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威海市政府搬迁规划

时间:2018-11-09 10:3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威海市政府办转发发改委“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定)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关于

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威政办发〔2009〕143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市发改委《关于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妥善应对国际发展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挑战的五年规划,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继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成就,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成果,加快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努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关于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威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为做好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方针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市发展形势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通过深入研究、科学分析,突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把规划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企业和项目上,使其成为指导“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应对当前挑战与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科学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正确处理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关系,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正确处理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关系,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

质量和水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关系,不断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更好地协调统一起来。

2.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积极扩大就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使全体人民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驱动综合实力的跃升。大力强化自主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把制度创新作为解决发展难题的突破口,不断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把管理创新作为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的重要手段,明显提高管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4.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政府的引导、调控、服务作用,使之各展所长、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

动力。进一步突出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使规划建立在依靠市场、反映市场、引导市场、调控市场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进一步找准我市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重点突破、特色发展,避免产业同构、低效竞争,努力培植一批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使之尽快形成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板块。同时,善于借助外力,主动与周边城市、内陆腹地搞好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努力形成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

(一)主要目标

加强规划目标及指标的研究,力求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同时,更要突出那些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反映战略重点的具有标志性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保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又要与国家、省、市提出的阶段性目标相衔接,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选择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也要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

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在优化结构、提

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增长;结构调整的目标,要反映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的要求;改善民生的目标,要反映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生态环境的目标,要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反映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要求。

(二)战略重点

依据国家和省里的研究重点,立足威海实际,初步确定规划的重点为:如何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何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促进结构转型;如何通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调整城乡结构,改善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如何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调整区域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通过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形成等。

三、总体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主要是进行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组织规划编制研讨班、基层调查调研、外地考察学习等活动,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专家咨询会

篇二: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三章 行政办公设施布局规划

第四章 商业设施布局规划

第五章 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第六章 体育运动设施布局规划

第七章 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第八章 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第九章 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

第十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各项建设与城

市发展相一致,对威海城市公共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为未来公共设施谋划、预留足够的承载空间,控制和引导区域内的各项建设,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6、《城镇老龄设施规划设计规范》;

7、《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9、《山东省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0、《威海市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1、《威海市“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12、《威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4、《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49号);

15、《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令第35号);

16、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卫医发[1994]第25号);

17、《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996]547号);

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

19、十一部委转发关于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决议;

20、《威海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21、《威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讨论稿);

22、《威海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2003年12月);

23、《威海市体育事业战略发展规划》;

24、《威海市群众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5、《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2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27、国家、省、市有关公共体育设施法规、文件、规范;

2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 ,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29、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

30、《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31、《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

32、《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33、《威海市“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34、《省、地、县图书馆定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

35、《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

36、《省、市群众艺术馆、县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

37、《青少年宫管理工作条例》;

38、《城镇老龄设施规划设计规范》(送审稿);

39、《档案馆建设标准》;

40、《公共博物馆建设用地指标》(讨论稿);

4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第三条本次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研究范围与威海市城市总

体规划范围一致,总面积769平方公里。

第四条文本适用于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各类公共设施的新建及改、

扩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简本、图则四部分组

成,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指标和内容以及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提出规定性要求,文本和图纸两者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说明是对文本和图则的补充和解释。

第六条本规划以土地使用的性质及其相应的指标进行管理与控

制。并与国家和本省、市的其他法规,如土地、环保、消防、交通、绿化、电力等相关条例规定一起,实施多因素控制。

第七条本规划的现状时间界定为2007年4月。

第八条本规划由威海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篇三:全域城市化的威海

全域城市化的威海“路线图”

——《威海市城市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解读

7月初,在全市城市化工作会议上,一项全新的战略抉择——“全域城市化”浮出水面。一场关系城市框架、经济布局、城乡统筹的重大调整战略,由此拉开大幕。

日前,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威海市城市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及《关于做好我市农村居民进城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农村居民市民化的实施意见》《威海市居民户口迁移管理办法》3个配套文件,描绘出威海全域城市化的“路线图”。

全域城市化的威海会是什么样子?未来城市空间如何布局?全域城市化具体如何实施?人们关心的这些问题,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中给出了答案。

202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70%以上

———城市化格局更加优化。市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六大重点区域成为城市主体,人口聚集能力以及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10个重点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城市建成区的重要片区或小城市。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力争3个百分点,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8%以上,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差距逐步缩小。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综合运输网络更加完善,公交出行比例和公交站点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进一步扩大,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实现同城化。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

———城市化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域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除,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

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城市建设融资机制更加完善。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多农村居民进城就业创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文化引领作用日益突出,进城农村居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和进步。

以六大重点区域、十个重点镇为新载体———“就近城市化”与“异地城市化”双翼协飞

中国有句成语叫“纲举目张”,意思是说做事先搭建好主体架构,其他从属部分完成起来便会相对容易、省事。作为威海全域城市化的旗帜,《纲要》在总体思路里提出——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这个总目标,以全域城市化为方向,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畅通、产业全域布局、社会公共服务全域均衡,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着力推进市域农村居民市民化,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六大重点区域、十个重点镇为新载体,打造疏密相间、适度集中的生态化、组合型都市区。

就全域城市化发展模式,《纲要》明确提出,针对我市人口特征和环境资源容量,采取以本市农村人口“就近城市化”为支撑,外来人口“异地城市化”为促进,两者互为补充的人口城市化模式,城镇空间布局采取集约高效、疏密有致、协调发展的都市区模式,城乡之间采取高度融合而又各具特色的一体化模式。

向空间要容积率、向地上要绿化率、向地下要使用率———规划体系引领全域城市化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规划布局、拉开城市发展的空间架构,为城市发展寻找更多的动力源、增长点,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为此,《纲要》提出——

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加强全域规划引导。编制城市化发展规划,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新区开发建设规划,编制轨道交通规划、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快建立覆盖市域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资源的整合与统一,促进城市化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为全域城市化提供指导。

本着向空间要容积率、向地上要绿化率、向地下要使用率的原则,全面推进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城市品质。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评估制度,积极推进阳光规划。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城市化的经济基础———让产业化与城市化互相支撑

纵观各地经济发展经验,城市化总是与产业化相伴而生。因此,促进产业发展,是实现城市化的最可靠、最牢固的支撑和动力。《纲要》提出——

立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按照“一产抓特色促跨越,二、三产抓结构上规模”的要求,不断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在产业集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引导新上项目向重点园区集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衔接,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

为加快培育蓝色产业,加快形成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膨胀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威海市政府搬迁规划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67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