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礼县之窗礼县人社局

时间:2018-11-09 10: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礼县民风民俗(马自文)

迎喜神

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古老的周秦文化源远流长,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也沿袭着许多秦人的遗俗。位于礼县县城东北部的红河乡,海拔约1600米,属于梁峁沟壑区,红河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热土上。北魏为阳廉县辖地,明朝为横河里,清朝为慕义里。这里四季分明,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她更是一个文化之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先秦文明的摇篮,秦人频繁活动的所在地,著名的天台山遗址就在这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迎喜神”便是这里的一种较古老的可感文化。

喜神即吉祥神,因为人们的愿望都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兴奋,因此就臆造出了一个喜神。民间传说喜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个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询问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她祈要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因为她笑时呈喜像而封为喜神,因有长须,不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所以,喜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但后世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喜神进行奉祀。对喜神的敬奉在各种礼俗活动中均很常见,尤其在一些较喜庆的场合中多见。

然而,在红河流域的民间习俗活动中,喜神经常为人们所奉祀,人们奉祀喜神是为了追求激励、快乐。相传在秦人那时,迎喜神是牵动朝野上下的全民性活动,谓之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

奉祀喜神还有很多讲究。在正月初一的辰时,阴阳先生在家里摆上香台,设供品祭祖宗,祭毕再叩头,整衣冠,观八卦,从天干地支相配合,立于甲子旬,依据“甲己艮在东北,乙庚乾在西北,丙辛巽在西南,丁壬离在正南,戊癸坤在东南,先落四角后正南”的规矩,择出新年喜神将要降临的方向,再打开大门,提着大红灯笼,携带香裱,一路鸣放鞭炮,径直朝那方向走去,途中不准回头,到具体地方后用香裱圈六六三十六步的一个方地,谓之“落脚台”,派两个未婚男子守着。

巳时,轮到本年主持的六个会长在大家平时聚集的村口敲锣打鼓,人们就会穿着得体的新衣,戴着御寒的暖帽,踏着白茫茫的积雪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骑着枣红马,有的牵着老毛驴,有的赶着羊,还有的拉着牛,小孩子抱着自家的猫

或鸽子,身后跟着看门狗,甚至有的老太婆赶着大母猪也来凑热闹,与以往不同的是小孩子和这些牲畜头上都带着纸扇红花,特别是马驴牛这些大家畜笼头两旁还挂着大红绸带,脖子上还挂着一串铜铃铛,尾巴上绑着大红花。大会长慈祥地看着大家,朝喜神方位一挥手后便端上香火盘,朝喜神降临的方位走起,年轻人吆赶的牲口队走在最前面,小孩老人跟在后面,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山道上像赶集一般热闹非凡!

到达“落脚台”后人们鸦雀无声,会长要举行礼仪,六个会长从盘里取出丰盛的祭物,在“落脚台”上端摆一圆圈状,与方形落脚台相对应,意在“天园地方”,之后在祭物圈内点燃三支黄腊烛,左边的代表天神,中间的是喜神,右边的是地神,再在喜神前燃一柱(三支)香,烧三沓神方(一种给神专用的纸钱),所有人三跪九拜,祈求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喜神袒佑,平安顺利。礼毕,小孩子跑到人群外鸣放鞭炮,这时有一本命年青年男子手握关公大刀,骑着枣红马,按顺时针方向绕村庄奔驰一圈。牲畜在人的催赶下跟着他跑,第一个超过此人到达“落脚台”的可谓是夺魁者,那么关公大刀就在夺魁者家里稳放一年。

牲畜绕村一圈后便到河里喝水,河边休息,人们乘此机会捡柴(取谐音“捡财”,意在招财)。如果这时有喜鹊飞来,意在当年“双喜临门”,更会让人喜上眉梢。午时后,人们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回到家。接着村中老人则拿着香、蜡、纸还要到庙里与神进行继往开来的对话,希望能得到本村主神的德润,让生灵走出困境。小孩子则端上小木盘,放上香烛,挨家挨户给新逝者和先人烧香,给长者叩头,做为长者会讲一套圣贤、忠善、仁德一类的良言,以及平安之类的祝福。当然,最后不忘了把崭新的压岁钱送到每个小孩子手里。

