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余秋雨山河之书

时间:2018-11-09 10:3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山河之书读后观

《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代表作《山河之书》,余秋雨教授花费五年时间,特地重新修订、增补该书,并按照时间顺序重新做了编排了人们所熟知的文章,使全书更系统、更完美,展现给读者展现最震撼的中国文化山河。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他还首度给年轻人列出一个行走名单: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马俑;万里长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库车千佛洞;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法门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黄山;庐山;九寨沟;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东南村寨。

《山河之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夹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力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从微观上,理性与抒情结合,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崇高”也是其一真被强调的对象。这与他平时注重对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在涉及到美的崇高的问题时,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这种“大”就是美的一种崇高形态。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美的观念从较多角度被体现了出来。

第一、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第二,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而使得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而这些情感的波动也正源于对崇高的体验。这是美的升华。在《道士塔》中,我们一方面为道士王圆篆因愚昧和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经文、锦帛流失海外而对其切齿。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贪图个人享受而对莫高窟不管不顾、听之任知,而对其痛恨有加。现实丑已成为即定的历史,任何人也回天乏力。直面历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被空前强化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以至于使艺术的审美者脸红心跳、热血沸腾,这时在其意识形态当中个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腾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余秋雨的散文集于史学、哲学、美学于一身,把高深的历史文化问题融入世俗,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

篇二: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作为余秋雨先生的忠实读者,这几年来,我几乎收集齐了他的所有作品。由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持续畅销,因此市面上有众多版本的余秋雨作品。这些作品之间关系复杂,既有纯粹的选集,又有收入部分新内容的选集,还有原版本的修订本。在收集过程中,我对这些关系复杂的余秋雨作品也梳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故写此文,作为读者购书的参考。

第一辑 学术四卷

(1)原版本:《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

(2)修订本:《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

这四本学术专著是余秋雨先生早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戏剧理论史稿》于198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于198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奖;《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于1985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于1987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曾拟出版“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并依次更名为《戏剧思想史》、《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但只出版了后三卷。余秋雨书系第一版及第二版中,这四部学术专著依次更名为《世界经典戏剧学》、《观众心理美学》、《中国戏剧史》、《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但这两版书系只出版了四本,包括《观众心理美学》和《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另两本未出版。在余秋雨书系的第三版和第四版中,这四部学术专著依次更名为《世界戏剧学》、《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学》。

第二辑 散文六卷

(1)原版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

(2)修订本:《山居笔记》(新版)、《千年一叹》(新版)、《我等不到了》。

个人认为余秋雨先生庞杂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便是这六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这六本文集可谓是余秋雨先生文学作品的枝干,其他作品都可以看做是从这六本文集生发出来的,因此每当别人问我面对众多版本的余秋雨作品该买哪些时,我总会推荐这六本。这六本文集可以穿成一条余秋雨先生文学创作的主线:《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是对中华文明的梳理,《霜冷长河》则是这个梳理工作完成之后的人生感悟;《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是对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梳理,《借我一生》则是这个梳理工作完成之后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新版的《山居笔记》删去了那篇精彩的长序,加入了很多干扰纯粹阅读的图片,实为憾事。新版的《千年一叹》主要是“清除一些文字上的疙瘩”,但这些“疙瘩”所体现的都是彼时彼境,非常珍贵。因此,对于这两本书,个人均推荐原版本。《我等不到了》是在《借我一生》的基础上改写的,更真实,更简洁,但个人认为不如《借我一生》可读性强。因此,个人推荐《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可作为阅读时的参考。

第三辑 余秋雨书系二十卷

(1)《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谓文化》(修订版)、《北大授课》、《君子之道》、《极端之美》、《吾家小史》、《远山长河》、《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重大碑书》、《遗迹题额》、《庄子译写》、《屈原译写》、《苏轼译写》、《心经译写》;

(2)《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观众心理美学》、《秋雨碑书》、《何谓文化》。

余秋雨书系第一版的书目见于《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的折口处,标为“余秋雨书系选目”,共有十六卷,名为《文化苦旅》、《以路为书》、《巨人衣带》、《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我等不到了》、《你去了哪里》、《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古洞一年谈:秋雨时分》、《远方的倾听:境外演讲录》、《“石一歌”密码:中国当代诽谤史》、《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新编中国戏剧史》、《世界经典戏剧学》、《观众心理学初探》。该版书系仅出版《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本后,便又更名。

