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伾山

时间:2018-11-09 10: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河南省浚县大伾山地质成因探析

豫北浚县大伾山地质成因探析

聂彦冲

(安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豫北浚县大伾山出露的中、上寒武纪地层中含有大量古生物化石、遗迹,是研究该地区古环境的实际地质资料。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豫北地质资料分析山体及区域地质构造,同时将大伾山与该区域内与其同时期且相似的浮丘山、象山、同山等对比来研究大伾山。笔者认为大伾山是豫北平原上突起的一个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期(205~135Ma),以寒武纪张夏组、崮山组地层为主体的背斜穹窿构造,该地区在中、上寒武纪大部分时期处于动荡的浅海沉积环境。

1. 概况

大伾山位于现在河南省浚县县城东关,孤峰突起,高程为135.3m,系太行山余脉。山体呈梭状,南北长1.75㎞,东西宽0.95㎞,面积约1.66㎞2。其西不到1㎞处,另有一浮丘山,高程为l01.5 m。浮丘山紧邻的浚县北关外高程为60.1 m,大伾山和浮丘山实际上仅高出周围地面75.2 m和41.4 m。大伾山南偏西70°约16㎞处为同山,高程为145.3 m。同山北偏东15°方向16㎞处为相山(又称象山),高程为225 m。相山与其东北的善化山(高程203 m)以及其东南的另一小山峰(高程150 m)合称枉人山。相山正南7.5㎞处有白祀山,位于同山北偏东40°。白祀山稍低,高程在90 m以上。同山、白祀山和枉人山一线以西为丘陵地区,当地人称火龙岗[1](见图1)。为方便阐述,笔者将上述三山及其周边地区称为大伾山地区。

图1 豫北浚县大伾山地区地质图

2. 地层及生物化石、遗迹

2.1 地层构成

大伾山及该区域内的浮丘山、枉人山、童山地层组成大体相同,可分为三部分:

太古界基底:结合1︰20万鹤壁地质图幅中的钻井资料并对比相邻构造单元,可以认定该区基底为太古界变质岩地层,主要是各种片麻岩、片岩,如花岗片麻岩、含钾花岗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黑云母片岩[2]。

寒武系:寒武系地层是构成大伾山的主体,也是最主要的出露地层。该山现主要出露有中寒武统张夏组及上寒武统崮山组地层,前者主要为灰、青灰色中厚层条带状鲕状灰岩、含藻鲕状白云质灰岩,山顶处出露厚度超过50 m,后者则由泥质条带状灰岩、白云岩灰岩、泥质白云岩和灰色薄层白云岩等互层组成,在电视塔东南斜坡处,出露厚度不足5 m。大伾山寒武系地层风化较轻,植被覆盖稀疏,仅山体南、西麓人工毁坏处风化较重。

第四系: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构成大伾山的表层,底部为未固结的土砾胶结物,上部由风化形成的土壤(褐土)覆盖,植被覆盖良好,其间夹杂瓦片,由瓦片较新推测为侵入物。

图2 大伾山出露的部分生物化石、遗迹(左图为叠层石,右图是古生物遗迹)

2.2 古生物化石、遗迹

大伾山的古生物化石、遗迹全部位于中、上寒武纪地层。现简要介绍如下:

柱状叠层石 见于山西北的吕祖祠南侧的紫霞山庄院内的石崖上,位于中寒武统鲕状灰岩地层中。出露面方位约为SW260°,倾角大于80°,为竖立的长椭圆形,长约70㎝,最宽处30㎝。出露面为叠层石的横截面,可见同心圆柱状叠层石紧密排列,单个叠层石直径在0.5~3㎝之间(见图2)。

假笔石 出露于大伾山电视塔下东南斜坡处上寒武统白云岩、灰岩互层中,数量较多,填充物为灰色薄层白云岩。该类生物外形如现代植物根系,宽约1㎝,部分长度可达50㎝,类似笔石,故称“假笔石”, 推测为古海生植物。