在经济飞速发展新世纪的今天,每到春节的时候,富裕了的村民还不失时机地给心爱的拖拉机和小汽车绑上大红花,安全有序地跟在人流后迎喜神,使原始、古老的“迎喜神”也增添了现代的意蕴。目前,“迎喜神”这一岁时节令性风俗,在礼县文化部门的大力发掘下,已作为该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一定会目睹这种充满喜庆、祥和的场面!

乞巧

乞巧是流行于西汉水流域(礼县永兴地区入西和长道、石峡地区)的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文艺表演形式。乞巧是乞求“七娘娘”(即七仙女)赐于灵慧、利巧的意思。根据史料记载,乞巧活动始于唐而兴于宋,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乞巧节演出,从七月初一开始至初七结束,参加者大多为各村未出嫁的姑娘,演出时姑娘们载歌载舞,场面宏大,整个活动过程分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个阶段。七月初一举行迎巧仪式,由姑娘们化装成巧娘娘,身着洁净艳丽的的服装,唱着迎巧歌,在村外把巧娘娘造像迎请到事先商定好的一家庭堂,即为迎巧和坐巧。初二至初五乞巧活动正式开始,姑娘媳妇们连日歌舞,以唱为主,歌唱内容除乞求巧娘娘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外,主要歌颂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抨击包办和买卖婚姻,以表达对美好幸福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初六日为“巧娘娘赐花瓣”或叫“取水”。天尚未明,姑娘们抬着巧娘娘,唱着取水歌,来到泉边或井边,将水盛到盆子里,将生好芽的豆芽菜掐上芽扎上红头绳(或掐鹅黄葱绿的五种庄稼禾苗的叶穗)投入水中,然后就着灯光看叶穗或豆芽折射在盆底的图案,以测吉祥。七月初七傍晚送巧,姑娘媳妇们抬着巧娘娘造像来到大路边或河边焚烧,姑娘们怀着难舍难分的心情遥望银河,齐声高唱送巧歌送别巧娘娘,歌声婉转悠扬,气氛悲凉。

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在田间地头消遣解闷的一种娱乐形式。礼县山歌流行于大滩、洮坪等地区,内容以歌唱、表达男女爱情和日常生活为主。其歌词和曲调,既有古代氐羌民族的习俗特征,又类似河州“花儿”的味道。其唱腔悠扬起伏,高亢委婉,幽怨缠绵,直抒心意,对情感尽情发泄,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如:

男:大荞叶叶杆杆红,没娘娃的短精神。

女:有啥短的精神哩,没娘娃的一层哩。

男:上了坡坡下了山,照着我花儿院里站,照着窗子照着门,隔门照着我的人。

问:你的人的啥记号,男:麻布衫子青系腰。

男:三张镰刀打一张,陕西坝里赶麦场,今年麦场也不强,给你来了扯衣裳。 女:你的衣裳我不要,你的难过我知道,人家屋里都不要,黑了睡在古爷庙。

男:古爷庙里钟响哩,人不想是心想哩。

女:天上下的毛毛雨,人人都说我连你。

男:我连你就我连你,柴吗草着背不起。

端午节

提起端午节的风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包粽子、赛龙舟。然而作为西北礼县人,过端午的风俗却和很多地方大有不同。第一给家里所有的门顶上左右各插一束柳枝;第二每家每户都要蒸一笼花馒头(是指用各种颜料在馒头上点几圈不同的花点);第三每家每户都要割(买)几丈不同颜色的头绳,然后根据每人手腕的粗细结成圈(就跟戴手镯一样),每人的左右手腕各戴一个(也可以是一个颜色的,也可以是几个不同颜色组成一个的);然后左脚腕或者右脚腕戴一个(只能一个脚腕戴)。据前辈们讲端午节这天戴头绳出门在野外就不会碰到蛇!