余秋雨书系第二版的书目见于《观众心理美学》和《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的折口处,亦标为“余秋雨书系选目”,共有十九卷,名为《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欠君三拜》、《我已无待》、《文化苦旅》、《北大文化课》、《台湾演讲录》、《远方的倾听》、《大勇似怯》、《为谁写序》、《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观众心理美学》、《中国戏剧史》、《世界经典戏剧学》、《秋雨碑书》、《书译离骚》、《书译赤壁赋》。该版书系出版有《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观众心理美学》和《秋雨碑书》,加上之前出版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共计四本,后又更名。

余秋雨书系第三版的书目最初见于《何谓文化》的折口处,标为“余秋雨书系十八卷”,删去了“选目”二字,改为“十八卷”,可见拟为定本,名为《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谓文化》、《吾家秘史》、《北大授课》、《极品中国》、《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远方演讲录》、《人生短思录》、《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学》、《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重地碑书集》、《经典今译帖》。该版书系最初出版的是《何谓文化》,后出版《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时修改了装帧,书脊上增加了烫金的“余秋雨书系”字样,之后再版的《何谓文化》也改为了这种装帧。该版书系出版了前五卷后,又出版了《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学》、《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四卷,但未标明书系书目。之后文化苦旅全书版的《吾家小史》出版,说明该版书系的书目已经改变,再之后《极端之美》的精装本出版,内页的余秋雨书系变更为二十卷。

余秋雨书系第四版即为上述的二十卷版本,内页标为“?余秋雨书系?总目(二十卷)”,并在其下加了一个注:另有新编《文化苦旅》,为三十年散文自选集。其中部分篇目,选自以上书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书系里的《何谓文化》是重新修订的。

第四辑 小套装

(1)余秋雨眼里的中国文化:《吴越之间》、《北方的遗迹》、《从敦煌到平遥》、《从都江堰到岳麓山》;

(2)跟随余秋雨的脚步:《中国之旅》、《欧洲之旅》、《非亚之旅》、《心中之旅》;

(3)秋雨文化丛书:《千年文化》、《游走废墟》、 《回望两河》、《舞台哲理》;

(4)文化苦旅全书:《摩挲大地》、《寻觅中华》、《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

前三种小套装已经不容易收集齐了。文化苦旅全书的后四册与余秋雨书系是重复的,并且有多种版本,如黑皮软精装版、米黄封面版、便携版、点评本等,个人推荐作家出版社的黑皮软精装版。这套文化苦旅全书的装帧也有细微修改,从第二卷《寻觅中华》起,改为了圆背,而《摩挲大地》

则不是。

第五辑 选集、语录

(1)选集:《秋雨散文》、《文明的碎片》、《南冥秋水》、《出走十五年》、《晨雨初听》、《中华散文珍藏本:余秋雨卷》、《余秋雨散文》、《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余秋雨读本》、《历史的暗角》等;

(2)语录:《余秋雨语录》、《历史的脸谱:余秋雨语录绘本》、《余秋雨人生哲言》、《余秋雨人生哲言》(修订本)等。

这部分作品大都是选录的第二辑中六本文集里的内容,很少有新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的脸谱:余秋雨语录绘本》,里面收录了一些余秋雨先生的演讲内容及青歌赛上的点评内容。

第六辑 其他

《笛声何处》、《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史》、《文明之旅》、《何谓文化》、《Quest for Chinese Culture》、《文化苦旅》(新版)等。

《笛声何处》其实也是学术著作,收录在了《极端之美》中。《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史》初版时名为《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后加了个“史”字,更加准确。《Quest for Chinese Culture》为《寻觅中华》的英文版。《文化苦旅》(新版)为三十年散文自选集。

