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甲午殇思读书心得

时间:2018-11-09 10: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甲午体会

甲午殇思读后感反观现在,我们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挣很多很多的钱”当作理想的孩子们;是卑躬

屈膝、恭迎拍马的官员;是留在国外永不还乡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泪;是“真小人”

成为明星,大丈夫成为笑柄;是“仁义道德”成为“迂腐”的代言词;是人们都患上了“社

交强迫症”,拥有一大堆“朋友”,却遗忘了“知己”的含义;我们听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气;有种叫做“人格魅力”的东西,

正在离我们远去。 有种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气,逐渐抽离我们的躯体。甲午战争让我们从历史中得以反思,反思历史,也是在反思自己。我们虽没有“兼济天

下”的能力,却是能做到“独善其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失败也是我们所需铭记的,它与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想到,如今中国四周的形势,

中日与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领海问题 上的争端,我们更需要铭记百年前这场惨痛的失败,知耻而近乎勇。当年,丢掉领土或

许可以说是国势衰微,国家落后。而现在,绝对不容许当年甲午丧权辱国的重现。没有一寸

领土,一里领海领空是浪费的,都是值得誓死捍卫和珍惜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如逆水行舟,再硬的骨头也得啃,再深的险滩也得蹚。只

有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以更大的魄力和超常的胆识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才

能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写下实现中国梦、国寿梦的历史新篇章。篇二:甲午海战参观感受 关于甲午海战参观感受记录甲午海战纪念馆由序厅、北洋水师成军、颐和园水师学堂、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

大海战、旅顺基地陷落、血战威海、尾声厅九大部分组成,采用综合艺术形式与现代声光电

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强烈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真实而完整地再现了北洋水师成军到覆没

的悲壮历史过程。

北洋舰队在开战前己显现出炮舰失修,火力落后等弊端,但是由于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

竟不顾国难当头,从海军军费中抽款建造颐和园,经费不足和吏治腐败造成北洋水师炮舰年

久失修,海军训练废弛,军队战斗力不足。购回数年之内,作为旗舰的定远舰都竟没有得到

一次维护、保养、一次设备升级。那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就这样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灰飞

烟灭。

看到爱国将士,明知无援兵,失守是必然时,毅然与舰共存亡,绝不做投降派,心中敬

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誓死不屈,有一位将领用血写下了“宁做中华断头鬼,不做日寇屈

膝人。

走出纪念馆,肃杀的秋风吹得人有些许寒意。遥望四周,刘公岛附近海域早已不见当年

的炮火硝烟。甲午海战、铁甲雄风、亚洲第一的强国梦!这一切都悲壮地付之东流。留给后

人的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千古不变的真理和血的教训。“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作为共和国的一名军人,我们唯有用我们满腔的热血,辛勤的汗水,无畏的勇气,去捍

卫我们的祖国,捍卫我们的名族。我们只有强国家、强军队、强经济我们才能不被欺、不受

辱,才能让这种耻辱永远不再发生。篇三:甲午殇思读后感 (转载于:甲午体会)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一)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准备。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

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为必然。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

争信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今天,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

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

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保能打必胜。最后,我

们还应团结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的和平道路。回顾人类

文明史特别是甲午战争120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

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战后,日本正是因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正

确道路,才迅速发展为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强国,日本正是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日本右翼当局妄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这种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

径必然引发地区不稳定。我们要团结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团体,共同向日本人民和国

际社会广泛揭露日本安倍政府的真实企图,让世界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野心,阻断日本右翼

分子绑架日本人民走向战争的通道,防止日本再度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当政者应该清醒

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下,如妄图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与亚洲邻国和

世界为敌,必将重蹈失败覆辙。同时,个别大国也不能忘记当年因纵虎为患的绥靖主义而导

致的惨痛教训。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本质没有变,若个别大国再为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极