端午节“点高山”

在甘肃礼县,有一些奇异的风俗,端午节“点高山”便是其中之一。小时候过端午节,除了没有赛龙舟,许多风俗跟全国其他地方大同小异。比如,同样要吃粽子,只是不用放糖,因为本地不产糖,而用本地出产的天然蜂蜜,其香甜程度比糖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样要喝雄黄酒,只不过那是大人们的专利,对我们小孩只是象征性地在鼻孔上点缀一下而已。同样要在门户上插艾蒲以避邪防灾,因没有水生的蒲柳,便用艾蒿和杨柳,而且杨柳枝是一定要放在屋顶的。同样要

佩带荷包香囊,其中有一种用彩色丝线缠绕的正方菱形香包,小巧玲珑,绚丽多彩,让人想起天上的彩虹,最令人难忘。同样要穿新衣戴花帽,跟其他节日不同的是,衣背上缀满了长虫、蟾蜍、蜈蚣、蝎子等有毒动物的形象,为的是以毒攻毒,禳灾祛祸,除此而外,女孩子们还多了一个风俗,那就是把胭脂花摘下来捣碎敷在手指甲上,不久指甲就变红了。这些可以说是大同,还有小异,比如有些地方端午节有蒸艾糕的风俗,在家乡不蒸艾糕,却“烧”馍馍,即在木柴灰中烧出来厚重的面饼,外面焦硬,里面松软,非常好吃。还有一种食品也是只有在端午节才吃的,那就是馓子、麻花,这可能是受穆斯林饮食的影响,因为西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家乡就有回民居住。除了小异,还有大异,最大的莫过于“点高山”了。所谓“点高山”,是农民在所住村庄的周围,选一最高点,一般是山头,举行篝火晚会,规模极其盛大。届时倾家出动,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先是每个人擎一火把,汇成洪流,绕村庄游行一周,然后向选定的最高点集拢,点燃在那里准备良久的高大柴堆,吹响用桦树皮做的喇叭,围着篝火,尽情欢舞,还要烧一些酒菜,大家分享。时间是在端午节前夕,即农历五月初四晚上,但准备工作从过完大年的正月十六就开始了,全村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有义务在选定的最高点,扔几根树枝,或几把干草,久而久之,那里的柴草便堆得像一座小山,最终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眼巴巴盼望五月初四的夜晚降临了,全城的人成群结队涌上城墙,吵吵嚷嚷牵着大人手的小孩子们充当了急先锋,太阳下山后不久,一片漆黑,这时你站立城头放眼望去,这里那里,远远近近,便会出现闪闪烁烁的火光,人们争相指点:这是哪个村?那是什么庄?不时还有忽隐忽现弯弯曲曲的火链,像长蛇一样游动,那肯定是农民的火炬游行。这样的景象在四面八方都能看到,距离近的,顺风时还会传来隐隐约约的锣鼓声和喇叭声;距离远的,火光像梦幻一样虚无缥缈。这样的景象可以持续到几乎整个晚上,所以那是一个不眠之夜;先是黑暗、深邃、崇高、诡秘,继而神奇、鲜活、优美、绚丽,像梦幻一样层出不穷,像遥远天国和童话世界一样让人遐想,令人向往。

小时候问过老师,为什么会有“点高山”的风俗?答曰: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的臣仆,重耳早年遭人迫害,被迫流亡,介子推忠心相随,并割股救主,立了大功。重耳返国主政后,他偕母辞避绵山,晋文公

篇二:礼县方言

陇南市礼县方言声韵调及其特点

白 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

摘 要:陇南市礼县方言中有声母30个,韵母40个,声调4个,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礼县方言的特点。

关键词:礼县方言;声韵调;共时与历时

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地区北部,东邻天水、西和,西连宕昌、岷县,南界武都,北接武山、甘谷。西南系岷山山脉,东北为秦岭山脉。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汉水,纳14条长年河和季节河纵贯全境,属长江上游水系。全县辖2镇32乡,总人口约40多万,是陇南人口大县。其方言基本上属于中原官话。因为,礼县历史上就是秦文化的早期发源地,数千年来,礼县与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因为其地域南临近四川,当地人往来巴蜀做生意者甚多,所以其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受了西南官话的影响。

