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先秦诸子论文1000字

时间:2016-11-23 13:08: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先秦诸子选修课论文

先秦诸子选修课论文

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班级:思源1203

学号:12274057

姓名:赵婧妍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主张人生下来就都是天性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性情的改变。而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恶”。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可是,我认为,人生之初,善与恶不可片面的看待,善与恶也不是只指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样的大善与恐怖分子不顾他人安危而疯狂制造恐怖袭击的大恶。善与恶应该是泛指那些好的或坏的品质,其范围是很广泛的。

比如有的人从小就喜欢养一些小动物;看到流落街头的乞丐就会心生怜悯,给一些钱;看动画片或者电视剧看到感人的地方会情不自禁的流泪,这些都是属于善的。可能大人们会教给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可是不会教给我们那种看它们受伤就会心疼的感觉;可能他们会告诉我们多做好事,可却传达不了那种看到别人流落街头、衣衫褴褛、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时那种替他们感到难过、心酸的感觉。即便这些感觉没人教我们,我们也依然活的有血有肉,会心疼,会同情,会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不是吗?这就是性本善。

而对于恶,仔细思考一下,荀子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社会主义至今没能过度成共产主义呢?因为人性本身懒惰、贪婪,在大同世界里,不论劳作的多与少,最后大家都是平分收成,那么谁还愿意每天起早贪黑争着干活呢,而我们现在的社会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不得不承认其中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按劳分配,排除一些个别因素以外,能力强的人、干活多的人,赚的钱就比别人多,就能过上更优越的生活,这就激励着人们不断学习进步,提升自我,而每一个人都提升了自我,那么由这些人组成的社会自然就会大踏步的向前发展。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人们贪婪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欲望使得他们想得到的越来越多,而为了要得到这些就得不断努力变得优秀。还有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网络教学依然无法完全代替实际的学校呢?有人说是因为即便网络在发达,也代替不了学生与老师面对面沟通的效果,也有人说人需要有丰富的与人交往的经历,而学校是个很好的地方。以上这些因素当然都有道理,可是我觉得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本身的惰性,如果不上学,只是在家上网学习,没有老师的监督,学校这个区域的限制,我想应该有很多人是无法坚持作息规律,按时学习的,反而浪费了大好青春。这也就是性本恶。

所以说人生来并不是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而是善恶兼具,只是后天的生活环境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激发了善或恶,导致有的人善更多一些,有的人恶更多一些。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善,就算是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们也是有一定的私心贪念的,只是很多其他的因素导致他们将这些贪念淡化了。而那些为高权重的贪官们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当最开始贪污受贿时,可能会有一些愧疚之情,可是他周围

的大环境如此,人人都这样,长此以往也就不以为然,也就是周围的环境导致他的贪欲战胜了良知,最后踏上了不归路。

看世间万物都应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才能更全面透彻的了解它们。人之初既有善又有恶,只是后天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不断的影响着它们、改变着它们,天长日久变成了我们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然而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自己手里,只要自己能够抵得住身边的诱惑,坚定信念,就会使善占上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篇二:先秦诸子精华论文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秦诸子精华

听课笔记

仁者情怀,万世师表--孔子与《论语》

在宋人的笔记里面,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人在一个小旅馆里面,看见了两句话,写在墙上面,这两句是:“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后来被朱熹引用,流传很广。反映了人们对孔子,我们中华名族圣人的崇敬之情,说明孔子的地位之重要,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其实,孔子不仅仅是中国的圣人,可以说他是人类圣人之一,美国最高法院东山墙上的浮雕,正义,他是自由的守护者。这个雕塑的中央站了三个人,左边的是孔子,中间的是摩西,右边的是 梭伦 ,他们是人类的立法者,代表了人理道德,信仰和法律。 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论语和史书记载知道,孔子这个人很壮,力气很大,能文能武,射箭射的也很好。不像一般人认为的很严肃,他很幽默,具有亲和力。孔子提倡“仁”,以人为本。仁的境界很高,要达到仁很难。“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仁,始终把仁放在心上。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第一句话问人怎么样了,而不是关系马损失了没有,这就是仁,这就是恻隐之心,仁者情怀。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是一种非常轻松的对话方式,不举行考试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具体的情景当中来进行对话,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的模式。