端主义分子离间利用,纵容日本,养虎为患,必将重蹈历史覆辙的悲剧,给包括自己在内的

亚太各国带来灾难。

甲午殇思读后感(二)我们的海洋

以黄海大海战为主线的中日甲午战争,距今已经过去整整120个年头了。曾经硝烟弥漫

的碧血战场,浴血奋战的北洋将士,以及耻辱的《马关条约》,如今统统化作了历史的注脚,

用来诠释中华民族的又一段国难与家仇。诚然,近代历史留给了中华民族太多难以愈合的伤

口,但甲午海战无疑是其中伤痕最深的一块。2014年9月,刘亚洲、金一南等28位解放军

现役将领集体编著的《甲午殇思》出版,该书以一种近乎史诗的创作手法,向国人再现了那

场发生在19世纪末期中日为争夺东亚领导权而展开的海上决战。 >故事的叙述背景被定格在公元一八九四年,即中国农历的甲午年前后。经过洋务派

三十余年的惨淡经营,战前的清政府已经拥有了实力号称当时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

队和威海、抚顺两座近代化的军事港口。正当老大的中国急于在郑和下西洋500年后重新向

世界昭示自己海上实力的时候,作为海军主力的北洋舰队却在骤然爆发的黄海海战中被日本

海军击败,花费整整一代人心血铸造的精锐水师全军覆没,并最终导致中国固有领土台湾、

澎湖、钓鱼岛列屿及其周边大片海疆的为日本所窃据的惨痛结局。历史多次用血的事实向

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每一场大的海战都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不重视海

权的民族注定会在海上吃亏。读书至尾章时,我似乎已然不在书外,而是正亲眼目睹致远号

在日舰的火炮轰击下徐徐沉没,太阳旗于黄海水域中肆意的张扬,愤懑之情,难于释怀。上

学时历史老师讲授甲午战争史,是以丁汝昌等北洋将领集体自戕谢罪作为终点的,在读《甲

午殇思》之前,我对这次战争的认知也便止于此。但《甲午殇思》的可取之处,便在为读者

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在战争艺术之外,探讨了后甲午战争时代的国家制度、民族性

以及海洋权益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作者在书中曾写道:我们的海军败了,后果不止是北洋

水师剩余的舰艇全部被掳到日本充作敌舰,镇远舰的残骸被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任游人猥亵,

而是在赔偿了35000万两白银和割让了大片领土、领海之后,中华民族依然被历史决绝的推

向了亡国灭种的悬崖之上······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还算了解的话,那么应该清楚我们国家

在甲午战后的凄风冷雨——海战十七年后,武昌起义枪响,清帝逊位。又二十四年,卢沟桥

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随之,中国饱经了八年腥风血雨的摧残,在付出了3500万同

胞生命、半数河山沦陷的巨大代价后才无比艰难的取得了民族存续的权利。 软弱丧权,退让亡国曾在书中不止一次出现,并作为本书的叙事暗线贯穿始终。它似乎

是一句开篇词,预言着清末国家的危机和败像:中国失去了海军,必然失去海洋;失去了海

洋,就必然失去海岛;失去了海岛,无尽的祸患就会危及我们的国家。它似乎也是一句结束

语,总结着波谲云诡的甲午风云用以警示国人:从1860年曾国藩上书清帝开始推行洋务运动,

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曾经经历过34年的图强阶段,但我们最终却在与日本的黄海

海战中惨败,失去了东南大片海疆,也失去了整整半个世纪民族自强的机遇;而从1978年改

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然拥有了37年的发展时期,如今,我们的海洋权益再次遭到了外部势力

的侵犯,在黄岩岛、钓鱼台、南沙万里海塘,在中国的固有海岛、海域。但这次,我们的海

洋,已经不再允许他国任意的觊觎、蚕食??100多年前,为了那一片海洋,数千名北洋将

士曾经浴血奋战、慷慨赴死,100多年后,当中国海军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在自己的领海开展

例行巡视,并坚决有力的应对各种外部势力挑衅、维护国家海权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深刻的

体会到海洋对于国家发展和强盛的重大意义。 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在军事安全、资源供给等诸多方面都直接关系到