生物遗迹 见于中寒武统鲕状灰岩地层。太平兴国寺内朝阳洞倒U形洞口顶部见数条疑似古生物钻孔。钻孔为一系列直径0.5~1㎝的中间凸起、自中央向边缘缓慢下降的斗笠装化石片呈叠瓦排列组成,周围有白色长石填充(见图2)。钻孔宽度0.5~1㎝,出露长度在数十厘米至一米之间。此外,在紫霞山庄上部石崖台阶面上可见一些长条带状似古生物填充体,填充物为灰白色长石。在紫霞山庄、天宁寺等地的中寒武统浅紫色灰岩地层中,还发现含有大量黑色斑点的藻灰岩,应为那一时期古海藻遗迹。此外,在善化山北麓中寒武统张夏组地层还曾发现三叶虫化石

3.地质构造

大伾山位于渤海湾沉降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内黄隆起的中央隆起带上[3]。内黄隆起东侧以缓斜坡与东濮凹陷相接,西部以汤东断裂为界紧邻汤阴地堑;汤阴地堑西界汤西断裂西侧是太行山山前抬升区,汤东、汤西断裂均为铲式正断层(见图3)。汤阴地堑及以东地区地形以冲积平原为

主,内黄隆起带上偶见孤立突起的低丘,大伾山、相山、童山便是这些低丘的代表;西部的太行山

区则是丘陵、中低山地形。

图3 林县(州)南——濮阳市南构造剖面示意图

大伾山处于温带季风气候,表层为数米厚的土壤覆盖,岩石出露面积较少,整个山体的断层、节理以及褶皱等难以全面观察。本文仅叙述在岩石出露面发现的一些地质构造。正山门东侧“大伾山”刻字石崖发育多组节理,主要是垂直岩层和顺岩层方向的“X”型剪节理。节理面平滑、缝隙一般极小。在石崖中央发育一张节理,走向北东,裂隙为灰黄、黄白色富CaCO3 灰岩所充填。该张节理规模较大,自石崖向东北延伸,北侧还发育一大型剪节理。

山顶电视塔东南斜坡发育有数组剪节理,性质与上述剪节理相同,推测与前述石崖张节理贯通。在此斜坡可见一低角度上寒武统崮山组灰岩、白云岩互层,下部与中寒武统张夏组呈整合接触,岩层倾向SE135°,倾角7°。鹤壁地质图幅显示,童山西南麓的相应岩层倾向NE90°,倾角14°,相山东麓的相同岩层倾向约为SE150°,倾角14°,表明上述构造在成因上应有一定联系。

4.沉积环境、山体成因分析

大伾山位于内黄隆起顶部东侧,向东为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西侧则是内黄隆起顶部。该区太古宙变质结晶形成陆核基底,属中朝地台的一部分[4],此后在元古宙至早寒武纪时期长期遭受剥蚀

[4],缺失相应地层。大伾山、浮丘山、枉人山、童山等大面积出露的中寒武纪张夏组中厚层鲕状灰岩,反映了当时动荡的浅海开阔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5];崮山组的白云岩、灰岩互层表明大伾山在上寒武纪处相对平静的浅海环境。奥陶纪、石炭——二叠纪以及三叠纪时期,该区仍接受沉积,其东部的斜坡带保留有800余米厚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在经受侏罗纪以来的长期剥蚀后,大伾山地区已缺失上述时期地层,新生代该山周边地区沉积了数十米至数百米厚的碎屑、砂、粉砂地层,而山体仅沉积数米厚的第四纪土砾胶结物、褐土。

1︰50万的河南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图(1980年)显

示,大伾山地区东西由两条隐伏断裂:东断裂位于

大伾山东侧,走向NE,向西南延伸至新乡卫辉,全

长超过60㎞,是一条压性、压扭性华夏式断裂;西

断裂紧邻相山西麓,为一NE向新华夏系压性断裂,

长度约80㎞(见图4)。这两条区域性断裂进一步控

制了内黄隆起中央隆起区的构造运动,使其区别于

东部斜坡带。受西部汤阴地堑挤压,该区主要受NW

——SE方向的应力,地区构造多呈NE走向。结合

地质历史文献和考察中观察到大伾山东南部地层向

南东方向倾斜,加之大伾山的梭状外形以及出露山

体长宽比(1.75/0.95=1.842)小于3,笔者认为,大

伾山是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期(205~135Ma),突起于图4 大伾山地区地质构造图