兼爱非攻 舍身救世——墨翟与《墨子》

在先秦时期,墨家是一个很显赫的学派,影响很大。在墨子书里面有墨学十论,就是《墨子》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就是《墨子》的十篇文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兼爱》:“天下之乱,皆起于不相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在当时是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在《非攻》里面就讲了反对战争的例子。《尚贤》就是要举拔贤人,不论贫富贵贱。尚贤了以后建立的这个国家应该怎么治理呢?墨子强调国家里的各个层级要与上层保持一致,《尚同》:“层层上同,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天志》: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告诫君主,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大,在你们上面还有天,人在做,天在看,而且天会惩罚你们的。《明鬼》: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意思是不管世上的人有多大的本事,鬼都比你们厉害,鬼要惩罚你们的,所以告诉世上的人,不管你有多邪,你也要有一个惧怕,通过明鬼,也是来给世上的权贵,设置一个惧怕的东西。墨子在讲天志和明鬼的同时,却反对命, 反对有命运这回事,《非命》: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虽强劲何益哉?’ 墨子还反对礼乐,认为儒家的礼太繁琐,儒家重视这个音乐太浪费。在丧葬问题上,墨家 主张不要厚葬,要薄葬。

尽心知性 保民而王——孟轲与《孟子》

孟子的个性气质:“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不管别人对我怎么看,我很自得,充满自信,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他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可以看出孟子对于有权有势的人,非常藐视,不要把他们看得非常了不起,不要以为他们高高在上,我就在他面前低人一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真想平治天下的话,我是当仁不让的,他就是一种大丈夫的精神。他的这种个性气质表现在文章上,

便是一种感情强烈,气势充沛,词锋犀利,咄咄逼人的文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就可以看出他的自信,个性强,有当担。

孟子的思想体系:天人想通的心性与天道观;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以内省、养气、反求诸己为特色的道德修养伦;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人格论和处世之道;以王道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学说。

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这个书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古籍当中,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一本古籍,老子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就是道,老子一上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就是讲那个大道,可道就是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话,它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关于什么是道,老子都说道是不可以说出来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道”。老子在讲到道德时候,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道法自然,道法就是自然而然。道德品性:无为无不为(不有意的去为,也不有意去不为);反者道之动(道运行到一定的极端以后,它自然而然就会转到相反的方面);根据这个特点老子强调了道的一种辩证的特点,就是世界上任何矛盾对立的方面,他都是从一个极端,渐渐开始往另外一个极端发展。任何矛盾对立的两面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祸兮福之所倚,富兮祸之所伏”,“正言若反”,“大成若缺”,“大盈若虚”。世界上的东西总是相反相成的,所以强大不一定总是强大,弱小也不一定总是弱小,强大和弱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老子提倡一种水一样的道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大儒老师 隆礼重学——荀况与《荀子》

荀子是一个受争议的人,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意思就是荀学是阿附权贵的学问,对荀子的学问做了一个根本的否定和彻底的批判。为什么荀子会遭受这样一种批判,这要看荀子自己本人的著作。荀子的人性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对于这一点,宋明儒生特别的“感冒”,比如二程就说:荀子他坏就坏在这句话,“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明代的儒生胡居仁就说了,“荀子只性恶一句,诸事坏了”,只因为这一点,源头已错,所以其他方面就一无是处,,就百事皆错。他的性恶论到底怎么去理解。其实伪字是人为的意思,并不是虚伪的意思。恶字也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说人性都有一点点好利恶害。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人呢,生下来都不是漂亮的,凡是漂亮的都是要化妆的。荀子还提出“化性起伪”,就是要改变人性,让人性通过人为的努力,变善,而认为的努力具体表现,就是接受礼义的教育。