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2001年,联合国缔约国的一份文件就曾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

断。毋庸置疑,只有那些懂得珍视、并能有效保护自己海洋权益的民族,才有希望在未来的

国际竞争当中利于不败之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8万公里

大陆海岸线长度,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国家而言,保障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责任显得

尤为艰巨。中国需要海洋,因为它是居住在沿海12省、数以百万计的渔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家

园;因为它是沟通东亚大陆与异域文化交流、实现货物集散的唯一航道;更因为它是拱卫国

家门户、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我们的海洋,曾经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时

至今日,它依旧在为国家的建设提供着无比坚实的支撑?? 我们生长在一个拥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度,捍卫祖国领海不受外来侵犯,是每一名 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海洋是蓝色的国土,是国家神圣主权的象

征,不管它是一派波涛万里,还是几番浪花激荡,都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挚爱。我们拥有、

珍爱,并将坚强的守护着它——属于我们的海洋!篇四: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

战争。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

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

日的“开化党”政变,但最终被中国政府粉碎,日本由于当时为做好准备因而未与中国政府

发生冲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

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

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北洋海军。而在此期间的清

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

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

的一些动作,但负责人李鸿章确认为日本是远患而非近忧。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

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

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相对于中国政府,日本增强

经济军事实力,并企图发动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结果是中国失利,之后还与

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列强面前,彻底失

去了防御能力,同时也使中国门户洞开。.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

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

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

意识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甲午战争后,

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也在扩大,进一步

的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从而为中国

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可能和条件。 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将甲午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现在我的面前,以简洁形象的

方式诉说了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甲午战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

时清政府主和派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还一味的让步,使得日本越发嚣张,

也导致了甲午战败的后果。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

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

时代里,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结局。

看完这部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

略和残害的方法。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明清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

策,在西方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一个于农业为主的落后的

封建国家。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于从唐朝开始就向我们学

习的日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学习西方,逐步的追赶和超越中国,落后的中国被挨打不过

是时间问题而已。当今的世界局势也可以说是风云莫测的,中国本身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

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唯有发展好自己,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

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挨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篇

五:铭记历史 坚定信念 做新一代“四有” 消防部队甲午甲午观后感铭记历史 坚定信念 做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 ———观看《甲午 甲午》

心得体会

近日,观看了《甲午!甲午》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了甲午大海战,再一次回

首了那段不堪的历史,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个时代的耻辱。本人通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及全军和公安现役部队政治工

作会议精神。就如何深入学习领会强军目标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牢记强军目标,坚定理

想信念,献身强军实践,做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谈自己几点体会。一是要感悟历史,坚定部队官兵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

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20年前的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

覆没,开始了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伴随着这支舰队的沉戟折沙,泱泱大国自此瓜

分都剖,山河破碎,教训何其惨痛!而如今,又是农历甲午年,这段屈辱历史不应被我们所

遗忘,而应成为心中那时刻敲响的警钟,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必无外交”。作为新

一代革命军人,我们要感悟历史,坚定理想信念。特别当今在市场经济环境趋利性负效应作

用下,利益驱动、价值交换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容易影响官兵的价值取向和信仰

追求。随着官兵成分结构变化,年轻官兵成为基层主体,对党指挥枪的极端重要性缺乏深刻感知。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因势利导,用正确的理论引领思想,

强化官兵坚决听党指挥、绝对忠诚可靠的政治免疫力。做一个有信念,有灵魂的革命军人 。二是要坚持能打胜仗,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当年,为什么在小小日本的攻击下,败得

如此之惨。为什么日本敢于来挑战第一,最关键是我们的战斗力问题。对于消防部队而言,

必须把能打胜仗作为实现强军目标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按照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总

体要求,坚持战斗力标准,大力提升消防官兵能力素质,练体能、练技能、练素质、练战斗

力,确保部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不动摇。各级部队必须

把坚持战斗力标准作为实战化水平提升的标准,必须把能打胜仗的指导思想贯穿到整个部队

执勤训练工作中,将灭火救援从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大力开展重点场所实战演练、建筑消