豫北平原上的一背斜穹窿构造。大伾山背斜轴迹为NE向,恰好符合燕山期构造受力特点及燕山期背斜褶皱的一般形态。由此推测该区域的相山、童山、浮丘山、白祀山、善化山等低丘,成因应该与大伾山相同或类似。

5.结束语

豫北大伾山地区突起于平原的几个低丘蕴含丰富的地质意义,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内黄隆起乃至

豫北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由于笔者学识、资料,上述认识不免具有不足或错误之处,还望有学之士及专家、学者加以指正、修改。

参考文献

[1]史念海. 浚县大伾西部古河道考[J]. 历史研究. 1984年第2期

[2]张吉献,张启珍.红旗渠·林虑山省级地质公园遗迹资源特征及评价[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

29(5) : 85~89

[3]程秀申,漆家福等.关于东濮凹陷构造单位的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9,16(4):15~18

[4]万天丰.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5]项文礼等编著.中国地层典·寒武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篇二:13_10大传奇,探寻鹤壁的人文之美

10大传奇,探寻鹤壁的人文之美

仙鹤栖于南山峭壁,探寻鹤壁名字由来

关于“鹤壁”名字的由来,有不同的版本,一说是周灵王之子景王骑乘仙鹤栖息于南山峭壁引得万只仙鹤来朝,另外一个说法则是,道士借宿太行山东麓的某家农户家里,受到热情款待,道士无以为报,便在农家的影壁上画了一只仙鹤,栩栩如生,可以引颈长鸣,翩翩起舞,引得周围村民纷纷赶来看热闹。村子开始兴盛,变成集镇,后来就成了现在的鹤壁。

白蛇传奇,淇河之滨的神话之美

在众人的印象中,白娘子与小青是哼着江南小调委蛇在西湖之滨的美人蛇,袅娜身姿被定格在杭州西湖,可是,在鹤壁的传说中,他们则是另外一番模样,白娘子是淇河之滨的美人蛇,小青是淇河里的一条青色的鲫鱼,她们与许仙的故事发生在淇河之滨的金山寺、许家沟和青岩绝里,现今那里还有个白蛇洞,据说是白蛇修炼之地。许仙是许家沟里的少年,某天从黑鹰口中救出还未修炼成仙的白蛇。两人相悦成亲后,用仙草为村民治病,冷落了黑山上的金山寺。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非常愤怒,于是,“盗仙草”、“水漫金山”等故事逐一登场。只是后来宋人南迁,将此传说带到了南方,与杭州和西湖结合起来,才形成了今天白娘子故事的格局,但其源头,却是在淇河之滨。

禹贡名山,大禹锁蛟

《尚书·禹贡·导水》记载,禹“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禹治水,减少水患,蛟龙心有不甘,逃窜到大伾山,穿岩凿洞,营造宫殿,让百里大伾山变成水乡泽国。大禹赶赴大伾山征讨蛟龙,激战数月,最终,大禹以屠龙柱将蛟龙锁住,消除水患。至今,大伾山东侧石崖下仍有大禹锁蛟的痕迹。

淇河浚地,红脸白脸

淇河,是淇县和浚县分界线,但淇县农民却经常前往浚县耕种河滩地,其缘由,可追溯到明朝景泰年间,斯时,浚县王越,权倾朝野,偏袒浚县乡亲。两县常因地界起争端。王越想法化解,将淇河一分为二,河归淇县,地归浚县。看似公允,其实偏袒,因为一到汛期,河水暴涨,分属河水的淇县就得负责防汛修筑堤坝。而河水改道,冲出来的河滩地,当然也就归浚县所有。因为这个缘故,现在两县剧团演戏,浚县的王越画红脸,表示此人忠君爱民,淇县的王越画白脸,表示此人是奸佞之徒。这就是淇县白脸浚县红脸的由来。