礼县方言中中原官话的特点非常明显。如:把普通话中大部分不送气音读成对应的送气音,把有些舌面音读成舌根音,边音和鼻音混读, 部分前后鼻音混读,在声调上没有降升调,较多低降调等。

受西南官话影响最明显的标志,是把相当一部分舌尖后音字读成对应的舌尖前音,如把“志”读[ts?T]、?迟”读[?tsá?] 、“诗”读[ús?]。

礼县方言,虽然总体上属于中原官话,但由于历史上长期以来没有比较科学的记音符号,人们学习语言,主要凭着口头传授,因此,在传授的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音变现象。特别是一些音位比较接近的字,如n-l,?n-?)N,an-Q),Ai-E,e-?,e-o等,很容易出现混读现象。比如,“我”字普通话读[üuo],礼县人有的读[üNuo],有的读[üN?];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有的说成[?N?u],有的说成[üN?u];指示代词“这”有的读[útsE],有的读[úts?];“车”有的读[út?á?],有的读[út?áE ]?? 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广泛调查,深入分析。 礼县方言情况大致如上。另外,上四区和下四区之间,个别乡镇之间还有细小差别,本文将不再一一细述,对礼县方言声韵调的描写,只以县政府所在地口音为准。

一、 礼县方言声韵调

1、声母有30个,包括零声母在内。本文方言的注音一律为国际音标,一般不加“[]”。

pá 白别步m 麻免木f 飞放符p 北比布边 病 门 冯

tá 太铁夺n 女吕年t 到点赌党道 绿

tsá 巢才仓s 散师色ts糟资走争曾 生

t?招蒸展t?á 潮丑? 烧十 正 唱陈 收声

tS 祖醉桌tSá 醋柱S 书苏税 专 床虫 船

tt 绩节举ttá 齐旧去? 牙咬严t 虚休歇

健 权 硬 旋

ká 开苦葵N 我爱x 胡化红k 割古刮光 跪 袄岸 汉

O 元延约 运

声母音值说明 v碗围午闻 l 脑连路难 z 揉柔糅仍 ? 绕日然认 Z 如辱软闰

(1)双唇音p、pá、m拼u、?韵母,实际音值为塞擦音pf、pf á、mf,f表示上门齿轻咬下唇内沿的动作。如:布、步、木、剥、婆、摸。

(2)送气清塞音pá、tá、ká,三声母在洪音前实际音值分别为pá{、tá{、ká{,即发音时伴有小舌轻微闪动的特点。如:怕pá{a、抬tá{E、夸ká{ua、跑pá{?、偷táou、炕káA)、扣ká{ou。