防设施测试操作应用训练等,努力创新探索地震救援、泥石流山体滑坡救援机制,坚持向实

战化要经费、要保障、要战斗力,不断提升部队实战化水平。必须强化灭火救援机制能力建

设不动摇。要通过开展“六熟悉”活动,进一步完善强化车辆器材装备操作和使用,强化灭

火救援全勤指挥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接处警、指挥调度、快速反应和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要大力发挥政府专职消防、企业消防、志愿消防和社会其他多种力 量在灭火抢险救援行动中的巨大作用,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形成重大灭火救援行动

联合作战的强大力量。

三是要作风过硬,增强部队官兵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

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作风。晚清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一败涂地,

除了改革理念,外敌入侵等原因外,还有改革的领导缺乏猛药去苛、重典治乱的决心,缺少

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作风虽然无形,但影响力无处不在。放在我们消防部队里,也

是同一个道理。作风正,则全军上下学习训练热情涨;作风差,则全军上下内务思想纪律散;

加强作风建设,应成为广大消防部队日常工作的重点,各级部队都要重视起来。加强作风建

设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的点滴做起。作为公安消防部队来说,官兵面临的是生与死、血与

火的严峻考验,面临的是熊熊烈火和命悬一线的救援现场。在大灾大难和各种“急难险重”

任务面前,更需要有血性的新一代消防官兵,只有这样的官兵存在才能冲得上去、攻得下来,

才能做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必须教育广大官兵牢固树立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立

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增强革命军人的责任感,切实解决好为谁用权、为谁执法、

为谁训练、为谁奉献的思想问题,确保在关键时刻真正做到不怕死。根据当前灾害事故的新

特点、救援任务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保障人民群众和消防官兵生命安 全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灭火抢险救援工作的新理论、新战术、新方法,深

入开展贴近灭火救援现场实际的实战化训练,从难从严从重摔打部队,砥砺消防官兵的意志

品质,锻造军人血性,不断增强官兵的责任感、使命感。四是要践行三严三实,保持部队的清正廉洁。公安消防部队的性质、特点和担负的职责、

任务,决定了我们这支队伍必须有更铁的纪律、更严的要求,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

坚持从严治警方针不懈怠,狠抓管理监督,以铁的纪律锻造清正廉洁的过硬队伍。当年,慈

禧集团腐败贪污,先是修三海花费白银600万两,挪用海军经费437万,继而修建颐和园,

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军费严重不足,又何谈战斗力,这也是导致了后来

致远号被击沉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消防部队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心存敬

畏、手握戒尺、头悬利剑,谨慎用权、规范用权、公正用权,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严格落实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地抓好党纪国法和条令条例的落实,

严格执行纲纪铁规,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执行没有变通,真正

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公开促公

正,以公开保廉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守护一方平安的消防部队,我们要时刻牢记历史惨痛教训,

将国家的发展视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努力学习,提升军政素质,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以献

身国防的使命感,以保家卫国的主人翁意识,以重拾山河看今朝的气魄,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做新一代“四有”的革命军人。

篇二:刘亚洲论甲午殇思

甲午殇思:制度·战略·信仰·国运

【编者按】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组织策划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文章,自2014 年3 月3 日起在《参考消息》连续刊发以来,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系列文章结束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空军上将接受了采访,从“制度、战略、信仰、国运”四个层面对甲午战争进行了分析。

刘亚洲:习近平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战争。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 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一、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在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 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当年它被唐朝打败之后,

立即派出大批遣唐使。那时日本,弥漫的是一股“唐化”之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明治维新短短30 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并不让人惊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记者:您说当时日本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有什么标志?