神之手造就长寿之蛋

卫武公曾经在朝歌修建中国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建成后,百官来贺,其中一人献上一枚鸭蛋。卫武公大怒。献蛋人解说由来,这不是普通的鸭蛋,而是由神之手所造,蛋黄红黄相间,形成美丽花纹,食之可长生长寿。卫武公大喜,尝食之,享年95岁。于是,缠丝鸭蛋成为淇河三珍之一,至今有“金蛋银蛋不如缠丝鸭蛋”的美誉。

山外山,女娲补天

千佛寺石窟是在一整块巨石上雕琢的。这块巨大的孤岩,像是从别处运来单放在浮丘山巅这片平整的山头上的;又好似从天上掉下来的。关于此石,有多种传说,一说是女娲补天留下的。女娲炼了三百六十六块五色石,只用了三百六十五块,剩余的这块就扔到了浮丘山,炼成千佛寺石窟。另外一种说法是它是须弥山上的镇山石,被佛祖抛进东海,待到海枯石烂之时,武则天大兴佛事,以脂粉钱开凿洛阳卢舍那大佛,其他郡县效仿,浚县的善男信女从东海寻到这块灵石,开洞造佛,于是有了今天的千佛寺石窟。

镇河将军,伾山大佛

浚县大伾山东崖,有一尊身高八丈的大石佛,人称“镇河将军”。据说大禹治水,使得万洪入河,扰乱龙宫。龙王大怒,派兵兴风作浪。西天弥勒大怒,坐上石崖,逼得惊涛骇浪退回东海。龙王不甘,趁弥勒养神之际,继续兴风作浪。弥勒便将自己的法像留在大伾山,端坐山崖,举起右手,目视黄河,使得黄河永不倒流。即为现在的大石佛。

二郎神担山堵河口

愚公移山,感动上天。玉帝派二郎神移山。二郎神担山出了济源王屋山往东走,本想搬到东海。但到了浚县,发现很多人在搬土筑堤坝。二郎神了解民生疾苦,便将两座山放在了黄河决口处,即为今天的大伾山和浮丘山。现在两山上还建有二郎神庙。山下有以二郎神命名的村庄。

淇门风雪避,王莽赶刘秀

淇门村位于卫河南岸,村口有升仙塔,塔门有“风雪避”三字,冬天大雪纷飞之时,塔周围不落片雪,如被扫过。是为浚县八景之一。据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追杀皇室后裔刘秀。于隆冬季节激战。刘秀不敌,逃往浚县淇门。刘秀祈祷,让风雪避开自己,感动上天。神灵将风雪赶往别处避开刘秀。从那时起,淇门避风雪就成为当地奇景。

二郎担山,善化奇峰

浚县城西北有两座山峰,一座尖如削,直插苍穹,俗称尖山,一座山平缓,状如大象,人称平山,火龙岗恰像山边放着的一条扁担。过去,山上松柏参天,浓荫蔽日,七十二道山涧清泉环绕,每逢天要下雨,山上便云雾升腾,云状千奇百怪变幻无穷,有的像亭、台、楼、阁,有的像轿、马、舟、船,有的像执事、銮驾,有的像仙人飞天,故有“善化奇峰”的传说。据说二郎为母寿,跟随太白金星学习长生之法。其母被太阳烧死。二郎愤怒,发誓要打败太阳为母报仇。二郎担着两座蓬莱的仙山前去压住太阳,行至浚县,担山的扁担断裂,仙山便留在浚县。所以有“三山结钟秀”“因之忆蓬莱”的说法。担来的山上有许多神仙,他们腾云驾雾,变化莫测,从而成为浚县八景之一。

