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甘肃经济作物信息网

时间:2018-11-09 10:3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属西部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是我国农业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渭河流域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横贯全省的古丝绸之路是我国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通道。共有14个地、州、市,86个 县、市、区,总人口约25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000万人。全省地域辽阔,地貌类型 复杂多样,资源比较丰富,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 七位,大体是“三山三草二沙一林一分田”,其中耕地5200万亩。全省干旱缺雨,日照充 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资源丰富。199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87亿公斤,农业增加值20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按经济发育程度,全省大体分为河西及沿黄灌溉农业区、中部干旱缺粮区、陇东粮食基本自给区三大块。河西及沿黄灌溉区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基础条件好,科技和单产水平高,大部分地方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产品总量充足,商品率较高,目前正率先向市场农业迈进,特别是河西走廊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制种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玉米杂交种、瓜菜制种基地之一。中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差,受干旱的制约大,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农产品的区域自给问题。陇东曾是我省的产粮大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土地肥沃,是发展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的重点地区之一。全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30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750万亩左右,其它作物500万亩左右。小麦、玉米、洋芋是我省三大粮食作物,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6%。近年来,优质专用型小麦、高油玉米、双低油菜、加工型马铃薯、酿酒葡萄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呈方兴未艾发展之势。目前,全省粮食已基本实现了自给,人均占有量345公斤。河西及沿黄灌区已有22个县(市、区)、197个乡(镇)、406万农民基本实现了小康。建成了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及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和9万亩日光温室及18万亩塑料大棚,已成为全国“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和西北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年蔬菜外销量已达80多万吨。生产出了一大批名优新特农产品,如河西的啤酒大麦、啤酒花,民乐苹果梨,民勤黑瓜籽,兰州百合,陇东小杂粮、梨枣、黄花菜,天水花牛苹果,中部的蚕豆、 豌豆、扁豆、脱毒洋芋、早酥梨,陇南的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已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首创了地膜小麦穴播技术,地膜粮食面积已超过千万亩。全省现有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704个,农技推广人员1.1万人,农民技术骨干10万多人,科技示范户51.3万多个,每万亩耕地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达到2.11人,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3%。探索出了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搞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找到了一条变被动靠天为主动抗旱的农业发展新途径。目前,我省农业正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十一世纪甘肃农业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篇二:关于甘肃省经济作物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甘肃省经济作物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境内河谷纵横, 是一个山地型高原区, 东西长约2 000 多公里, 地域差别大, 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全省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 光能资源丰富,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作物糖分积累, 经济作物和土特产品品质较好, 许多具有优势的瓜果产品曾多次在全国鉴评中夺冠。所以充分利用我省光热资源, 发展“阳光农业”, 发挥经济作物优势, 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产品优势向区域规模优势转变, 实现科学、持续和有效的经济快速增长, 将是农业部门关注的焦点。

1 全省主要经济作物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目前现状

近年来, 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和农业建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 经济作物布局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 并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优质农产品比例上升, 经济效益有了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省水果面积达520 万亩, 产量达160 万吨, 其中苹果产量为92 万吨, 葡萄产量为11 万吨; 蔬菜面积达460 万亩, 产量875 万吨, 其中设施栽培面积86.50 万亩; 瓜类面积达46.50 万亩, 产量93.38 万吨; 中药材面积214.25 万亩, 产量36.16 万吨; 油料作物面积502.49 万亩, 产量46.04 万吨; 棉花面积达96.31 万亩, 产量10.71 万吨; 花卉面积约4.20 万亩; 烤烟面积20 万亩, 产量3.43 万吨。其它特色农产品栽培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由于我省经济作物产品品质佳, 倍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 尤其是我省生产的瓜果类产品和中药材, 不仅畅销沿海市场, 而且还远销海外市场。在市场的拉动下, 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新品种和新技术得到了较快的推广和应用。在某些地区经济作物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对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的形成, 产品加工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 在全省各地多个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带动了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且使各种农产品得到了有效转化, 提升了经济作物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解决了农民卖产品难的后顾之忧,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三:甘肃省植被情况

甘肃省植被带

甘肃省地跨我国东部湿润区、西部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会处。境内自然条件复杂,植被类型繁多。由于纬度、气候、土壤和地貌等因素的差异,省境内大部分植被从南到北呈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与海拔地带性分布.其中只有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段和甘南高原等海拔在3000m以上地带,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特征,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平植被带所决定。根据《甘肃植被》、《甘肃省地图集》的研究结果,我省植被带基本可分为六个水平(纬度)植被地带:1.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分布在陇南的文县、康县、徽县、成县和武都县。2 . 落叶阔叶林地带分布于天水以南的北秦岭和徽成盆地。3. 森林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临夏、康乐、渭源、秦安、平凉、庆阳一线以南。4. 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带北部,兰州、靖远至环县一线以南地区。5. 荒漠草原地带大致包括大景、营盘水一线以南,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的地区。6. 荒漠地带包括河西走廊以及阿尔金山以南的苏干湖盆地与哈勒腾河谷。 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在全省活立木蓄积资源中,其中冷杉占52.9%,云杉占11.7%,栎类占26.9%,杨类、华山松、桦类只占8. 5%。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山等处。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17429万立方米,其中林地蓄积量占94.8%,疏林与散生木的蓄积量仅占5.2%,这表明林地蓄积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

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山、崛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这类草场可利用面积为427.5万公顷,占全省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3.84%,年平均鲜草产量4100公斤/公顷,总贮草量约175亿公斤,平均牧草利用以50%计,约可载畜600万羊单位。

粮食作物品种有冬小麦、春小麦、大麦、玉米、青稞、乔麦、糜谷、高粱、水稻、洋芋和豆类等20余种,其中小麦是主体作物,分布遍及全省,约占全省粮食作物的一半以上。

经济作物主要品种有棉花、油料、蓖麻、芝麻、甜菜、苏子、向日葵、大蒜、茶叶、烟草、啤酒花等十几种。果树资源有1000多个品种,其中桃、梨、杏、李、柿、枣、柑桔的品种有480个。 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资源有7大类:油料植物有100多种,如文冠果(木瓜)、苍耳、沙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纤维和造纸原料植物约近百种,如罗布麻、浪麻、龙须草、马莲、芨芨草等;淀粉及酿造类植物有20多种,如橡子、沙枣、蕨根、魔芋、沙米、土茯苓等;野生化工原料及栓皮类有20多种,如栓皮栎、五倍子、槐等;野生果类100多种,如中华猕猴桃、樱桃、山葡萄、枇杷、板栗、沙棘等;野生药材951种,有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苁蓉、天麻等;特种食用植物1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野生植物有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菜等。

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有1270种(包括野生),居全国第二位。目前经营的主要药材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红花、贝母、天麻、杜仲、灵芝、羌活、冬虫夏草等,特别是“岷归”、“纹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并先后引入生地、潞党、人参、黄连、木香、山芋肉、元胡、伊贝等外地药材多种,有计划地扩大了药材栽培面积。丰富的药材资源,为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甘肃经济作物信息网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79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