刘亚洲: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沿袭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文化母国是一样的: 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和日本来,都一致承认中日两国人民的忍耐与坚忍无与伦比,但另一个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其实以此来形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也不差分毫。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效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在明治维新的同时,日本还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

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务运动相反的路,鼓励民间资本。而清朝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敌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甲午战败后赔了那么多钱,可战前买军舰,竟一分也掏不出来。有了国民,就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后来,“战争+国民+国民国家形成”这种形式,构建了近代日本的国家模式。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战争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是军人的事。威海卫陷落后,南洋舰队曾派人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被俘的南洋舰队的两艘舰只,因为这两艘舰是北上参加北洋水师会操的,而非参战,理应归还。此事成了海战史上的笑柄。

记者:一切事情,核心因素是人。

刘亚洲: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日本自然资源实在匮乏,所以就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资源。明治维新时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它首先抓的是对人的教育。这里说的教育指的是完全不同于日本“唐化”后的旧式教育,而是“欧化”后的新式教育。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又打赢了日俄战

争。日本天皇说,赢了这场战争,他最应当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绝大多数都受过小学教育,而沙俄士兵则大多数是文盲。教育的革命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军队是更需要思想的。对一支军队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杀手锏。红军就是一支有思想的军队,所以它战无不胜。

记者:相比之下,清军就差多了。

刘亚洲:清朝的教育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教育。有两份广为流传的名单很有代表意义,第一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状元,如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刘子壮、陈沆……然而大家对他们知之甚少。第二份名单上的人有吴敬梓、蒲松龄、洪昇、袁世凯等,这些人赫赫有名,却是清朝的落第秀才。这最能说明清朝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记者:这个对比太强烈了,也太有说服力了。刘亚洲:思想的力量太重要了。人的精神即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即人的精神。思想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我看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影像,总觉得日本军人脸上有股异样之气,别人很难模仿。老干部看了我国演员扮演的日本兵,总说:“不像。”有一次,我在日本访问,正值马拉松比赛,七大电视台全部转播,日本几乎是全国观看。有一个运动员腿扭伤了,花了近5 个小时才跑到终点,但日本电视一直在跟拍

篇三:甲午战争启示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今年,又逢甲午。中国,又被触痛。为了痛定思痛,为了痛定思痛,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将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同时,新华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及其手机电视台等也将同步展开集成报道。

(一)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军人的实践,军队的实践,从最根本上来说都是这两个字:战争。战争从来用血与火,对一支军队进而对一个国家作出严格检验。被甲午战争检验了的北洋海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 >>

一、官僚倾轧下的窘迫成长

当初筹建海军最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力。当初反对修园最力的人,后来别出心裁暂借、直拨、挪用、吃息筹资修园最力。

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还出现在李鸿章的反对派、光绪皇帝师傅翁同龢身上。他是甲午战争中激烈的主战派,也恰恰是此人,和平时期异常坚定地克扣、停发海军经费。翁同龢如此行事,既有多年与李鸿章深结的宿怨,更来自满族中央权贵对汉族封疆大吏的排斥。在翁同龢等一批满族权贵眼中,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削弱李鸿章,就要削弱这支舰队。“主战”与“主和”的争斗,不过是由承平延伸到战时的官僚倾轧。

斗来斗去,吃亏的只能是夹在中间的海军。在内外利害纵横交织的形势下,谁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海军建设。一个政权将如此多的精力、财力用于内耗,无法有效迎接外敌的强悍挑战。 >>

二、失败绝不仅归于船速炮速

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一片承平的环境中,军风严重毒化。《北洋海军章程》规定不得酗酒聚赌,违者严惩。但“定远”舰水兵在管带室门口赌博,却无人过问。

大战之前,“定远”、“镇远”两艘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3枚,唯练习弹“库藏尚丰”。一年前李鸿章已知此事,“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却一直无人落实。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海战中二舰之主炮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在用练习弹与敌舰作战。 军风腐败的结果,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

越是艰难处境,越考验军风、军纪。北洋海军在威海围困战后期,军纪荡然无存。最后发展到集体投降。官兵“恐取怒日人也”不肯沉船,使“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显赫一时的北洋舰队,就此全军覆灭。 >>