(3)z是舌尖前浊擦音。此类例字较少,“柔”和以“柔”为声符的字多读成zou,另外还有“扔z?)N, 仍z?)N”等字。

(4)tS、tS á、S、Z是一组舌叶音,如:“煮、促、蔬、如 ?等,发音时唇较圆,向外突起,且有上门齿轻咬下唇内沿的动作。

(5)?是舌面浊鼻音。

(6)N是舌根浊鼻音。

(7)x的部位较北京话后,似X且有小舌闪动的特点。

(8)v是唇齿浊擦音

2、韵母 有40个,包括?韵母

? 资次丝

? 知吃失

? 儿二耳

a 阿爬大

辣Z租初苏入i 衣米地起 uZa eq 古木赌路y 雨举曲虚ia 牙夹掐夏 ua 挂瓜夸花 \o\ac(□,1)1

抓歘刷

? 鹅婆河 Z? 桌戳锁捉ie 野滴铁姐 uo 浊落活郭

ε 德革客 ZE 拽揣甩率uE 筷怪快坏yE 药脚缺靴

ei 北倍妹 Zei 最吹锐水uei 追对国醉

? 袄高饱 i? 要庙条桥

ou 欧斗口 iou 有流九秋

Q) 安胆竿 ZQ) 软专酸川iQ) 言变连间 uQ) 断短关宽yQ) 圆卷权宣

?)N 恩本根 Z?)N 闰终春送i)N 影林紧星 u?)N 空东魂红y)N 云军群胸

A) 昂党糖 ZA) 庄床双霜iA) 羊良讲向 uA) 装光筐谎

注: eq \o\ac(□,1)1?ZZa:意揉、搓。如:把纸?ZZa烂了。

韵母音值说明

(1)Z是舌位前部的圆唇元音,在tS组声母后当韵母。Z还能作介音。礼县话以Z起头的韵母有七个:Za、Z?、ZE、Zei、ZQ)、Z?)N、ZA)。

(2)A的开口度比标准元音稍小。

(3)ε是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作韵母相当于北京话的前响复韵母ai。

(4)i作单韵母时,实际音值为ji,作介音时实际音值为i。

(5)关于u,合口呼韵母自成音节时,实际音值为v,即唇齿摩擦特点较明显。非韵母自成音节时,单韵母实际音值也为v,作介音后,实际音值为u。

(6)y作单韵母时,实际音值为yj,作介音时实际音值为y。

(7)二合元音yE中的主要元音E的开口度没有北京话大,实际发为y£。

(8)所有复韵母的动程都较标准音短。

(9)An的实际音值为Q)。Q)为Q的鼻化元音,作韵母时相当于北京话的An,以它为韵身的韵母分别还有ZQ)、iQ)、uQ)、yQ)。

(10)?是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作韵母时相当于北京话的前响复韵母Au。

(11)?)N、Z?)N、i)N、u?)N、y)N五个韵母的主要元音鼻化。

(12)A) 是A的鼻化元音,比标准元音)A的开口度小,以它为韵身的韵母分别还有ZA)) 、iA) 、uA)。

3、声调 四个调类,不包括轻声。

阴平 31 高猪专开婚伤三得黑说曲天

阳平 35 穷陈神平娘人麻急局食白服

上声 51 古展口丑好手五有老女粉确

去声 55 近厚盖抗汉共害岸怒帽让望

声调调值说明及特点1、阴平与上声都是降调,阴平为低降调,上声为全降调。

2、古清声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实际调值为31,如“桌、高”。

3、古浊声母平声字,古全浊入声字今为阳平,调值为35,如“穷、白”。

4、古清,次浊上声字今为上声字,实际调值为51,如“古、展”。

5、古全浊上声字和所有去声字,今为去声字,实际调值为55,如“去、近、用”。

6、古入声字在礼县方言中除全浊和少数清声字归阳平外,其余都归阴平。如“竹、织、笔”。

二、礼县方言声韵调的特点

1、声母的特点

(1)今礼县话古来母与泥母部分相混,今北京话n,l拼开合二呼的字,礼县话不受条件限制,两音混读且没有辨义作用(大多数人读成边音)。今北京话n、l与撮口呼相拼的字,礼县话一律读成鼻音。今北京话n、l拼齐齿呼的字,礼县话读成相应的n、l。 以上举例如下:

难=兰nQ) lQ)怒=路nu lu内=类nuei luei女=吕ny疟=掠nyE

绿ny驴ny年niQ)≠连liQ) 娘niɑ)≠粮liɑ) 鸟ni?≠了li?

(2)古知系和端系中,今北京话是t?组及ts组声母拼合口呼韵母的字,今礼县话是相应的tS组声母拼Z及以Z为韵头的韵母。但审母的“说”,读成t拼yE韵。“说”是山摄合口三等入声薛韵字。日母情况较复杂。日母的“若弱”读成??,这两个字是宕摄开口三等入声药韵字,书面语中用,口语中多不用。“弱”意,礼县话口语中多说成??ɑ);今北京话?与 uN韵拼合的字,礼县话除“绒茸”两字一致外,其余一律发成零声母y)N。“绒”是通摄合口三等平声东韵字,“茸”是通摄合口三等钟韵字。这两字在口语中多用。以上举例如下:猪租tSZ|出粗tS áZ|书苏SZ |入如ZZ |抓爪tSZa|刷耍SZa|| eq