第七辑 部分台版

《傾聽秋雨:余秋雨今年在台灣》、《余秋雨台灣演講》、《掩卷沉思》、《人生風景》等。

余秋雨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有台版,此处只列入无相应大陆版本的台版作品。

第八辑 相关

《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轶文》、《藏着的中国》、《经典人文》、《吾师余秋雨》、《余秋雨有故事》、《雨前沉思:余秋雨评传》、《余秋雨评传》、《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跋涉历史山水间》、《感觉余秋雨》、《听余秋雨讲文化》、《慈溪余秋雨研究》等。

这类作品非常之多。《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轶文》为“石一歌”写作组的一本文集,内有余秋雨先生的一篇《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轶文》。《余秋雨有故事》为《吾师余秋雨》的修订版。《余秋雨评传》为《雨前沉思:余秋雨评传》的新版。《藏着的中国》和《经典人文》为余秋雨先生主编。

第九辑:小人之书

《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月暗吴天秋雨冷》、《秋雨梧桐叶落时:余秋雨金文明之争始末》、《问教余秋雨》、《余秋雨现象批判》、《余秋雨现象再批判》等。

这类作品也是非常之多。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列出来,没什么好避讳的。这些书我一本没买过,也一本没读过。至于所谓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从媒体间的报道中个人已经判断出了是非,也

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去看诋毁方的批判了,要不我还得去找相对应的反驳文章来看,这样浪费的时间就更多了。不过反驳与批判相比没有市场,因此这类文章连发表都很困难,更别说集结成书了。

2013.12.22凌晨一点

————————————————————————————————————————————————————————————————————————————————————————————————————————————————————————————————————————————————————————————————————————————————————————————————————————————————————————————————————

我将余秋雨的写作历程粗略地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9年8月始,至1986年初止,历时七年,是余秋雨的第二次苦读,主要作品是《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这四卷学术著作;第二阶段,自1986年始,至2004年夏《借我一生》完成止,主要作品是《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这六卷散文集;第三阶段,自《借我一生》完成始,至2014年初《秋雨合集》编订止,历时十年,主要作品是《秋雨合集》。

这个划分,依据是写作时间,而不是出版时间,后者略迟于前者。根据这个划分,可给余秋雨的身份做不同的定位。第一阶段的余秋雨是学者,这是无可置疑的;第二阶段的余秋雨虽是作为一名作家或者文化学者为大众所熟知,但将他定位为一名行者更为合适;第三阶段的余秋雨是作者,耗多年之功,修改、补充旧作,使之更成体系。

【第一辑】秋雨十书

(1)学术四卷

《戏剧理论史稿》(1983.5,上海文艺出版社)

《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5,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1985.10,湖南人民出版社)

《艺术创作工程》(1987.3,上海文艺出版社)

(2)散文六卷

《文化苦旅》(1992.3,知识出版社)

《山居笔记》(1998.9,文汇出版社)

《霜冷长河》(1999.3,作家出版社)

《千年一叹》(2000.5,作家出版社)

《行者无疆》(2001.10,华艺出版社)

《借我一生》(2004.8,作家出版社)

(3)选本与修订

《文明的碎片》(1994.5,春风文艺出版社)

《秋雨散文》(1994.10,浙江文艺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余秋雨卷》(1995.12,人民文学出版社)

《南冥秋水》(2001.5,海天出版社)

《晨雨初听》(2001.8,文汇出版社)

《山居笔记(新版)》(2002.1,文汇出版社)

《千年一叹(新版)》(2002.10,作家出版社)

《出走十五年》(2002.11,云南人民出版社)

《笛声何处》(2004.6,古吴轩出版社)

在写作的第二阶段中,除了港台版和外文版的散文集外,大陆还陆续出版了十余种选本。除了上面列出的九种外,上海文化出版社曾于2001年8月以同名港版书为基础出版了一套摄影珍藏版的“余秋雨眼里的中国文化”系列丛书,共四册,即《吴越之间》、《北方的遗迹》、《从敦煌到平遥》、《从都江堰到岳麓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曾于2002年出版了《中学生?余秋雨散文赏析》和《大学生?余秋雨散文赏析》。这些版本,流传不广,影响较小,我也没收藏,故未列出。

【第二辑】从十书到合集

《余秋雨散文(插图珍藏本)》(2005.5,人民文学出版社)

《余秋雨人生哲言》(2007.1,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的脸谱:余秋雨语录绘本》(2007.2文化艺术出版社,)