严刑峻法 犀利辞章——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生活在战国末年,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是一个强调君主集权的人,是主张严刑峻法的人,主张赏和罚。他有一个思想来源,那就是儒家的思想,他是荀子的学生,所以他对荀子的思想,也是有所继承的,对荀子思想继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性恶论,他也认为人性都是好利恶害,同时他又否定儒家的仁义这个说教,他认为仁义这个

东西是没有用的,是骗人的。同时他的思想也是继承了早期法家的一些思想,比如说商鞅,申不害,还有慎到。商鞅重视法,强调法的重要,申不害强调术。慎到强调势,主张君主的权势非常重要。所以韩非子的这个思想,有多方面的来源。读完韩非子的书可以得出一个印象,他真是处处都是为了最高统治者考虑的,认为民智不可用,不在乎民心,主张对知识分子和舆论进行严密控制,对臣民实行严刑峻法,以刑去刑。

逍遥无为 万物齐一 ——庄周与《庄子》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魅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郭沫若说他是绝顶聪明的人,清代的金圣叹把《庄子》跟《离骚》《史记》《杜甫诗》《水浒》《西厢记》6种书合在一起称为“六大才子书”。宋代学者叶适说读庄子书“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不同的人可以从《庄子》中得到不同的东西。《庄子》这本书可以以两篇文章作为他的一个纲。一个就是《逍遥游》,里面讲到一个自由的问题,《齐物论》讲到一个平等的问题。他认为现实中,人有很多不自由,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很尖锐,他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社会在当时那个阶段,刑法对人的处罚,法制已经很严厉了,庄子看到了现实人生的很多不自由,这是因为现实人生中,人处于很多困境当中,一个就是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政治礼法之间的冲突,另外就是人的自然的人性跟道德理性之间。更上升到人生论的层面,他认为人生有很多无奈,无奈表现在生命的及其短暂。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齐物论》则强调世上的万事万物多样性,齐物论上讲天籁。叫我们不要对不同的东西做出价值的评判,“鹤颈虽长,断之则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不是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天下的万事万物,让万事万物各遂其性

听课总结

先秦诸子的思想很丰富,也很不一样,也有的是对立的,但是我们要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没有真正的对错。就像道家的阴阳太极,不同的意见就是互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就是在矛盾当中,有的时候是可以互相纠偏的。他们为后代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人格典范,当一个人处在不同的人生境地的时候都可以从先秦诸子的某些任务的身上得到一个榜样的力量,而且他们的思想主张对于当今社会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第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第五,孔孟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总会有走下坡路的一天,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水”在温柔而诗意的告诉你面对挫折面对不如意的心境,告诉你处世的大智慧 墨子“兼爱互利”思想体现的是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在调和世界上的宗教冲突,文化差异,局部战争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毕竟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只

要“兼爱”,最终会实现多样文化的共存。因为市场经济的平等互利性,墨子的“兼爱互利”有了其可行性,也使得充满爱的“和谐世界”的构建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人生态度是最乐观的,庄子超迈旷达的人生观,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和豪放性格。在贫富问题上,庄子主张虽“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履,搞项黄首或”(《庄子:列御寇》),也不要为富贵所动,而是视利禄如粪土,不以物役为快。 但在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今天,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能稍稍平抑人们过度的物质欲望吗?也许能给人们以 某种精神的安慰,从而保持人们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并最终促使现代社会协调发展,为人生提供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我认为这就是老庄哲学的现代价值。 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在于法家严格有法必依,依法治国的思想,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法家思想里结合时代的不同,就需要对法律进行修正的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提倡的。现在的法律,要真正为了社会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先做到依法治国,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并且要有效地执行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之道。