\o\ac(□,1)1ZZa |桌作tSZ?|戳搓tS áZ?|硕SZ?|揣tS áZE|率SZE|追最tsZei|吹崔tS áei|锐ZZei|专钻tSZQ)|穿窜tS áZQ)|船闩SZQ)|软ZZ Q)|春冲村tS áZ?)N |尊钟准tSZ?)N |顺送SZ?)N|闰茸ZZ?)N|荣容y)N

(3)古知、庄、章三组声母今t?组(不包括?母),与开口呼韵母拼合的字,礼县话与北京话分合不同。知组假开二麻,止开三平脂和上止的“痔”、效开二去的“罩”、咸开二咸恰、山开二去裥、梗开二入陌和麦,庄组假开二麻、蟹开二皆和佳、止开三支脂之、效开二肴、流开三尤、咸开二咸洽和衔狎、深开三侵辑、山开二山黠和册鎋、臻开三真、梗开二庚陌和耕麦,章组止开三支脂(止开三上纸的“侈”和去实的“豉”除外)的字,今北京话是t?声母,礼县话是ts组声母(不包括?母)。以上例字如下:铡眨tsa|茶查tsáa|沙厦sa|寨债tsE|柴tsáE|晒筛sE|笊ts?|巢tsá?捎捎s?|窄择tsE|策拆tsáE|皱tsou|愁tsáou|瘦sou|站盏tsQ)|产馋tsáQ)|山衫sQ)|争筝ts?)N|参生s?)N|痔支ts?|迟tsá?||示s?|。

(4)古日母,今?拼开口呼韵母的字的音,礼县话与北京话有所区别。古日母流开三平尤的“柔、揉”,曾开三平蒸的“仍、扔”都读[z]母。其余拼开口呼的字,礼县话均读成[?]。以上举例如下:热??|绕??|然?Q)|人??)N|嚷?A)|肉?ou。

(5)古船母,山合三平的“船”,今北京话声母是tsá,礼县话读成S声母。

(6)古禅母,宕开三平阳的“尝”,今北京话声母是t?á,礼县话是 ?声母。

(7)古微母影组、晓组,疑母(除果摄开口一等的“我”字),今北京话是零声母合口呼的字,礼县话一律将u变成唇齿浊擦音v。以上例字如下:屋午vu|挖娃va|窝涡vo|歪外vE|威喂vei|弯碗vQ)|翁闻v?)N|汪忘vA)。

(8)古疑母和影母,今北京话齐齿呼零声母的一部分字,礼县话前加?声母。例字如下:压牙?a|严?Q)|咬?i?|业?iE|硬?i)N。

篇三:礼县置县后第一位举人-赵赏瀛

礼县置县后第一位举人-赵赏瀛

礼县永坪学区牌里赵氏后代赵得来 礼县古称西垂,虽地处偏隅,然历史悠久,风物竟秀,英才辈出。五代王仁裕,元朝赵世延,明时门克新都是杰出的代表。自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置礼县以来,赵赏瀛则是礼县诸《志》中有传的第一位举人,他也是礼县水土养育的俊才,是礼县的骄傲。民国《礼县新志》中称赞说:“吾观赵氏一门,科第、功名、节妇、孝子,俱居邑乘之首。”

赵赏瀛,字仙洲,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岁次壬寅年出生,今礼县永坪牌里村人。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科乡试中举,为“亚魁,监察御史赵公楫树之坊匾曰:光啟天荒,为礼以前所未有也。”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授官云中(又名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司理(主管狱讼刑罚,明时为对推官的别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因母在云中去世,告假回家治丧,“扶榇由晋阳入关陇,当途诸公、将领、宗室弔奠不绝”。不久,又被召回,补任为重庆府司理。因他居官以“清、慎、廉”著称,所以,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得到“圣天子临轩”召见,

擢升广西上石西州(明朝广西思明府上石西州,州治在今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知州并署理思明府的事务。