三、牢记教训,而非掩埋教训

甲午之败,腐败使然。从慈禧、光绪到奕譞、李鸿章、翁同龢,再至丁汝昌、刘步蟾等人,可以算一下,在日本联合舰队开炮之前,有多少人参加了埋葬这支舰队的工作。他们的悲剧何尝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在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社会环境中,一切都因循往复,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锁链: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互为牺牲品。

对当今的军人来说,一个再大不过的教训就是:武器本身并不是战斗力,哪怕是再先进的武器。任何武器的效用,必须通过人及其组织去实现。从这一点上来说,北洋海军的失败实属必然。

(二)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在努力奋斗,在此历史关键时刻,我们重新反思甲午海战的屈辱历史具有特殊意义。这既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伟大民族应有的历史担当,更是实现“富国强军”和建设“海洋强国”,增强全民族海洋、海权意识的现实需要。 >>

一、可歌可泣的历史悲歌

甲午海战是整个甲午战争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北洋海军投入了几乎所有战舰和兵力,与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殊死较量。特别是在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主力战舰全部参战,激战持续时间近5个小时,北洋舰队在损失5艘战舰的情况下,死战不退,击伤日舰7艘,重创了包括日旗舰“松岛”号在内的4艘战舰,迫使日舰队先行撤离战场,削弱了日舰队实力,迟滞了日舰队行动,使日军进攻中国的作战计划一再做出调整。

然而,甲午战败之后,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者却把失败的罪责推到了北洋舰队头上,北洋舰队的将领成了战败的“替罪羊”。 >>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

的洋务运动,特别是两次海防大讨论,增强了清政府大治水师、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感。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中国破天荒地拥有了一支在亚洲堪称一流的近代化海军舰队。

但是,洋务运动是不彻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触及腐朽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废的改革。这种失败改革的结果,必然首当其冲地影响北洋舰队,使这支生长在封建落后、腐朽没落、封闭保守制度和一穷二白工业科技基础上的舰队,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同时,旧观念、旧体制、旧制度、旧军队的种种弊端与恶习也不可避免地束缚、影响着北洋舰队。 >>

三、昏庸腐败是战败根本原因

在“专守防御”、“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思想指导下,李鸿章强调北洋舰队要守住海口,拱

卫京畿,处处限制北洋舰队的作战行动。丰岛海战前丁汝昌提出大队前往护航,遭李鸿章拒绝,结果仅以“济远”、“广乙”舰护航两艘运兵船,在日舰队第一游击队3艘主力战舰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下,“操江”船被俘、“高升”船被击沉。而“广乙”搁浅,仅“济远”一舰逃脱,损失极为惨重。黄海海战前中日已经宣战,日舰队的任务十分明确,是要与北洋舰队决战,而北洋舰队的任务却只是给输送清军的船只护航,结果北洋舰队在作战准备、战术运用和组织指挥等方面明显不及日本联合舰队,遭受5艘战舰损毁,官兵伤亡800余人的重大损失。威海卫保卫战则更是被动,清廷内外意见纷纷,在“舰队出击”、“拼死一战”,还是“水陆相依”、“固守待援”的犹豫中,失去了所有的机会,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应当说,消极保守的战略决策和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是导致甲午战败的关键原因。 >>

四、甲午战争的历史启迪

历史不会重复时间和情节,但却会重复规律和教训,甚至会有惊人的相似。我们反思失败历史、屈辱历史必然是苦涩的、痛心的,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一个能深刻自省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甲午海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就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和振聋发聩的历史启迪。

(三)三个甲午年: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达到了顶峰,这场战争成为压垮处于极度衰落中的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的一个甲子,中国陷入苦难的深渊。也因为这段历史,自此的120年间,甲午年就成为对中国人具有特殊含义的年份。 >>

1954,第二个甲午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新中国,洗刷了近百年的耻辱,中国人民站立了起来,扬眉吐气。

