不时的暴露在阳光之下,以阳光的曝晒杀毒灭菌,把见不得人的勾当统统杀死在萌芽的状态,以健康的阳光的心态皎然屹立于大众的视线里。

独处纵然有奇思妙想、超然新颖的火花频闪,但它如果缺乏必要的营养供应时必然导致心灵闭塞、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可笑,而这些源源不断的营养正存在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群居生活中和大众人群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事,关注最大多数的人的利益,才会有心灵的储备,才会有独处所需的养料。

人是群居的动物,独处是群居中的恬然小憩,是喧嚣中的心灵冥想,是哗然时的静思独享,这种暂时的心灵充实感、满足感决然不会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也不应该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漂流岛屿的鲁宾逊、被迫穴居的“白毛女”、久居铁窗的刑余之人自然是以回归社会为最大的心愿,没有哪一个人从心底里愿意索然无味的独处,即使有这样的人他也必然没有好的结局。

忘了在哪里看过,采访一位宇航员,问“说如果被遗弃在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上并获得永生,但永远没有与其他智能生物接触的机会,你会做什么?”宇航员答:“选择写书。”“那如果你的书永远不可能被读到呢?”“那我选择自杀??”

就是这样,人是彻彻底底的群居动物,鲁滨逊那样的日子怕谁也挨不住吧。生活在热闹的都市似乎从来不缺少群体生活,聚餐、娱乐、出游??好的交流既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目中无人者是感受不到他人的,只顾在交往中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相反过于谦卑也容易沦落为后者,将自己连同真实想法和感情淹没在别人的世界里。群居是个永恒的主题,世博会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实就是“群居让生活更美好”,因为没有交流,就如同站在荒原呼喊却听不到回声,没有共鸣,没有升华的的好点子,没有创新。

那么另一种方式呢?独处不一定要脱离群体,“大隐隐于市”也是一种独处的境界。独处是为了腾出心里的空间来处理从外界接收的信息,是为了让思想可以更深刻。独处是挖掘内心渴望的时刻,这个时候只有自我。网上很煽情的那句“你永远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因为那只存在于你我分开之时”。我始终觉得,只有在自己一个人时或者和少数几个人畅谈时才会感受到最真切的自我。

现在不是有太多的时候,我们的声音都淹没在忙碌的日常琐事中了吗?无尽的课业,喧闹的网络生活,各种本可以推脱的琐事??不是说这些要被剔除,而是不要只沉浸在其中找不到自我。开着微信,刷着网页,愣着神却没有明确的事情,这种经历多多少少谁都经历过吧,哪怕是短短几分钟。时间就是这样无意义的流逝于内心的沉睡中。此外自己偶尔也会把看书这种消遣当作一种任务,无形中削减了趣味。

余秋雨评《相约星期二》,说道出生活真正智慧的应该是一位老人,只是大部分老人行将就木时身边服侍的子女只是不迭的规劝老人省省心多休息。即使老人的眼睛曾闪过一丝灵光身边也没有倾听者了。

说实话,世界已经足够热闹了,自己无意做别人的花边新闻,何况做好自己已经不易了。这年头,大家都喊着要内心强大,但拥有真正强大之内心者我还没见过,身边很多优秀的让我佩服的人都在苦苦修行,我也不过是个刚入门的学徒。

只愿做喧嚣尘世的一湖水,如果可以,修得深沉宁静,只待未来某个风雨之夜将湖心的激流化作惊浪。

独处的滋味

意大利传奇导演费里尼说:“独处是种特别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我向来羡慕那些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人,因为独处能给人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自由,这些是人们嘴上喊‘要’,实际上却害怕的东西: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独处更让人惧怕的了??他们害怕寂静无声,害怕那种只剩下自己一人与自我思绪及长篇内心独白独处时的静默。” 活在现代的环境中,有太多方式可以让人逃避独处。即使一个人,也很方便地有电视、网络可以陪伴,因而我们往往就少了一份诚实的试验,试验自己究竟拥有多少可以挖掘的内在资源。

独处会让人听到许多声音。比静默更可怕的是这些来自内心的声音。独处使人脆弱,使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容易心软、更容易感动。为什么费里尼说,要拥有很多内在资源,才能享受独处?因为真正独处时,就只剩下自己可以挖掘。

在那么忙碌、那么焦躁的环境里,先别说要慢下来,先试试自己一个人,真正自己独处看看。平常让你忙碌、让你误以为那就是生活的意义的事消失了,只剩下你自己,你会怎么样呢?

