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什么是命题立意

时间:2018-11-09 10:4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高考政治命题立意的规律与特点

高考政治命题立意的规律与特点

一、试题以知识的主干化、网络化为主体,更加注重政治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凸显试题的基础性。课程标准政治科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试卷的命题范围涉及得知识内容多,考查面广。因而试题在知识点的选择上,必然着重考查主干知识,突出体现试题的基础性。区分度高不等于试题就一定难,如果试题过难,恰恰没有了区分度。注重考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能根据材料和设问跨章节地灵活调用“知识库”中的储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知识点,生成符合要求的答案。因此,试题的基础性也不等于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点。

二、通过“创设情境”命题

这里的“情境”,是指环境、场面、场景等。所谓“情境创设”,就是在题干中通过图画、典故、寓言等形式,创设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然后围绕这个具体的情境创设试题,也称之为“情境创设”(参见《谈政治理论命题中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应用》作者姚刚,教育部考试中心政治2处负责政治命题工作的学科秘书)。这是一种比较普遍而有效的命题方式,其优点在于形式比较灵活,能够覆盖较广的能力考查范围,问题指向明确,答案简洁并具有逻辑层次。

情境创设型试题的基本要求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综合,充分利用材料所含有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引导考生运用有关的理论观点去识别和分析这些材料,进而回答从材料中提出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在明确考核知识点的前提下,立足于能力与素质考查而采取的命题技巧方面的新举措,从而在功能上优于传统试题。

1.图像型试题。这是近几年来常见的一种题型。所谓图像型试题,是指把图画、漫画、地图等图像或以文字形式对图像进行描述作为题干的重要内容,然后就此向考生提出问题的试题。

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从图像中直接引申出原理或概念,从而找到考查的知识点和答题线索。另一种是虽从图像中可受到某些启发和提示,但无法直接引申出概念和原理,而只能从题干中将文字加以提炼,找到该题的“题眼”,从而作出正确的答案。

2.寓言典故型试题。这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题型。该题型把寓言故事或历史典故作为题干的基本内容,用寓言和典故创设一个话语环境,然后就这一话语环境设置问题。

对这类试题,考生除就题干中的寓言或典故展开想象、思索外,还应注意从题干中的文字,尤其是关键性的语句中寻找答题线索。

三 、试题继续坚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篇二:命题作文立意

课题: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以问领想”法

教学目标:1、明确命题作文的命题方式

?2、学会使用“以问领想”法,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开阔、深刻。 ?3、针对题目中的“你”来进行审题立意训练。

教学重点:1、明确命题作文的命题方式

?2、学会使用“以问领想”法,分析题目。

教学难点:针对题目中的“你”采用“以问领想”法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深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进行了三次作文写作,命题作文的题目分别是:我读懂了你,留得往事成回味,你是我的老师。通过老师的批改和自己的修改,你能否说说这三次作文你在审题和立意时遇到了哪些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习作,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看来大家的困惑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怎样才能审好文题,让自己的作文深刻脱俗。

二、明确概念

《悄悄地提醒》

1、谁在悄悄地提醒?

2、悄悄地提醒谁?提醒的对象是谁?

3、什么时候悄悄地提醒?

4、提醒的内容是什么?

5、为什么要悄悄地提醒?

6、怎样悄悄地提醒?

问题整合:

什么<动作的发出者>在什么时候(情况下)怎样<方式、手段>悄悄地提醒谁<对象>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悄悄地提醒?

所以,这道作文题其实就是将相应的答案镶嵌进去,完成文章内容的提炼,以此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向<提纲>和主旨。

1.“你”是谁,写一个 “你”,还是写几个 “你”?

2.为什么要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

3.既然想要握手,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认识要交流?

4.“手”在题目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重点在抽象意义上。“手”在这里指人物(“你”)的精神,非物质的东西。因为“你”有这个(“手”),所以才想“握住你的手”。想“握住你的手”,也是因为这个与“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让我握住你的手”

篇三:浅谈以知识立意和以能力立意

浅谈高考试题中的命题立意

湖南卢小柱

随着普通高考和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命题思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原来的以知识立意逐渐向以能力立意过渡。那么,以知识立意和以能力立意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关系如何?它们对高考招生有什么影响?下面谈谈我的浅见。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辅相存的,没有无知识的能力,也没有无能力的知识。因此,知识与能力没有明显的界限来划分,它不象苹果和香蕉那样是不同的两个物体。没有知识的人谈不上有很大的能力,没有能力的人也不可能学到很多的知识;但反过来,有很多知识的人,能力未必很强,有很强能力的人,知识不一定是最多的。正如“神童”如果不学习文化知识,是绝对考不起大学一样。那么知识和能力到底有什么样不同呢?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把苹果看作知识,那么想办法摘取树上苹果的过程应该是一种能力。对于学生来讲,教材上的公式、定理等是前人已经获取并总结出来了的知识,学生想办法去理解它并把它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则是一种能力,用这些公式、定理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能力。“换元法”是别人总结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你知道用这种方法去解题,是知识多的体现,如果你在解题过程中探索出了另一种方法,比如“配方法”,则是一种能力。一道新的试题命出来后,你能用所学知识较快地解决出来,是能力强的表现;但如果你不会解,参考别人的思路去解答,则是一种学习知识的途径,很难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因此可以这样讲,知识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经验,它可以是前人留下来的、或从书本上学到的、或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等获得的;而能力主要体现在运用所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等去探索、分析或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即以能力立意命题是侧重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以知识立意命题是侧重于结果和知识的再现等。