2014,第三个甲午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义无反顾地走在了崛起的道路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中国吹响了再次出发的“集结号”。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接近于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伟大目标,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一、1894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侵华的肇始。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之心早已有之。早在16世纪,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产生了“天皇居北京,秀吉留宁波府,占领天竺”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但囿于国力的原因,三次侵朝均无功而返。但此后,开疆拓土必先自吞并中国始,成为日本的信条。

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让日本“赌博式”的侵华计划得以奏效,沉重的割地、赔款条约成全了日本的快速崛起,也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此为节点的60年,“驱逐日寇、抵抗侵略”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主旋律。日本取代欧美列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侵略者后,其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而二战后日本对其滔天罪行的无理诡辩和对本应归还中国的钓鱼岛等争议领土的百般阻挠和抵赖,是中日关系始终难以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 >>

二、1954年再逢甲午:走向复兴的开端

1954年甲午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真正开端。这个甲午年之所以具有节点性质的意义,皆源于两件事情:其一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的结束;其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1954年作为第二个甲午年,还有一件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即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由毛泽东亲自挂帅、参加讨论人数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等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三、2014年又逢甲午:由富到强的节点

2014年又逢甲午年。因为特殊的年份和敏感的钓鱼岛争端,日本不可避免地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自我“刮骨疗伤”的改革勇气,已经注定了我们的使命任务不能也不会再局限于“战胜日本”。然而,随着美国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右翼势力迅速抬头、在扩军修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又让我们不得不时刻“警惕日本”。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甲午年,怎样规划好今后60年的建设蓝图,需要我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目标、对日斗争方针和国际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强军梦”,这是21世纪我国的根本利益,也是最大利益。

第二,我与日本围绕着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斗争的结局取决于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历史已经并将再次证明,时间在我们一边。

第三,积极适应我国国际角色的转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四)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以日本取得侵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的惨败而成为历史,此后新兴的日本帝国开始疯狂扩张,最终走入毁灭的深渊,而中华民族则在陷入丧权辱国之痛中猛醒,进行百年复兴的奋斗。 >>

一、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日本,选择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虽能得逞一时,但最终会将国家民族带入毁灭的深渊。

甲午战争胜利刺激日本更沉迷于对外侵略、将整个国家变成一部疯狂的战争机器,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半个世纪,日本与中国、俄国(及苏联)、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几乎全世界主要国家都交过战,将战火烧向整个亚太地区,其疯狂程

度在人类历史中亦为少见。

回顾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历史,走的是战争冒险—获益—再冒险的畸形道路,直到彻底失败。战争确实使日本连连获益,但侵略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必然,正如中国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后连本带利一起清算。 >>

二、历史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中国,腐朽与落后是貌似强大的北洋舰队惨败的总根源。只有通过全面改革,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才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军队腐败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腐败导致军队训练荒废、纪律败坏,毫无战斗精神,即使再好的武器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长崎,官兵上岸在妓馆闹事,引起事端,致数十人伤亡。事后李鸿章不但不处理,还开脱说“武人好淫,自古而然。只要彼等追求功名,自可就我绳尺”。北洋水师自将领以下,不少军官长期在基地刘公岛营造店铺出租给下级敛财,开设鸦片烟馆、妓院,甚至参与走私,训练弄虚作假,生活骄奢淫逸。

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断了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势头,中国国运衰败从此加速,民族灾难从此加深。然而,正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了新的转折,从而揭开中国近代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

三、历史告诫世界:须共同防止军国主义复活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世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是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义务。

回顾人类文明史特别是甲午战争120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战后,日本正是因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迅速发展为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强国,日本正是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同时,个别大国也不能忘记当年因“纵虎为患”的绥靖主义而导致的惨痛教训。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本质没有变,若个别大国再为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极端主义分子离间利用,纵容日本,养虎为患,必将重蹈历史覆辙的悲剧,给包括自己在内的亚太各国带来灾难。

(五)甲午战争惨败十大教训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120年前中日之间进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中国近代的对外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场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反思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我认为,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主要有十条: >>

一、国殇伤在政体,体制落后必然挨打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新一轮对殖民地更加激烈的争夺。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


甲午殇思读书心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56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