大部分人在独处之后,学会了谦虚。因为真正了解到了,在剥除那些表面的繁华后,自己原来有多么不堪挖掘。有了这么一份谦虚,人也才有资格具体地、实在地讨论自由、独立。

享受独处

一本散文,一杯香茗,轻呷一口,清香曼妙的感觉自唇齿间渗入心扉。一张躺椅,缓闭眼睛,一种由外到内的宁静舒适自心而出。

独处,往往与“寂寞”,“孤独”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仿佛独处便一定会有空虚感,心脏被钻出黑洞般,空洞洞的感觉。

其实,用心感受,独处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精神寄托,放任心灵翱翔,忘却所有的烦恼,抛开沉重的包袱,连空气,都似乎清新湿润了许多。 独自伫立于高大的楼宇之上,巨大的落地窗投映出脚下庞大的城市,周围亮起密密麻麻的灯,在每一秒之内,都有无数的灯熄灭,无数的灯亮起。无数的故事在每一个缝隙里滋生,繁衍。最终长成茂盛的巨大植物。他们拥挤着,爆炸着,共同组成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

突然间,你会觉得自己像一个孤傲的世外高人,羽扇纶巾,洞悉一切。有种“浮世红尘之事皆吾所懂”的感觉。独自思考、观察,你会得到异于平时的收获。那种获取的愉悦感,舒适且安心。

啜一口咖啡,缓步于窗前,任这极致的浓香在口齿间肆意充斥,让心中的苦闷,身心的疲惫都随着升腾的热气蒸发,风散。现在,你只是你,一个单纯如孩童的你,远离了世俗喧嚣,远离了人群世故,远离了那该死的社会生存斗争。现在,认真的看着窗外的栀子花,七里香,那洁白的花瓣在月光下绽放,一颤一颤,似乎有精灵在上面舞动。那么,请随着他一起舞动吧,在柔美的月光下,舞出你所有的烦恼,无处你内心最美的声音,快乐,便在这旋转的裙摆中,在这跳跃的空气中荡漾。

但是,在无忧无虑的舞蹈过后,你是否也应该停下来沉思?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前方为何物?而自己,又该以怎样的姿态来走过这段路?思索在迄今为止所遇到的困难中,自己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是等待救援的弱者,还是勇敢应战的先驱者? 作文

独处,就像是一首静缓抒情的歌,他能用最温柔的旋律来抚慰你的心灵,也能用最强硬的霸者姿态让你面对生活。

而当音乐停止,当最后一个音符奏响,当这首静谧的独处之歌,即将完结的时候,你是否也勇敢了许多?

享受独处,把所有空洞,不安,忧郁填满,把所有烦躁抚平,完美的感觉。

篇二:独处作文 素材 范文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周国平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自由的独处

每天行色匆匆,步履沉重,在尘世里忙碌,挤公交、开会、加班、赶材料,“慢”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我几乎无暇停驻脚步去看一朵开得心动的花,无法专心致志地阅读一本心仪的书。

苏东坡《赏心十六事》曰:行舟夜话濯足看山,闲行微笑闻钟吹箫,晨兴茗香午倦藤枕,汲泉烹茶抚琴知音……等等乐事恍如世外,令人身未动心已远。可能正是因为他的精神自足、出类拔萃,才宁愿引退归隐。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由慢变快,网络寸步天涯,光影穿越时空,获得别人的认可成为衡量自己社

会价值的重要标准。看《出彩中国人》青春励志,精彩又无奈,颇觉得一个人的运气就在三位达人手心攥着,大有几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世故可玩味。识人用材,真的是在几米舞台、花十几分钟、用两次评判就可以搞得定吗?还是朱清时教授不玩假,他说成功的最大因素是机遇。没有机遇,再怎样都不行。

莫言说,一个作家最好的状态就是独往独来。“只有独往独来,才有可能冷眼旁观。只有冷眼旁观,才有可能洞察世态人情。只有洞察世态人情,才有可能创造出好的小说或者别的艺术作品。”虽然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探求真理之路,必要一步步历经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的艰难疑虑,才得偿“又一村”所愿的明亮豁达。“说他人不如说自己,写人事不如写心情。”沈从文后期不再写作而去研究文物,是为了少些是非,是无可奈何的孤独。