篇三:中国三百座山

1. 西山枫叶似火,游人四季如织

2. 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

3. 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

4. 三忠祠景行仰止,儒道释三教名山

5. 画境诗天群山祖,塞外名胜小黄山

6. 燕山华北屏障,壮美集于雾灵

7. 小五台,找寻文殊菩萨的足迹

8. 曲阳北岳庙,恒岳大茂山

9. 牛郎织女今安在,七夕相聚天河山

10. 古武当,北方的武当山

11. 小山倚渤海,庙会扬沧州

12. 龙兴之地晋阳,道教名胜龙山

13. 危峰过雁来秋色,万里黄沙散夕阳

14. 黑驼山,吕梁从这里南下

15. 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16. 清明时节雨,绵山介公魂

17. 全真道圣地,三晋第一名山

18. 坐镇中方尊太岳,陶唐故地有尧都

19. 稷王播种五谷,始有华夏农耕

20. 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映儒家风

21. 若无藏山匿,岂有赵氏存

22. 山中林隐仙堂寺,绝顶空悬娲皇宫

23.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24. 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

25. 海上诸山祖,仙境在昆嵛

26. 蓬瀛仙境称海岳,东镇鲁中是沂山

27. 淄水沂水之源,齐鲁文化交汇

28. 山水锦绣地,白鹤伴君居

29. 鱼山鱼姑庙,建安子建文

3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2. 安得长梯还抱犊,催租无吏到天边

33. 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

34. 奇秀不减雁荡,五莲胜景不虚

35. 太室山下中岳庙,少室山中武少林

36. 龙门石窟名天下,伊河洛水润东都

37. 回首林虑千万丈,不效修蛾一点颦

38. 大禹治水驻足处,河朔胜景大伾山

39. 关山铜墙铁壁,造就太行之魂

40. 兄弟登高处,同上茱萸峰

41. 山中有洞,如王者之宫,故名王屋

42. 中原关中界,崤山函谷关

43. 黄帝登具茨,升于洪堤上

44. 尧山难觅尧帝迹,伏牛山上有石人

45. 南阳仙地,八百里伏牛山

46. 高祖斩蛇处,汉始芒砀山

4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8. 青分豫楚,襟扼三江

49. 敕勒川,阴山下,阴山中段大青山

50. 敕勒川,阴山下,阴山东段灰腾梁

51. 敕勒川,阴山下,阴山西段是狼山

52. 西据黄河,东镇鄂尔多斯高原

53. 大白山,大兴安岭北段第一峰

54. 鲜卑山,科尔沁神山

55. 通辽第一峰,美丽的特金罕

56. 黄岗梁,大兴安岭主峰

57. 十三敖包贝子庙,锡察草原牧羊人

58. 秀水湖映百合塔,万国风情聚一山

59. 黄海和渤海在这里交汇

60. 万壑松涛百丈澜,千峰翠影一湖莲

61. 启运山,满洲龙兴之地

62. 高句丽文化之源,东方卫城五女山

63. 唐宗征辽东,御封凤凰山

64. 东北曰幽州,山镇医巫闾

65. 黄教普安寺,东藏海棠山

66. 望儿山,辽南海岸名山

67. 东北佛教胜地,辽西第一名山

68. 访高句丽遗迹,游铁岭市名山

69. 辽西走廊要地,关外名胜首山

70. 莲花含苞欲放,长春滑雪乐园

71. 壑岩丹青千尺画,云海仙山一洞诗

72. 秀丽的哈达山,宽广的哈达湖

73. 道士打金牛,化作敖牛山

74. 曲曲云山路,巍巍揽月门

75. 大清盛京围场,辽源庆岭南山

91.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92. 云涌群峰聚,穹隆翠色寒

93. 茅山上清道,福冠八洞天

94. 二十四桥明月夜,且登蜀冈去吹箫

95. 形如雄狮平地起,苏中惟此一孤山

96. 大势至菩萨道场,江海第一山

97. 王乔乘凤升天处,道教福地钵池山

98.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99. 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100. 两峰两池号天目,大树华盖闻九州

101. 海天一色南国秀,日月并升天下奇


大伾山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83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