下面,我们可以用如图甲所示的图线来抽象描述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图中横轴表示知识,纵轴表示能力。由图线可知,随着知识的增加,每个人的能力都会不断地提高。不同的图线表示不同的人(图中为甲、乙、丙三位同学的知识—能力图线)其能力随知识的增长快慢不

同。图中虚线表示三个同学的知识相同时,他们的

能力并不相同;同样的道理,如果作一条水平虚线

的话,则表示同一能力下,三个人的知识并不相同。

2、过去的高考中,注重以知识立意命题 甲图知识

在过去的高考中,主要体现了以知识立意命题的原则。其特点是:首先必须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试题的覆盖面要大,应该覆盖考试大纲中的大部分内容,试题也不能怪、偏、难。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多少和掌握情况,而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考查不够。即试题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考查某个知识点(比如某个公式、定理等),试题模型大多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点上而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虚拟模型。

因此,在高考招生中就出现了一些这样的现象:一些平时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在高考中失利,没有考取相应的大学;而平时读死书、对考纲规定的内容掌握得较全面而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却考得相当好,即过去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

3、“3+x”高考试题中,重在以能力立意命题

在“3+x”高考中,“x”指的是综合能力测试。其意图正是针对过去高考中的不足,要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即综合应用所学各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在过去单科知识解答问题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2000年江浙地区的高考综合测试题可看出,综合科目的命题不再注重知识的覆盖面,也无重点与非重点知识之分,对考纲也有所不从,其原则是:源于教材,但

不拘泥于教材;源于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因此,只要是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都有可能被考查,对没有学过的知识在给出一定的信息后,也有可能被考查,其考查方式是:给出一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复杂的,是多方面或多学科的,同时也可能无重点与非重点知识之分,因为它不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命的试题),然后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多科知识进行解答。重点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目前的许多实际问题,如能源问题、环保问题等,都是学生没有学过,教材上也没有的知识,教师也没有综合地讲过问题中所包含的各科知识,因此对学生来讲完全是新的知识,让他们去分析和探索,就是一种能力。当然也考查了知识,如果头脑中没有相关知识也是解答不了的。

因此,对于这两种命题思想,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形象地说明他们的关系: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已学完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就好像打仗前兵器库中已备好了打仗所需的各种武器弹药,过去的考试中主要检测你使用每一样“兵器”的情况,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兵来将挡”“火来水淹”,只要你兵器库中有相应的武器就不怕;现在的“3+x”考试则是考查综合运用的能力,是“多对多”关系,即敌人是大面积来,而且所带武器也非常隐蔽或多样化,你必须先通过侦察然后灵活地选用相应武器才能战胜他。这样一来即使兵器库中的武器弹药非常多,如果不能灵活地利用也打不了胜仗,而武器弹药不一定多的人,只要能灵活地选用却是可以打胜仗的。

4、以知识立意和以能力立意命题对高考招生的影响

由上面分析可知,知识与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不存在单独的知识和单独的能力,但两者也有区别,如在同一班级读完了本科的人,有的可以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有的却不行;有的可以单独创业,有的则不行。这就是能力高低的体现。因此,高校招生应该招收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乙图反映了以知识立意和以能

力立意命题时在招生人才上的区

别。左图表示以知识立意命题时的

情况,即在同一知识线(一条竖直

虚线)上,录取知识多的人密度较

大(在虚线上的交点较密),能力强 以知识立意命题

乙图 以能力立意命题

的人较疏;如果考查的知识越多(即竖直虚线向右移)时,知识越多的人越容易上线,而知识较少、能力相对较强的人则越难上线。右图表示以能力立意命题时的情况,即在同一条能力线上(一条水平线)时,能力强的人上线密度大,而知识相对较多、能力较弱的人上线的密度较小,而且,如果试题考查的能力越强(水平线向上移),则知识相对较多、能力较弱的人越难上线。

从两种图线可以看出,不管哪种形式的考试,对于中等知识和能力的考生(这是考生中的绝大多数)来讲,其过线的几率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以能力立意命题时,能力强的考生原理上讲都能过线,而知识相对较多、能力较弱的考生难以上线;而以知识立意命题时,知识多的学生从原理上讲应该都能过线,而知识相对较少能力又较强的考生不一定能过线。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以能力立意命题才能较好地录取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也正是当今“3+x”高考改革的目的所在。


什么是命题立意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93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