“与尚未写成的书单独相处,就是仍然处在人类的最初睡眠中。就是这样。也是与仍然荒芜的写作单独相处。”是杜拉斯描述的《写作》。孤独好比写作一样,永远没有参照,它仿佛刚出世,独特得让人不可思议。

有多远的路呢?相见不得见,山一程水一程。有多久的思念?时间不依不饶,无始无终,不给我们答案。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生活是什么?是七天一周的轮回,还是四季更迭的流转;是衣食住行的循环,还是生老病死的牵绊。我们能够独坐寂寂一隅,看春花秋月,万物会逢,也可以行走千山万水,任凭静动相宜,天涯转眼咫尺。

叔本华认为:幸福莫过于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他说:“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有的孤独像高不可攀的艺术品,遥不可及,不能碰触。正如古代帝王称自己为“寡人”“孤”“朕”,既是显示尊严高贵,也在凸显“只有一个”的差别。撇开阶级制度、等级命运不说,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是让心寻觅到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平和宁静。

不可否认,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群居与独处

群居与独处

忘了在哪里看过,采访一位宇航员,问“说如果被遗弃在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上并获得永生,但永远没有与其他智能生物接触的机会,你会做什么?”宇航员答:“选择写书。”“那如果你的书永远不可能被读到呢?”“那我选择自杀……”

就是这样,人是彻彻底底的群居动物,鲁滨逊那样的日子怕谁也挨不住吧。生活在热闹的都市似乎从来不缺少群体生活,聚餐、娱乐、出游……好的交流既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目中无人者是感受不到他人的,只顾在交往中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相反过于谦卑也容易沦落为后者,将自己连同真实想法和感情淹没在别人的世界里。群居是个永恒的主题,世博会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实就是“群居让生活更美好”,因为没有交流,就如同站在荒原呼喊却听不到回声,没有共鸣,没有升华的的好点子,没有创新。

那么另一种方式呢?独处不一定要脱离群体,“大隐隐于市”也是一种独处的境界。独处是为了腾出心里的空间来处理从外界接收的信息,是为了让思想可以更深刻。独处是挖掘内心渴望的时刻,这个时候只有自我。网上很煽情的那句“你永远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因为那只存在于你我分开之时”。我始终觉得,只有在自己一个人时或者和少数几个人畅谈时才会感受到最真切的自我。

现在不是有太多的时候,我们的声音都淹没在忙碌的日常琐事中了吗?无尽的课业,喧闹的网络生活,各种本可以推脱的琐事……不是说这些要被剔除,而是不要只沉浸在其中找不到自我。开着微信,刷着网页,愣着神却没有明确的事情,这种经历多多少少谁都经历过吧,哪怕是短短几分钟。时间就是这样无意义的流逝于内心的沉睡中。此外自己偶尔也会把看书这种消遣当作一种任务,无形中削减了趣味。

余秋雨评《相约星期二》,说道出生活真正智慧的应该是一位老人,只是大部分老人行将就木时身边服侍的子女只是不迭的规劝老人省省心多休息。即使老人的眼睛曾闪过一丝灵光身边也没有倾听者了。

说实话,世界已经足够热闹了,自己无意做别人的花边新闻,何况做好自己已经不易了。这年头,大家都喊着要内心强大,但拥有真正强大之内心者我还没见过,身边很多优秀的让我佩服的人都在苦苦修行,我也不过是个刚入门的学徒。

只愿做喧嚣尘世的一湖水,如果可以,修得深沉宁静,只待未来某个风雨之夜将湖心的激流化作惊浪。

篇三:作文审题

▲某省一扶贫工作团,做了件扶贫实事,向某个贫困山区赠送了一批优良种羊。几个月后去了解情况,村民们说,羊肉的味道很好,请再送些来。

▼对这则材料,如果仅理解为山区村民好吃懒做,或者扶贫工作流于形式等,都是较为肤浅的。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揭示的本质是:山区贫的“根子”在村民观念落后,素质不高;而扶贫工作团没有看到这一点,治标不治本,其结果肯定是无效的。这样就可以得出“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标本兼治,双管齐下”(“授人以渔反成鱼”,“摈弃一时之利,学会高瞻远瞩”)

▲①朱自清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有人说:“人类是一种群居的独居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都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

③全世界的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在严寒的冬天集合成群,相互协助,共度寒冬。

▼人生在世,既要善于与人交往,重视从“群居”中获取乐趣;同时也要重视独处,在独处中建设内心世界
群居与独处作文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20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