《寻觅中华》(2008.5,作家出版社)

《摩挲大地》(2008.5,作家出版社)

《余秋雨语录》(2009.1,中国文史出版社)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史》(2009.10,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等不到了》(2010.5,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2011.6,岳麓书社)

《何谓文化》(2012.9,长江文艺出版社)

《文明之旅》(2012.12,群言出版社)

《文化苦旅(新版)》(2014.4,长江文艺出版社)

自2004年8月《借我一生》出版始,至2014年8月《秋雨合集》出版止的十年间,余秋雨作品的出版极为混乱。这种混乱,有旧作修订,有更换书名,有重复编选,不一而足。各个版本间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以上所列,是比较重要的十二个版本。

与以上罗列的十二个版本相比,未列入的版本就更多了:

“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计划4卷,只出了3卷)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系列丛书(4卷)

“秋雨文化丛书”(4卷)

“文化苦旅全书”(计划6卷,暂出5卷,且后43卷与“合集”雷同)

【第三辑】秋雨合集(20+3卷)

《中国文脉》、《山河之书》、

《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何谓文化》、《君子之道》、

《吾家小史》、《冰河》、

《北大授课》、《极端之美》、

《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

篇三:余秋雨作品

宏观文化

文学创作

学术研究

经典译写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

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第一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第二核心篇目《笔墨历史》,也酣畅地通论了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此前均从未发表过。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的精细论述,组成了一部罕见的《中国文化人格史》和《审美精神流变史》。其中不少文章,已成当代经典。

《山河之书》

《山河之书》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教授的很多经典文章此次都被收入其中。《山河之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1992年首次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是余秋雨。

该散文集是作者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游记

全书共收录散文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

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所著随笔类书籍,站在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格的角度来阐述“君子之道”。

文化人类学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余秋雨进而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君子之道之于中国,有如骑士精神之于欧洲,武士道之于日本。只要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

本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述了君子之道的精髓所在。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余秋雨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寻找其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君子之道的轮廓,缕析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同时探讨君子如何处理与世间、名誉、伪君子、自由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余秋雨面对人生问题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于三个“无”,精进于三个“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难题;第三部分为当代中国愿意做君子的年轻人,提供更充分的国际视角,在故事中介绍国外思想

家和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互为观照,互相滋养;第四部分汇集了作者的几十篇短文,着眼于君子人格的构建,呼应全书主旨。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另有作品名、和作家笔名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为余秋雨的游记随笔,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余秋雨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冰河》

本书是余秋雨的首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南方,

具备惊人美丽的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乡试”中拔得头魁,引来大批追求者,然而她暗中女扮男装,乘船踏上了去京城寻找生父的路途。途中,船只突遇冰雪,不仅被冰封在前后无援的河中,众人也遭遇生死攸关的求生考验。在绝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凿冰救人,却因冻伤无法赶考。孟河为报恩情冒名代考,却中了状元,引出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意外和磨难,也让她找到了情之所属,留下一段沉香般的爱情传说。

《空岛》

《空岛》,借用故事起源于和珅对财富的追逐,他想把中国最大的海盗——王直的宝藏收入囊中。多番寻访之后,黑衣人何求,朝着目标之一,扬州赵府的藏书楼——海叶阁出发。自此,秀才岑乙、黑衣人何求、赵府主人之女赵南、赵南的侍女小丝、藏书楼的诸位长老和扬州城里的老老少少,毫不相干的人们命运彼此牵连,连同海叶阁、梓园、辅仁书院这些传统文化的象征之地一起,卷入小石激起的千层巨浪之中,经受着种种考验。

黑衣人究竟在寻找什么?岑乙如何被卷入其中?小丝与赵南有着怎样的联系?赵南的身上蕴藏了怎样的神秘?而空岛,究竟在何处?余秋雨先生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向人们讲述着从古至今的文化定律,大善大美,小丝小缕,相互维系,彼此相依。若硬生生的斩断牵绊,便只能从辉煌到没落、由追捧转为沉寂,留给人们的,只有凭吊和怀念。

最终、岑乙和小丝在陆地的尽头相遇,他们找到了王直题诗的“武


余秋雨山河之书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77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