纵观赵赏瀛一生,做官清、慎、勤,三次在县、州、府做官,多方磨炼廉洁奉公的意志,有无穷的报效国家之心,得到了朝廷、同僚以及当地百姓的肯定与赞颂。

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就任大同府推官后,他励精图治,得到好评,“大同古朔方地,在三关外鄰,明事繁。大同君(即赵赏瀛)刷奸剔蠹,祥刑理冤,上下悦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大同君奉使北番,持节虏庭,扬扬抗礼,顺义王见其丰仪,郑重欵(kuan)施独优。旋值孺人诞辰,迺(nai)陈御赐金币及虏酋赠仪称觥(gong),拜舞融融洩洩(xie)。”为朝廷争光,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时任总理延宁边储,户部陕西司郎中的喻思恪称赞到:“川之东,刑得其平,野老无冤声。实赖天水(当时礼县隶属秦州管辖)赵君仙洲为川之东司理。赵君为名司理之在清朝,如欧阳修之在宋。”

时任中宪大夫,巡抚江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曹大野,对其在重庆府时的政绩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赞扬其处理政务,日理万机,得心应手,才能出众。

1

他说 “迩日,勘郎州事少,司马公偕两赞画奉命西来,驻节我渝。一时,蜀两台及川贵两省监司,帅臣辐辏鳞集。公以巴尹缺,代庖巴邑。攸萃之日,既理刑名,复视政事,入而运筹,出而送往迎来,干办军需,稽核兵马,盖夜以继日,席不暇暖。使他人处此,当形神俱惫矣,而公应之裕如,恢恢乎若庖丁解牛,砉然中节。其料播事,则若养由基之射矢,不虚发。公才堪烦剧,非遇盘根错节,奚以别利器若此。”

褒奖其办理案件,秉公刚正,为民执法。他称赞 到“公之治狱,杀人者廉得其实,必当之罪,弗使漏网。其有匹夫、匹妇,向隅而泣者,公必为昭雪其冤,俾覆盆之下,得见天日,盖包孝肃于定国。”

歌颂其治理地方,体察民情,廉洁为民,社会安定和谐。他如此说,“公之视事巴邑,节用爱人,靡所不至。虽军旅旁午,经费不赀,而公未尝徵派闾阎一丝,故诸皇华使者,辏集我巴,而市肆晏然,若不闻知。则公之大造巴人者,虽龚黄、卓鲁无以复过。”

赞其举贤用人,品德高尚。他言说“公折节下士,卓有古缁衣之风,推毂岩穴之夫,即昔所谓鲍叔山,公又奚让焉。而青衿之荷公陶铸者,尤济济也。”

曹御史感慨坦言“公之佐我渝郡,其风裁若秋霜,

2

其惠爱若阳春,异行种种,多端更仆,未能殚述。”

由此知,赵赏瀛,才能出众,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知人善任,荐贤举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端正的品行,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从同僚、百姓把他与欧阳修、养由基、龚黄、卓鲁、包拯、鲍叔山,这些千古名人相提并论,可见一斑。

由于他功勋卓著,是礼县一域的骄傲,所以,礼县诸《志》都为其立传,颂扬传播他清廉为官,报效国家的美好情操。为使其成为千秋万代礼县后学学以报国的榜样,成为历任官员为官一方,造福于民的楷模,“至民国十五年,奉文,赏瀛入乡贤祠”。让后人永远纪念他。

虽然,赵赏瀛是明朝封建王朝的官员,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他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为官清廉的凛然正气,执法为民的高风亮节,还是值得我们永远歌颂学习的。

【参考资料】

1、《赠司理赵公北上奏最暨鲁王母霜节序》明.曹大野譔;《赵曾大母孙太孺人贞淑叙》明.喻思恪譔;《天嘉赵氏族谱》清.赵蔺璧纂修。《明故孺人赵门陈

氏墓志旷铭》明.四川鄰水县簿赵仕瀛譔。

2、《礼县新志》(民国22年版)张津、孙文俊纂修。

3


礼县之窗礼县人社局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52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