篇三:先秦诸子论文

先秦儒、墨、法三家的概述

摘 要:春秋战国之际,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时候社会的转型需要思想学说

做理论指导,诸侯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导致他们极力招揽人才。时代的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中国最朴素而灿烂的思想文化。开创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共同活跃在周秦之间宏伟的社会舞台的光辉时代,这也就是后世之人所说的“百家争鸣”。这期间形成的对后世较有影响的学说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

关键词:先秦诸子、思想、哲学、儒、墨、发、政治统治、阶级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转型的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并起。这时候社会的转 型需要思想学说做理论指导,诸侯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导致他们极力招揽人才。时代的需要, 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中国最朴素而灿烂的思想文化。其中各家学说都有为其服务的一方,这里主要研究一下儒、墨、法三家的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

一、儒家

孔子所处的时代,宗法领主制趋向没落,公社性的农村组织逐渐解体,正是由领主封建制转向地主封建制的过度阶段。孔子处在这个过度阶段的开始时期,社会秩序已有相当显著的动荡,阶级矛盾开始尖锐化,统治阶级内部也在发生变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兼并,家与家之间互相兼并。周天子早已丧失实际的地位,中原族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斗争外,是贵族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诸侯的政权也大都下移到大夫的手里,甚至大夫的政权与下移到家臣的手里。最主要的政治问题,除贵族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斗争外,是贵族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孔子站在上层士夫的立场上,企图维持贵族阶级的统治地位。他模糊的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认为不能专用暴力镇压,企图用向人民让步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并企图改良政治,是统治者提拔下层的贤士,来管理国家。一面竭力维持宗法封建的等级制度,企图消弭贵族阶级的内部斗争,进而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地位。总之,孔子是个上层士夫的开明派,他的思想有很大保守面,但也有很大的进步成分。儒家的“儒”大致说来是古代掌教育的一种职业者。这种职业者构成一个集团,就是所谓的 “儒家”,孔子便是“儒家”的创建者。他所以能创建儒家,是由于他能集合古代的“王官之学”,加以整理、改造,使比较能适合当时的时势。这样,人们要求知识,就自然都向他请教。他的学生既多,形成一个学派,于是儒家就出现了。因此可以得出,孔子为了维护当时贵族阶级的统治地位而提出了儒家思想,因他的弟子多就形成了儒家。

二、墨家

前期墨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经济开始急剧变化的时代。由于铁器时代的开始,农 业、手工业的生产力大为提高,商业和货币经济也大为发展。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已经大大 动摇了原来的宗法封建关系,但地主经济还不曾显著出现。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一个小生产者或小所有者的集团。这个集团还是隶属于庶人阶级的,他们还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之中,所以他们对于贵族统治者是很不满意的。但是他们是庶人阶级的上层,他们之中的有些富裕分子,可能已在开始剥削其同阶级的下层群众。庶人阶级上层分子的要求,主要是希望贵族统治者开放政权让他们随着自己经济条件的发展,爬上政治舞台,取得政权。他们理想的政治士中央集权的所谓贤人政治。他们要求贵族统治者能够“兼爱”人民,消弭战争,节省浪费,奖励生产,以便利他们经济的发展,有利 于他们地位的提高,这就是前期墨家思想中反映的阶级厉害,也就是前期墨家思想的基础。墨家内部严格的半军事化的纪律,

准宗教式的信仰,慷慨赴死的精神,对大义的执着追求,导致在战国时期帮助守城时人死难很多,丧失了大批墨家精英。墨子为劝楚惠王而亲自赴楚,根本不把生死当回事,其后来者可想而知也是如此。墨子,他正好生活在孔孟之间。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自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墨家跟道家儒家有的地方有明显的不同, 他不但重言传,还重身教, 身体力行。墨家的人葛衣短衫,亲自劳作。 正因如此,墨子深知民间疾苦,才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个原因,墨家才迅速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具备广泛的民众基础,成为一时之显血。季羡林评价墨子说:“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的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

三、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主张“以法治国”的“法%d
先秦诸子论文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20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